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丨说不尽的金庸

LYCAEUM 蓝色木Lyceum 2021-10-31

点击上方⬆蓝字⬆进入主页

点右上角“设为星标”

可第一时间接收我们的文章哟~


 蓝色木

投稿邮箱

 lyceum2018

@163.com

新浪微博

蓝色木Lyceum

期望与诸位作知识与美的逍遥游

LYCEUM


漫如,电气工程博士,京剧、动漫、武侠小说爱好者,曾创作京剧剧本《银河英雄传说》《浪客剑心追忆篇》,发表网文《金庸任务战斗力的建模、计算与排名》。

作者简介 


# 说不尽的金庸 #

文丨漫如

金庸先生去世已经三年了。关于他的文章、同人作品甚至搞笑段子都不计其数,我也很难写出什么新意。不过,作为七分之五的人生都沉浸在“金庸宇宙”中的老读者,从自己的角度谈谈对金庸作品的感受,也算是对他老人家的一种纪念。

一 金庸无处不在

“有华人处就有金庸”。在我根本没读过金庸的时候,金庸已经进入了我的世界。


小学三年级,我接触到人生中第一个电脑游戏《侠客英雄传》。


无论从哪方面说,这都是一个非常简陋的游戏:从始至终重复“踩地雷-升级-买装备-打boss“模式,战斗场景没有动画,任何招式的效果就是弹出一行字幕:“你使出xxx,敌人受伤xx点”。


不过,这个游戏大概是我和“金庸宇宙”第一次产生交集,因为游戏里出现了丐帮,主角还能从丐帮学到一招“降龙十八掌”(话说这游戏有支付金庸版权费吗?)。

之后,电视上播马景涛、叶童的《倚天屠龙记》(我仍然不知道它的原作者是金庸),一家人都看得津津有味。我仍然记得,结尾处杨逍被朱元璋害死,张无忌和赵敏归隐,范遥表示永远跟随教主。画面一转,张无忌和赵敏偎依在一起,全剧终。我问我爸:“范遥呢“?


——我爸心里估计大爆笑。


再后来,就是著名的《金庸群侠传》。


这个二十五年前的游戏,其开放的程度,放到现在也颇让人惊叹。游戏囊括了“金庸宇宙”里所有主要的情节、武功和道具。一开局,主角就能进入地图上几乎所有地点。最妙的是,游戏里很多设定,非常符合金庸的原意:


——游戏里的内力分阴阳。只有两种武功可以调和阴阳:小无相功和十八泥偶内功。

——队伍里如果有王语嫣,其他所有人的攻击力都会加倍。


这真的是吃透了金庸原作精神的人才能想出的设定。


初中后,我开始大量阅读金庸的小说。能和我一起讨论金庸作品的同学也逐渐多了起来。我甚至花了几个月时间,给每天一起骑车放学的朋友讲了整套《倚天屠龙记》。


与此同时,武侠小说的地位也在慢慢提升。2004年,金庸作品入选中学语文读本。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少争论:金庸小说究竟是一种俗文化,还是可以成为登堂入室的经典?


但是我想这样的争论意义并不大。


电影《功夫》里,元华和元秋自报家门:“杨过”,“小龙女”。观众会心。


其实观众里读过《神雕侠侣》原作的,未必有十分之一。但大家想象中杨过和小龙女的形象,趋近一致,就好像曹操一定是白脸,关羽一定是红脸。包租公婆这两口子的形象和杨龙二人相差也太大,当然成为了笑点。


——杨过、小龙女即使真活到六十岁,也不会变成他俩那样。


所以,金庸是经典也罢,是通俗也好,他笔下的世界,已经成为了我们共同想象的一部分。


二 金庸的源流

金庸深受中国传统小说的影响,又大量吸收西方文学的养料,甚至在早期的《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里,还套用了《一千零一夜》里磁山以及书页下毒的桥段。他笔下的百花错拳,似乎就是在表达自己兼收并蓄的写作态度:“只见陈家洛擒拿手中夹着鹰爪功,左手查拳,右手绵掌,攻出去是八卦掌,收回时已是太极拳,诸家杂陈,乱七八糟”,“这拳法不但无所不包,其妙处尤在于一个‘错’字,每一招均和各派祖传正宗手法相似而实非。……旁人只道拳脚全打错了,岂知正因为全部打错,对方才防不胜防。”


探寻金庸小说中各个情节的出处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我最近读《荡寇志》,还发现一处:

刘广道:“高封这厮,自己年轻时也从男风上得了功名,后来反把他孤老害杀。这等狠心,实是少有。”丽卿问希真道:“爹爹,什么叫做男风?”希真笑喝道:“女孩儿家,不省得,便闭了嘴!不许多说。”刘麒、刘麟、慧娘都忍不住暗笑。丽卿肚里想:“不省得,便问声也不打紧,不值便写。最可恨说这种市语!”

这不就是郭襄在风陵渡问“见色起意”“卖入勾栏”那段趣文的来源吗?


真正体现金庸才华的,是他在兼收并蓄的同时,又能加入自己的创见。他评京剧《打渔杀家》,主张“打渔”一折已将全剧推到了高潮,最后一场“杀家”不是必要的情节:

其实演到船至江心,高潮已到,杀家只是交代而已,除了萧恩与教师爷打一套“锁喉”(单刀对枪)之外,并无特异精彩之处。我觉得演至船到江心,戛然而止,让观众多有一些想象的余地,或许比演明杀家更加好些,也多一点悲剧的气氛。因为杀死丁府一家之后,观众看到的是萧恩的胜利。现在这样结束,观众会想到,这样一个老人一个幼女,萧恩纵然英雄,只怕也很危险。父女两人抱头而哭,悲剧因素就深伏在内。这时江上月少星多,两人决死一拼。至此一唱三叹,令人千载之下,犹有馀思。虽然这不如杀尽坏蛋那么大快人心,但恐怕是更加现实主义的处理,梁山泊震动天下的大举起义都烟消灰灭了,萧恩这样孤零零的反抗注定是要失败的。

在金庸看来,气氛的渲染、情绪的积蓄与释放,远比“开打”更重要。《倚天屠龙记》张三丰百岁寿诞一段,或许就是贯彻了这样的思路:各大派上武当逼问谢逊下落,情势极为紧张。武当七侠先定下“虎爪绝户手”的策略,又叫阵“武当七侠,对战少林十二神僧”,最后决意用真武七截阵迎敌。双方针锋相对,对各路神妙武功极力渲染,把读者胃口吊到了极致。结果,双方最终并未交手,整个冲突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得到宣泄。


三 金庸的bug

高中时,我偶然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历数金庸小说的bug。我的第一个感想是:原来金圣人的作品也会有bug?


对那时的我来说,金庸就像是我的语文老师、历史老师、艺术老师、体育老师,外加医学老师。看这篇文章,简直有一种背德的刺激感。


这些bug里,有一种是情节硬伤,最著名的就是“郭靖比黄蓉年纪小”。另一种是明显的违背常识,比如“陈玄风胸口能刻下半部九阴真经”、“倚天剑屠龙刀藏有纸质武功秘籍”等等。金庸本人颇为在意这些失误,在后来的世纪新修版中,把当时广为流传的bug都做了修改,有些还专门加了后记解释。


不过我倒是觉得,武侠小说本来就是一种建筑在幻想上的文体。纸片藏进刀剑里固然不现实,但无视牛顿定律的乾坤大挪移就未必更现实多少。


何况,金庸这些大胆的想象之下,往往衍生出其他精彩的情节。


比如陈玄风在胸口刻下九阴真经,是前半本《射雕》一条重要的伏线。先是江南七怪发现陈玄风胸口一大块皮被割走,惊疑不定。后来马钰和郭靖在悬崖顶上看见梅超风练功:

她练了一阵,收鞭回腰,从怀里摸出一大块东西来,摊在地下,用手摸索,想了一会,站起来做了几个姿势,又在那东西上摸索寻思。

又增加了悬疑的气氛。之后赵王府揭开谜底,归云庄郭靖错进错出拿到人皮,引出桃花岛上周伯通发现人皮上的经文,环环相扣,郭靖才学会了全部九阴真经。特别是在赵王府,梅超风回想起人皮, “怪不得贼汉子和我风流快活之时,从不脱上身衣衫”,在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中,居然能插入旖旎情事,是极巧妙的构思。


新修版为求合理,把人皮的情节全部删掉,虽然补上了漏洞,但是这些妙笔也全都没了。记得聂卫平曾经反对在足球比赛里引入VAR系统,理由是错判漏判也是球赛的一部分。这个说法是否成立暂且不论,但金庸小说里的bug,非但不影响作品质量,还能作为我等“金迷”以文会友的谈资,毫无疑问是阅读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说不尽的金庸

金庸是说不尽的。他笔下的世界披着古代的背景,却处处体现出当代的精神;他笔下的武功神妙异常,然而处处抚摩着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网上常有人开玩笑说“金庸领先业界五十年”。近年来流行的作品,总能在金庸小说里找到相似的原型。记得06-07年前后的动漫里,“傲娇”类型一度大热。有人在论坛上问傲娇的定义,一个回帖直接从《笑傲江湖》里找了一段对傲娇极为贴切的注解:

那婆婆道:“我是要仗着你的神妙剑法护送脱险,这才用药物延你性命,免得你突然身死,我便少了个卫护之人。可不是对你……对你有甚么好心,更不是想要救你性命,你记住了。”

然而金庸最超前于时代之处,还是他博大的胸怀。一般武侠小说的主题,不外是行侠仗义,打抱人间之不平,又或是藐视权贵,追求个性之解放。但是,很多不平之事无法靠侠义来解决,疏放的个性亦无法掩盖所有的痛苦。金庸的眼界比这更远。他晚年的自传小说《月云》,道出了他的心境:

从山东来的军队打进了宜官(即金庸)的家乡,宜官的爸爸被判定是地主,欺压农民,处了死刑。宜官在香港哭了三天三晚,伤心了大半年,但他没有痛恨杀了他爸爸的军队。因为全中国处死的地主有上千、上万,这是天翻地覆的大变乱。在宜官心底,他常常想到全嫂与月云在井栏边分别的那晚情景,全中国的地主几千年来不断迫得穷人家骨肉分离、妻离子散,千千万万的月云偶然吃到一条糖年糕就感激不尽,她常常吃不饱饭,挨饿挨得面黄肌瘦,在地主家里战战兢兢,经常担惊受怕,那时她还只十岁不到,她说宁可不吃饭,也要睡在爸爸妈妈脚边,然而没有可能。宜官想到时常常会掉眼泪,这样的生活必须改变。他爸爸的田地是祖上传下来的,他爸爸、妈妈自己没有做坏事,没有欺压旁人,然而不自觉的依照祖上传下来的制度和方式做事,自己过得很舒服,忍令别人挨饿吃苦,而无动于衷。

父亲被杀,金庸心中当然极为痛苦,然而他能跳出这种痛苦,看到更广阔的图景:穷人的苦难,一代代仇恨的交织,裹挟在历史大潮中普通人对命运的无助……因而他才能写出《天龙八部》里“慕容少侠倘若打死了你,你儿子势必又要杀慕容少侠为你报仇,如此冤冤相报,何时方了?不如天下的罪业都归我吧!”这样超然的文字。作为金庸的读者,我常常感叹他将他那波澜起伏的人生经历——在旧式书香门第中成长,经历国家的动荡,家庭的离散,在香港开创新武侠时代,又在政治上做出贡献——投射在文字上,凭借他的旷世奇才,留下了“十四天书”,历久弥新。


全文完


喜欢就点个“在看”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