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还击战 雷霆万钧
本篇为“对越自卫还击战”系列的第二篇——雷霆万钧。
在上一篇《对越自卫还击战 前尘隔海》的最后写道:1979年2月17日拂晓,中越边境万炮齐发,对越自卫还击战正式打响。
下面分五个小标题,来具体介绍这场为期一个月的激烈战争:
1、战前准备
2、突入敌境
3、谅山之战
4、清剿撤退
5、战后影响
1、战前准备
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友谊镇卡凤村,有一座著名的边关——友谊关。
湘桂铁路从这里穿越峡谷连接越南谅山,成为沟通两国的大动脉。
友谊关还有一个流传更广的名字——镇南关。
清光绪十一年(1885)的中法战争中,清军曾在此地以绝对优势兵力击退法国侵略者,取得镇南关大捷。
九十多年后,这里再次成为大军兵进越南的要地。
中越边境的友谊关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在大方向上分兵两路——以昆明军区为主力的西线和以广州军区为主力的东线。
东线指挥官为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西线指挥官则是战前刚刚走马上任的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二人都是开国上将。
1月7日中午,杨得志飞抵昆明上任,与王必成进行了工作交接。
当天下午,他就飞去设在开远的昆明军区前进指挥部视察,听取了前指汇报。
战役打响一星期后,杨得志突发急病,被专机秘密接回北京治疗。
所以后期西线部队主要由昆明军区副司令张铚秀指挥。
张铚秀(1915-2009),开国少将,曾任昆明军区司令员、云南省委书记。对越自卫还击战结束后,八十年代他还指挥过两山战役,是解放军从事作战指挥年限最长的将领之一。张铚秀的夫人丁亚华是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的曾孙女
中越战争期间,越南方面的指挥官是大名鼎鼎的武元甲和文进勇。
武元甲是越南内部辈分仅次于胡志明的人物,大家可以理解为“朱德”的咖位。
作为“亲华派”的重要成员,武元甲其实非常不希望中越发生冲突。
文进勇是越南第二位四星大将,长期以来一直是越军中仅次于武元甲的二号人物。
就在四年前,文进勇率大军攻陷西贡,灭掉南越。
此战,文进勇是黎笋极其仪仗的亲苏派盟友,也被委以重任。
1986年黎笋去世、亲华派领导人长征(因仰慕红军长征故改此名)上台后,文进勇逐渐淡出越南政坛。
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的武元甲,在他左侧是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
概况一下双方作战力量:
中方
以第41军、第42军、第43军、第54军、第55军和第50军(欠第149师)为东线兵团,由许世友指挥,从广西方向出击。
以第11军、第13军、14军和第50军第149师为西线兵团,由杨得志、张铚秀指挥,从云南方向出击。
东西线共动用了9个军29个步兵师,总兵力约22万人,在约500公里的战线上对越南发动突袭。
越方
以一线的6个步兵师(第3、345、346、316A、338、325B师)、10余个地方团、20余个独立营及4个炮兵团应战。
后期又陆续加入步兵327、337师和若干独立团。
越军参战正规军在10万人左右,此外还有数量庞大的武装民兵配合作战。
虽然越军总兵力处于明显劣势,不过无论是正规军还是民兵都刚刚经历过南北越统一战争的淬炼,战斗力不容小觑。
2、突入敌境
战役的第一阶段从1979年2月17日开始,至1979年2月26日为止。
2月17日拂晓战斗打响后,东线12万解放军大军分14路进入越南境内。
开战仅三小时后,我军北集团即突破莫隆,歼敌独立营,向通农县前进。
由于越军精锐主力并不在国内,解放军又调集了绝对优势兵力,导致战役一打响便呈现一边倒的局面。
在东线大军多路并进的同时,西线3个军及配属保障部队10余万人在杨得志指挥下,从云南边境的三个方向攻入越南。
开战数天内,东西线解放军连克越北多个城市,向越南境内突进了20-50公里。
面对解放军大军锋芒,深谙“游击战军事思想”的越军采取了“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
越军凭借地方部队、公安、民兵在边境一线节节抵抗,主力步兵师则实施机动作战的战术,与解放军进行周旋。
这种谨慎保守的麻雀战、袭扰战给解放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且严重威胁我补给线。
一时间,我数十万大军难以极速向前推进,战前宏伟的作战规划无法实施,被迫做起了“扫荡清剿”的苦力活。
群山环绕的高平
在第一阶段,解放军遭遇的最强阻击发生在越北重镇高平。
高平市是越南高平省的省会,为当时我军的主攻方向之一。
高平之战是解放军首次使用坦克装甲兵大规模集团作战,也是世界战史上最大规模的山岳丛林坦克作战。
战前,越方总指挥文进勇认为,越军要担心的是主要是同登到谅山战区,高平和老街方向岩洞暗堡成群、工事完备,稳如泰山。
实战中,解放军以59式、62式坦克搭载步兵组成的快速穿插部队迅速进攻,顺利攻克高平敌军后撤路上的重要隘口——东溪(见下图右下角)。
高平之战示意图
在东溪,解放军构建起环形防御阵地,切断了高平越军南逃的道路,合围其346师。
为了阻挡解放军的进攻,越军还炸毁了一个水库。
经过工程部队架桥抢修后,北路解放军才得以通过水障。
2月24日,解放军在东、西、南三个方向对高平发起攻击。
经过7个小时激战,25日凌晨占领高平。
此战我军的失误主要是“口袋没有扎紧”,只歼灭了驻守的越军地方部队,跑掉了其主力346师的大部。
之后一段时间,解放军对高平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清剿。
直到3月上旬,才基本歼灭这个逃出法网的346师。
穿插中的解放军坦克部队。这种缺乏装甲车去、靠坦克运兵的方式极容易遭受越南游击队袭击,给我军带来不小的伤亡
3、谅山之战
谅山之战是对越自卫还击战的第二阶段(2月27日~3月5日)最重要的一次战役。
此战之后,河内震动,越南发布全国总动员令。
谅山是越南谅山省的省会,也是河内的北方门户。
谅山地理位置极为关键,自古以来都是中原王朝南下讨伐越南的必经之地,有“下谅山而越王降”的古训。
高平、同登等重镇被攻克后,谅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一旦谅山有失,河内将直接暴露在解放军机械化部队面前,所以越军调集重兵,准备死守谅山。
2月27日,谅山战役正式打响——这是我方对越南的一次“摊牌式进攻”。
谅山市夜景
谅山战役之前,在越北的重重丛林山地里,解放军的攻势并不顺利。
越军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以较小的战损躲避了我军首轮的正面攻势。
虽然解放军不停向前推进,但却频繁陷入在山区中清剿越军小股部队的困境。
一旦不予以清剿,越军便会频繁发起战术反击,干扰我后勤补给线。
经过几十年战火的洗礼,尤其是在美军这个“王牌陪练”的锻炼下,越军在面对拥有火力优势对手时可以将部队进行迅速的集结和分散。
越军主力师常常可以一声令下集结起来作为常规机械化兵团出击,然后一旦见势不妙,立即分散成为山地和丛林作战游击队。
这种战法在法越、美越战争中是作为弱势一方越南的“绝招”。
为了给越南以震慑,彻底达到惩戒的目的,突破越北山区的束缚、逼近河内北方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区,势在必行。
因此,谅山就成为了解放军的必选项。
2月27日,谅山战役打响。
解放军进攻部队率先清理掉谅山周边的越军据点。
到28日,谅山周边越军被消灭殆尽,谅山陷入解放军重围。
3月1日,54军集中300余门大口径火炮对谅山市和周边附近越军驻地进行了30分钟的火力突袭,落弹上万发。
当时许世友愤而下令:“拂晓攻击开始后,谅山一间房子也不能留。”
在解放军的炮火下,谅山市区的军营、火车站、汽车站、发电厂、邮电大楼、省府大楼、市府大楼、公安厅、国际旅行社等主要建筑物、军政设施被打得千疮百孔。
谅山对外的通信中断、交通中断、供电中断,整个城市陷于瘫痪。
越军一不明单位用无线电明话向河内总参报告说:
“敌人从上午8时30分(河内时间比北京时间晚1个小时)开始炮击,火力非常厉害,简直不可想象,炮声隆隆,从未见过这样猛烈的炮火,炮弹一直不停地轰,数不清有多少发,所有的道路都被他们封锁了,我们简直无法抵挡,要撤退只有爬山。”
眼看谅山一片硝烟滚滚,建筑物一栋栋变成废墟,越军开始使用化学武器进行还击。
解放军步兵则在坦克部队提供的直瞄火力配合下,对谅山奇穷河以北市区进行全面攻击,到3月2日,谅山北市区被攻陷。
指挥战斗的许世友
3月4日,55军打过奇穷河,当天攻占谅山南市区。
55军最远向奇穷河以南推进了5公里,与攻占迷迈山的43军127师共同形成了威逼河内的态势。
3月5日,东线42军126师攻占下琅,广西军区独立师攻占广宁省高巴岭。
当日晚,中国宣布已达到惩罚作战目的,开始从越南撤军。
几个小时后,越南宣布全国总动员令,表示要抵抗到底。
4、清剿撤退
从3月6日起,解放军以交替掩护、边清剿边撤退的方式,开始脱离战斗。
此期间我方携带大量民生工矿物资回国,还包括大量中国无偿支援越南的物资。
撤军过程中,我军有计划地摧毁了越北地区的大量越南军政设施,以破坏其战争潜力。
3月12日,东线谅山方向的解放军率先完成撤军。
3月13日,西线云南方向部队全部撤回了国境线以内。
东线高平方向解放军撤退的最晚,他们在撤退路线上铺设地雷,以远程炮火掩护撤军,迫使越军无法发动大规模追击行动。
3月16日22时20分,最后一辆军车回到中国领土。
战争结束。
两个多月后,东线以许世友为总指挥的广州军区前进指挥部从南宁班师回到广州。
在大家最关心的双方伤亡人数领域,战后出现了“三个版本”——中方版本、越方版本和西方版本。
不用说大家也能猜到,这三个版本的伤亡数字差距非常大。
根据昆明军区后勤部编写的《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工作总结》,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广西、云南参战的解放军、支前民兵共6,954人牺牲,14,800多人受伤。
因为大量民兵的参与,导致越南方面的伤亡很难估算。
一般认为,越军正规军+民兵的总伤亡达到十五万人以上。
全民皆兵的副作用就是这样,会给对手以“口实”,大家都懂的。
另外,这场战争暴露了解放军的诸多问题:
1、因为长期没有战斗,部分军官军事技能不强,指挥不力,已远逊色于1950年代那批百战淬炼过的战斗骨干。
2、59、62式坦克在战斗中被击中损失数量很多,56式半自动步枪在丛林战和近战中火力不如越军装备实用。
3、没有军衔制导致部队打散临时拼建时不能迅速确定指挥关系(军衔制在文革时期被扣上政治帽子,遭取消)。
4、缺少输送步兵的装甲运兵车,使得步兵不得不搭载坦克行进,易受攻击。
经此一战,解放军大规模军改和现代化建设提上日程。
5、战后影响
对越自卫还击战是一场“收着打”的有限战争。
自始至终,解放军的海空军都没有投入战斗,至少是没有派遣到一线参与战斗。
就像我方一直强调的,战争目的主要是“惩戒”,惩戒完后需要迅速收手,避免陷入泥潭。
作为冷战期间的一场大规模“热战”,对越自卫还击战在设想之初需要考虑的政治因素就非常多。
美国的因素,苏联的因素……
其实苏联早在1978年就已取得越南著名军港金兰湾使用权。
在巅峰期,金兰湾是苏联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太平洋舰队旗舰明斯克号航空母舰即驻扎于此基地。
此外,金兰湾空军基地还部署图-95、图-16等战略及战术轰炸机,以便在“第一岛链”周边实行常态巡航,史称“东京急行”。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方面不得不慎重思考对越作战的“规模等级”。
实际上,在战略层面看,这场战争中各方也是比较克制的。
1979年的越战中还有一点比较值得玩味的,是交战过程中的“国际反应”。
一般地球村里发生这种“大事”,各家各户都是要表个态度的。
在战斗打响后,苏联阵营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谴责中国,支持越南,并要中国撤军及停火。
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是一个很“暧昧”的态度:要求中国从越南撤军、越南从柬埔寨撤军。
这个表态看似是“不偏不倚”,实际却很值得玩味,有那么点默许或“支持但不好意思明说”的感觉。
另外有两个国家是仅谴责越南的,一个是朝鲜,一个是被越南攻打的柬埔寨。
这场发生在两个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边境战争,对双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中国来说,最直接的战果就是争取到了改革开放的宝贵机会,使中美关系进入了十年黄金时期。
战争中,中国摧毁了越南北部的工矿业,打乱了苏联-越南在东南亚的部署,基本实现预期战略目标。
对越南方面来说战争的伤害是持久的。
解放军在撤退过程中收回了大量越南公私部门物资,对越南的村庄、公路、铁路施行完整且有系统的破坏。
更重要的是,此战迫使越南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着大规模陆军(约120万),对其国内经济造成了严重拖累。
另外,受战争影响,越南开始了对党内亲华派进行大清洗,共有两万余人受牵连。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剧照
对越自卫还击战结束后,很多亲历者通过各种方式对这场战争进行了回忆。
其中有一本书流传很广,名字叫《1979对越战争亲历记》。
这本书的作者是王志军,一名香港出生的解放军战士。
作者曾任55军163师487团(原“红一团”)“狼牙五壮士班”班长,1979年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同登和谅山战役。
该书真实反映了当年的那场战争,特别是163师的战争历程。
据《对越战争亲历记》描述,在我军撤退的途中,曾大规模捕杀越南农村的牛——
“连越南的牛见了163师的官兵都跑得远远的。”
实际上,依据越方战后的统计,此战越南共损失40万头牛。
战争的惨烈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