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笑看风云天地间
本篇为“十大元帅”系列的第六篇,讲述刘伯承元帅的故事。
刘伯承1892年出生于四川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是十大元帅中年龄第二大的,仅次于朱德(1886年生)。
和《贺龙》一样,刘伯承在参加革命前便名声鹊起,早年经历十分丰富。
1912年,二十岁的刘伯承考入蜀军政府陆军将校学堂,后被分派到川军第5师。
熟悉民国史的朋友一般都知道,民国初年有著名的“二次革命”事件。
所谓“二次革命”,自然是相对于辛亥革命这个“一次革命”来说的。
1913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因“宋教仁案”与袁世凯决裂。
宋教仁是国民党出身的民国政府“内定总理”,他的死至今都是一个谜,一般认为是被临时总统袁世凯指使人暗杀的。
二次革命又称“讨袁战争”。
国民党势力较大的南方各省纷纷响应,江西、江苏、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四川等省市一度脱离北洋政府独立。
不过这次战争最终以北洋军大胜、孙中山再次流亡海外告终。
由于史学界对于革命党这出“二次革命”的大戏有不小的争议,所以现在一般提的不多。
在这场战争中,四川的“大汉四川军政府”支持孙中山,参与讨袁。
年轻的刘伯承就在讨袁的川军中,于熊克武部任司务长、排长、连长。
当时北洋军的实力明显高过革命军一个档次,讨袁失败后的刘伯承辗转来到上海,于1914年正式加入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
中华革命党是孙中山于1914年7月8日在日本东京创立的,党员多为原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及1912年成立的国民党的部分人士。
1919年10月10日,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从入党时间上,我们也能体会到刘伯承的“辈分”之高。
二十年代供职于川军时期的刘伯承
1915年底,刘伯承从上海返回四川,重新组建武装并回归川军。
之后几年里,他凭借军功在川军中一路干到主力团团长。
在1916年3月攻占酆都的一次战斗中,刘伯承身先士卒、连中两弹。
其中一颗子弹从他的右太阳穴穿眼而过。
受伤的刘伯承被当地群众所救,在临江门外一所教会医院治眼伤。
德籍医生原本决定对他施行全身麻醉的手术。
刘伯承在得知施用麻醉药有可能对大脑神经带来不良影响后,坚决地向大夫提出不用麻醉。
在长达三个小时的手术中,他始终未呻吟一声。
最终,刘伯承受伤的右眼球在手术中被取出,德国大夫给他安上了一只假眼球。
照片中刘帅的右眼
1923年,刘伯承在讨伐吴佩孚的战役中受伤。
在成都养伤期间,他通过吴玉章等人认识了中国共产党。
吴玉章是早期同盟会会员,还做过民国临时参议院的参议员,建国后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在吴玉章的熏陶下,刘伯承经慎重考虑决定加入共产党。
加入我党后刘伯承被委任为中共重庆地委军事委员会委员,不过仍以国民党员的身份在四川活动。
1926年夏,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爆发。
刘伯承没有像叶挺等人一样直接参与北伐军,而是在四川组织起义,打击当地军阀。
北伐战争后期,国民党内的“左派”和“右派”迅速分裂。
以蒋介石为首的清共势力和以汪精卫为首的容共势力分别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
史称“宁汉分裂”。
在这种形势下,刘伯承被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为暂编第15军军长,率部坚守川东南重镇泸州。
值得一提的是,刘伯承这个军长也是我党党员在国民革命军中被任命的第一个军长。
汪精卫和蒋介石
1927年宁汉分裂的时候,坐镇四川的是大军阀刘湘。
刘湘和刘伯承川军时期的老领导熊克武是同辈份的,在汪精卫和蒋介石之间,刘湘站队了南京的蒋介石。
这样以来驻守泸州的刘伯承部便成了刘湘的“眼中钉”。
1927年5月,面对刘湘大军围攻,泸州城内外交困。刘伯承被迫选择撤离,辗转前往汉口。
刘伯承抵达武汉的时候,这座江城的形势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当时汪精卫认定苏联顾问鲍罗廷企图分化国民政府,以助共产党夺取武汉国民政府权力,所以决定在武汉“和平分共”。
与蒋介石直接开杀不同,武汉国民政府只是宣布解散共产党机关,同时号称要“顺江而下,东征南京”。
考虑到武汉国民政府管辖区戒备相对松懈,1927年8月1日,我党经营良久的军事力量——张发奎部第二方面军十一军(叶挺部)和第二十军(贺龙部),在南昌发动起义。
刘伯承在起义中任总参谋长,是起义军的重要领导人。
南昌起义部队所属的第二方面军是当时武汉国民政府的两大军事主力之一。
起义后该部分崩离析,客观上导致了武汉国民政府的实力锐减。
南昌起义后一个月,汪精卫亲抵南京与蒋介石和谈。
武汉国民政府被取消,是为“宁汉合流”。
南昌起义主要领导人贺龙、朱德、周恩来、叶挺、刘伯承群像
由于敌众我寡,南昌义军在南下途中遭到失败。
朱德陈毅等人率残部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
贺龙被打散后重新回湘西组织起义。
刘伯承则和吴玉章、林伯渠等人去了上海,后辗转赴莫斯科学习。
抵达莫斯科后,刘伯承先后在苏联高级步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接受系统的军事理论培训。
大名鼎鼎的伏龙芝军事学院是苏联陆军培养中级指挥和参谋军官的军事院校。
苏联军官一般需至少担任营级主官两年以上,才能入学深造。
这一时期,刘伯承的军事思想和战术认知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为后来成为“无产阶级的孙武”打下坚实基础。
1930年8月,刘伯承学成归国。
作为难得的高级军事人才,刘伯承回国后即被委任为中央军委参谋部部长,协助周恩来处理军委日常工作。
1932年1月,刘伯承到达瑞金,先是担任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后出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苏区岁月里,刘伯承作为“参座”协助朱德等指挥了多次反围剿战争。
期间,他笔耕不辍,撰写了《现在游击队要解答的问题》、《到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战争的几个教训》等多篇军事论文,并翻译了大量苏军教材。
在刘伯承的努力下,红军逐渐从一支游击农民军向正规军转变,军事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苏区后期,红军的军事指挥权落到博古、李德等人手中。
刘伯承因与二人意见相左,由总参谋长降为红五军团参谋长,给董振堂打副手,直到遵义会议后才复出担任先遣纵队司令。
董振堂是西路军阵亡的最高将领,在高台被马家军围困,激战后全军覆没
在1935年夏天的川西(《川西往事》),刘伯承、朱德等数千红一方面军部队被分到“左路军”中,后被张某人裹挟南下。
南下途中,刘伯承以极为坚决的态度反对张的分兵决定,被免去总参谋长职务,改任闲差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校长。
此番与张的斗争,使刘伯承在政治上立下大功。
1936年底回到延安后,立即复职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抗战期间,刘伯承任八路军129师师长,授国军中将衔。
八路军129师领导人合影。左起李达、邓小平、刘伯承、蔡树藩
由于我军的力量主要在陕北一带,所以抗日战争初期的四次大规模会战中,八路军参与的只有太原会战。
在历时两个月的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三个师各有一场经典的战斗:
平型关大捷 115师 林彪部
雁门关伏击战 120师 贺龙部
阳明堡战役 129师 刘伯承部
与前面二场“伏击战”不同,阳明堡是一次我军主动出击的战斗。
1937年10月19日夜,129师以769团(团长陈锡联)一个整团的兵力策划了这次战斗。
其中以一个营的兵力在游击队指引下奇袭位于代县的阳明堡机场,另外两个营则负责牵制机场周边日军。
当夜,阳明堡火光冲天。
八路军歼灭了驻守机场100余日军,并把24架飞机全部炸毁。
整个战斗历时仅一小时,干脆利落。
当时正值忻口会战最激烈的时候,前线的国军由于缺乏制空权,每天在日军飞机的轰炸下伤亡以千人计。
10月20日这天,前线的国军惊奇的发现一整日都没有日军飞机来轰炸,不少人喜极而泣。
忻口会战的国军总指挥为蒋介石“五虎上将”之一、国军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
此次阳明堡战斗,使卫立煌对八路军的态度大为改观。
后来在他的防区里,国共几乎没有爆发过摩擦。
很多年后,卫立煌更是弃暗投明,造就一段佳话。
1938年4月毛泽东与卫立煌在延安合影,卫立煌是首位访问延安的国军高级将领,还曾给延安赠送过医疗物资、通讯电话等
太原会战以日军围攻太原数日、傅作义率部突围告终。
此后,刘邓率129师入太行山,开始在正太铁路以南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
1940年,129师和120师作为两大主力,对日军发起了“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后期有一场极具争议的攻坚战——关家垴战斗。
1940年10月29日,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副参谋长左权和129师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等人亲临前线,指挥129师主力近两万人围攻日军冈崎大队约500人。
冈崎大队在发现危险后,迅速占据有利地形、连夜修筑工事,凭险据守。
日军的工事作业极具水准。
仅一天时间,冈崎大队便在关家垴山顶挖好坑道和猫耳洞,并把山腰住户的连排窑洞打通,在窑洞中构筑射击孔。
至八路军合围完毕时,冈崎大队已形成山脚外围、山腰窑洞和山顶核心三级防线配置,严阵以待。
10月30日凌晨4时,129师以上万人的兵力对日军发起进攻。
经一天激战,刘伯承和陈赓(129师386旅旅长)意识到攻坚的巨大困难,强烈建议彭德怀撤围,遭到拒绝。
次日下午,彭德怀调集兵力发起总攻,甚至连总部警卫连都投入了作战。
虽然八路军最终攻上关家垴,但日军且战且退,在半山腰的窑洞中继续顽抗。
11月1日,日军增援部队在飞机的掩护下逼近关家垴,八路军被迫停止攻击,撤出战斗。
刘伯承对于此次战斗给129师造成的巨大损失久久不能忘怀,一直到1945年“七大”的时候,他还发言直指百团大战后期一些战术思想的错误。
八路军攻占娘子关,摄于1940年。注意为首战士手中的旗
八年抗战中,129师完成了极大的跨越。
至日本投降时,129师由抗战开始时的9000余人发展成近三十万人的大型野战军,成为我党与国民党逐鹿中原的一支劲旅。
1945年8月底,刘伯承在延安开完“七大”后返回太行山,出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
晋冀鲁豫野战军,即后来的中原野战军(二野)。
熟悉解放战争历史的朋友一般都清楚,二野在解放战争中的“戏份”并不是很重;到淮海战役时,更是有一点给三野“打下手”的感觉。
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原野战军在“千里跃进大别山”中损耗巨大。
晋冀鲁豫野战军原本是解放军中实力非常强劲的一支。
不过在1947年的跃进大别山中,晋冀鲁豫野战军进行了“分兵”——
刘邓率4个主力纵队(军)约12万大军南下,陈赓谢富治则率其他三个纵队8万余人往豫西一带进军,以掩护刘邓。
当时主要的“宝贝疙瘩”炮兵都给刘邓这四个纵队带上了,可惜在通过黄泛区的时候,大量装备被迫放弃。
待刘邓十二万大军突破国军重围进入大别山区的时候,基本变成了一支“轻装部队”。
所以后来中野在攻坚作战时非常吃力,淮海战役打黄维兵团时甚至要和华野借炮兵纵队用。
但是从解放战争全局战略上来看,刘邓大军历时二十天的千里挺进,对国军起到了巨大的战略牵制作用。
由于大别山地区靠近武汉和南京,使得蒋介石不得不投入精锐力量在山区里天天围着中野转。
这对于缓解当时其他战场,尤其是华野在山东军事压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茫茫大别山
渡江战役后,二野重新发展到近三十万人的队伍。
他们的下一个任务,是解放大西南。
1949年底,二野平定四川、云南、贵州、西康等西南省份,刘伯承出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
与搭档小平同志不同,刘伯承在建国后迅速转变角色,走“功成身退”的路线。
1950年下半年,刘伯承赴南京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任院长兼政治委员。
从此他交出军权,退出一线,重回自己喜爱的军事教育工作。
军事学院期间,刘伯承从最基础的培训师资、撰写教材开始,陆续创立了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防化兵、情报等系专业。
我们看电视剧《亮剑》,最后几集讲李云龙等人在军事学院进修,院长的原型就是刘伯承元帅。
李云龙一口一个“老师长”,再加上剧中眼镜旅长的形象(陈赓),可见李云龙就是“红四方面军-129师386旅”一脉的。
建国后,刘伯承真正做到了“闲云野鹤”,除了负责军事教育工作,极少参与其他事务。
然而即使是这样,在1958年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刘伯承还是被批评为“军事教条主义”。
带病在身的刘伯承被架着在中南海怀仁堂做了检查。
之后,他被免去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的职务,彻底闲置起来。
庐山会议后,刘伯承曾短暂复出,以“解放军参谋顾问”、“战略小组组长”等咨询性职务为国防建设出谋划策。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为十大元帅中最长寿者。
一周后,遗体告别仪式在京西万寿路解放军总后勤部礼堂举行。
那天,邓小平率全家子孙早早来到灵堂,一起送别曾经的老搭档。
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