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叶剑英:吕端大事不糊涂

印闲生 江宁知府 2021-04-01
前言
每临大事有静气 不信今时无古贤



    本篇我们讲述一个传奇人物与二十世纪四位风云大咖之间的故事。全篇共分为小引、四个小章节和番外:


    小引

    1、孙中山

    2、蒋介石

    3、毛泽东

    4、邓小平

    番外(付费阅读)




小引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是明代思想家李贽的一副联语,意在借诸葛亮和吕端的为人行事之风以自勉。


    那么吕端究竟做了什么事被后人称赞为“大事不糊涂”呢?


    话说宋太宗赵光义末年拜吕端为宰相,有人劝太宗皇帝,称吕端年事已高、为人“糊涂”。


    太宗皇帝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遂坚持授吕端大权。”


    宋太宗驾崩后,吕端入宫,发现只有太监王继恩和李皇后,不见太子赵恒。


    吕端担心有变,暗中通知太子赵恒赶紧入宫。之后,他果断囚禁王继恩,挫败皇后阴谋。


    即位大典上,吕端为了防止掉包,请求侍臣卷帘。


    他登殿审视,确认是赵恒后才退降殿阶,率群臣高呼“万岁”。


    这便是“吕端大事不糊涂”的由来。


1949年,北平市市长叶剑英在中南海驻地



    1962年九月,在八届十中全会的讲话中,主席当众称赞叶剑英“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从此,这句话便和叶帅有了“不解之缘”。


    在波谲云诡的二十世纪历史大浪潮中,叶帅每临大事有静气,总是能在历史的大关节处明断是非,美谈流传至今。  



1、孙中山

  



    1897年4月28日,叶剑英出生在广东省梅县雁洋堡下虎形村一个小商人家庭。


    叶帅的祖上是宋代南迁的“客家人”。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从小做事认真、心思缜密。若干年后,叶帅在党内也以细心著称。

    

    1915年秋天,叶帅中学肄业。之后他先是在当地小学做了半年多的教员,又和父亲一起闯荡南洋。


    二十岁那年,叶帅考入云南讲武堂。在这里,他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


    毕业后,叶帅来到广州投奔国民革命军,追随中山先生一起南征北战、讨伐各路军阀。


    1922年六月,陈炯明炮轰总统府,阴谋加害孙中山。


 在形势万分危急之时,年仅二十五岁的海军陆战队营长叶剑英率部激战陈炯明。


    他亲自护卫孙中山登上“宝壁”舰,后改乘“永丰”舰前往黄埔,立下“救驾”大功。


    嗣后,叶帅前往福建任东路讨贼军第八旅参谋长,随军入粤讨伐陈炯明,并凭借言岭关大捷名震一时。


    1924年初,叶剑英升任建国粤军第二师参谋长,后受廖仲恺先生邀请,参加创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在此期间,他任教授部副主任,是学校里很有威望的教官之一。


    从这时开始,叶剑英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




2、蒋介石

    


1926年,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在广州誓师北伐


 

    作为校长手下的“主任”,叶剑英不但是蒋介石是“老相识”,也是他极其器重的“爱将”。


    1926年9月,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兼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在广州的东校场宣布誓师北伐。


    北伐初期,叶帅担任蒋介石嫡系第一军总预备队参谋长(军长为蒋介石本人)。


    在率部攻克南昌后,他受到蒋介石“佩剑”接见,被擢升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代师长。


    和我党一样,国民党内部也是讲究“出身”“辈分”和“资历”的。


    北伐时蒋介石的“第一军”,是后来国军内部绝对的“嫡系”、“天子门生”。


    或许大家对叶剑英当时的地位没有太直观的概念,我们不妨拿个熟悉的人物来类比一下。


    蒋介石心腹爱将、“十三太保”之一的胡宗南,在北伐时官职仅为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团长。


    对比胡这个“区区团长”,叶帅高了他整整一级。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在此革命紧急关头,叶剑英毅然放弃了老蒋提供的高官厚禄,亲自起草发出“通电全国反蒋”电文。


    叶剑英的反蒋电文震惊了国民党政军各界。


    当第四军副军长陈可钰将这件事报告给蒋介石时,蒋根本不信,说:“叶师长不会反对我的。”


    1927年七月上旬,在我党遭到血腥屠杀、生死危机的关头,叶剑英毅然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十二月,叶帅组织广州起义。


    面对敌人重兵反扑,他在地下交通员李运全的掩护下化装成铁路工人离开广州,之后被组织派往苏联学习。


 从留苏回国后,叶剑英先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在上海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于1931年四月到达江西瑞金。


    叶帅“上山”后的第一份官职即红一方面军参谋长。


    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了主席。


气宇轩昂、英姿飒爽



    值得一提的是,叶帅还曾在“华容道”上放过蒋介石一马。


    1949年12月10日下午,蒋介石带着儿子蒋经国从成都凤凰山机场起飞仓惶逃往台湾。

  

    当天,解放军十五兵团已接管了广州机场,但机场仍留有部分国民党人员。


    一片混乱中,成都方面并不清楚广州机场已经“陷落”,还是按惯例与广州机场联系,了解广州方向的天气情况。


    在机场人员的交谈中,我方得知蒋介石专机将在下午三点左右路过广州上空,然后直接飞往台北。


  机场方面立即将这个情况报告到十五兵团副司令兼参谋长洪学智处。


    白云机场的解放军接管负责人建议,可以用战斗机把蒋介石座机迫降下来,或者是干脆用高射炮打下来。


  洪学智在了解了这一方案的可行性之后,将情况报告给时任十五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的叶剑英。


 叶帅表示可行,但要请示中央。


    谁知中央的指示久久不来。


    洪学智要求“干脆先斩后奏,先打下来再说”,但叶剑英坚持认为“中央没有回音就不能干。”


  最终,蒋介石顺利飞过广州,逃到了台湾。



3、毛泽东

    


1935年6月21日晚,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举行联欢会,庆祝会师



    叶帅在长征中曾经立下过“盖世奇功”。


    这段故事我们在《川西往事 下》中讲过,此处不再赘述。


    关于叶帅截获的这封电报的内容,由于没有原始存档(因为不是发给红一的),至今都是一个谜。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考究一下1937年三月主席在延安批判张某人会议上的讲话内容,可以窥探一二。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叶剑英一直作为“参谋长”赞襄中枢,人称“叶参座”。


    或许是因为做过“教员”的关系,叶帅口才极好。


    抗日战争时,他曾以八路军参谋长的身份出席在重庆召开的军事会议。


    面对国民党各军队长官们集体指责八路军消极抗战的场面,叶剑英一人“舌战群儒”,成为美谈。


    建国初期,叶帅的仕途之路主要在自己的家乡广东。


    他历任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广东省长兼广州市长等职。


    在结束广东任职后,叶帅赴军事科学院担任院长兼政委,直至文革前夕。


    1966年一月,叶帅告别了多年的“闲差”生涯,被委任为中央军委秘书长,主持军委日常工作。


    当时掌控军权的“副统帅”林彪对曾经的一帮“老帅”兄弟们非常忌惮,他想了一个“紧急战备”的借口,这便是著名的《林副主席指示第一号令》。


    在“第一号令”里,林彪把朱德安排去广州、叶剑英到长沙、刘伯承去武汉、陈毅在石家庄、聂荣臻去邯郸,徐向前在开封,彭德怀在押。


    此时,十大元帅中除已去世的罗荣桓和贺龙外,只有林彪在北京。


    直到“九一三事件”前夕,主席划拉了一下当时能用且信赖的“老帅”,想到了当时已“靠边站”多年的叶剑英。


    1971年八月底,主席在长沙同刘兴元、丁盛、韦国清、汪东兴等“后浪”谈话时,重提了1935年的电报一事。


    他明确说:“叶剑英同志在这个关键时刻是有功劳的,所以你们应当尊重他。”


    林彪事件后,叶帅被委以“主持军委办公会议”的重任,并在1973年的十大上当选“中央副主席”,地位开始“凸显”出来。


    至文革末期,叶帅已成为无争议的“首辅大臣”,对拨乱反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邓小平



1977年11月,叶剑英同邓小平等在广东省委驻地 



    六十年代末,小平同志被下放至南昌新建县望城岗。


    后根据小平同志本人的申请,组织上允许他上午到拖拉机厂劳动,重操当年留法时的“老本行”。


    1973年春天,小平同志从江西回到北京。


    在小平同志职务尚未确定之时,叶剑英便率先向主席建议说:小平同志回来了,我提一个要求,让他来参加和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


    周总理住院后,为了不让大权旁落“四人帮”,叶帅再次向主席建言,请小平同志主持国务院工作。


    主席后来曾回忆说“总理还是我们的总理。邓做第一副总理兼总长,这是叶的意见,我赞成照他的意见办。


    主席对叶帅的信任之深,倚寄之重,毕现于情辞。


    概括而言,叶帅在“文革”后期对党内健康力量的形成和抵制“四人帮”的干扰,有着不可或缺之功。


    1976年十月,叶帅立下了自己人生中第二次“盖世奇功”——粉碎四人帮。


    这段故事我们在《京城,1976》中讲过了,此处也不再赘述。


    几十年的交往中,小平同志总是习惯地称叶剑英为“老兄”、“老帅”,对他的评价是“在中国历史重要转折关头为人民建立功勋”。


    在八十年代初的政治格局里,叶帅作为排名第二的常委,实际上地位高过名义上的“一把手”,仅次于小平同志,与陈云伯仲之间。


    1986年10月22日凌晨1时16分,叶剑英在北京病逝,享年89岁。


    他的骨灰被安放在了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


    中央在悼词中称:“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敢于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做出正确的决断”。




番外  



    在讲述完叶帅与二十世纪四位风云大咖的人生交集后,我们再讲他和另一个大人物的故事。


付费后可赠送给一位朋友免费阅读
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本文

    Preview the first 76% of the content for free.

    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本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