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师道┃何林:自己要比学生更努力一点
“如果我早上8点不到办公室,我就不可能要求学生早上8点半到。如果我自己做不到一周工作七八十个小时,我就不可能要求学生一周要工作60个小时。”
——何林
人物卡片
何林,物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石墨烯和类石墨烯材料的生长与物性研究,致力于通过晶格对称性破缺来调控石墨烯的能带结构和电学性质。目前为Science, Nature子刊, Phys. Rev. Lett. Phys. Rev.系列, ACS Nano, Small等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受邀担任Science China Materials杂志编委。2013年获得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支持;2013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15年获得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4年-2016年连续三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1
不忘初心,坚持学术理想
初见何林,很难想象这么年轻的他其实已经是一位有诸多科研成果加身的教授。回忆起初入师大的那段时光,何林仍历历在目。2009年他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师大工作,至今已走过了8年的教学生涯。
刚到师大的几年,何林可以说是 “一无所有”,没有头衔、没有项目、没有实验条件。甚至前一两年,何林都没有自己的办公桌。后来系里的聂家财老师在有限的空间里从自己的研究生办公室里腾出了一个座位,这就成了何林当时的办公地点。当时的他感觉发展空间、成长空间很小,所做的工作也只是给学生上课。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他决心放弃原先的磁学研究方向,转而研究石墨烯和类石墨烯材料的生长与物性研究。下定决心后,何林开始从零做起,申请基金。在只有学校给予的1万5千元科研基金项目的支持下,他与国内外的一些单位、朋友联系,以合作的形式做测量和实验。那时,他想的最多的是怎样用最少的钱去做研究、产出效益。
从那时起,何林给自己定了“工作规矩”,每周要工作80小时以上。他坚信“一万小时定律”,“如果你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你需要持续地努力一万个小时,才会开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者说引领学科发展的创新思想。” 2013年,情况开始好转,何林因为在在石墨烯研究方面陆续产出了不少科研成果,成功申请到了更多的科研经费。实验条件、学生招生情况、办公条件也随之改善。
当问到那时他为什么能下那么大的决心拼下去?何林说道:“一方面可能就是不喜欢当时自己所处的那样一个完全被忽视的状态,单位或任何人都觉得你不存在。你这个人走了或者在,也没有人会关心、在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着自己的学术抱负。从博士期间他就立志将来能够在学术上做出成果,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谈到自己的偶像英国Manchester大学Geim教授(2010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能感受到Geim教授对何林的影响之大。他希望能成为像Geim教授那样的科研工作者,学术上有很大成就,生活中特别简单和纯粹。
2014年10月到2015年3月,何林受邀到Manchester大学Geim教授研究组学习访问,他谈到:“在这半年中,我对他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以前只知道他科研做的特别好。有时候会有些奇思妙想出来,感觉他就是一个神话般的人物。但是接触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些其实都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感兴趣,又这么努力付出,所以他不可能不出成果。同时,越接触越会发现他是一个特别有魅力的人,生活简单有规律,自制力特别强。他不会跟人太多寒暄,无论你是谁,只要你对工作感兴趣,做得好,他就会很愿意跟你讨论。他的名气很大,口碑很好,获得了诺贝尔奖之后,他也一直是这个领域做得最好的,一直在引领这个方向的发展。他不看重名利,是一个非常简单纯粹的人,一直在坚持着自己的研究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现在,何林所带的团队每年都会产出10篇左右的研究成果,工作强度、努力程度并未减少。平常基本上是一周工作7天,大概六七周才会休息一天。暑假他一般只休息4天,寒假休息一到两周。长期的坚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林说:“短期内我所希望的就是自己做出来的东西能够引起国内外的关注,长期的话我希望自己将来能在历史上留下一个让大家都记住的成果。我现在离那个目标是有条件实现了,但是我还没有做到,所以我还得努力。”他一直在坚持着自己的学术理想,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
在高强度的工作下,何林也没有忽视家庭,每周会有专门的时间陪家人和孩子。在何林的书柜里,放着女儿送给他的变形金刚。办公室墙上,贴着女儿画的油画。对女儿的爱,没有因为工作强度大而减弱。“作出合理的时间安排是窍门”。因为女儿已经上小学,何林调整了工作时间,每晚九点从办公室回家,赶在女儿睡觉前参与到女儿的教育过程中。每周六晚,陪女儿锻炼身体,看电视。“女儿喜欢我陪着看电视,这是我的专利”,何林高兴地说。
创建物理学系第一个低温强磁场实验室
2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许多多的物理知识都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而被总结出来,因此实验在物理学研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师大物理学系的实验相对比较薄弱,主要出的成果是理论成果。2014年,何林创建了物理学系第一个低温强磁场实验室,从“0到1”,这其中的艰难我们也许无法体会。
下定决心研究石墨烯和类石墨烯材料的生长与物性后,何林开始四处找可以用来做实验的设备。他回忆说当时系里有一台扫描隧道显微镜,因为它有各种问题用的人很少,但这台机器对于当时的何林来说就像是一根救命稻草,也是宝贝疙瘩,至少还有一台可以用的仪器。因为这个仪器比较擅长的是看一个材料表面的原子结构,石墨烯就只有一层原子,所有原子都在表面,因此用这个仪器研究石墨烯的结构和性质特别合适。
拿到了实验仪器仅仅是第一步。何林还面对着不熟悉仪器使用、经常维修仪器、不知数据是否准确等诸多问题,所以他有一段很长时间的摸索期。另外,石墨烯和类石墨烯材料研究领域面临的竞争非常大。他回忆说当时有很多人都劝他不要进入这个研究方向,无论是从他个人还是从所能获得的外部条件的支持来说,他都没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当时基本上处于一个不可能的状态。面对这些,他的选择只有一个:坚持,这样一做就坚持到了现在。
2014年何林有了自己的第一套实验设备,并建立了物理学系第一个低温强磁场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低温强磁场扫描隧道显微镜实验室。随着学校和学院支持力度的加大,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越来越好。目前,何林负责的实验室有二维材料生长实验室、超低温-强磁场扫描隧道实验室等,实验平台已有近两千万的仪器,主要的仪器设备有低温强磁场扫描隧道显微镜、针尖增强拉曼扫描隧道显微镜等。现在实验室已建立的比较完善,扫描隧道显微镜已成为北师大物理实验一个很大的特色,基于这些设备也做出了一系列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
实验室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在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并且具有很好的反响,何林所带的团队在石墨烯物性研究这一重要科学问题上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突破,例如首次通过STM直接观察到AB-BA畴界的拓扑边界态、直接证明了石墨烯单空位缺陷的局域磁矩,率先利用自旋极化STM研究石墨烯中的新奇磁性物态等。
3
言传身教,做学生的榜样
对何林而言,对一个领域的热爱并不仅仅是从事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自身所学所知传承下去,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专业人才。
何林对学生投入很大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指导,学生的毕业质量也越来越高。从2009年工作至今,何林指导的学生中博士生已经毕业7个。刚刚参加工作还没有资格招收学生时,何林就开始协助其他老师指导一些高年级的博士生,很多学生在他的指导下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带着优异的学术成果顺利完成学业。每个学生,尤其是博士生,何林每周都会与他们单独讨论,采取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形式,当两个同学做相近的课题时会加上他们一起讨论。他也会经常与学生单独交流询问研究的进度。没有实验条件时,他会通过各种办法联系其他学校让学生进行测量。在做实验数据分析时,何林也会全程带着学生一起分析,分析完了之后如果要做理论计算,他又会找理论合作者进行讨论,从而保证比较高效的工作。
何林一直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言传身教,做学生的榜样。他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绝不会要求学生做到,“自己要比学生更努力一点”。 “如果我早上8点起不来,我就不可能要求学生早上8点半到,如果我自己做不到一周工作七八十个小时,我就不可能要求我的学生一周要工作60个小时。”他说他对女儿也是这样,“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做他们的榜样,言传身教。”
何林要求学生8点半到实验室,但自己一般是7点到7点半就已经在实验室或办公室了。在不需要送女儿上学的时候会更早一点,尤其是暑假经常是6点已经到办公室工作了。曾经有人问科比为什么会那么成功,科比反问“你知道洛杉矶凌晨四4点钟是什么样子吗?”何林说道:我们也许起不了那么早,但我至少知道北京的夏天太阳会大概几点钟出来。 “每个课题我的熟悉程度和了解程度很多时候会超过学生,这样子才能够指导他们,带着他们很快地往前推进,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博士生毕业的时候都有比较好的成果和好的发展。”
何林也会经常将自己做科研的一些感悟分享给学生。现在何林每周的工作时间会坚持在75小时左右,他鼓励自己的学生每周要尽可能工作60个小时。他经常跟学生讲,“做科研的时候经常一周前四十到四十五个小时你是在熟悉这个领域,跟着别人走,从四十五个小时之后你才有了自己独到的想法。所以说,如果你的努力程度刚好到第四十五个小时,那你刚好处在勉强跟上这个领域、不出任何成果的状态。但是如果说你往后延长时间的话,可能到六七十个小时的时候,成果会增长的特别快,研究成果的质量也会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何林也特别反对低效的延长时间,他说“如果我一周工作60个小时,但是出的成果自己觉得不满意,我并不会延长工作时间到70小时,而是要反思问自己这60个小时有没有很好地、很充分地去利用,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效率更高。”
物理学系每年国家奖学金的名额大概是8到10个,何林的学生一般会拿到3-4个左右。这几年学生出成果也越来越多,基本上每个博士生毕业都获得了学校的优秀博士论文,而且7个已经毕业的博士生都在高校工作。尤其是今年毕业的博士生三年出了十几篇第一作者(并列第一作者)的成果,毕业后到湖南大学任教,直接被聘为副教授、博导,待遇也非常不错。何林认为这对北师大的博士生是一个很大的鼓励,也就是,当你有研究成果了,当你足够优秀了,我们的毕业生并不比任何其他学校的差。
采访完何林老师,我们也去何林老师组内更深入了解了学生对老师的看法。博士生李思宇说 “进入何老师的课题组已经三年了。我眼中的何老师,既是一位儒雅谦逊的学者,也是一个严格负责的导师。作为一位科研工作者,何老师至今仍然保持每天十几个小时的高效工作时间,他常说‘科研的产出和付出的时间是成正比的’,他自律严谨的态度一直深深影响着组里的同学;作为一位导师,何老师关注着组内每位同学的成长,总是耐心指导循循善诱,他始终把握着课题组科研的大方向,关注每个人的课题进展,及时展开讨论和分析。在何老师的带领下,实验室始终保持高效运转,课题组也在短短几年中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有好的科研成果涌现,相信未来课题组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采访:王 娟、马孟瑶
文案:马孟瑶
美工:林 晗、王卓群
责编:王 娟、陈 霄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你可能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