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的难题

印闲生 江宁知府
2024-10-30

不知读者朋友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美国为什么要支持乌克兰,拿上千亿美元去给泽连斯基打仗呢?

美国又为什么要在中东穿梭斡旋两边不讨好,为以色列承受巨大的道德压力呢?

不仅如此,像朝鲜半岛、缅甸、南海、太平洋岛国、高加索、巴尔干半岛等等全球热点地区,只要出事——甭管好事还是烂事,基本都会有美国的身影。

华盛顿可不可以不管这些事情呢?

答案是不行。

这不仅仅是所谓“世界警察”的责任感,而是拥有实实在在的法律义务。

因为美国拥有大量法律条约性质的“盟友”,历史上,美国集体防务承诺的官方清单包括与美洲大陆国家(里约热内卢,1947年)、欧洲和加拿大(华盛顿,1949年)、韩国(1951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951年)、菲律宾(1951年)、日本(1951年、1960年)以及被大多数人遗忘但仍然有效的部分东南亚国家(1954年马尼拉条约)。

简而言之,华盛顿抽屉里保存着世界上最多的安全承诺并继承至今。

除正式签约的形式外,美国还用总统声明等方式将中国台湾地区、海湾国家和以色列纳入其安全保证中。

具体到“核保护伞”,根据2018年核态势评估报告的统计,被纳入美国核武器保护的国家数量有近50个,约占世界国家总数的四分之一。

只要这些国家中的任意一个遭遇安全问题,美国或多或少都有义务帮忙解决。

图为美国总统克林顿、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于 1994年1月14 日签署《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

以乌克兰问题为例。

抛开设局消耗俄罗斯和保卫北约边界的初衷不谈,美国对于保障乌克兰安全也是有法律责任的。

1994年12月5日,美国、俄罗斯和英国分别与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签署了备忘录外交文件,乌克兰等三国以无核化为条件获得美国、俄罗斯和英国的安全保障。

随着俄乌战争爆发,俄罗斯显然是违背了《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的要求,那现在问题来了,美国到底要不要遵守?

需要说明的是,当初这份让乌克兰弃核的协议是美国总统克林顿全力促成的,2023年4月5日克林顿本人还曾表示“对于当年说服乌克兰放弃其核武库感到遗憾”。

因此无论于情于理,美国都跑不了。

而站在乌克兰的角度,基辅其实不会对接收西方援助表现出多么的“感激”,乌克兰人觉得这原本就是你们答应的、亏欠的——要不是你们诱使我放弃核武器,这场战争根本就不会降临。

2024年2月19日,有乌克兰议员表示,除非乌克兰获得正式的北约成员国身份,否则它将别无选择,只能研发或以其他方式获得核武器。

足见这种后悔的情绪在乌国内十分普遍。

刚刚结束的慕尼黑安全论坛上,中国外长被西方记者问到了《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的问题,外长表示,中方不是当年《布达佩斯备忘录》的签约方,但通过政府声明的方式对备忘录予以认可(注:五常中的美、英、俄签了字,中、法未签字)。

下面是一张全球防御条约网络图。

右下角的红色大圆点代表中国,因坚持不结盟策略,与中国有直接安全关联的国家只有一个,也就是图中的红色小圆点——朝鲜。

右上角的蓝色圆点集群是俄罗斯主导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主要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里跟莫斯科走得比较近的那几个。

左侧紫色的大圆点为美国,不难发现,美国广泛牵扯进了亚洲(图中红色表示亚洲国家)、欧洲(蓝色)和拉丁美洲(黄色)的安全事务,有点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

另外,非洲国家间的安全关系也十分复杂(中间那一串),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拥有众多安全协议的好处显而易见,无论到哪声势都很壮,北约一开会就是三十个国家。

但带来问题同样不小——任何一个安全伙伴出了事,大哥必须给兜底。

波兰说:俄罗斯要打到我家门口啦,俄罗斯的导弹落到我家里了!

韩国说:朝鲜又炮击了,朝鲜又试射导弹啦!

以色列说:我又挨打了,伊朗又要搞核武器了!

菲律宾说:……

于是便来了那句箴言:霸权的无序扩张是导致霸权衰落的重要原因

霸权国家为了维系对他有利的国际体系,需要不停地进行“秩序维护战争”。

萨达姆吞并了科威特,美国就得出兵,假如你不出兵,那原有的国际体系便会如多米诺骨牌一样被推倒。

与一战二战时的坐山观虎斗不同,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卷入过太多次战争泥潭,主动出击的时候当然有,但被迫无奈的情况也不少。

其中很多事情是吃力不讨好的,甚至是无解的难题,像正在进行的加沙危机,处理不当很容易导致原有的同盟阵营四崩五裂。

麦克阿瑟与李承晚。

美国总统约翰逊与南越总统阮文绍,约翰逊像是在谆谆教导一个淘气的孩子。

美国总统尼克松与阮文绍。尼克松显然已经没有了约翰逊那会儿的耐心,用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冷峻眼神注视着阮文绍。

特朗普和阿富汗总统加尼会谈,一副极不情愿的样子。

拜登与泽连斯基。

拜登与内塔尼亚胡,表面笑嘻嘻,心里XXX。

回顾历史,同样的困境英国其实也经历过。

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全球霸权的过程中,英国不是没有考虑过遏制美国,但实在是分身乏力。

欧洲大陆上,德国强势崛起。

中亚方向,沙俄势力侵入阿富汗,已经有窥探印度的苗头。

东亚方向,日本日趋张狂。

用英国首相张伯伦的话说,大英帝国是一个“疲惫的巨人”。

张伯伦并非不知道绥靖政策的危害,但面对层出不穷的地缘政治危机,他也只能选择性的赌一把。

希特勒签署《慕尼黑协定》。

犹记得特朗普时期,美国曾一个一个退群,大有重回“孤立主义”的架势;而同期的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各方呈现出一幅经典的“中进美退”画面。

到了拜登时期,虽然美国把退出去的群又加了回了,但疲于处理国际危机事务的情况丝毫没有改变——红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屡屡要求中国表态甚至派军舰护航,其实就是一种心里不平衡的表现。

不难体会,与之前几个“老二”不同,中国最大的优势是深入嵌套进了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并且成为其中的受益者。

因此中国可以采取成本最低的《搭车策略》和《掩护策略》,等待美国也成为一个“疲惫的巨人”,然后部分的、有选择的继承这套国际体系。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江宁知府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