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平安“回家”!神舟十六号返回舱成功着陆

孙媛 1039调查团
2024-10-14

今天(10月31)早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返回舱构型/央视新闻直播


今天早上7点21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之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人员闫洁介绍,返回任务采用的是快速返回方案,优势是从原来需要一天的时间,现在缩短到了几个小时。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分离以后,会先绕地球飞行5圈,然后开始返回地面,随后逐级分离,最后当返回舱再入大气层的时候穿过黑障区。


回收着陆阶段降落伞打开/中国载人航天办


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会进入“黑障区”,这段时间内跟地面信号中断,对于保障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闫洁表示,经过前期不断的积累和突破,在飞船穿越黑障区时候的跟踪测量难题上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相控阵雷达是跟踪测量神舟飞船返回舱在黑障区位置状态的核心设备,通过优化这个雷达跟踪回路的控制策略,就可以有效提升目标检测、截获以及稳定跟踪的能力。另外还包括光学跟踪、着陆场的多雷达协同,包括这次返回任务在内,历次任务当中都会实现迭代和升级。


返回舱落地瞬间/中国载人航天办


在成功进入地球大气层,返回舱距离地面10公里左右时,就开始了回收着陆过程,降落伞会逐级打开。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回收着陆领域专家荣伟介绍,首先是将伞舱盖以一定的分离速度弹射出去,打开出伞通道,将引导伞从伞舱中拉出并打开,产生气动阻力,直接将减速伞从伞舱中拉出,减速伞对返回舱进行第一次减速,工作一定时间以后,全部张满,对返回舱进行第二次减速。


当返回舱下降到约8公里高度时,减速伞与返回舱分离,将主伞从伞舱中拉出,主伞也是先呈收口状工作,进行第三次减速,主伞工作一定时间后全部张满,第四次对返回舱进行减速。


地面力量搜救返回舱/中国载人航天办


在回收着陆的最后阶段,着陆反推发动机开始工作,保障航天员乘组稳稳着陆。当返回舱稳定下降至约5公里高度左右时,抛掉防热大底,露出着陆反推发动机,随后转换吊挂方式,由单点倾斜吊挂转换成双点垂直吊挂,为着陆反推发动机的工作创造必要条件。当返回舱下降到离地面约一米高度时,着陆反推发动机点火工作,使返回舱再次减速。安全着陆后,航天员根据需要通过手控,使主伞与返回舱脱离。


8点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作为首批执行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154天,期间进行了1次出舱活动和中国空间站第四次太空授课活动,配合完成空间站多次货物出舱任务,为空间站任务常态化实施奠定了基础。


神十六乘组安全“到家”/中国载人航天办


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在航天员乘组和地面科研人员密切配合下,开展了人因工程、航天医学、生命生态、生物技术、材料科学、流体物理、航天技术等多项空间科学实(试)验,在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迈出了载人航天工程从建设向应用、从投入向产出转变的重要一步。



记 者 | 孙    媛

编 辑 | 王琛琛

主 编 | 程    艳



要闻推荐

今年秋冬首个重污染预警拉响,这轮污染持续多久?

深度|神舟再探苍穹,追梦永无止境

深度 |  “慢”出秩序,“行”出便捷

“京C”摩托车下月上路!快递车以后得这么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1039调查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