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时身体出现的“奇怪反应”,你有过几个?
户外无小事,那些麻烦折腾人的事
往往最影响着登山体验
流鼻血、眼泪怪、嗓子痛、过冰河尿急..
尤其在高海拔、长线中困扰着许多人
千万别小看这「身体发出的奇怪反应」
一旦发作,非非非非常不适!
看看你都遇到过几种?
01
第一种
登山鼻涕怪
登山最不缺的就是冷空气,天气一冷,鼻涕横流.......
当鼻腔持续对吸入的空气进行湿热处理时,会不断分泌液体,从容导致一股股“清流”极速而下。就在此刻,因为高强度的爬山运动,大多数人需要口鼻同时呼吸,一进一出,那滋味想想都累。
应对措施:
登山戴口罩(抵御冷空气)不大现实,但遇上寒冷环境又没有温暖空间可躲时,身边的装备可以解一时之难:
利用头巾/手套/户外毛巾:急行军时鼻涕滔滔不绝,双手拄杖根本腾不开手擦拭鼻涕,甚至能停下来也是奢侈。
ps:寒冷天气登山,他人的手套、缠在手腕上的头巾、脖子的毛巾,别乱动。
鼻涕(专用)纸巾:如果想顾及卫生,并且条件允许(比如行走速度不快、能处理好垃圾)可以使用鼻涕专用纸,含有保湿成分,对皮肤伤害较小。
鼻炎患者应对:如果对冷空气严重过敏,应尽量避免秋冬季登山,或寻求医疗手段,比如携带抗过敏或抗炎症喷雾。
另外,还有一种黑科技,“猪鼻子”面罩(国外市场有售),这种面罩虽可加热,但效果有限,为了防范吸入的冷空气不那么冰冷刺激。
02
第二种
眼泪怪
有没有试过,被山脊的风吹哭了的体验?其实,在山区里更容易迎风流泪。
这是因为泪腺容易受到冷空气、风等刺激,反射性分泌增多,泪道排不完,就顺脸往下淌。不仅耽误视线行走,还影响心情。
倒睫患者更是痛苦:睫毛被泪水黏在眼球上,导致疼痛、眼泪加剧。
photo by 林若尘
应对措施:
可以选择佩戴户外防风眼镜,冬季严寒天气出行,选择防护面积更大的滑雪镜;
轻度的倒睫患者,尝试在进山前修剪一下睫毛(一般只有几根“肇事者”),重度患者可寻求医疗手段。
03
第三种
爬山流鼻血
进入高海拔地区,身体的奇怪反应会愈演愈烈,流鼻血常困扰着许多山友。
有鼻炎的小伙伴更是苦不堪言,鼻炎堵鼻子、擤鼻涕出血,又干又痛......(这火辣辣的滋味最是糟糕了)
作为有鼻炎、哮喘、湿疹或是花粉症的患者,他们的鼻腔内细胞更敏感,所以在这一过程中也会产生更过激的反应,于是鼻涕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了。(来源:《为什么天一冷就会流鼻涕》
这主要是因为高原地区氧气稀薄,加上空气中的湿度又较低,导致鼻腔黏膜失去湿度和保湿能力,从而导致鼻腔干燥、流鼻血等症状。
应对措施:
甘油涂鼻子内部,可以避免出血,预防鼻道干裂。;
提前涂抹凡士林、红霉素软膏或面霜,可减缓破皮的速度,破皮后涂抹也可减轻火辣辣的疼痛感;
遇到小出血时,用小块纸巾或药棉堵塞,后鼻道的大量出血时,需用纱布压迫填塞;
注意防范高山脱水现象严重,及时补充水分。
04
第四种
小便减少
不少户外新萌在初入户外时,特别担心解手问题。但随着登山频率高了以后,有时似乎走一天也不需要小便。
水照样在喝,但就是没啥感觉,是练就了一副金刚不变之身吗?
大部分人都会认为登山排尿少,是因为水分大多都由呼吸、出汗排出去了,但其实身体分泌的激素也在起作用。
剧烈运动、呼吸急促时,交感神经兴奋,会刺激球旁细胞分泌一种能保钠保水的激素:醛固酮,会使得尿液生成减少;再加上登山时,大部分人喝的水本来就不够,身体在脱水过程中,会分泌一种抗利尿激素,它会减少尿液,让身体不再失去水分。
应对措施:
喝足量的水,才不会影响到自身安全以及登山能力。
尿量减少、尿变浓是人体轻度脱水(失水低于体重的5%)的标志,尽管很多时候你并没有感觉到渴。
登山时该如何保证喝水充足,不妨看看之前曾发布的文章《关于徒步时的喝水,你可能真的喝错了。》应对正确登山所需要的水量。
05
第五种
过冰河尿急
虽说在登山时不用过多为小便发愁,但还有一种情况,一旦受到外界刺激.....比如在走乌孙过冰河时,刚一踏入就一个激灵想上厕所?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突发尿急),只是因为人体对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敏感反应。就像踏入冰河突然变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人体就会抑制产生抗利尿激素,所以尿急。
还有一种解释是:局部低温刺激外周皮肤温度感受器,会激活膀胱出现过度活动。
受到寒冷刺激引发尿急——所以过河是一项有风险的活动,如果在过冰河前就稍有尿意,尽量提前排空;对于过河后急急忙忙找隐蔽场所的队友,耐心等待即可。
06
第六种
皮炎发作
对于部分皮肤敏感的山友,登山时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可能会引起皮炎发作,滋滋冒汗不说,还会浑身奇痒。
对紫外线较为敏感的山友,可能会引起局部皮肤发红发黑、脱屑或严重者出现红肿水疱等情况。
如果是高海拔上山,晒伤后皮肤会出现红、肿、痒、疼、水泡等情况。
应对措施:
初到高山,建议不要在烈日下长时间(半小时以上)赤身运动或劳动,暴晒时间只能逐步增加;
在山地烈日下进行时,颜面等暴露部分应涂防晒膏,或佩戴防晒面罩;
当遇到皮炎发作,视情况涂抹消炎药膏,如有疱疹者可涂龙胆紫防止感染,局部的炎症数日即愈。
07
第七种
嗓子又干又痛
嗓子干疼、下山后直接变成公鸭嗓,说话又哑又沉......在不少线路中,山友都纷纷中招,尤其行走在高海拔线路里更是“百试百中”。
由于高海拔线路的缺氧、紫外线强(晴朗天气空气极度干燥),造成呼吸道非常难受。
当皮肤、黏膜等组织受氧供应不足时更容易干燥,从而导致了一些特殊的生理变化,包括咽喉干、上火、嘴唇干裂等症状。
而通常,爬山因为缺氧而不得不张口呼吸,当寒冷空气来到喉咙处,会导致口腔水分流失过快。喉咙分泌的唾液却跟不上消耗的速度,嗓子更会又干又痛又痒。
应对措施:
据山友分享,帐篷里休息的时候可以把头巾用清水打湿盖住鼻子嘴呼吸,吸入一些湿润空气可以大大缓解呼吸道不适;
或者使用雾化吸入有一定效果。
08
第八种
登山“膨胀了”
山野行进,尤其是走长线或高海拔登山中,有些山友无缘无故就膨胀了。不仅是腿脚肿胀,有时候双眼也肿得像核桃,脸胖了一圈......
当多余的体液(血液、淋巴液、废物等)集聚在手、脚、脸等地方就形成了肿胀。影响拍照是小事,若干扰登山导致跌倒、疼痛,甚至是急性肾炎就不妙了。
尤其会因以下这几个原因,肿胀的更厉害:
重力,长时间行走下,血液和淋巴液因重力而聚集在身体末端,造成常见的腿脚沉、肿胀;
高海拔活动,在高海拔山区更容易分泌醛固酮,缺氧会增加运动强度,也更容易脱水引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所以更容易脸肿;
能量不足,尤其是运动时碳水化合物缺失,肌肉蛋白质作为替代燃料,会产生大量有害的废弃物(氮化合物)。原本要经过肾脏过滤并尿出去的,但过多的话肾脏就负担过重,导致排水功能减弱,身体肿胀。
肌肉酸痛,导致肌肉酸痛的剧烈运动会破坏肌肉细胞,并同样会产生氮化合物,从而可能导致肿胀。
还有一点,女性会比男性更容易发生肿胀......
应对措施:
当登山发现身体“膨胀起来后”,可用按摩或休息时抬高肿胀的四肢、运动时穿具有支撑功能的压缩裤或袜子都有助于缓解或预防水肿。
如果是经常发生肿胀情况,可以在日常针对性锻炼克服:
按照自己的步调行走,找到自己的速度(可以训练提高),避免气喘吁吁,刺激醛固酮的产生;
提高基础体力,训练力量和耐力,有助于减少肌肉细胞损伤、预防肿胀,更有助于登山安全;
减少肌肉疲劳,登山时使用登山杖、变换腿部姿势(比如上山时除了正常迈腿,还可以外八字迈腿)等,都可以让肌肉压力减轻,抑制氮化合物的产生。
及时补充水分和能量,登山时最好每隔1~2小时补充一下能量,尤其是碳水化合物,从而减少氮化合物的产生;
做好高海拔适应,另外在高海拔有意识地深呼吸(腹式呼吸),也有助于增加血液中的氧气含量,恢复正常的呼吸节奏,减缓疲劳改善水肿。
以上这八种情况,
在登山时你遇到了几个?
(记得码住,转发给身边的山友,以备不时之需)
如果你还遇到哪些其他的身体“非常反应”?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