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玉生先生追思会全纪录:他给中国民间公益留下的遗产是什么? | 悼念商老08
导 读
2020年8月1日,商玉生先生追思会在线上举办。追思会由基金会中心网、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主办,商玉生先生家属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代表、公益慈善界代表等近七十人在云端致哀,形式朴素、气氛庄重。
追思会一开始,全体追思者面向屏幕上商玉生先生的遗像,默哀三分钟;其后,一起观看了《公益元老商玉生》纪念短片。
随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慈善蓝皮书》主编杨团的主持下,二十余位师友分别发言,深情缅怀商玉生先生。杨团如此总结这次追思会:
“今天,我们中国公益界老中青三代人,在线上隆重地召开追思会,悼念商玉生先生。这不仅因为他是中国公益先驱、公益员老,不仅因为他笃行大道,天下为公,首倡诚信、自律、透明、公信力是中国公益行业立身之本,并将这个战略思想付诸实践、长期坚守,还因为他的人格,我们几乎所有的发言人都谈到,他在提携后辈、携手同济的过程中,让所有的同行者都感到如沐春风。大家说,他温润如玉、坚不可摧,他迎风走浪、无怨无悔,他谦厚包容、兼收并蓄、宁静致远,他是困难时候温暖我们的一股暖流,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追思商先生,我们更想到的是中国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为国家兴盛、人民权益不畏艰险,不计得失,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德立功立言。商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杰出的代表。
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我们去照,这是商先生的名言,现在成了他的遗言。愿我们所有的人都以商先生为镜,检点自己,激励自己,继承商先生的遗志,为传承中国公益精神,为中国公益行业的持续开拓而奋力前行。”
以下为商玉生先生追思会全纪录,由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简称,爱德传一基金)整理。全文共2.8万余字,建议收藏阅读——它既是一份对商玉生生平、做事、为人的珍贵记录,也是一份对中国现代民间公益发展的特别回顾。
商玉生先生追思会发言人名单
(按实际发言顺序)
一、主持人
杨 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二、机构代表
翟云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离退休工作办公室
徐永光
南都基金会
NPO信息网、恩玖中心、基金会中心网
卢德之
基金会中心网
吕 朝
上海恩派社会创新发展中心
丘仲辉
爱德基金会
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
三、师友个人
汤锡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退休干部)
姚晓迅
恩玖中心(原同事)
章 萍
恩玖中心(原同事)
阎军楠
恩玖中心(原同事)
庄爱玲
恩玖中心(原同事)
陈太勇
恩玖中心(原同事)
程 刚
基金会中心网
刘文华
中国慈善资产管理论坛
陈达文
仁人家园(中国)
陈越光
敦和基金会
陈一梅
万科公益基金会
顾晓今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黄浩明
国际公益学院
康晓光
中国人民大学公益创新研究院
廖晓义
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
牛彩霞
福特基金会北京办公室
宋庆华
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
王香奕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
王行最
中国扶贫基金会
翟 雁
北京惠泽人公益发展中心
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会
江明修
台湾政治大学
四、家属代表
吴 宁
(商玉生先生女儿)
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
商玉生先生追思会全纪录
杨团:各位同仁,各位朋友,今天是2020年8月1日星期六,我们一起在线上召开商玉生先生追思会。
追思会第一项:默哀三分钟。
全体追思者面向屏幕上商玉生先生的遗像,
默哀三分钟。
杨团:默哀结束。追思会第二项,我们一起观看《公益元老商玉生》纪念短片。
《公益元老商玉生》纪念短片
由爱德传一基金与益人录联合制作。
杨团:现在我们进行追思会的正式议程。首先,请各机构的代表致哀,每一位代表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发言3至5分钟。第一位,我们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离退休工作办公室的代表翟云飞先生致哀。
翟云飞:各位尊敬的长辈,各位领导,各位好友,大家下午好,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离退休工作办公室的翟云飞。
群山俯首,草木含悲,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悼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优秀的共产党员,退休老干部商玉生同志。
商玉生同志1939年出生于辽宁省锦西市,1958年被保送北大物理系,1964年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所,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2月正式从中科院物理所调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是基金委成立时的第一批工作人员。
作为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创立和发展的见证人,商玉生同志先后在基金委办公室调研处和政策局宣传调研处,负责调研宣传和政策研究工作。商玉生同志向于1986年至1992年担任调研和宣传处处长期间,通过广泛宣传科学基金制,管理经验和方法,组织召开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工作会议,为完善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服务,促进自然科学基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8年,商玉生同志作为发起人之一,推动成立了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1992年至1999年,商玉生同志先后担任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专职副秘书长、秘书长,为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的建立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6年,商玉生同志主持编写了第一本《中国基金会指南》,并提出建立中国基金会中心。他通过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探讨与国外合作,不断总结适合国情及地方行业特点的基金管理体制,开拓工作新局面,在发挥积极信息资源作用,促进各科学基金组织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研究会成为我国科学基金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为推动我国科学基金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商玉生同志退休后曾先后担任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秘书长、北京恩玖非营利组织发展研究中心创始董事长、理事长,成为推动中国基金会行业自律的先行者,为促进地方和行业基金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中国公益基金行业的整体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商玉生同志的病逝,使他的家庭失去了一位好丈夫、一位好父亲,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事、好朋友。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但商老师那种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那种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那种为人正派、忠厚老实的崇高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记取,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也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商玉生同志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勤勤劳俭朴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清清白白的一生。
青山永在,英名长留,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人。
山河悲痛,草木含情,让我们怀着无限敬佩的心情,深痛追思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
商老师,请安息吧,亲人们永远怀念人。
商老师,请安息吧,同志们永远会记住你。
杨团:谢谢翟云飞先生。下面我们请徐永光代表商玉生先生在公益事业当中先后创建的三个组织,NPO信息网、恩玖中心和基金会中心网致辞。
徐永光:今天 ,我为商玉生老师写的挽联加了几个字,感觉这样才能达到他的真实境界:
天降大任于斯人笃行公益大道其修远兮鞠躬尽瘁不止步
德惠无量一完人寄托公民社会未竟理想死而后已有来者
对商老师的评价,用得上“完人”两个字。人说世无完人,但按照儒家传统还是有的,完人的标准是“立德,立功,立言”。商老师是当代中国公益创新发展的元老级、功勋级人物,是中国公益行业自律制度建设第一人,他的专业追求、责任担当和道德感召力,令几代公益人高山仰止。所以,他称得上我们公益界的一位“完人”。
我们八、九十年代开始做公益的一代人,多半是体制里出来的、怀着一种社会理想来做公益,那个时候只有很少几个人在一起。
今天,我想讲一点大家可能不太了解的故事,特别是我们和商老师一起追求公益行业自律、以及在谋求自律组织合法性道路中碰到的一些事情。
从1990年开始,商老师就想到要推动基金会行业的融合发展,发起召开了基金会承德会议。1994年,我们谋划成立中国基金会联合会,后面加了一个“筹”字,还开会、出简报。结果没有成功,政府通知我们这是非法的,要取缔。我和杨团被谈话。 到1998年,我们商量,在互联网上注册就有合法性了,于是联合17家基金会包括慈善总会注册NPO信息中心,商老师主持了信息网的日常工作。2000年恩玖中心(公司)注册成立,商玉生先生担任董事长,机构有了法人资格,合法性又迈进了一步。恩玖公司做了多少事情,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详细介绍了。但它还没有一个公益机构的身份。
2009年,何道峰在领导自律行动,利用他的关系在北京注册成功了民非恩玖非营利组织发展研究中心。何道峰接棒成了恩玖中心第二任理事长。有一天,何道峰通知我到亚运村一个地方,到了以后发现只有道峰、商老师和我三个人。道峰拿出一份合同,说永光你签字。我说签什么字?他说,我把恩玖中心注册下来了,但是我这个理事长是过渡的,理事长必须你来做。我问,为什么?他说,不能让商老师继续干了,他已经70岁了,我在扶贫基金会也不宜担恩玖理事长之责,你60岁,南都基金会又是恩玖主办机构之一,所以你必须接下来。我就这样接下来了。到了2010年,就有了依托恩玖设立基金会中心网的后续故事。
今天,我们三代公益人在一起追思商老师。商老师已经累了,走了,他的脚步终于停止了。我们今天有很多年轻的公益人在这里,希望大家能够继承商先生的遗志,完成他未竟的事业,为了我们的社会理想——这个社会理想就是建立一个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公民社会——大家一起努力。
老商,你安息吧!
杨团:谢谢徐永光先生。下面我们请基金会中心网的理事长卢德之先生代表基金会中心网追思。
卢德之:尊敬的公益界的朋友们,今天大家怀着沉重的心情在这里悼念敬爱的商老师,愿老人家一路好走。
商老师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改革领域的第一代拓荒者,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应该说他与朱传一老师、徐永光老师、杨团老师等,他们这一代人为中国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进行了最早期的探索实践,奠定了今天的行业的基础,是最早进行改良土壤和培育良种的先行者。
商老师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推动基金会行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不计个人的名利得失,始终保持着作为行业先驱者的乐观、豁达和斗志,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保持着童真般的热情与执着,体现出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
商老师是北京恩玖非营利组织发展研究中心的发起人和创办人,也是基金会中心网的终身名誉理事长。我最后一次见到商老师是在基金会中心网的换届理事会上,我连任基金会中心网的理事长,当时我是有些犹豫的,是商老师的精神鼓舞了我;当时,他抱病参会,与会者都被深深感动,只是没想到不久以后,老人家就永远离开了我们。
在这里,我代表基金会中心网,以及我个人,对商老师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深切的缅怀。
中国社会改革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经济经过了4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仍有很多领域亟待突破,特别是社会改革,应该说还刚刚起步,任重道远,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前仆后继。
我们深深知道这个过程很可能会有多重的艰难险阻,不会一帆风顺,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商老师、朱先生的精神,继续坚守,一定能开创中国公益慈善事业以及社会改革和社会现代化的新局面,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完成商老师、朱老师他们这些先行者的遗志和夙愿。
商老师安息!
杨团:谢谢卢德之先生。现在我们请上海恩派社会创新发展中心的创始人、负责人吕朝先生追思。
吕朝:尊敬的商老师的家人,尊敬的公益界的前辈朋友们,大家好,我现在在成都机场参加商老师的追思会。
恩派创办于2006年,商老师是恩派的创始人、理事。在恩派后来所有的发展过程中,商老师都给了非常多的指导,给了很多从资源到精神上的支持。商老师在恩派的发展中,我觉得是,如果没有商老师,就没有恩派,没有后来很多我们所做的工作。商老师像帮助其他很多组织一样,也帮助了我们,从无到有,从非常弱小到取得了一点点的进步。
商老师于我个人也是非常重要的。引领我我进入这个领域的有一些公益界的前辈。当时,朱传一先生在我想要离开公益界的时候,就说让我去见一下商老师。
我记得跟商老师有几次特别重要的谈话:
我第一次见到他,他请我在亚运村的一个茶馆喝茶。我们当时谈了一个下午,他给我介绍了恩玖中心所有的工作,包括中国公益慈善发展的历史,还有国际公益慈善,让我那个时候就坚定了应该在公益领域里边有更多的了解,希望能够更多地投身到这个领域。
第二次,使我在恩玖中心做志愿者的时候,他说你应该去中华慈善大会协助徐永光先生,因为这样的一个大会其实可以让一个公益后辈能够了解当时所有的的公益组织的现状。参与筹备会半年以后,我也坚定了要投身到草根公益组织的支持工作中去。
第三次,使在上海浦东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也就是恩派的前身的时候,当时商老师说你去把所有的手续跑下来以后,希望你能够去主持它的工作。商老师还是跟我讲,在三个发起单位当中, 恩玖中心是一个,我是一个,商老师个人也拿出33000块钱,说这是他个人作为发起人的一个投入,来表达他对这个事业的信心,和对我的信心。
这样的瞬间还有很多。希望商老师能够安息。今天上午我和同事们还在一起做NGO的培训,希望我们能够继承商老师的事业。
杨团:谢谢吕朝先生。机构代表追思的最后一位是丘仲辉先生,他代表的是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
丘仲辉:亲爱的商老师的家人们,亲爱的各位同行,17天前商玉生老师驾鹤西去,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永光在他的悼词、杨团在他的悼文当中,都不约而同地评价商老师为推动中国公益行业自律制度建设的第一人,我认为非常地恰如其分,当之无愧。
商老师从一位科研工作者到科研基金的管理者,进而推动基金会行业的发展,一路走来,几十年如一日,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前辈。他在推动中国公益行业能力建设的过程当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关注点,那就是始终坚持抓住自律建设,把它作为我们整个公益行业能力建设的一个关键点。为什么?我想,是因为诚信是我们公益行业的生命线,没有诚信就没有公益。那么,诚信,来自法律也好,管理也好,他律也好,最重要的还是应该来自自律,来自一种基于信仰、价值观、发自内心的自律的精神;有了这种自律精神,才能做好我们的诚信,才能使公益事业永葆青春,永续发展。这也是商先生生前持之以恒的事业。
我们今天齐聚云端,共同追思商老师,我想对他最好的纪念就是应该继续推动公益行业的自律制度的建设、自律文化的建设。我想,毫无疑问,这对当前公益行业的发展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我认为这是对商老师在天之灵的最好的告慰。
我还想说的一点是,商老师不但推动行业的自律建设,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自律之人。刚才永光用了“完人”两字,我想关键就在于商老师总是严于律己,但对别人和蔼可亲。对于我来讲,因为我们机构的驻地不在北京,每每我到北京,到会场,只要商老师看到我,一定是主动带着笑脸迎上来嘘寒问暖,关心我们的工作。这就是我们的商老师。
我想,我们在推动公益行业发展的时候,我们要记住这位老人,我们要像他一样身体力行,推动行业的建设。 最后,我想用这样一句话结束我对他的追思:
真理是爱,在爱里我们上下求索。愿先生在爱里沐恩安息,愿我们在爱里永远如先生初心如磐,笃志如斯。
杨团:谢谢丘仲辉先生。现在,我们进行追思会的第四项,由师友个人致哀追思。我们首先请和商老师一起工作了多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退休干部汤锡芳先生追思。
汤锡芳:各位好,我是汤锡芳。我和商玉生先生既是同事,又是朋友,我们俩都是1986年调入新成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的,一认识我就称呼他为老商,他称呼我为小汤,这一互称34年没有变。
老商是我的良师益友。
我感谢主办单位精心策划和举办这次隆重的网上追思会,使我有机会表达对老商的深切缅怀,同时追忆老商对我国科技事业和慈善公益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在此,我也再次向老商的家人表示深切地慰问。
得知老商去世的消息,我心中十分悲痛。往事历历在目。老商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的人格操守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老商作为“文革”前的北大毕业生,展现了这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忧国忧民的意识和使命责任担当;
二是他作为一位科研工作者展现的科学精神。他从1964年到1986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做科研,一干就是22年,科研工作就是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探索未知,解决问题,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一位科研工作者的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事实,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
三是作为中国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第一代工作人员所展现的国家层面科技管理者的战略视野、前瞻性的眼光和全局性的胸怀。
1985年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提出要在基础科学和部分应用基础科学领域试行科学基金制,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这一决定发布后,国内除了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外,各个地方和行业的基金会像雨后春笋般涌现,科学基金制是新生事物,如何管好用好科学基金,成为摆在各个基金会之前的重大课题,老商作为发起人之一,筹建成立了科学基金会的共同体——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他作为该科学基金研究会的创始秘书长,始终抓了4件大事,一是各个基金会信息共享,二是组织间的经验切磋交流,三是共性问题研讨和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四是科学基金工作者的培训,他奋力开拓了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工作的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国内科学基金会联合体的成长进步。
在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期间的工作实践为他退休后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999年9月退休后的老商,积极献身公益慈善事业,成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
老商走了。他留下了丰富和宝贵的精神遗产。我们对他最好的缅怀和纪念就是要学习他的精神,把他未竟的公益慈善事业继续往前推进,以告慰他在天之灵。
老商千古!
杨团:谢谢汤锡芳先生。下面,我们一共有五位原商玉生先生创建的恩玖中心的同事来缅怀商玉生先生。他们当中的第一位是姚晓迅,他曾经任过恩玖中心的代理主任,现在请姚晓迅先生追思。
姚晓迅:尊敬的商老师的家人、非营利组织行业同仁们,我是姚晓迅。上世纪90年代末,我曾作为中国青基会人员,参与了商老师主持的基金会与非营利机构信息网组建和推广工作;2004年下半年在NPO信息咨询中心任代理主任。有机会在商老师直接领导下工作,直接推动、参与了几个重要项目开发、推广,亲身体会商老师的做人、做事风格,我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在那个年代,非营利行业加速发展,也面临着理念不清、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商老师目光高远,在众多议题中,将诚信作为推动行业建设的核心议题,并且表现出异常的坚定。在他看来,诚信是非营利组织的立身之本,诚信建设绝非一日之功。商老师对诚信建设的选择和坚持,对形成中国非营利组织能力建设基本格局做出了重要贡献。
商老师是一个思想开阔、襟怀宽广的人。恩玖中心作为一个机构,其实很小很小;但在商老师带领下,恩玖中心放宽视野,集纳资源,开发出很有质量的项目,作为一个平台又是很大很大。例如与麦克利兰基金会共同开发的诚信系列培训项目,明晰了使命、治理、领导力、资金发展等关键概念,以公信力统合起来,极大提高了行业的专业水准。
商老师是一个实干家,很多项目都是亲历亲为。在他的直接推动下,虽然几经反复,OCA项目结合实际情况,最终实现了中国化,做成一套全面、实用的组织能力评估工具,在全国推广开了,取得很大成效。
商老师不但倡导诚信,更是力行诚信。他遇事总是反求诸己。一般人的习惯,是先要求别人,再要求自己;好一些的,则是同时要求别人和自己。孔子说,如果能够改变过来,只要求自己,而不对别人求全责备,那就是君子了。商老师正是这样的君子。
商老师走了,他的人格风范、他所倡导和坚持的非营利组织诚信之道将永留存。
怀念商老师!
杨团:谢谢姚晓迅先生。下一位追思者老恩玖中心的章萍女士,现在请章萍女士进行追思。
章萍:尊敬的商老师的家人,尊敬的行业的前辈和同仁们,我是章萍。商老师对我们老恩玖的同事们来说是恩师,是慈父。
2001年3月,老恩玖刚工商注册下来的时候,我来到西三环中国画研究院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商老师的办公室,成了恩玖的员工。
恩玖正式成立后,我们在隔壁租了一间10余平米的小屋,就是老恩玖最初的办公室,两张办公桌,两位员工,黄锂和我,一张斑驳陆离的画案铺上一块蓝灰色的棉布就是我们的会议桌,还是崔老师的办公桌。
在强有力的董事会和商老师、崔老师的带领下,老恩玖发展很快,陆续有新员工进入,大多是刚出校门的年轻人。商老师温润如玉,低调谦和,以自己的风骨和理想影响和激励年轻人,提携后辈,让他们迅速成长,很多人都成了公益行业的佼佼者和骨干。
商老师言传身教,为我们营造了温暖的恩玖大家庭,即便10多年后大家与商老师聚集在一起,依然亲密无间。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受过商老师的关怀,都有自己和商老师之间动人和难忘的故事。
当年我提着箱子来北京,从零开始在京城工作和生活,住地下室。隆冬时节,商老师将他父母居住的房子借给我,让我感激万分。
有同事为了事业发展,争取BC资助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留学机会,请商老师写推荐信,顺利成行,回来后成了行业骨干。
有同事想在公益行业创业发展,但又有诸多的困惑,商老师为他指点迷津,予以鼓励,现已独当一面,开创了自己的事业途径。
有同事家里出了大事,家庭关系紧张,痛不欲生之际,想到的是尊敬的商老师,向这位慈父哭诉,心灵得到巨大的安慰。
商老师及其创办的恩玖给我们这些外地来京的年轻人提供了最初的落脚点,引领我们走向公益之路,并由此结识了一批良师益友,开启了今后的各种因缘际遇。为此我们感念商老师。
商老师是一面旗帜,在我们每一位老恩玖员工的心中飘扬,永远不落。
杨团:谢谢章萍女士。下一位是老恩玖中心的阎军楠先生。
阎军楠:亲爱的商老师的家人,公益界的同行们,我是阎军楠。
我个人非常幸运,2003年到2006年能够有机会在老恩玖商老师的身边工作。 商老师对于我个人的成长,还有我个人的发展的几个关键阶段,都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每次想起来,我心里都有诸多感恩。
记得2004年的时候,我刚刚到恩玖工作不久,工资不高,在北京的生活成本压力比较大,有一次商老师主动找我,问我有什么困难,我跟商老师讲起了我自己的一些经济上的压力,商老师当时有一句话影响了我的一生,他当时跟我讲:小阎,你就把这里当是你学习的另一个学校,一边在这赚着工资,一边在这学习更多的知识。我把这句话记到了今天,也在这个行业坚持到了今天。 同时,商老师又默默地帮我联系了朱传一先生原来在化工大学旁边的一套房子,使我和另外一个同事有幸能够在朱先生的身边汲取更多的营养。
2006年的时候,因为我个人家庭的原因,我要离开北京,那时候上海恩派刚好要成立,我找到商老师,一个是征求商老师的个人意见,另一个也是想表达自己想参与上海工作的一些想法,同时心里也有很多的困惑,因为当时恩派刚刚在上海成立,还不知道以后的路能不能走得通。商老师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他说让我跟着吕主任一起更好地学习,同时为了打消我个人的一些顾虑,我刚刚到上海工作的时候,前几个月的工资还是北京恩玖在帮我发。当时商老师还跟我讲,说小阎如果在上海不行的时候,你再回来嘛。
2012年的时候,我从上海恩派到杭州开始自己创业,当时也有很多的困惑,不知道以后的路应该怎么走,这个时候又想起商老师,就跟商老师发了一个短信;过了没多久,商老师打电话给我,给我很多鼓励,同时还鼓励我,说如果现在其他的事情还没有想清楚,可以考虑考虑诚信系列能不能在浙江实验;他还跟我讲,说崔玉在杭州,你如果有问题、有事情,可以寻求崔玉的一些帮助。
商老师对于如我这样的晚辈和新人,永远都是那么的无私和爱护,永远都是那么的和蔼可亲,温文儒雅,永远都是为别人考虑的多,为别人考虑的周全,我们有太多的公益同行从老恩玖中心,更是从商老师身上看到了公益的方向,寻到了行业的灯塔,更是让自己拥有了更强大的前行力量。
商老师走了,想起在商老师身边工作的几年时光,如昨天一般都历历在目。每每想到商老师给我的信任、鼓励和支持,我的心里都会充满无限的感恩和想念。本来还想着过了春节能够有机会到商老师家里再看看老人家,给先生汇报一下我在杭州的发展情况,没想到因为疫情影响竟一直未能成行,这也成了我留在心里的深深的遗憾。作为商老师的后辈、晚辈,也是老恩玖的一员,我想我会记住商老师的一些嘱托,把后面的事情做好,把这个行业的事情做好。
我永远敬爱的商老师,您安息吧。
杨团:谢谢阎军楠先生!下面我们请在老恩玖也做过工作的庄爱玲女士进行追思。
庄爱玲:各位公益的同仁,商老师的家属,大家好,我是庄爱玲,现在我在美国参加今天商老师的追思会。
上周惊闻商老师因病去世,心里非常非常地悲痛,原来打算回国后就去北京去探望商老师,没想到这一愿望成了永远的遗憾。
我一直在回想我跟商老师认识中间的很多片段。今天,我想分享三个片段。
我记得是1999年与商老师相识的。那时,我从他那里了解到了刚刚创办不久的中国基金会与NPO信息网在开展公益行业支持的工作;当时我在爱德工作之余也在攻读社会学博士学位,并且计划以基金会发展作为博士论文的课题,但当时基金会基础材料非常匮乏,商老师就赠送了我他自己主编的一本《中国基金会指南》,这成了我研究课题非常重要的资料。
后来,商老师又邀请我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了恩玖很多工作,包括首次的全国NPO能力建设研讨会的筹备工作,还邀请我这个年轻人在大会上作NPO能力建设的主题发言,并且在我回国后又邀请我参加了恩玖和麦克利兰基金会公信力培训预培训的中方培训师。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商老师对于公益后辈的栽培和厚爱。
2003年,我从哈佛毕业回国筹备上海映绿,并且征求商老师的意见,他不仅全力支持,而且给了很多建议。2004年,映绿成功在上海登记注册,商老师欣然同意担任映绿的董事,并且在中间给了很多建议,引航把舵,使得刚出生的映绿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成长,为行业提供一些能力建设的支持。在这在这个部分,我又深刻地感受到了商老师以行业为大的那种宽广胸怀。
2010年,我又有幸受邀担任恩玖主任和基金会中心网总裁。在商老师的指导下和理事会的领导下,将商老师倡导推动将近20年的基金会行业透明与自律落地实施,促进基金会行业的健康发展。在这里我又看到了并感受到了商老师对公益行业发展的高瞻远瞩。
所以,我想说:如果没有商老师,中国公益行业就没有今天这样的发展;如果没有商老师,我本人也没有今天。听到商老师逝世的消息,真的心里难过极了。
如今,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的公益行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我知道商老师的心中还有一些未竟的公益事业。但我也相信我们已经有了更多的后来者可以继承。商老师,您的公益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您对公益的厚爱,对我们后辈的支持,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一定会努力前行,把公益进行到底。
我敬重的商老师,您安息吧。
杨团:谢谢庄爱玲女士。下一位发言者是来自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的陈太勇先生。
陈太勇:尊敬的商老师家人,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商老师驾鹤西去,非常悲痛,在这里,我仅代表我个人和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向商老师的家人表示深切的哀悼之意。去年中秋节前我去看了商老师,他问我参与精准脱贫的情况,鼓励我继续努力,没想到就成了永别。
商老师对公益界的贡献建树良多,大家都列举了很多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他以身作则,通过引进和推动诚信系列培训,推动中国公益自律诚信建设。正因为这个培训,让我更系统地认识了公益和公益组织。虽然当时我已经参加公益10多年了,做小母牛项目,但是真正全面系统地认识公益和公益组织还是通过诚信系列培训,它从各个方面充实和完善了我的知识体系。我后来也被选为培训的培训师和推广者参与了相关的推广工作。我还在商老师的带动下,和一些公益同仁去美国华盛顿参加了“中国建设和谐社区论坛”,并在那里代表国际NGO在中国做的工作发了言。
在学习过程当中,我经常得到商老师的指导,他帮助了我本人的成长和整个机构的发展。我现在以一首打油诗表达我的深切缅怀:
中国公益开拓者,良师益友商玉生。
当年诚信系列课,而今记忆依然新。
虽然腾云驾鹤去,必定难释东土情。
慈容笑貌永难忘,先生英明万古存。
商老师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杨团:谢谢陈太勇先生。下面一位是基金会中心网的执行总裁程刚先生,请程刚先生进行追思。
程刚:尊敬的商老师家人,各位公益界同仁,我是程刚。近10年来,我一直工作在商老师创办的恩玖中心和基金会中心网,担任主任和总裁。可以说商老师是影响和改变了我人生的重要的一个人物。
基金会中心网是中国公益事业的一个传承点,也是商老师倡导的公益行业自律理念的一个传承点。在我不清晰的记忆当中,第一次见到商老师可能是1997年左右,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听商老师讲到了基金会中心网这么一个概念和名词,没有想到这改变了我后来的人生。在2009年永光找到我筹备基金会中心网以后,可能是命运使然,使得我最终在基金会中心网坚持下来,成为商老师理想的一名实践者,成为他的一个门徒。
商老师是我对基金会行业自律理念形成的一个启蒙者。基金会中心网从一个名词、一个概念,到成为我的一个社会实践、一个职业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商老师始终以他那特有的温和 、儒雅、坚毅的大家之气在影响、教育着我,使我从一个朦胧的技术工作人员,成为基金会中心网理念的一个追随者;在我迷茫的时候,基本上也是商老师在给我更多的支持和坚定的信念。
商老师他也是我关注国际慈善、全球慈善发展的一个启蒙者。由于商老师把基金会中心网引入到了国内,使得我有机会近距离地了解美国的基金会中心和欧洲的基金会中心,以及其他的国际慈善组织,也有机会参与到更多的全球性的慈善活动当中去。他也指引着我对基金会中心网的工作理念有了更坚定的认识。
刚才几位同行、同事先后也都讲到了,老恩玖跟新恩玖的传承。7月8日,在基金会中心网成立10周年的当天,我还向商老师发了一封由衷的致敬,后来没想到老人家去世了。
我们怀念商老师,也很痛心失去了商老师。商老师精神不死,泽被永远。
商老师安息!
杨团:谢谢程刚先生。下面我们请来自中国慈善资产管理论坛的刘文华先生做追思发言。
刘文华:大家好,我是刘文华,20多年前在中国青基会与商老师相识。
纵观商老师的一生,他一直致力于推动行业自律和行业联合,关注行业的未来。在今天的追思会上,来了公益行业许多一二线的“大佬精英”,我本人可能只能算是五六线“跑龙套”的,但是我斗胆提议:
各位是否可以考虑联合倡议发起筹建中国当代民间公益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我想,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以民间的、公民的视角来定标准,编目录,做案例,而每一个参与公益的组织和个人都可以是博物馆的建设者。
商老师说,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我们去照。我想说,我们公益组织现在就像手电筒,把光明洒向千千万万的受助人,体察他们的需求,考虑他们的参与,记录他们的成长,但是公益组织自己的员工却往往是灯下黑,无人关注。有一个同事跟我是同一年即1991年进入中国青基会的,也干了一些大事,如希望工程附捐电话磁卡、希望工程纪念邮票、希望厨房等等,干了将近30年;这个月他就要从中国青基会退休了,你在媒体和中国青基会大事记上可以搜到那几件事,但你根本看不到他的名字。
提议共建中国当代民间公益博物馆,对于广大公益从业者也许就是一缕阳光。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公益行业最应该倡导公民写史,人人写史,而不是只有那些成功的大佬来说历史,或者只为那些大佬来唱赞歌。但我们认为大佬有责任带头,与那些跟着你们干了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公益从业者,一起来建这个博物馆,为公益行业的人人写史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空间。当然了,不管有没有人带头,每一个公益人依然可以自己为博物馆添砖加瓦。
我们知道一个草根组织“工友之家”可以建起一个“打工博物馆”,公益行业难道不能建起自己的中国当代民间公益博物馆?
期待下一次我们再追思商老师,是在中国当代民间公益博物馆。
杨团:谢谢刘文华的建议。这个建议之前也已经有人提出,最近我们正在就这个事情进行讨论,会后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讨论。好,从现在开始,以下还有十几位发言人,这些发言人我们是按照姓氏首字母排列的,从陈达文先生开始。
陈达文先生是香港公益界的元老,香港公益金的前总裁,现在仍然担任仁人家园中国的名誉理事长。陈达文先生已经80多岁了,这次得知我们要开商玉生先生的线上追思会,他一定要参与,而且要发言。现在我们就请陈达文先生来做追思发言。
陈达文:大家好。我是陈达文,来自香港。
我与商先生相识是在2000年代初,那个时候他刚成立了恩玖信息咨询中心。我听了他介绍这个中心之后,去问他:为中心取这个名字有什么考虑?为什么用 “恩玖”两个字,是不是英文NGO的音译,是不是当时非政府组织这个名词有些敏感?他点点头笑笑,跟着说: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所以 恩玖是一个信息交流为主的中心,而咨询是交流最有效的方法。
从他取恩玖信息咨询中心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到商先生的抱负和远见。
以后我也有很多机会跟商先生交谈,主要是谈国际公益事业的情况。我跟他说,国际公益有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就是发挥公益事业的影响力,这在一个机构制定它们的策略的时候,是值得研讨的。商先生很赞同这个看法,他也提到,他在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的工作,觉得发挥影响力这个概念在推动文化艺术发展方面特别有用。另外,他也提出建立公益行业的平台,培训自律人才和诚信工作者,都是有前瞻性的,而且符合实际的需求。
这十几年内地的公益事业全面发展,商先生的理念和探索是有巨大贡献的。我们钦佩商先生的智慧和远见,我们感谢商先生的先驱和倡导,我们永远怀念他的风范。
商先生,安息吧。!
杨团:谢谢陈达文先生!下面我们请敦和基金会的理事长陈越光先生进行追思。
陈越光:尊敬的商玉生先生家人,各位朋友,我们今天在这里追思商玉生先生,追思这位老师、老友、老同事、公益界的老伙伴,请他安息。
我和商老师的交往都是在会议上,都是在和许多人一起的工作场景中,所以,我看到的老商是群体中的老商。这就像在林子里看树,很容易每棵树都似曾相识,但是,商老师是林子里一棵特别的树,是整体中一个独特的个体。当得悉商老师因病离世后,我在纪念他的微信群里发过这样一段话:
“非常怀念商老师的微笑。大约在10年的时间里,我和老商总会在中国青基会的理事会上相遇,当时的青基会理事会常常争论激烈,老商往往是最后发言的几位之一,没有颠覆性的惊人之论,绝不会重复前面的发言,他总是不紧不慢,微笑着说出他独到的见解和建议。怀念老商的微笑,怀念他微笑里那种宁静致远的力量。 ”
为什么老商的微笑有力量?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做公益组织是不容易的,做公益行业的组织建设更是十分困难的。所以,我们的商老师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去自我完善的人,他要在社会的潮流中迎风走浪;他也不是振臂一呼从者如云战无不胜的人,他一路走来,屡经挫折,多有失败,但是他无怨无悔。他的特点就是不刻意逃避失败,不一味追求成功,更不一味迎合成功,他始终敢作敢为,又始终温文尔雅。他是温润如玉而又坚不可摧哪!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想,我们在商老师身上可以对这句话有更全面的理解。也就是说,你要选择的是做玉,还是做瓦?至于你是“全”还是“碎”,那是上天的选择。而且,你如果选择了做一块玉,并不只是在生死成败的关键时刻经受考验,而是要在每时每刻检点自己;作为一块玉,要体现在日常的工作和操守中。所以商老师要倡导自律,要讲究作风,要培训方法。
商老师首先使自己成为了一块玉,继而上天使他成为了一块完璧。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复制他的人生,而他却可以作为我们人生的镜子,通过他让我们常常检点自己是在做玉,还是在做瓦。在这个意义上,商老师始终在这里;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不朽的。
这就是我的追念和思索。
杨团:谢谢陈越光先生很深刻的追念和思索。下面,我们请万科公益基金会的秘书长陈一梅做追思。
陈一梅:谢谢会议主办方邀请我来参加今天的追思会。
商老师是我公益的引路人。在1997年我刚加入福特基金会的时候,连NGO是什么都不知道,是商老师当时的那一代人教会了我什么叫NGO,什么叫基金会。在之后很多重要的场合,培训、会议、交流,我也知道了很多关于第三部门发展、公民社会的理念。
在2002年我准备报考哈佛肯尼迪学院的时候,有朋友问我说,要去学什么,是不是只是为了镀金?我当时说,我其实就是感触于商老师这样一代在中国的公益实践中辛勤耕耘的人,非常希望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很荣幸在这条道路上走了这么久,这和商老师和他的同辈们给我一直的鼓励和关怀分不开。
除了商老师对我个人的关怀,我特别想提到商老师他身上的那种开放的精神。刚才陈越光老师说到,商老师一方面温润如玉,另外一方面坚不可摧,我有深深的体会。我觉得这个特质的来源就是他的开放的精神。
首先,在七八十年代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所有的部门当时都是混沌一片,我认为,在当时是要有相当的想象力,才能想象到我们这个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和应该怎么去建设的。
第二,我觉得商老师的开放性还表现在他自己和带领团队进行了海量的学习,不仅有中国的,也有国外的,不仅有高端的、政策的、研究的,也有实地的、草根的、个人的、机构的等等。我亲眼目睹了他们进行了几十年、一直在不断的学习。
第三个,我认为商老师身上体现了非常明显的兼收并蓄。我们从无到有的社会发展过程,涉及到政府各个部门,涉及到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的经济,同时有大量的社会需求,同时有大量涌现的草根组织,同时又有汶川地震这样的灾难,同时又有整个全球公民社会和全球慈善发展的这种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像商老师这样有一种兼收并蓄精神的人,才能够看到大局,又知道如何从细处着手,比如诚信系列的培训,比如后来一系列的自律方面的努力,等等。
最后,商老师的开放精神还体现在合作共融。商老师在我认识的20多年的工作当中,不管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他创办了很多公益组织,他自己也在一些公益组织任职,他同时又是一些晚辈、一些年轻人的老师、精神导师,甚至像家人一样关怀的人,而他时刻都把合作共融放在他的视野当中,鼓励我们更多的相互合作,相互理解,把精神和实力拧在一起来推动一个事业的发展。
所以,我想在这里特别提到的就是商老师的这样一种开放的精神。他是用他个人的这样一种风范影响了我,影响了我们一代。我非常感恩商老师对我们年轻人的提携。
我相信虽然现在是一个“乌卡时代”,可能20年后我们也不一定能看到一个能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更美好的社会,但是我们一定要按照这个方向去努力,至少我们会无愧于商老师和这一代公益先锋、公益先驱者的他们的期待。
杨团:谢谢陈一梅女士。下面我们请原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顾晓今女士进行追思。
顾晓今:尊敬的商老师的家人,大家好。我这几天在翻看商老师的一些照片,刚才在短片里面也看到了很多商老师的照片,我发现,不管哪一张照片,商老师总是站在或者是坐在最边上和最不起眼的位置,哪怕会议是商老师主持的。
7月19日,我和杨团还有康晓光等,我们一起去商老师家吊唁,商先生的夫人萧老师说:这几天看了大家写的悼念老商的文章,我真的没有想到,老商在你们大家眼里竟然是那么一个值得怀念和让人敬重的人,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的确,老商是一个普通的人,没有显赫的职位,也没有什么至理名言,但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在他去世的时候,我看到很多很多的慈善公益界的朋友都在缅怀这位长者,相识的和不相识的,熟悉的和不熟悉的。大家不约而同地都在说,“商老师是个好人”,“商老师是个无私的人”,“商老师是个令人特别敬重的人”。
我和老商相识比较早,是在上世纪的90年代初,他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任职,我在中国青基会工作。那个时候一批体制里面生出来的基金会刚刚登记注册,基金会的政策也不明朗、不明确,所以大家经常会聚在一起交流,谈谈各自碰到的问题,多数是政策的问题、注册登记的问题、机构管理的问题、筹资的问题,老商是核心人物之一,他总是能带来问题,而且贡献他的独到见解。
后来老商创办和领导的恩玖信息中心,常常举办各种研讨会、NPO培训和公信力系列培训,我是参与者,也是培训的首批学员。
2002年,我记得老商找我商量说,恩玖中心要开展中国NPO的机构自我评估项目,问中国青基会能不能作为首批试验评估工具的机构来先行开展。这当然是好事。所以那时候我们又有了和商老师和恩玖中心一起合作的机会。
再后来,恩玖信息中心和几家基金会联合发起自律行动,发起成立基金会中心网,我也参与其中,所以和商老师的接触还是很多的。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够一一说出别家机构、别家基金会的工作领域,包括工作的内容,但是老商和恩玖中心做了什么,带来了什么变化,我们很多人都能说得清楚。这是为什么?我觉得有几点特别重要。
一个是确定机构方向,有眼光,有责任担当。老商创办的恩玖中心是个非常小的民间机构,先工商注册,后来民非注册,这也是现在很多机构都在走的道路。正是因为老商的阅历和他在体制里面工作多年的经验,让他看到了正在兴起的基金会存在着制度体制冲突、专业能力不足和信誉风险的问题。那时候中国青基会和像中国青基会这样的机构,都在集中精力把项目规模做大,往往对内控下力不足。而老商的观察,恰恰是非常冷静的和有远见的,他选择了民间公益的道路,选择了承担提高行业专业能力、自律和公信力的重任。这也就奠定了老商要在这方面下功夫,要有所作为。
第二个,就是怎么去找到恰当的方式,专注落地。恩玖中心是一个支持性组织,搭建平台,大家唱戏。这是老商定下的调子,也得到了永光、道峰、杨团、仲辉这样一批慈善公益界同行的认可。大家在提高公信力、行业能力和政策倡导方面有共同的需求,有相互的信任,愿意支持恩玖中心以平台的方式做事情,也愿意联合做事情,更愿意长期合作,所以大家一拍即合,非常地纯粹。我在这个过程当中,经常被老商和大家的理想主义、责任担当和互为己师的情怀感动。
第三个,我看到的是,在困难面前老商的锲而不舍。我们常常说营造一个好的环境,需要政策的支持,需要和政府部门建立沟通对话的渠道。但是,这对没有政府背景的民间组织来说,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在这方面,老商特别有韧性。凡是有政府召开的相关议题的座谈会,老商必去参加,并且都是充分做好准备,也必会就基金会和非营利组织遇到的困难做具体的陈述,提出建议。老商言辞得体,有理有据,有见解。以至后来,我记得政府部门会邀请恩玖中心来协调收集对基金会政策的意见。可见老商精诚所至的功力,也可以看到老商在困难面前的锲而不舍。
总之,我觉得商先生在慈善公益领域的贡献载入史册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们更应该记住和学习的,是商先生的品格、情怀,以及他对慈善公益的执着和热爱。
让我们永远缅怀商玉生先生!
杨团:谢谢顾晓今女士。下面我们请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的黄浩明先生进行追思。
黄浩明:尊敬的商老师的家人,尊敬的公益慈善界的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黄浩明。今天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来参加商老师的追思会。请允许我代表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的全体师生和我个人的名义,对商老师的辞世表示沉痛的哀悼,并向商老师的家人表示慰问,愿你们节哀顺变。
我是在1999年通过朱传一老师认识了商老师的,当时商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文雅的人。
我记得2002年,当时我在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以下简称中国民促会)担任秘书长,中国民促会召开了一个中国民间组织发展专家会。我将这篇商老师具有战略意义的发言摘要,念给大家听听:
商老师说,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变革时期,为了解决各种社会问题,NPO组织应运而生,发展迅猛,但NPO同样也非一块净土。
商先生指出,当前中国NPO的发展主要面临着四个方面的威胁。第一个,组织运作及行为的非规范性;第二,组织及个人的腐败和争名夺利行为;第三,由狭隘的小农意识而引发的恶性竞争;第四,违背NPO的非政治化原则。
商老师还说,政府机构的不断改革和重组造就了NPO的发展空间,同时政府也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NPO的发展;他认为,与来自政府的强制性相比,NPO的健康发展更需要NPO的自律,它包括NPO组织对自己成员的约束,NPO行业自律和NPO的专业,NPO组织的自律行为也可视为一种监督机制。商老师最后借鉴国外NPO组织在自律面的发展经验,提出了有关中国NPO自律守则条款的建议。
18年过去了,但是商老师的发言依然就像在昨天发生的事。因为当时中国民促会是在2002年7月16日召开的专家座谈会,其他专家都讲的是组织的治理,组织的筹资,组织的运作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商老师讲的是公益行业的事。所以,我认为商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也是商老师改变了我对公益慈善事业的认识。具体的内容如下:
第一,商老师的战略思维改变了中国民促会当时的发展战略。记得2002年到2017年,连续15年中国民促会都开展了草根组织能力建设项目,应该说这15年当中,商老师每次讲课都特别受欢迎。商老师也成为了中国民促会的国内顾问,帮助中国民促会开展业务转型,他为中国民促会的公益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起到了积极和引领作用。
第二点,商老师的谦卑自律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和改变我从事公益的价值观。非常有幸的是,在2001年,当时商老师委托中国民促会帮助翻译一本《美国慈善法指南》,作者是叫贝奇·布查特·阿德勒女士,她是美国的一个做公益慈善法律的专家。当时商老师找我,并且请刘振前教授和我一起来审校。在编译这本书的过程当中,商老师特别地谦虚,每次都说你们民促会的员工们辛苦了;因为当时我们组织了年轻人翻译了《美国慈善法指南》的附件的一部分,应该说是非常地复杂,也是我们第一次做,但是商老师总鼓励我们说,你们能够做好。商老师的谦卑自律确实是改变了我对公益慈善事业的认识。
第三个,商老师的兼爱博学,改变了我们中国公益慈善界对国际慈善界的认识。到目前为止,我还保存着当时商老师主持的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亚洲公益事业及其法规》这本书,此外《美国慈善法指南》2002年版也由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出版。
第四个,商老师的行动为先的践行者。记得2001年当时中华慈善总会会长阎明复先生倡导要召开跨国公司与公益事业的行业研讨会。2001年9月4日,商老师与我们一起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刚刚过去一周时间,大家知道的“911事件”发生了,会议筹备工作就中断了,因为当时我们是与美国联合之路一起举办的。很遗憾,2001年没有办成,2002年因为其他原因又没有办成,到了2003年春天,大家知道我们经历了非典(SARS),2003年上半年又没办成;但商老师总鼓励我说,我们不能够放弃,我们一定要办,一定要办成,所以我们在2003年的11月9日,历经2年半时间的筹备,在北京终于成功地召开了跨国公司与公益事业研讨会。当时,商老师还专门发表了《中国 NPO诚信发展报告》并做了专题发言,同时也商老师还邀请了公益界的各位朋友联署发表了 NPO诚信和自律的声明。可以讲,如果不是商老师的鼓励和鼎力支持,这样的盛会是无法完成的。
很多的过去的人与事,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没法说太多,但是商老师对于我个人来讲,有四个关键词在我脑海当中一直在萦绕,那就是:战略思维、谦卑自律、敬爱博学、行动为先。
商老师与我一起参加各种研讨会和各种活动,一起去台湾参加两岸公益届的交流和活动,一起接待朱传一的哥哥朱传榘先生等等,他经常跟我讲,说公益事业是一个非常难做的事业,我们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往前走。
所以,最后也想用自己书写的挽联来寄托我对商老师的哀思:
上联:公益元老倡导自律流芳百世博爱千秋;下联:慈善功勋行业引领音容宛在正气常存。横批:商玉生先生千古
商老师安息吧!
杨团:谢谢黄浩明先生。下面我们请中国人民大学公益创新研究院的负责人康晓光教授进行追思。
康晓光:今天,在这里,我本人,同时也代表冯利,与各位公益界同仁一道追思、缅怀商老师,在此也向商老师的夫人、儿子和女儿致以深切地慰问。
关于商老师的品德和他对公益事业的贡献,刚才大家说了很多,我也深有同感。在这里,我只想说一点感受最深的东西。这感受最深的东西,就是商老师很少考虑自己的名和利,也很少考虑自己机构的名和利,他更多的关怀、努力、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是围绕着我们这个部门的发展,围绕着公益事业的整体利益。
在我们这个领域的早期发展阶段,无论是部门的能力建设、行业自律、行业联合,还有国际交流等方面,商老师都是当之无愧的开拓者和推动者,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些方面,商老师都是开风气之先,而且不但自己身体力行,还联合更多的人一起来做。这些努力对公益事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长期性的积极影响。
商老师之所以能做到这一切,是因为他有长远的眼光,也有无私的胸怀,还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这一切归根结底,我觉得就是古往今来的中国人都认同的一种价值观,这就是“天下为公”。“天下为公”的理念,恰恰是公益事业的真精神,是我们这个部门中最需要宝贵、最需要弘扬的东西,也是支撑我们这个部门团结起来一起向前的基石性的理念。公益部门需要这种“天下为公”的精神,需要这种对公共利益的关怀和担当。在这方面我觉得商老师做得非常好,他实实在在地践行了“天下为公”的理念,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商老师之所以值得我们怀念,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谦和,也不仅仅是因为他做出的这些功业,而是他身上的这种“天下为公”的精神。
7月19日,我和杨团、晓今、程刚、坛子,还有吕全斌,还有章萍、赵敏,我们一起到商老师家里去吊唁。我见到了商老师的夫人,还有他的女儿吴宁。回家的路上,心中涌起一种欣慰的感觉。商老师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个美满的事业,身后还有这么多同仁怀念他,此生足矣,可以安息了!
老商,祝你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快乐。你就在那里等待着亲人,等待着我们这些同仁吧!总有一天我们会再度重逢,我相信那一定是幸福的时刻!
杨团:谢谢康晓光先生。下面我们请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的创始人廖晓义女士来做追思发言。
廖晓义:尊敬的商先生的家人,尊敬的公益界的各位师友,大家好!我是廖晓义,在这里代表我所创办的三个公益机构,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北京乐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北京乐和公益基金会的全体同仁,向商先生和他的家人表达我们的哀思!
关于商先生的功德,各位都谈了很多,对我也非常有启发,很感谢主办方能够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聆听、学习和和表达。我想,商老师给大家留下的特别深的印象,是用生命影响生命来实现的。商老师给人最深的印象,大家都谈到了,如沐春风,我和地球村的同仁们也都领略过商老师的这样一种春风。我想他对于我们公益人的人格养成和行业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对商老师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那种中西合璧的风范,既有现代公益的亮色,又有传统文化的本色,他的仁爱、义勇、礼敬、智慧和诚信,仁义礼智信,和他的那样一种现代开放的大气内在地融为一体,真的是我们这个时代,尤其是我们这个时代公益人的楷模。
我注意到商先生的追思片前面谈到商先生在青少年时候“性格温润”,后面结束的时候又特别谈到了他的“谦厚”。在我看来,这种温润谦厚与其说是性格,不如说是人格。我把对商老师的追思作为对自己的反思,以及如何像他那样去修己安人的深思。一个人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性格,但是这种谦厚礼敬,这种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应该是我们公益人应该具备的人格。你可以坚不可摧,你也可以温润如玉,你可以思想非常的锐利,但是你又可以为人非常的温厚;这样一个奇迹般的组合不是一个传说,它就是商先生身上的存在,并且是能够留给我们公益人,尤其是留给我本人的一个最重要的遗产。他就像一面镜子,从中我自己和我的伙伴们可以获得强大的榜样的力量。
再一个,说到行业发展,刚才晓光谈的也是非常到位:这样一种“天下为公”的基本精神如何能够在我们的行业里发扬光大?我想我们这样的人,我从1996年创办北京地球村到现在,也是“奔七”的人了,在那个时候,在商老师那里我们曾经是“后浪”,但现在我们也被时间逼成了“前浪”,那么,我们如何来再进一步对我们后面的“后浪”尽更多的责任?能把商老师的人格、他对行业的战略思维这些遗产,不光我们自己能够传下来,而且能够传下去?
我想,不仅是各个机构要培养自己的接班人,是不是作为公益行业也可以考虑有机会让行业的年轻人有更多的交流,更多的互相激励?商老师的故事,能不能一直讲下去,在我们的二代、三代、四代中间一直能够讲下去?希望他的思想、他的精神连同他的微笑,作为中国公益行业的遗产,能够造福更多的人。
商老师,安息!
杨团:谢谢廖晓义女士。下面我们请福特基金会北京办公室的牛彩霞女士来做追思发言。
牛彩霞:尊敬的商先生家人,中国公益界同仁,大家下午好。我是福特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公共事务与传播官员牛彩霞,我代表我自己和福特基金会全体同事对商先生的去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商先生的家人致以深切的问候。
商先生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为开拓和推动这个领域的发展鞠躬尽瘁。福特基金会非常荣幸能与商先生同行,助力商先生或创办或推动 NPO信息网 、恩玖中心、恩派和基金会中心网,开展人才培训,推动诚信和行业自律。商先生也因此与基金会结下了不解之缘,福特基金会也因此拥有了商先生这样的良师益友。
福特基金会前首席代表华安德和费约翰先生都发来唁电,深切缅怀这位中国公益领域的开拓者,他们对商老师所推动的公益孵化器、基金会中心网、恩玖、吴作人美术基金会记忆犹新。华安德先生2008年离任时,商先生送他的吴作人先生所书的“友谊之华”的书法作品至今还挂在华先生澳大利亚的书房里。这一次他特地把照片发给我。
我早期在基金会的时候并不负责公益慈善方面的工作,但是也有幸多次在办公室见到商先生,聆听他在NGO发展、人才培训等方面的远见卓识。后来还有机会在一些行业会议上与他谋面,他的谦逊、和蔼、包容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给我和同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庆幸的是,商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如今已经后继有人,愿商先生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愿商先生九泉安息!
杨团:谢谢牛彩霞女士,她实际上代表的不是她个人,而是福特基金会驻华的几届总代表。下面我们请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的宋庆华女士做追思发言。
宋庆华:尊敬的商老师家人,尊敬的行业的朋友们,下午好。我叫宋庆华,我来自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我想在这里作为一个公益界的最普通的人来参加对于商老师的追思。
我是1997年在廖晓义女士的邀请下闯进了这个行业里来的。其实这个行业我以前是完全不知道的,当然,在和廖晓义的共事当中,在她带领我认识了这些公益前辈以后,我开始对公益界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我今天在这里特别想代表我的组织和我个人表达对商老师的感激。
首先,我想说,在2002年,就是在商老师带领的恩玖中心组织的公信力培训上,我应商老师的邀请参加了公信力培训一开始的培训师培训,以及后来的整个系列的培训。在培训过程当中,我真正地对公益慈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我个人的发展奠定了特别重要的基础。在这一点上,特别地感谢商老。
第二个感谢的是商老对我们机构的支持。2002年我们创办了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我们的第一届理事会,我邀请了商老作为理事会的理事长,加入我们机构的发展战略的思考。我开始没有想到商老,这个领域里面这么德高望重的一个前辈,他能够接受我的邀请,来参加我们理事会的工作,并担任理事长,但是他欣然地就答应了,而且在整个担任理事长的期间,对机构的发展战略做了特别细致的引导,以及对我们组织的方向给了很好的建议,也奠定了我们机构在社区参与式发展行业里面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向,就是我们坚持做技术支持型的机构,朝着技术支持型的机构发展。一直到现在,我们机构其实还是秉承商老师的方向一直在继续前行。
时间关系,我就表达这两点我个人和我们机构对于商老师的感激。今天商老师离开了,我其实个人还特别怀念可能10年前,也许更早一点公益界的氛围,当时在商老师和各位前辈的引领下,公益界经常一起开会,组织大家学习思考,并对于公益做一些指导性的工作。但是,我真的觉得这些年越来越弱,我们好像都在自己做自己的事儿,找不到更多的关系和热情。
今天商老离开了我们,在我们对他的追思的过程当中,我突然又感到,我们这个行业大家在一起追思商老师的过程当中又聚到了一起,我想这可能是商老师给我们留下的礼物。我们公益需要可持续,需要大家一起共同的努力,所以,我特别希望在商老师的追思会以后,我们是不是能够做一个别的会,能把我们公益界的人再聚集起来,再让大家一起分享更多的前辈留下来的思想,以及大家的努力所带来的一些成效。我虽然在这个里头,不是后辈,也是一个很老的“老人”了,但是我真的是一个很普通的公益人,我也代表普通的公益人谈一谈我的请求,我的话结束了。
最后,我想对亲爱的商老师说,我们永远爱你!
杨团:谢谢宋庆华女士。关于追思会以后,公益界应该如何用行动来纪念商老师,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安排,在会后会和大家一起商量。下面我们请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的王香奕进行追思。
王香奕:尊敬的商老师的家人,尊敬的公益慈善界的各位前辈,大家好,我是中国民促会的王香奕,是现任的秘书长,今天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悼念商老师。
商老师是民促会顾问,刚才我的前辈、民促会的名誉理事长黄浩明先生,在发言中也提到,18年前商老师参加民促会专家会上的发言,他也给了民促会战略上的一个指导,这个指导我们一直延续至今,就是民促会从03年开始做NGO能力建设,我们还在做,也会一直做下去。非常感谢商老师给民促会这种战略上的指导,我们非常感恩有商老师这样杰出的一位顾问,当然今天我们非常遗憾我们失去了这样一位杰出的顾问。
商老师几十年如一日推动公益行业的自律和能力建设,令几代公益人高山仰止。刚才各位前辈的发言,也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商老师为公益界做出的杰出贡献。虽然我没有机会当面聆听商老师的教诲,但是,从各位前辈的讲述中,我能了解到商老师对公益事业的卓越贡献,和他对公益的情怀和大爱。
我看到过商老师接受采访时的一篇文章,他提到公益行业的人才建设、人才培养;主持人问到从事公益事业会不会后悔的问题,商老师的回答是,“从事公益事业是光荣的,公益行业是朝阳产业”。我非常地幸运,研究生毕业就进入了公益行业工作,我想说,民促会的使命也是推动公益行业的能力建设,商老师您没有完成的公益理想,将由我们这些后来者一代一代地去完成。
刚才廖晓义老师在发言中也提到,希望商老师的故事能够一直讲下去,能够让商老师的精神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公益人从中受益。我也非常地有同感,也非常希望商老师的故事能够延续下去。另外,宋庆华老师刚才也提到,希望除了今天的追思会,我们还有更多的机会,让我们这些晚辈能够有机会聆听前辈的教诲,能够学习前辈身上的精神,让我们能够把工作做得更好。
最后我想说,商老师,您安息吧,愿您在天堂一切都好!
杨团:谢谢王香奕女士。下面,我们请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王行最会长做追思发言。
王行最:尊敬的商老师的家人,尊敬的公益界的各位师友,大家好。首先我谨代表我个人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向商玉生老师的家人致以最诚挚的慰问。
我最后一次见到商老师是在去年的9月份。实际上,我们不是面对面地见到,而是通过视频。当时我正好是在非洲出差,会坛跟我联系说商老师身体不适,我们大家以视频的方式向商老师进行问候;我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马上就在考察项目的路上找了一个地方坐下来录。后来,会坛还把商老师看到我们问候以后的视频回发给我们,他当时指着我说,这个人是何道峰那里的秘书长。尽管我们近几年见面很少,他可能都记不起我的名字了,但是能看见他、能听到他的声音,我觉得非常地亲切。
跟商老师我接触得比较多的应该是在我刚跨入公益界不久的那段时间,也就是2001年到2009年这段时间,因为NPO自律行动和NGO行业建设、能力建设等跟他有许多的接触,也聆听了他的教诲,从他身上学习了非常多的东西。 商老师给我留下最深刻的两个印象是:
第一个是他的谦逊的为人。从年龄上来说,他是我的父辈,从公益行业来说,他是我的前辈,他是元老,但是他从来不以元老和前辈自居,也从不高高在上,给我们教诲,给我们教导,而总是非常地谦和,非常地亲切,有什么事情总是娓娓地道来,让人觉得这位长者、这位前辈非常地亲切,观点很容易让我们接受。
第二个是他的好学。他总是怀着一颗虚空的心和一颗少年的心。尽管他当时年龄已经60多了,但还是怀有一颗少年的心,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他在引入美国那套NGO能力评估体系的时候,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对大多数人来说60多岁是安享晚年的时候,但对商老师来说这是他的第二个生命的开始。我知道的就包括引入了倍能的、OCA的、麦克利兰的等许许多多的西方的一些比较好的NGO能力评估和建设体系。
当时他给我打电话说把想把中国扶贫基金会做一个试点,来进行能力评估,问我说行不行;我说当然欢迎,我们求之不得。我以为他联系完了以后,具体的事情就交给崔玉他们来做就完了,没想到他亲自带队,然后亲自讲解,一张张的纸画得满满当当,把我们机构的各个方面的能力短板缺陷一一地列举,包括在品牌建设、项目管理、传播、财务管理等等存在的不足,一一给我们道来,并且提出了未来我们需要努力和改进的建议。我觉得对我们来说真的受益匪浅,我们作为年轻人也不见得有这么大的精神劲头去引入和学习那么多新东西,是商老师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的营养和血液。
商老师身上的这种谦逊和好学的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商老师千古,商老师安息!
杨团:谢谢王行最先生。下面我们请北京惠泽人公益发展中心、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会的代表翟雁女士做追思发言。
翟雁:尊敬的商老师的家人们,还有我们公益界的各位老师以及伙伴们,大家好。今天我代表惠泽人和博能志愿公益基金会的同仁们表达对商老师的哀思。
我想谈和商老师交集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三个片段。
第一个是我与商老师的生命交集。我与商老师的生命交集时间点是2000年前后,是NPO信息网成立不久,当时我在红枫妇女热线任主任助理,去参加一个NGO调研会,讨论有关行业自律的内容。会议是在西城区北海后门街道边的一个不大的房间里召开,当时好像是崔玉主持,我一直没有注意到坐在一边的商老师,直到他提出几个与行业有关的问题,他声音温和而缓慢,却是坚定而有力,他自身所散发的浸润的力量,是渗透到心里的。那是我第一次参与本土公益支持性机构的活动,第一次感受到娘家人的亲切和支撑。因为在此之前,我们主要是受到来自国际和海外的支持与帮助。
第二个是诚信之道。2003年我有幸参与恩玖组织的NGO诚信系列培训,四期课程及其师资培训,并成为该课程的培训师。在每次培训班上,都能看到商老师站在一边,用慈爱和欣赏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每个学员。有时候,我们小组讨论得过于激烈而争吵不休时,他就会走过来,轻声地问询和指导,我们才意识到已经影响到了周边的学员。记得当时针对诚信Accountability(公信力)这个词进行讨论时,我们对几个国际NGO丑闻案例进行分析,层层剥茧一点一点去理解诚信的内核,在我的生命中印刻下深深的烙印,并成为我公益生涯的信念,受用至今。正是这样的影响,我创办的惠泽人志愿者服务中心,演化成为志愿大学,用赋能的方式去支持和倡导更多的志愿精神。
我记得的第三件小事儿,我把它称为“执子之手”。后来我与恩玖中心常来常往,让我对民间公益行业有了越来越深入的了解和学习,与商老师也经常会面。记不清楚是哪年哪次活动了,当时参会人员我大多并不认识,就一个人站在边上有些无聊,这时商老师微笑地走过来,紧紧握住我的手,把我拉到一些人中,介绍我与他们认识与交流。商老师那个温暖而有力的握手和牵引,让我这位当时孤独的公益创业者倍感激励。
我一直在想,商老师留给我们的遗产是什么?正如晓光老师所言,“天下为公”的公益精神。中国第三部门需要公益精神的榜样,而商老师用他的生命为我们树立了这样的人格榜样,成为我们继承传递和发扬光大的公益精神内核。
最后,请允许我用《牵手》这首歌词来纪念我们亲爱的商老师:
“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 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追逐着你的追逐。没有风雨躲得过,没有坎坷不必走,所以安心的牵你的手,不去想该不该回头……”
亲爱的商老师,您安息吧,您不朽的公益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
杨团:谢谢翟雁女士。现在我们要放一个来自台湾政治大学的江明修教授专门录制的一个追思音频,请大家看屏幕。
江明修:尊敬的商先生的夫人与家人,各位大陆公益界的先进、好友、同道,大家好!我是江明修,来自台湾政治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今天感谢主办方邀请,有此机会得以在在线悼念和追思我们共同的前辈——商玉生先生,明修无法在在线与各位同步追思,特别以提前预录方式,请主办方协助播放,敬请大家见谅!
1990年代,随着解严后台湾社会力的释放,各类NPO、基金会开始百花齐放。我当时从美国博士毕业,回到台湾,就在政大开设了「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以及进行「非营利组织领导行为」研究,开始了推动第三部门和公民社会相关的研究与实务工作。1990年成立的台湾喜玛拉雅基金会,正是这个时期台湾基金会的翘楚。它是建立沟通平台和两岸交流桥梁,支持了许多早期跟大陆公益界、学术界的合作,可谓是“基金会中的基金会”。我由于参与喜玛拉雅基金会的咨询顾问工作,得以经常陪同造访大陆,进行学术参访和实务见学工作,也因此结识了很多大陆公益界和学界先驱人士,不乏今天在线的诸多先进好友,其中最令人感动的正是商玉生先生。
跟商先生多次于学术研讨会中匆匆交谈,未能深谈,唯有一次在北大开会,虽迄今已二十余年,仍然让我印象深刻。那次开会,大家畅谈到深夜,夜宿芍园宾馆,刚睡下没多久,第二天一大早,突然有人敲门。开门一看,竟然是西装笔挺的商先生来访。相形之下,我仍身穿睡衣,相当尴尬,商先生说明早点面谈,可以畅所欲言。我们从大陆第三部门发展的议题、谈到两岸第三部门之间如何加强研究交流,如何通过办理研讨会、合作研究及教学等来共同成长⋯⋯。这场清晨的惊喜之约,商先生,以真诚相待、期许甚深。商先生,如此具有声望的先进学者,基于理想的追求,以最大的热忱、积极、用心,让我非常钦佩和敬重。
此后,在我担任政大第三部门研究中心主任时,即邀请商先生和崔玉,以及先进学者,来到台湾,参加政大第三部门研究中心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在台北重要地标,政大后山的猫空山上,商先生无比感慨,也欢天喜地,他说:没有想到自己会在有生之年踏上台湾这块宝岛的土地上。我非常幸运,得以在1990年代就与商先生建立跨越两岸的情谊,也很庆幸看到,大陆公益界近些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
商先生的谈吐仪表高尚,颇有古人之风,颇有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形象,在明修心目中,他是当之无愧的公益先行者、启蒙家。启蒙家固然孤独,但却更为坚韧,他的尊贵灵魂与典范精神,将永垂不朽,成为公益发展历史的北斗星光,指引和照耀后人继续探索前行。
以上是我的发言。谢谢大家!诚挚地祝愿商先生安息!
杨团:谢谢江明修先生。下面,我们进行追思会的第五项,由家属代表致辞。我们请商玉生先生的女儿、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的负责人吴宁女士致辞。
吴宁:杨团老师、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刚刚听了这么多的回忆,这么多深情的表达,我想首先要表达的就是:感动和感谢!在我父亲病危和去世以来,有这么多人关心他,慰问他,怀念他,今天的追思会有这么多他生前的同事、老友故交来参加,真的是情深意重,令人动容!在此我代表我母亲、我哥哥和我们全家,向今天参加追思会的各位,表示由衷地感谢!
在我们的家中,父亲是慈祥而谦虚的。他在公益界做了这么多的事业,并且得到了大家的尊敬和怀念,我们心里其实还是有一点点意外的。
这种意外并不是因为他的公益情怀,因为这一点在我们家族中历来有这个传统,几代人都是如此,而且还准备把这样的公益精神再在下面的几代人中继续。
感到意外的是有两点。
第一,我们没有想到他在社会上做了这么多的工作,或者说我们完全没有感觉到。因为家里的事情他一样都没有少做过,而且他还要操持吴作人基金会,准备很多大型的画展需要的工作量很大,他每次都是亲力亲为。他从来没有因为外面的工作而减少对家人的关心和对家里事情的关注。这次通过大家的回忆,我们才知道他在外面做了那么多的工作,可以说超负荷,他的身体可能就是被这种过度的劳累而压垮的。
第二点意外,是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的。我进入吴作人基金会快20年了,我知道他在公益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我会把他的工作跟做吴作人基金会放在一起想,视为理所当然,因为都是在做公益,做基金会。我们在做吴作人基金会的时候,主要是从专业性、示范性这个角度上着手的,所以我们的注意力都在艺术的专业性上,而把基金会看做是为专业性提供的一个平台。那么现在我们都理解到,之所以能够来做艺术的专业性,实际上是有我父亲已经做了这么长久的准备和这么仔细的研究,从结构、思路和方法上为我们奠定了基础,才使得我们有机会来做专业,这使我对他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
当然在公益事业上,我和他是同行者。我也很高兴,看到有如此多的同事跟我们一样,在继续着他所心之向往的事业。父亲的追思会也使得我有机会认识许多公益界的同行,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多多交流。我想接下来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只有如此,才是对父亲最好的怀念。
我父亲临终之前表示什么都不要,这体现了一个公益人的畅达与通透。他不要葬礼,不要墓碑,不要建立以他个人名义的基金(会),虽然我和我的哥哥都愿意,在有可能的情况之下,帮他建立一个纪念基金,而这样的纪念基金并不是用来彰扬他的功绩,而是要让后人继续公益事业的时候,总能感觉到由来有自。
今天我们特地把电脑放在我父亲的灵前,把声音放出来给他听。所以我们大家刚才所说的一切,我父亲都已经听到了,相信他在天上会很欣慰!
最后再一次感谢大家!谢谢!
杨团:谢谢吴宁女士,特别感谢你把电脑放在他的灵前,让他聆听,让他在天上也能够得到安息、安慰。
我们的追思会进行到最后一个阶段了,我给这次追思会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今天,我们中国公益界老中青三代人,在线上隆重地召开追思会,悼念商玉生先生。这不仅因为他是中国公益先驱、公益员老,不仅因为他笃行大道,天下为公,首倡诚信、自律、透明、公信力是中国公益行业立身之本,并将这个战略思想付诸实践、长期坚守,还因为他的人格,我们几乎所有的发言人都谈到,他在提携后辈、携手同济的过程中,让所有的同行者都感到如沐春风。大家说,他温润如玉、坚不可摧,他迎风走浪、无怨无悔,他谦厚包容、兼收并蓄、宁静致远,他是困难时候温暖我们的一股暖流,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追思商先生,我们更想到的是中国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为国家兴盛、人民权益不畏艰险,不计得失,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德立功立言。商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杰出的代表。
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我们去照,这是商先生的名言,现在成了他的遗言。愿我们所有的人都以商先生为镜,检点自己,激励自己,继承商先生的遗志,为传承中国公益精神,为中国公益行业的持续开拓而奋力前行。
商玉生先生,安息吧!
我们的追思会到此结束,谢谢所有的参与者,所有的来宾,同时也希望吴宁女士向你的母亲特别致敬,谢谢!
商玉生先生追思会外的致哀
冯燕(台湾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我在2001年暑假接到来自北京的恩玖中心邀请,去参加创办人商玉生先生想为中国NGO部门发展,擘画全国人才培训蓝图的会议,分享我在台湾社工社福界的专业培训经验。对我而言,那次行程最值得纪念的,是认识了胸怀大志却低调随和的商老,和恩玖的好搭档崔玉,展开了后来我们长久的友谊与培训合作。我认为商老的前瞻远瞩、勇于尝试、欣赏人才、提掖后进等等诸多特质,以及总是与人为善的好性情,直接间接建构起今日被公认为是中国社会良心这个公益部门的脉络,对整个社会的正向发展功不可没。如今斯人远去……此时除了怀念商老,我们更要努力向前、莫忘初衷,让善的循环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END
相 关 阅 读
商玉生先生遗体告别仪式7月17日晨举行,三代中国公益人云送行 | 悼念商老01
顾晓今悼念商玉生先生:他是行业联合坚定的推动者,但从不“指点江山” | 悼念商老03
徐本亮悼念商玉生先生:他有一个未能实现的关于中国NPO诚信培训的愿望 | 悼念商老04
刘佑平悼念商玉生先生:他们这一辈人不仅是公益慈善行业的耕耘者 | 悼念商老05
徐凡悼念商玉生先生:他是一位非常好非常好的老头 | 悼念商老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