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聆听师道┃黄会林:做一名教育青年人的人民教师特别光荣

党委宣传部 BNU思享者 2022-10-29

人物介绍

黄会林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现任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首任院长,中国高校第一位电影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等社会职务。曾任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话剧历史及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在影视艺术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领域开创了众多导向性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案例。

人物事迹

黄会林先生多年致力于中国现代戏剧和中国民族化影视理论研究,在文化学术界开启了中国影视学派研究热潮。主编并参与撰写的《中国影视美学丛书》、《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影视艺术学科基础教程系列》、《影视受众研究丛书》陆续面世,成为当代中国影视研究与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发表影视、戏剧、文学、文化领域著作、文章约620万字;与绍武合作创作电影、话剧、小说、电视片、报告文学等约320万字;编集或主编出版1540余万字;共约2480万字。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及各种横向科研项目十余项。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艺术学科体系建设研究”,和全国艺术科学“十一五”重点项目“影视文化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与对策研究”等。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得国际、国内多项重要奖项。


      ·1·

 


六十甲子,与师大的四次结缘


“说起我和师大的缘分,起码有六十年以上,很悠久了。”陪伴师大走过六十二载春秋的黄会林,是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全国第一个影视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更是艺术与传媒学院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创办者。


黄会林教授出身耕读世家,乃书香门第之后。祖上家世煊赫,高祖黄赞汤,是道光年进士和翰林殿阁大学士。少年时代的她,因父工作调动,在上海和天津之间奔波。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她跟随父亲北上,插班进入北师大附属中学初二年级读书。“当时我家住在帘子胡同,就寻摸着找一个离家不远,又名声不错的学校。1950年春节过后,我顺利考入地处和平门的北师大附属中学。”当时年少的她,一定不会想到,她与师大的深厚缘分,肇始于此。


1950年夏天,朝鲜战争爆发。举国上下,群情激奋,全民参军的口号不绝于耳。年方二八的黄会林,成为少数参军并且奔赴前线的女学生。她冒着炮火为队友送过补给、目睹过战友惨烈的阵亡、寒冬里就地掩埋过烈士的遗体…枪声、战火与死亡,这场异国战争,奠定了她这一生的价值观。战争结束后不久,她回到北京,带着对知识和继续学习的渴望,在1954年初,考入了北师大工农速成中学,读文科二年级。在这里,她不仅畅游在知识的深海中,还遇到了此生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人生伴侣绍武。



在工农速成中学的第二学期,黄会林和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第一次到师大校园参观。“记得我们从宝钞胡同乘公共汽车到铁狮子坟,下车后从东门进入学校。东门门口有两只威风凛凛的铁狮子,很有气派”。那时的师大校园和如今一样,有着郁郁葱葱的树木和姹紫嫣红的花朵,生机盎然,煞是好看。这一次短暂的美好相遇,给了她继续升学读书的目标和勇气。1955年,黄会林从速成中学毕业直升北京师范大学,被保送至中文系,在北师大度过三年半的学习时光。


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是师大中文系的黄金时代。老先生们的治学与风骨,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往事与回忆。黄药眠、钟敬文、谭丕模、刘盼遂、李长之、陆宗达、萧璋、俞敏等八位学界耆宿,治学严谨,授课又文采卓然。黄会林追忆道,“那时候,陆宗达先生给我们讲《说文解字通论》、刘盼遂先生给我们讲《古典文学》。”跟着这些老教授和他们的弟子学习,黄会林终身受益无穷。


1958年,组织研究决定,“因工作需要”,黄会林从中国语言文学系提前毕业留校任教,成为现代文学教研室里的一名教师,直到九十年代调入艺术系,她在这个岗位上一待就是三十多年。


从师大附中的热血参军少女,到师大工农兵速成中学畅游在知识海洋中的有为青年,再到师大中文系的一名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生,最终,黄会林也在这里,走向教师岗位,成为一名燃烧自己、烛照他人的高校教师。


六十甲子,四次结缘。如今早生华发的她,再回首往昔,她见证了一所百年老校的六十多年的日月春秋,而师大也始终如母亲般给予她丰富的温暖、广博的知识和无穷无尽的力量。



      ·2·

 


抗美援朝,

一段历练并净化心灵的岁月


1950年10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彼时,黄会林刚升入初三。美国飞机炸死鸭绿江边渔民的消息传到学校,北师大附属中学全体师生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参军。“学生们天不亮就到学校跑步,锻炼身体,大家都卯着劲,许多同学写血书要求参军参战”,黄会林也是其中之一。最后她被幸运选中,成为学校一百五十名参军参干学生中仅有的几名女生,参军入伍,投笔从戎。硝烟、战火和鲜血,是这个热血参军少女在十多岁时最深刻记忆。


纵然时隔多年,那些赴朝参战的日子,依然粗粝而鲜活地存在于黄会林的记忆里。她回忆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境内的第一个晚上,借宿在朝鲜农家,家中只有老大爷和大妈两人。他们得知这些人中还有女志愿军,觉得不可思议,感动之余,提笔写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黄会林被这种质朴的信赖和热情感动了,这一段插曲成为她终生难忘的回忆之一。


战场中,从作战科的一名标图员,到炮兵团的文化干事,再到战争前线送弹药、送补给的战士,黄会林吃过不少苦头。曾经敌军的炮弹就落在距离她不足十米的范围内,她与死神擦肩而过。战争最吃紧时,她背着挎包、步枪和手榴弹,咬牙随着军队,半夜行军70里。在进行了七天七夜的保卫清川江战役中,黄会林损失了一百多名日夜相处的战友。“我一生都不会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勇战士,他们无怨无悔把最宝贵的生命奉献给自己的祖国,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还有什么理由只为自己存在呢?”黄会林在自己的口述史中铿锵有力地说道。



黄会林终其一生,都在为师大乃至中国的教育事业奋斗。晚年时,有记者采访她为何在应享天伦之乐的年纪,依然如此精力充沛、干劲十足。她把原因追溯到自己参军的经历。在朝鲜战争中,她知道了人应该怎样活着、为何活着——“战友们用生命换来了祖国的和平。既然我们幸存了,我们就应该把他们的遗志完成,接续他们。是这些牺牲的战士保证了你的生命,所以还轮不到我去休息,去安度晚年。”


这段从军经历让黄会林更加热情、坚韧,始终对自己的事业葆有强烈的责任感。那些为了保卫祖国而甘撒热血于异乡的战友们,时刻提醒着黄会林,作为幸存者的她们,要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就这样,黄会林一生怀着质朴而热烈的目标,前行着,奋斗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506wzl5g1&width=500&height=375&auto=0


      ·3·

 


“二真”名言,

教师岗位上奋斗不息


1958年,在中国语言文学系就读的大四学生黄会林,提前半年毕业,留校任教。她在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研究“鲁郭茅巴老曹”,同时兼任大学的助教和辅导员。“我的教工号码是58112,我记得很清楚”,黄会林说,“这就表明我是1958年正式进入北师大工作的,不会错”。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黄会林始终秉持着这样的观念: 教育事业事关鲜活的生命,事关每一个青年的成长。在她看来,做一名教育青年人的人民教师,特别光荣,肩上责任也非常重大。在师大多年的辅导员和班主任生涯中,黄会林总是挥发光与热,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与学生有关的一切,她都兢兢业业,毫不放松。



黄会林回忆起曾经有一位贫困少年,开学时只带着席子,没有被褥,而且光着脚。黄会林问,“你为什么不穿鞋子?”,这位少年说,“因为我只有一双鞋子。没办法换洗,只有上课时穿。”黄会林立马申请布票和棉花票,发动班上的女学生,在女生宿舍的楼道里为这些家庭困窘的少年们,絮褥子和被子,以保证他们能正常生活和学习,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我尽我的可能去对待同学们,同学们用更多的回报来厚爱我,我这一生最幸福的可能是这个事”,黄会林说。


北师大现代文学教研室教学改革时,试图把传统的“鲁郭茅巴老曹”的作家作品研究,变成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分类的现代文学。教研室中各个老师按照分类来重新教授现代文学,由此契机,黄会林踏上了现代戏剧的创作和研究之路。


在这条路上,她和老伴绍武与无数有戏剧热情的少年们同行,一起把话剧艺术搬上神圣舞台,同时也把话剧教育落实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身为学者兼高校教师的黄会林,治学从谨,严于律己。那种永远充满着一种燃烧不尽的激情和干劲,让她年过杖朝,依然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她常说,做人要真诚、做事须认真。这不仅是对弟子的谆谆告诫,也是一种自勉和自励之语。这“二真”箴言,是黄会林为人治学的态度,同时也是她身在教师岗位上,不断创造条件,更好地教书育人的真实写照。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5064bis0e&width=500&height=375&auto=0


      ·4·

 


北国剧社,高校剧社第一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黄会林开设了一门《现代戏剧研究》课,有两百多名学生选修。黄会林在教学中,也在老伴的关注和建议中愈发感到,一部戏剧只有被搬上舞台,才会是真正完整的。因此,她开始鼓励大家多写剧本,进行创作。在她的鼓励和带动之下,学生们创作出数十部剧作,其中有《太阳神》、《抹不掉的晨曦》、《清晨下着小雨》、《妒忌》等一系列出众的剧本。最终在六部剧本中挑选了四部,她拉着老伴一起和同学们自导自演,将剧本搬上舞台。


排演的过程,艰难摸索,自不必说,但学生们都全情投入,首演结束后,反响非常热烈。这次成功的戏剧实践,不仅让她意识到,学生的能力和才华是不可估量的、无限大的,还让她意识到一种更新的戏剧教育的可能性。这次实践,让他们有了成立高校剧社的想法。



直接促成北国剧社成立的事件,当属首届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1986年首届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由中国承办,北师大接了排演莎翁作品的任务,因此需要成立正式的剧社。” 北国剧社的成立大会在1986年1月10日晚上。那一晚上,北风凛冽,但北京戏剧界的权威泰斗和学者专家们纷纷来到会场,曹禺为北国剧社亲自题写了“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的条幅。成立大会是热闹的,但更让人感动的是,这里有一群真正热爱话剧艺术、甘愿为此付出热情与心血的老中青几代人,大家欢聚一堂,充满了一种神圣的欢愉感。


“北国剧社”这个寓意深厚的命名,来自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之有戏剧当自南国始”的南国社的启迪。北国剧社,这个在中国话剧百年历史上被写进戏剧史的当代学生业余演剧社团,也寄予了黄会林对高校话剧社团发展和创造的厚望。黄会林对记者说,剧社的成立,让她深感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需要一种基于对学生兴趣和能力了解基础上的“顶层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一些人生追求实现的可能性,只有他们体会到了,才乐于付出而不觉辛苦与疲累”。


©北国剧社三十周年纪念活动


北国剧社至今已成立三十余年,它的存在,让学生体会到的是一种丰富而高价值的艺术生活。中国话剧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熏陶着大学生们在艺术王国里遨游,给他们以审美的享受,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性情,净化了心灵,体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深远意义。这种戏剧教育、情感教育和艺术熏陶的先见之明,是黄会林为中国话剧教育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九十年代,花甲之年的黄会林仍然带领着师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从无到有,建立起北师大的艺术与传媒学院。而后,激情不减的她,更是开疆拓土,建立蜚声业界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创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等。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506xaynny&width=500&height=375&auto=0

结语


如果用关键词概括黄会林教授偃武修文、辛勤耕耘的一生,其间必定有热情、坚韧、投入、燃烧这几个词语。“战友们用生命换来了祖国的和平昌盛,而我作为幸存者,任何时候都要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黄会林用其一生践行着心底对战友和祖国的承诺。


采访:王    娟、周明婷

文案:康春华

视频:马赛男

美工:林     晗、夏丹婷

责编:王    娟、陈    霄

长按指纹

一键关注

你可能

喜欢

聆听师道|刘全儒:华北植物第一人&荒野里的猎植人

聆听师道|吴玉军:教师要做社会的风向标和社会的良心

第十三次党代会倒计时丨我看北师大这五年(五)

书记面对面 ┃ 张润枝:正是天高云淡时,马院扬帆再起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