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飘扬 | 杨宗晓:用青春守护城市安澜
北京正处于汛期,已进入一年中最多雨的时候。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杨宗晓2016年进入北京排水集团抢险大队,从指挥室到下凹桥,从星夜驰援郑州到23·7奋战门头沟,每场大雨中总有他忙碌的身影。他全力以赴完成每一次抢险任务,用青春守护城市安澜。
北京排水集团抢险大队基地/记者拍摄
6月底,北京的雨渐渐多起来。在北京排水集团抢险大队的基地,应急办副主任杨宗晓和同事每天都要检查抢险设备,清点抢险物资。每年6月1日到9月15日是北京的汛期,也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
北排抢险大队主要负责北京市排水设施的防汛保障任务,特别是针对城区重点的下凹桥区以及易积水的低洼地区,进行重点的保障。“我们现在一共拥有32组大型防汛单元,汛期一旦遇有突发的应急指令,第一时间能够出动展开抢险。”杨宗晓说。
杨宗晓检查抢险设备/记者拍摄
去年汛期,台风“杜苏芮”给北京带来了一场百年罕见的特大暴雨。从7月29日到8月1日,杨宗晓在指挥室备勤了近70个小时,几乎没怎么合眼。作为调度,他当时重点任务是保障城区安全地渡过这场雨。
8月1日看到城区的降雨基本上减弱了之后,指挥室里大伙刚刚松了口气,支援门头沟的指令就来了。“让我们去支援门头沟区医院,听说是地下室积水很严重,我们就集结了70多人的支援队伍,第一时间赶往了门头沟区。”
支援门头沟区医院/北排抢险大队供图
到门头沟时,雨还在下,地上满是10多公分厚的淤泥,走起路来都费劲。但更大的挑战是,抽排地下室积水,跟在以外下凹桥区或道路上抢险完全不一样。
杨宗晓记得,当时医院地下室积水已经到楼梯了,马上到1楼了。由于楼道很窄,能放的设备有限,抢险大队只放了2台水泵,效率很受影响。地下室的杂物很多,包括一些医用的工具、药品,甚至有一个地下室还有食堂,很容易造成水泵的糊堵,基本上不到一小时就得拉上来清理一次。
“最困难的是地下室完全是黑暗的状态,脚下都是水,而且还都是台阶,一不小心一打滑就会摔到积水里去。”杨宗晓和同事顾不上吃饭和休息,连续14个小时抽排积水,终于顺利地完成了抢险任务,为第二天医院顺利开诊提供了保障。
杨宗晓(中间)在门头沟区医院抢险/北排抢险大队供图
抢险队员在狭窄的楼道间作业/北排抢险大队供图
在那之后,北排抢险大队又先后支援房山和河北涿州,负责后方调度的杨宗晓近半个月没有回家。从2016年本科毕业进入这个队伍,每场重大抢险杨宗晓都参与其中。2021年7月,河南郑州遭遇罕见水灾,他随着抢险突击队连夜出发驰援郑州。
到郑州以后,现场没有电也没有网,为了往北京发回一些信息,杨宗晓大晚上开着车,就围着积水现场转,转到哪有信号就蹲在车边上,赶紧把信息发出去。“而且我们的抢险基本上是24小时连着,所以他白天夜里边也都要盯着,有的时候可能也就是在指挥车上靠一会儿。”北排抢险大队党群工作部宋岳说。
杨宗晓在指挥车上回传信息/北排抢险大队供图
支援郑州的6天里,北排抢险突击队先后转战7处积水点。难度最大的是杨桥大道的3处积水点,水面一眼望不到头,抽了一天一夜水位仍不见下降。杨宗晓带着两名队员详细摸排,判断可能是相连的大范围积水区,这才有了河道连通的抽排方案。
杨宗晓说,队员们把路面跟河沟中间的挡土墙挖开,让积水自流到河沟里面去,同时加强了下游的疏通打通,保障排水的顺畅。在用了这个方案之后,不到20个小时,路面上的水就明显地下降了。经过测算,杨桥大道积水区域量大概有500万立方米左右,相当于2500个标准的游泳池的水量。
杨桥大道积水抢险/北排抢险大队供图
作为一名“90后”,杨宗晓有想法有点子,总爱琢磨跟专业相关的东西。在下凹桥区抢险时,排水软管都需要跨过栏杆,把积水排到桥上的排水井里。软管跨栏杆之后会有很大的弯折,对流量就有影响。比如一个水泵正常的抽升能力是1000立方米每小时,经过栏杆后大概就只剩七成了。
他研究设计了“360°旋转无折叠导水支托”,并获得专利,小装置起到大作用,成了防汛“神器”。这种导水支托能够让水龙带不进行很严重的弯折,设计成360°,各个方向的排水管线也都可以进行使用,可以节省30%的抢险时间。在来广营西桥、育知东路等处的积水抢险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60°旋转无折叠导水支托/北排抢险大队供图
工作8年来,杨宗晓从一个懵懂的小伙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抢险队员。他组建3支“青年突击队”,助力公司荣获“北京市青年文明号”。作为青年党员,他清楚地认识到身上的责任和使命。
“当时在郑州抢险的时候,附近的好多居民送来了好多食物,我特别地感动。刚一开始毕业来抢险大队,我简单地只认为这是一份工作,支援郑州之后我感觉这是我以后的使命和我奋斗的目标。”杨宗晓说,去年汛期北京的雨很大,“今年不管有没有像去年那种级别的大雨,我们都会全力以赴,确保首都能够安全度汛。”
杨宗晓(左三)在郑州支援/北排抢险大队供图
记 者 | 王琛琛
编 辑 | 王琛琛
主 编 | 程 艳
要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