其他
血常规能够区分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大白安心 Author 大白安心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这个时候,年轻的父母们就非常担心,急忙带着孩子去医院就诊,经常被告知要做血常规检查,其实,如果经验丰富的父母,会发现,不论孩子是感冒发烧还是腹泻,血常规检查一定必备。那么,血常规一定要检查吗?血常规到底应不应该是每次必须的检查呢?
一、什么是血常规?
手工法为一种传统方法,通过显微镜来检测细胞数量和形态。仪器分析法则通过仪器来检测血液,随着检验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现在的血常规检验通常都是由机器检测完成的,血常规检查检验速度非常快,一般15~30分钟就可以拿到报告,不少疾病都可以通过这项检查及时察觉。
二、血常规是否能够区分
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教课书给的知识点是,血常规能区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比如:一般来说,WBC计数不高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病毒感染;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细菌感染。
临床上,血常规中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传统的判断是否为细菌感染的筛查工具之一,WBC计数也常被用来作为评估发热患儿发生严重疾病风险的标准之一。
然而事实上,血常规并不能很好区分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原因如下:
小儿正常白细胞在宝宝不同年龄阶段正常值是不同的,
在新生儿期,白细胞总数可在(15~20)×109/L,在婴儿时期,白细胞总数在10×109/L左右,在儿童时期,白细胞总数在(8~10)×109/L左右。
宝宝出生时,中性粒细胞比重较高,占65%,淋巴细胞约占30%。
4~6天时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约相等,曲线第一次交叉,以后在整个婴儿期均是淋巴细胞占优势,约占60%,中性粒细胞约占35%。
2岁以后中性粒细胞逐渐增加,4~6岁时两者又约相等,形成第二次交叉。
6岁后中性粒细胞继续增多,淋巴细胞减少,与成人相同。
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婴幼儿均较低,各年龄期差别不大。
比如流感,在最初数天内WBC计数大多减少,中性粒细胞也明显减少,在并发肺炎时,WBC计数可能并不会增高,反而还会进一步下降,甚至低至(1~2)×109/L,此时可能就不是单纯的病毒感染,而是并发严重的细菌感染了。
比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早期的时候WBC计数可正常或偏低,以后逐渐升高,>10×109/L,甚至高达(30~50)×109/L,但这并不是细菌感染,而是病毒感染。
三、血常规常常联合C反应蛋白(CRP)
一起化验,那么CRP对于是否感染的判断有意义么?目前的一些研究显示,CRP的数值超过一定程度可能对判断细菌感染有一定意义。
比如:
CRP在20~40mg/L之间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小;CRP在40~80mg/L之间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CRP>80mg/L时,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很大。 所以在临床上,我们要根据孩子的症状和体检,必要时结合CRP的结果来判断孩子有无细菌感染的可能。而单纯的根据CRP的升高就考虑细菌感染,是依据不足的。
三、那么血常规还要不要验?
其实,化验血常规的目的,不应只为区分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要不要验血常规应该建立在医生认真地面诊基础之上,综合详细的病史和仔细的体格检查,视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来说,在感冒、发热的第一个12小时内验血常规的意义不大,如果考虑为感冒或只有发热而没有其他症状,精神状态也还好的话,优先考虑病毒感染所致,那么前面几天没必要急着验血常规。
如果发热超过3天(72小时),可以考虑化验血常规,如果发热超过5天(120小时),强烈建议化验血常规,而且需要排除川崎病可能。3个月以下的小婴儿还需要化验尿常规,特别是女患儿,而且有时候还需要多验几次以确定结果的可靠性,即排除假阴性和假阳性。
四、化验血常规的意义在哪里?
本文来源:大白安心责任编辑:CiCi
推荐阅读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