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安事变:纵横捭阖

印闲生 江宁知府 2022-11-15


本篇是《西安事变:生死时刻》的下篇。

 

 

张学良正式出兵捉蒋的时间是1936年12月12日凌晨两点。

 

为了保证绝对机密,他在“动手”前的一个小时才告诉刘鼎(中共驻东北军代表):

 

“我已发动捉蒋,请予支持。”

 

凌晨五点,刘鼎将情报电告中共中央。

 

那么这四个多小时发生了啥呢?

 

原来张学良在兵谏的同时,已切断西安全城的电力供应。

 

刘鼎虽然备好了发电机,但大功率电池却不巧没电了,于是他连夜找人买到特种电池,才把这一关键情报第一时间送出。

 

何应钦与蒋介石有过很多“恩怨情仇”。作为西安事变中的关键人物,他在事变的第二天便亲率数十万大军逼近陕西潼关,扬言要“血洗长安”,营救蒋介石

 

蒋介石被抓的消息于12月12日上午传抵南京。

 

一时间,蒋死活的各种传闻不胫而走,南京国民政府顿时大乱。

 

坐镇南京的军政部长何应钦于当天下午三点在公馆召集党政军首脑“谈话会”,力主立即出兵讨伐,并马上成立所谓的“讨逆军”。

 

与此同时,何也向驻上海的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宋美龄等人通报了消息。

 

何应钦是国民党内著名的“日本通”、“亲日派”。

 

此时他“力主讨伐”,风风火火的自立为“讨逆军总司令”,显然是有“私心”的。

 

什么私心?

 

那自然是希望张学良把蒋介石、陈诚等一干人等全部撕票,由他何应钦来主持大局。

 

激动不已的还有汪精卫。

 

自从被蒋介石斗倒后,汪郁郁寡欢,侨居德国养病。

 

听到西安事变的消息后,汪精卫的“病”突然好了。

 

他立即赶赴柏林乘专机回国,醉翁之意显然是要上台执政。

 

报纸头条新闻:国府作明令讨张,何应钦任讨逆总司令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原大战后,蒋介石在国内的地位有点类似于《笑傲江湖》里的“左冷禅”——一个关内众多军阀推举的“武林盟主”。

 

蒋盟主在合并“五岳剑派”和对抗“魔教”(日本)这一重大问题上迟迟没有进展,导致舆论汹涌。

 

在被张学良活捉后,各路军阀粉墨登场,各怀鬼胎。

 

何应钦、汪精卫等人还算是国民党自己内部的势力,暗中使使坏,话不敢明讲。

 

像山东的韩复渠,就明确支持张学良反蒋,电称“服从副司令,愿效前驱”。

 

四川刘湘更狠,他主张对蒋出以“断然处置”……

 

这就是蒋介石平日里费尽心思“收服”的小弟们,关键时刻顿时漏了陷。


 

真心要“护蒋”的还要数蒋的家人们。

 

宋子文、孔祥熙和宋美龄得悉张、杨并无伤害蒋之企图后,坚决反对对西安用兵,主张用和平方法解决。

 

三人原本想立即飞往西安,但被何应钦阻止。

 

心急如焚的宋美龄在上海找到一个叫威廉·端纳的澳大利亚人,此人原为新闻记者,后担任过张学良的秘书。

 

西安事变发生时,端纳正巧在上海。

 

宋美龄请求端纳和她一起赴西安了解情况。

 

端纳依据多年来对张学良的了解,判断张决不会杀蒋,表示愿意赴西安探明真相。


端纳的判断给了宋美龄极大的信心。

 

12月13日中午,宋美龄和孔祥熙不顾何应钦的激烈反对,毅然飞离南京,经洛阳赴西安。

 

宋美女决心要救蒋英雄。

 

张学良、宋美龄和蒋介石。宋与张是同龄人,关系非常“要好”。张学良曾亲口夸宋美龄是“美若天仙”,宋美龄则赞张学良是“莱茵河畔的骑士”

 

当凌晨五点收到刘鼎的第一封电报时,由于事发突然,我党不敢确认这是真的。

 

12日当天,西安方面又一连发了三四封类似电报,于是不得不信了。

 

几乎与南京何应钦的“谈话会”同时,12日下午,中共中央在保安红军大学附近的草坪上召开会议,通报西安事变情况。

 

第二天,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初步确立了以下几条原则:

 

1、在抗日目标下逼蒋抗日(毛泽东意见);


2、争取冯玉祥、孙科、宋子文、孔祥熙等,孤立何应钦等亲日派(周恩来意见);

 

3、不采取与南京对立的方针,尽量争取南京正统,联合非蒋系队伍,在军事上采取防御,政治上采取进攻(张闻天意见);


4、不排除杀蒋。

 

会议结束后,中央决定派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组成代表团去西安工作,电告张学良派飞机到肤施来接。

 

12月20日,我党收到共产国际“老大”季米特洛夫签发的电报。

 

很惊喜,共产国际的主张和我党事先讨论的方案“基本吻合”。

 

之所以说是“基本吻合”而不是“完全吻合”,是因为共产国际的指示中有斯大林的“圣旨”——必须释放蒋介石。

 

为何苏联如此力挺蒋介石呢?

 

从“战略”上来讲,苏联希望蒋能维系住一个“统一的中国”,在远东拖住咄咄逼人的日本。

 

从“舆论”上来说,事变发生后,日本和中国国内的“亲日派”大肆宣传西安事变是苏联在背后策划的“阴谋”,迫使苏联不得不出来撇清关系。

 

我党西安事变处理三人组

 

西安事变的谈判过程并不复杂。

 

12月18日,抵达西安的周恩来先与张学良、杨虎城举行会谈,拟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六项主张:

 

1、双方停战,中央军撤至潼关以东;

 

2、改组南京政府,肃清亲日派,加入抗战分子;

 

3、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

 

4、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共产党公开活动;

 

5、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

 

6、与同情抗日的国家合作。



12月22日,宋美龄一行飞抵西安。

 

12月23日,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三人与宋美龄、宋子文(代表蒋介石)在张公馆中楼进行谈判。

 

由于“人在屋檐下”,宋氏姐妹对我党和张学良事先拟定的“六条意见”几乎是照单全收。


谈判非常顺利。

 

唯一的遗憾是蒋介石不同意签字保证,只答应“以领袖人格作保”。

 

这也为他后来幽禁张学良、杀害杨虎城埋下伏笔。

 

教科书上的配图,张学良与杨虎城。后者在1949年解放前夕被军统特务人员用匕首杀害,并用硝镪水毁灭尸体

 

熟悉民国年间历史的朋友一般都清楚,蒋介石和张学良的关系其实非常非常好,二人一直以“兄弟”相称。

 

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让蒋实现了名义上的国家统一。

 

两年后的中原大战,又是张学良在关键时刻出兵挺蒋,大败阎锡山、冯玉祥和李宗仁的“联军”。

 

此次张学良“兵谏”蒋介石后,一直心有愧疚。

 

于是在达成协议后的第三天,也就是12月25日,张学良在未通知我党的情况下执意陪同蒋介石离开西安赴南京。

 

张学良的卫队营长孙铭九报告周恩来后,周恩来大吃一惊。

 

他立即和孙铭九一起驱车赶往机场,想劝阻张学良不要亲自送蒋去南京。

 

然而为时已晚,赶到时飞机已腾空而起。

 

周恩来叹息道:


“唉!张汉卿就是看旧戏看坏了!他不但摆队送天霸,而且还要‘负荆请罪’啊!”

 

果然,张学良这一去,就是五十年的幽禁。

 

得知蒋介石平安归来,刚刚蹦跶了几天的何应钦顿时心慌意乱。

 

他亲自跑到机场去迎接蒋。

 

一边迎接还一边向蒋解释,说他先前的种种做法是为了“仗大义、伸国法”,是“不得已而主张讨逆”云云。

   

7月17日蒋介石庐山图书馆发表讲话——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我党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遵义会议”。


事变结束后,“中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终于形成,为接下来处理卢沟桥事变和全面抗战做好准备。


另一方面,西安事变也结束了蒋介石从1927年开始对我党的围剿,为红军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宝贵的“战略机遇期”。


1996年,在西安事变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最高领导人指出:

 

“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和平解决,结束了十年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推动了中国从长期内战到全面抗日的重要历史转折。

 

正如周恩来同志所说的,张、杨两将军的义举‘有大功于抗战事业’,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1991年张学良(中)被解除幽禁生涯后,吕正操(右)赴纽约与之相见。吕正操曾是张学良的秘书,西安事变后加入我党,1955年授衔开国上将。他也是最后一位逝世的开国上将(1904~2009)。


个人奋斗,历史行程。


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但凡成就大事业的,多多少少都会有那么一点运气的成分。


或许,这就是天意吧。




欢迎关注江宁知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