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师道┃倪文东:篆隶楷行草,一笔一划皆“人生”
“北师大的书法专业绝不是让学生只练字、写字,它一定要和学生的综合学养结合起来,一定要与文学、历史、哲学、美学、文字学结合起来。”
——倪文东
人物卡片
倪文东,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艺术学理论教学指导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长城书画研究院院长,京师印社社长。
人物事迹
从事书法教学、创作和研究工作30余年。担任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评委、教育部人文社科奖评委;书法教学成果三次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曾在北京、西安、太原、黄陵、新疆和台湾举办个人书法篆刻展览;书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炎黄艺术馆、陕西美术博物馆、清华大学等收藏。主编和出版有《20世纪中国书画家印款辞典》《中国篆刻大字典》《书法创作导论》《书法概论》《篆刻临摹与欣赏大典》等30余部著作、教材和大型工具书。发表论文30余篇,论文获全国第六届书学理论讨论会二等奖。
1
邂逅师大,见证书法系的成长
回想与北师大结缘的日子,倪文东说要从书法系筹建开始。北师大有着悠久的书法教育传统,早在辅仁大学时期,启功先生就为师生作过多次书法演讲和辅导。1986年,教育部委托北师大暑期举办“全国书法教师讲习班”,启功先生为学员亲自授课。后来,启功先生和秦永龙都在文学院为学生讲授书法课。但在北师大书法作为专门的学科开始招生,却是17年前的事情。
1999年,北师大正式向教育部申请开办美术学书法专业方向,2000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招收书法专业本科生,200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而后又在艺术学一级学科招收书法方向博士研究生,在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接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形成了较为完整、系统的书法学人才培养体系。倪文东对此回忆道:“北师大从1999年正式开办美术学书法专业方向,2000年开始招生,当时比较缺教师,我就从西北大学来应聘,那时候我40多岁,与书法系第一任系主任秦永龙一起扛起了北师大书法专业创始、发展、建设的大旗。”那时候,我们一起拟定培养计划、聘请专业教师、举办学术讲座、开展学术研究、购买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几乎天天待在办公室里加班加点。
北师大书法活动周,师生们聆听启功先生讲座(2001年)
倪文东见证了北师大书法系的成长,而书法系的成长又见证了这所百年学府培养综合人才的过程。或许很多人都认为,“书法没有必要成为一门学科,自己练练字也就可以了”。但是,倪文东谈到在北师大书法专业筹建之初,秦永龙和启功先生谈书法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时认为:“北师大的书法专业绝不是让学生只练字、写字,它一定要和学生的综合学养结合起来,一定要与文学、历史、哲学、美学、文字学结合起来。我们培养的是学者型书法家,要培养书法工作者。”启功先生也对此谈到:“这样就有了学术方面的要求,把书法教育与做学问、搞研究结合起来,和综合修养结合起来,这才是一个比较丰满的书法家,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正是基于这样的办学理念,在启功先生的关怀下,在秦永龙的努力下,北师大书法系才真正在基础学科林立、优势学科遍布的北师大校园里安了家。
倪文东向启功先生请教赠送作品集(2001年)
书法系的成长离不开倪文东等老师的努力。但是对于倪文东来说,邂逅北师大意义更加特殊。
来北师大之前,倪文东在西北大学教了很多年的书法选修课。单纯教授书法课,这对于具有深厚书法专业素养的他来说实在是过于轻松了。来北师大之后,倪文东倍感压力。对他来说,从一个书法公共选修课的老师成为书法专业任课老师,经历了“适应、学习、转换”的过程。篆隶楷行草,书法技法、书法史论、书法美学、碑帖学……对于出身中文、自学书法的他来讲,即使再难,也是乐在其中。至今仍是本科学历的倪文东,一心扎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不管是在西北大学还是在北师大,著作等身的他始终坚守自己“与书法为伴、与书法教育为伴”的初衷,深耕沃土育栋梁,也正是在教学和科研上的不断努力,倪文东成为了北师大为数不多的没有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导师,可谓“传奇”。
2
书法教育要立足现实,满足社会需要
担任教育部艺术学理论教学指导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的倪文东,这些年最大的感受就是书法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一致通过,将艺术学科独立成为艺术学门类,将艺术学科从文学中独立出来,成为新的第13个学科门类。而书法作为艺术学门类下设的五个一级学科中美术学的二级学科,正式有了自己的学科地位。而后,2013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又大大推动了书法教育的发展。
倪文东带领学生团队用了三年时间,针对全国高等书法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调研。目前,全国有130多所高校招收书法本科生,招收书法硕士研究生的高校接近90所,培养书法博士的也有20多所高校。
这些高校主要分为四个体系:一是以北师大为首的师范院校体系。这个体系体量最大,占所有本科生源的三分之二,包括南京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院校都开设书法专业。二是艺术类院校。最早开始招生的是中国美术学院,后来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等“八大美院”也都陆续开始招收书法专业学生。他们把书法作为艺术类人才培养值得探索的创作模式。近年来,其他一些综合院校和理工院校也陆续开设了书法专业,在建筑、传媒、陶瓷、设计等跨度较大的专业也实现了书法教育的融合。可以看出,书法已经渗透到教育体系内各个学科的方方面面。
在第二届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上发言(2005年)
谈起不同院校培养学生的模式,倪文东认为,普通院校和艺术类院校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招生要求、培养模式、学科重点等几个方面。艺术类院校的招生一般是对文化课成绩划设一定的分数线,只作为资格准入。最终,以专业课的成绩高低进行录取。在培养方式上更注重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重视线条、色块、构成、创作等元素;而综合、师范院校,培养学生的要求和特点却大不一样。从招生方面来讲,北师大等师范院校将文化课成绩与专业课成绩综合相加进行录取,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比较偏向文史基础,将古汉语、文字学、古典文学、文艺学、历史文献等课程纳入培养体系。
对此,倪文东谈到:“这种培养模式适合‘大文化’的需要。真正的书法家不是写几个字,搞几个造型就行,一定要有文化修养。出笔成文,笔下就应该有你的理念、思想,你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会反映出作者的文学修养。这是一个书法家长久发展,真正成为大家、大师的基本要求和标志。”
倪文东篆书作品:风雅颂,2016年创作
“有汉字,就有汉字的书写问题”,书法教育的发展应该和整个社会发展相适应。在倪文东看来,书法的应用极其广泛,建筑行业、平面设计、影视创作、媒体编辑,各行各业都需要一些懂得书法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书写技法的人发挥作用。在学科融合不断加剧的现代教育体系中,书法教育应该是一个“大综合”的教育范本,在跨学科和交叉学科齐头并进的时代里,也只有满足社会需要的书法学科才会有更大的发展,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3
老师要比学生更勤奋
倪文东在教学和培养学生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有着独特的思路与做法。在本科教学上,倪文东主要讲授专业基础课,为本科生讲授书法概论,致力于让学生系统掌握书法学科的基本知识和艺术规律。倪文东不仅在艺术与传媒学院新生班讲授《书法概论》课,还在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远程学历教育书法学专业班讲授。这门课也在智慧树网络在线教育平台上上线,吸引了全国55个院校3万多名大学生在网络上学习书法知识,可谓风靡一时。
在研究生教学方面,倪文东注重课程实践与改革,他在讲授篆书理论与创作、篆刻理论与实践两门学位课程时,皆致力于讲授篆书、篆刻的基本概念、源流发展、艺术理论等基本模块,而剩下的则让每个研究生以专题汇报的形式进行自主研究和探索。学生可以选择某一位古代书法家或篆刻家,针对其生平历史、游学为官、作品风格等方面,搜集有关文献材料,并撰写相关论文,制作教学PPT,并现场临摹书法家的作品,最后由学生和老师进行点评。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学生来讲是一件压力很大的事情,但也是对学生最后好的锻炼,其过程本身作用鲜明、意义重大。同时,倪文东还注重社会实践,经常带着学生们外出考察,访碑游学,参观博物馆,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历,丰富学生对书法文化厚重历史底蕴的认知和思考。
倪文东与他指导的研究生们在一起
对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倪文东强调论文选题的重要性。他要求博士论文的选题不要都选纯理论的课题,一定要和古代及地域的书法遗迹结合起来。今年刚刚毕业的博士研究生陈思,论文研究题目是“陕西汉中石门石刻书法文化研究”,她对陕西汉中地区记录古代官员带领民众修筑从秦岭到巴蜀道路的摩崖石刻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不仅对碑刻文字进行详细的考证和研究,还搜集了关于历代碑刻详尽的文献资料,对当时交通、地理位置等研究颇为用心,自己手绘地理位置图,复原石门石刻现状,同时纠正了一些已有研究成果的错误,形成了近30万字的博士论文,对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倪文东的另外两个博士也正在对陕西耀县的北朝造像记书法文化、陕西昭陵唐代石刻书法文化进行研究,这些石刻造像在中国文字史、中国佛教史、中国书法史等方面都占据重要的地位。这对于散落在中国大地上,鲜为人知的、有地域特色的、有文化背景的“活材料”来说,实在是书法博士论文选题的“最佳之选”了。
带领2003级同学在河南新安千唐志斋考察(2005年)
常年累月的外出实践和学术积累,使倪文东对于全国各地碑刻的情况有了系统、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他常常深入田间地头,带着学生们“访碑游学”。他强调:“那些编印在册的碑帖常常和原始的碑刻有一些区别甚至出入,我们一定要到田野中去考察,了解古代碑石的保存状况,调查中国碑石文物的保护现状,这样的调查工作对国家,对学生都很有意义。”书法本来就是非常贴近生活实际的一门学科,而只有扎根实际的学生,才能为以后自己的专业成长积累更多的“养分”,才会走得更高、更远。
倪文东教授的代表著作
“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甚至一缸水”,作为书法专业课的老师更是如此。倪文东常讲:“书法专业的老师,篆隶楷行草都要临摹学习,都要精通,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创作实践,作为教师,都应该做到最好,做到一流的。老师的字写不好,学生就不会买你的账,这可不比其他专业。书法专业的老师要在各种字体、各种风格流派方面都要远远超过自己的学生,才能算得上一位合格的书法专业教师。这对于老师来说,也是极大的鞭策。”几十年如一日,读书、写作、磨墨、挥毫,“不用扬鞭自奋蹄”,倪文东始终不敢轻易放下手中的“笔”。
4
一位书法教育家的展望
“我过去的梦想就是当一名书法老师、一个书法家。现在,可以说,我的梦想实现了。书法就是我的生活,它遍布在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早上醒来看书法,和朋友聊天聊书法,看书法的书,每天都要练书法。书法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常态,和我的生命息息相关”,已到花甲之年的倪文东常常和学生们这样形容自己与书法的关系。
“书法是什么,书法就是对汉字的加工和美化,对汉字的美的再创造。”
一个能将自己的梦想、爱好、工作和生活都融进书法里的人,血液里到底流淌着多少文墨书香呢?恐怕,也只有倪文东心里明白。因为如此,他对书法,对北师大书法才会爱的“如此执着、如此深沉”!
倪文东书法作品(隶书斗方:古调独弹)
17年里,在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学科综合发展、齐头并进的体系中,书法学科也脱颖而出,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和人力资源。不仅培养了体系健全、团结奋进的师资队伍和研究人才,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式上也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未来的发展中,如何传承北师大书法的“金字招牌”启功先生的书法艺术,是书法系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倪文东带领研究生观摩古代书法作品(2008年)
在退休返聘的日子里,倪文东也没有停止对北师大书法学科发展的认真思考和殷切展望。倪文东认为,书法是所有艺术学科中最具中国特色的专业和学科,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音乐,中国有,外国也有;美术,中国有,外国也有;影视,我们有,外国也有;舞蹈,我们有,外国也有。书法,只有中国有,外国没有!在国家不断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开设书法课,而中小学书法师资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北师大书法学科应该如何面对、如何发展?我们应该有我们自己的思考。
北师大有完整的教育学科体系,有悠久文史传统,有启功先生这面书法旗帜,有先生的学术理念和艺术创作宝库。倪文东表示,时代的发展,无形中把北师大书法学科,推到了前头,我们应该有所作为,我们必须有所作为。建议北师大书法学科可以联手教育学部、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启功书院等,充分利用北师大综合文史学科优势,同时引进一些高端的书法专业人才,适度扩大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规模,成立独立的“启功书法学院”,开展书法理论研究、创办书法专业杂志、举办书法教师培训、开办书法高端论坛,把北师大的书法专业做大、做强,努力成为全国书法教育的排头兵,发挥北师大在全国书法教育界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实现北师大书法专业的再跨越!
寄语北师大与青年学子
北师大115周年风雨历程,始终坚守自己的学风,塑造了师范立校的典范,北师大应该扎扎实实做好师资培养,同时也要重视有特色的学科建设,除了心理、教育、文学、历史这些优势学科外,还应该重视书法这一类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科,争取做大做强,成为全国一流学科。
青年学子们要坚持北师大“严谨、务实、求实”的一贯学风,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传承下去,要谨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将来做一个优秀的、合格的、人民喜欢的教师,打好基本功,扎扎实实地学习,不要辜负北师大好的学习氛围,也不要辜负青春大好时光、更不要辜负老师们的殷勤期望!
倪文东师生书法作品展在洛阳举办(2015年)
采访:王 娟、郭文杰
文案:郭文杰
美工:林 晗、周明婷
责编:王 娟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您可能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