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罗佩诞辰110周年专题丨文明与缘分——纪念高罗佩诞辰110周年(上)

LYCAEUM 蓝色木Lyceum 2020-08-21
来自专辑
高罗佩丨狄公案



点击蓝字 ·  进入主页

点右上角 · “设为星标”





编者按

今天,2020年8月9日,是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先生110周年诞辰,蓝色木Lyceum特制作“高罗佩诞辰110周年专题”,向这位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传奇人物致以由衷的敬意和怀念。


今年6月,本号签约专栏作家张凌女士与上海译文出版社合作推出了《大唐狄公案》第二辑,再度引起了关于高罗佩先生及其作品的热议。高罗佩一身三任,外交官、学者、小说家样样做得成功,精通15种语言,博学多才,能诗善画,与中国文化更是结下了不解之缘。《狄公案》系列小说自1951年问世以来,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将近70年后,仍然畅销全球、经久不衰,其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难以估量,高公也着实堪称是在西方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第一人。


值此高公诞辰110周年之际,本号特邀几位学者、作家撰文纪念。他们或为译者、编辑,直接参与译介高公著作、搜集整理有关高公资料的工作,或为《大唐狄公案》资深粉丝、收藏者和研究者,对于高公其人其书有着独到的见解与体会,其中有几篇来稿本身即是精彩的专论或书评。编者在此感谢各位作者在百忙中拨冗撰文,对本号和“高罗佩诞辰110周年专题”的大力支持。


专题文章将于近日内陆续发布,敬请关注。





文明与缘分

—— 纪念高罗佩诞辰110周年(上)


文丨冬初阳

时代文艺版《大唐狄公案》主译,军事史作家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依靠的是文明的力量。人世间最为微妙,最不可说,却又时常挂在嘴边的东西,或许就是缘分。值此高罗佩诞辰110周年之际,不妨就说一说这位荷兰奇人代表的现代文明的力量,还有他与我们这个古老国度的缘分。


真正了解高罗佩其人其事,尤其是阅读过高罗佩传记资料的读者,应该都很清楚,他是一位接受过正规现代化教育的职业外交官、业余却绝不肤浅的学者,也是一位用现代文学艺术让古老的中国传统公案文学焕发新生的作家。换言之,无论高罗佩与东方、与中国有多深的缘分,其人其作,仍是现代文明的产物。


1910年8月9日,高罗佩生于荷兰聚特芬。他的父亲威廉是荷兰陆军的一位军医官,长年在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服役。在他5岁那年,父亲携全家再度来到荷属东印度服役。家庭出身让他注定与东方结下不解之缘。


100年前的荷属东印度,虽然还显得较为原始,却也是多元文化荟萃之地。高罗佩正是在荷属东印度接触到当地土著文化和中国文化元素的,但是他仍然在荷兰人开办的小学里接受正规教育。小学时代的高罗佩,和你我他一样有自己的小伙伴,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听各种传奇故事,爱看当地的皮影戏,也爱看流行小说改编的电影(当然还是无声电影)。


1923年,高罗佩一家跟随已经从荷兰陆军退役的父亲,回到荷兰本土。后来他在奈梅亨中学和莱顿大学接受的都是正规的现代科班教育。他与东方的缘分,让他有意识地去学习东方的语言和文化,还特意起了中文名字。


1935年3月,高罗佩在乌德勒支大学攻读博士课程不过一年,即发表学位论文《马头明王古今诸说源流考》。与东方的缘分,让他选择了这个必须深入研究东方文化的课题,符合现代学术规范的行文和治学态度,使他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同年,他正式进入荷兰外交部,从事翻译工作。在现代文明社会,翻译是一项承担语言文化交流任务的工作。与东方的缘分,让高罗佩选择这份工作起家。独一无二的个性,完整的现代教育经历,非凡的语言天赋和写作能力,与东方文化的缘分,注定了他今后成为一代奇人。

《马头明王古今诸说源流考》

1935年荷兰莱顿初版

身为职业外交官,高罗佩从翻译起家,一直做到荷兰外交部非洲司和中东司司长、荷兰驻马来西亚大使、荷兰外交部调研和资料司司长、荷兰驻日本大使。身为汉学家,他虽然业余,却在中国性学、古琴学多个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后来被母校莱顿大学特聘为教授讲课。身为作家,他留下了融合东西方文化的侦探推理小说奇葩——《大唐狄公案系列》(正文英文版单词总数90余万,中文全译本约145-150万字)。1964年6月15日,为了表彰高罗佩在汉学和文学领域的贡献,荷兰王家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他院士称号。一身三任,都取得了常人很难企及的成就,高罗佩是名副其实的一代奇才。


这位奇人在1949年以前曾经几度来到中国旅行,1943年更是奉调进入荷兰驻中国战时陪都重庆的大使馆工作,在那里生活了三年之久,与中国文化界名流多有往来。在重庆任职期间,高罗佩与出身名门的水世芳女士结婚,成了中国女婿,让他与中国的缘分更进一步。与高罗佩交往过的中国人均表示与他沟通全无障碍,甚至称他是“一个中国人”。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高罗佩终究是一个现代人,也很享受现代文明成果,按照其传记作者所述,他其实同时过着荷兰人、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生活。他固然养成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一些兴趣爱好,有中式书房,书法和诗词都有相当高的造诣,但他照样开汽车,坐轮船,乘飞机,演话剧,看电影。高罗佩是一个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的人,非常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不可能想要彻底成为一个中国传统士大夫。他也没有什么中国旧文人“修书岂为稻粱谋”的劳什子矫情,而是认认真真著书立说,稿费照拿,甚至亲自参与小说作品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行销工作,这也正是他的系列侦探推理小说《大唐狄公案》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大唐狄公案》小说是高罗佩在业余时间写成的,但他对这套书显然倾注了真感情,一直写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作者学以致用,将他了解的中国民俗世情都融入了小说的内容之中,被译成多种语言,一版再版,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透过这套奇书,可以看到作者与中国的不解之缘。很可惜的是,天不假年,1967年9月24日,高罗佩因罹患肺癌,在荷兰去世,享年仅57岁,没有能够活到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期,除了自撰《狄仁杰奇案》(《迷宫案》)之外,未能留下更多的中文版《大唐狄公案》故事,成为永远的遗憾。尽管如此,高公与中国的缘分,在他身后仍在延续。

《狄仁杰奇案》

1953年新加坡初版

像我一样的普通中国读者,可能不了解高罗佩的生平事迹,可能不清楚他对汉学研究的贡献,但是对他塑造的中国古代大侦探狄仁杰这个艺术形象一定不会陌生。我们普通中国人正是通过狄仁杰这个艺术形象,与高罗佩这个荷兰奇人结下了命定的缘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1942年7月30日,高罗佩随荷兰大使馆撤离日本。根据日方规定,撤离时,使馆人员每人只能携带一只皮箱。除了自己的书稿之外,高罗佩随手在箱子里塞了几本中文书籍,只是希望在今后动荡不安的日子里好歹有一些中文书可读。其中有一本就是清代公案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即旧本《狄公案》。


高罗佩本人虽然认为旧本《狄公案》成书于18世纪,但是现在一般认为其实是清末时人所作,有人认为是著名谴责小说家吴趼人(又名吴沃尧,代表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九命奇冤》等)的作品(尚未定论)。高罗佩对旧本《狄公案》后半部分——更为传统的宫廷斗争故事显然没有兴趣,他翻译的英文本旧本《狄公案》(Celebrated Cases Of Judge Dee——Dee Goong An)仅保留了前三十回的三个断案故事,后三十四回完全弃之不用。

 英译本《狄公案》

1949年日本东京初版


未完 · 待续



蓝色木Lyceum

期望与诸位作知识与美的逍遥游。

新浪微博|@蓝色木Lyceum

投稿邮箱|lyceum2018@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