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走,向右走?新加坡放弃防疫“清零”目标,我们的国际旅行限制会松绑吗?
疫苗时代,各国都站在了新的防疫十字路口
这两天,新加坡一位防疫首席高官在《联合早报》撰写了一篇《与冠病共处,如常生活》的文章。其中提到新加坡打算调整目前的防疫“零容忍”的策略,希望大家能够习惯“疫后新常态”,引来了诸多关注。
作为曾经的抗疫明星之一,新加坡为何在此时做出这样的策略转变?对国际航空恢复会有什么影响?对我们又有何借鉴?
今天来聊一点这个与国际航空市场恢复密切相关的问题。
01
曾经的防疫优等生
在去年疫情爆发后,除中国外,越南、新加坡、日韩以及澳新,步调一致地执行了非常严格的航班出入境管控措施,其中澳新、越南甚至拒绝了所有除本国居民外,全球任何地区人员的入境。
对内,一旦发生本土新增,也是纷纷采用了溯源、区域隔离等十分强硬和严格的举措来实现“清零”。
在这样行之有效的行政手段下,这些国家也确实较之欧美实现了非常不错的防疫成效。
截止至今年6月15日,澳新的总病例为33000左右,新加坡为6万左右,越南仅有1万例左右。这些数据有点甚至不足疫情严重国家一日的新增。
这里尤其要提一下澳大利亚。
从某种程度上说,澳洲政府的疫情管制措施可能算的上是各大国中最为严格的了。
不仅全面禁止外国人入境,甚至本国居民回国,还有每周配额的限制。在印度疫情高峰时期,在印度居住的澳大利亚居民也不被允许回国。为此,政府还曾遭受到不小的舆论压力。
当有病例真的进入到社区时,澳大利亚也选择采取迅速的追踪和隔离行动,防止病毒扩散。
在澳大利亚一些州的首府,哪怕仅出现一例确诊,当地也会迅速进行封城。目前这种情况已经在六个不同城市出现八次。
澳洲的这种强硬防疫举措,在西方世界内部都算是极为罕见。
事实证明,这些看似极端的举措,虽然付出了一定的管制代价,但关闭边境,严控输入,确实成为了在疫苗出现前,最为成功的防疫举措。很多当地居民在短时间内,很快回归了正常生活。
02
新加坡为何在此时选择放弃防疫“零容忍”?
既然早期疫情控制如此成功,为何新加坡要在此刻选择推出“疫情防控新常态”,而不是继续严格执行关闭边境的成功经验?
在联合早报的这篇文章中,当地官员提到:
Delta变种病毒传染力高,令新加坡“清零”有一定困难,与其追求零确诊,新加坡会选择采取积极的筛检策略,扩大追踪范围、找出密切接触者及隔离等,把形成大型感染群的风险降到最低。
当然这样策略转变的代价就是,民众要习惯面对一个事实:
新冠肺炎可能会一直“存留在我们的周围”,但好消息是与新冠肺炎共处、且如常生活,是可能的事。
其次,随着关闭边境时间的拉长,这种限制人员交流的负面作用正在加大,尤其是对于商务交往和经济贸易的冲击。
新加坡作为一个绝对外向的经济体,其发展依托的必须是与世界各国的有效联系。限制出入境这样的措施,短期还可以忍耐,一旦长期化了,对于整体经济都是一个不可承受之重。
这也是为何即使在闭关的这一年中,新加坡一直也在积极推动与香港的“旅行气泡”以及在樟宜机场试点无须隔离的商务会谈中心。
很显然,长期的交往受阻,当地的官员也切身感受到对经济的长期影响正在增大。
第三,持续性大规模防疫的社会成本考量。
俗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大家关门歇业,齐心协力抵御了第一波的病毒,可能问题不大。
但如果一座城市,总是生活就在封闭与解除隔离的循环中(东京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整个社会可能也很难长期经历这样的折腾,尤其对于居民生计的影响更为突出。
对于新加坡这样一个城市而言,反复lockdown的成本是巨大的。
最后,就是防疫对外向型经济的冲击。
对新加坡王牌的新航而言,一年之久的疫情,已经使其巨亏超过200亿人民币,客流量只有疫情前的3%。
作为全球较大规模航司中,少有的没有国内航线的航司,闭关锁国就意味着断了口粮,连带曾经的亚太航空枢纽樟宜机场也同样难以幸免。
新航目前有多惨,由于资金链紧张,在刚刚结束的新航第二次的募集债券中,公众认购率甚至还不到五成,淡马锡托盘了所有的未能筹集到的资金需求。同时,高管也显著降薪,共渡难关。
因此,早一天放松防疫,对于新加坡的航空业而言,也是早一天恢复生计。
长久的旅行限制,只会慢慢拖垮整个新加坡的航空业,甚至在后疫情时代,落后于其他主要竞争对手。
疫情下,大幅降低的客流,让樟宜机场已经转型成了服务当地居民的网红购物中心。
03
新加坡的“新常态”会是什么样?
首当其冲,新加坡未来还是将重点放在了疫苗接种,以求尽快能够达到群体免疫。
新加坡目前正在策略转变的过渡期,我相信这种策略转变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疫苗接种的广泛覆盖。
新加坡是开放型小经济体,须安全地与世界重新连接,但也必须等到达到足够的疫苗接种率,才能实现。
文章指,新加坡政府的任务包括安排更多民众接种疫苗、继续展开检测和筛查工作、掌握有效的治疗疫症方法等。
不过到了未来,随着有长期的疫苗接种计划、更全面的检测及有效治疗方法,意味在不久将来,应对措施可能与现时大不相同。
对于这样的新常态,文章还描绘了五个显著的特点:
首先是患者可以在家中康复,原因是已接种疫苗的患者会出现较轻微症状,而患者家人也因接种了疫苗,令传播风险降低。
其次是新加坡或许不必再大规模追踪密切接触者及把民众隔离,民众可以定期用简易方式自行检测,然后决定自我隔离。
第三是新加坡将不再着重监测每天患病人数,继而把焦点放在有多少重症、多少人在深切治疗病房等。
第四点是新加坡可以逐步放宽安全管理措施,恢复大型的聚会和活动。
第五点是新加坡民众将可以再次出国旅游,至少到那些疫情受控的地方。
这里,我觉得很值得一说的是第一个特点,即重症患者的大幅减少,患者可自行康复。
目前,关于不同种类的疫苗的防疫能力,大家普遍关注的是接种后的感染率,并以此来评价疫苗的效果。
我不是医疗专家,但从公开的各项数据来看,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无论什么品牌的疫苗,接种疫苗并不意味着不会感染,但可以肯定的是重症情况会大为降低。
目前上市的疫苗中,即使感染率有所区别,但大多数报道所指出疫情在重症情况的防御能力都是十分优秀的。
换句话说,接种疫苗,即使感染,现在任何一种疫苗下,对于公共卫生所带来最大威胁之一的重症住院率会大幅降低。
目前欧美在接种疫苗后,也正是在床位资源大为缓解后,才放松了管制措施,而并不只看每日的新增病例数。
回想下,我们当初之所以惧怕新冠,不也正是较之其他传染病较高的重症和致死率。
如果现有的疫苗能够有效解决对疫情下重症的关切,其实很大一部分防疫的目标也就基本实现了。
而这个目标,目前被批准上市的所有疫苗似乎都能够发挥有效作用。
04
“清零”策略的社会成本正变得越来越大
目前看,新冠长期与人类共处,可能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这也意味了,随着时间的拉长,如果坚守“清零”确实会面临更大的考验和困难。
由于世界各国疫苗接种率的不同,目前也鲜明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趋势。
一边,欧洲内部,对于完成接种的人群,旅行限制和隔离要求基本解除。美加之间也将在本月初步开放边境,相信在今年底之前,大概率北美与欧洲的出行将会完全恢复。
地球的另一边,也有着澳大利亚这样,已经基本确认现有国际旅行限制措施仍将继续维持一年的国家。
对于中国而言,如何选择策略方向,不仅仅对于民航业至关重要,其实对于整个社会未来一段时间的对外联系都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前段时间,盐田港的疫情,导致数十艘货轮挤压,全球的海运贸易和货物价格都受到波动。广深的疫情,让去年全球旅客运输量的“状元”也一下子门可罗雀。广深两城四五千万的人口都备受这波疫情的影响,这样的代价不可谓不大。
而且考虑到广深目前接纳了全国80%以上的国际旅客入境,未来不排除仍有再次为了“清零”而采取部分区域严格管控的风险。
这里真的是心疼广深的地方政府,为国家和其他地区承接了如此巨大的防疫压力。
如果说,对于澳大利亚这样坚守国门的国家,疫苗资源的短缺和接种覆盖的难度,决定了广泛接种确实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应对。
而我们在短短几个月就完成了10亿支的接种,这样的效率下,年底前群体免疫大概率也是能够实现的。
或许,新加坡在未来数月的过渡实践,将会是我们防疫政策的一个很好借鉴和参考指标。
一点思考
中国的抗疫工作上的成功,其实应该有相应的自信来为往后考虑。
策略上或好调整,但难就难在如何从前一波的宣传中走出来,让公众逐步对新冠脱敏,正视疫情仍将相伴相生这个事实。
当然,这种宣传和思维观念引导的方式,对于我们而言,绝不是专家在报纸上发发文就能实现的。宣传方式的调整,或可能成为政策转轨的最大难题。
在普遍疫情接种后,放弃零风险思维和情绪,才能慢慢开始适应与新冠共存的未来。
否则,即使100%实现了接种,从最好疫苗95%的防护力来看,理论上还是有5%的人群有染疫的可能。如果从“零容忍”的思维出发,无论接种率如何普及,似乎我们还是需要维持现有严格的管控措施。
目前,广州拥有5000床位,专为国际旅客隔离使用的健康驿站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预计9月份就将投入使用。
这一工程的开工,至少官方用行动表明,目前的出入境限制政策大概率会成为一项持续性措施。至于时间是半年,一年还是更久,这既是一个技术和科学问题,也是政治和社会问题。
在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选择上,新加坡已经开始了自己的转变,效果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如果新加坡在加强疫苗覆盖与防疫策略转型的道路取得成功,希望半年后的北京冬奥会或可能成为一个出入境管控政策松绑的节点。如果过了这个村,那么估计可能就要等到明年秋天了。
当然,中国这么大,国情这么复杂,可能有些因素(例如是否能否完全抵御变种病毒,疫苗是否能够极大降低重症率)我预计的过于乐观,这些前提条件的变化,会导致结论的大为不同。
无论政策如何变动,大家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能够尽快恢复以往的生活,航空业也才能尽快恢复正常。
少一点情绪,多一点理性,才能找到防疫与发展相适应的最优解。不管选择哪条路,目前最重要的还是广泛接种疫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