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横看成岭侧成峰

印闲生 江宁知府
2024-10-30
正如再详尽的历史研究也很难还原真实历史一样,观察国际政治问题同样存在若干个不同的视角,而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简单点说,由于大量关键信息缺失,使得民间学者们在分析国际政治问题产生了两种思路。

第一种是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主要采纳公开资料和各种档案文献,不做太多的演绎。

秉持这种思路的朋友多来自高校、智库研究机构或一些权威媒体,由于观点正统、行文学究,使得网络流量往往不高,有点曲高和寡的味道。

第二种思路以自媒体作者和小报编辑为主,习惯于增添部分推理、猜测,把少量脑补虚构的情节和现实情况给联系起来,偶尔再添油加醋一些情绪性言论,从而形成一篇篇引人入胜的故事。

对于后者的这种做法,网络上存在截然相反的认知,有些朋友深信不疑、将其奉为“大神”,另一些朋友则用“大棋党”等负面词汇予以讽刺。


举个最近的例子:2024年5月20日伊朗总统莱西意外坠机身亡。

事件发生后,尽管包括伊朗官方在内的权威渠道均表示是“恶劣天气”和“技术故障”导致了飞机失事(剧本1),但来自各方的揣测仍然层出不穷、五花八门。

比如:有人猜测是美国和以色列情报人员做了手脚(剧本2),因为飞机是美国的,且莱西坠亡前参加了与阿塞拜疆有关的外交活动,后者据说与以色列有秘密军事合作,是唯一一个没有支持巴勒斯坦的伊斯兰国家。

再比如:有人认为坠机事件源自伊朗最高领袖接班人内斗(剧本3),可能是莱西的竞争对手不愿意看到他上位,借机发难,并暗中甩锅怪罪到美国和以色列头上。

还有一种演绎更加动人心弦,称莱西是要“我自横刀向天笑”“我以我血荐轩辕”(剧本4),他明知道此行有危险,但义无反顾踏上了直升飞机,希望用自己的牺牲去激励波斯人民对以色列开战,以身为棋,胜天半子……

那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很遗憾,我们不清楚。

剧本1、2、3、4都有可能,只不过有的可能性高一点,有的低一点,不同认知、不同立场的朋友最终会选择其中之一而信之。

类似的情况在历史学界同样普遍存在,当面对一些证据缺失的重大事件时,有些人喜欢做“深描”,即在有限证据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推测去填补一些空白,形成更加壮烈、惊悚或悬疑的故事。

这种“深描”的特征之一是对历史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做刻画,毕竟很少会有记载某个人内心世界的史料,即使记载了也未必是真实的。

再延伸一下,法律界其实也有类似问题。

热门日剧《Legal high》中的古美门律师曾有一句名言:

“不管他杀没杀人,都和我无关,我也毫无兴趣,检察厅的证据不足,所以他被无罪释放,这就是法律。我们不是神,只是区区律师,不可能知道真相的。”


回顾历史,某一个具体历史事件或某一项具体战略决策,通常强烈依赖当事人掌握的情报信息。

当然,此处的“情报信息”是广义的,间谍、侦听、卫星、外交、专线以及各种官方决策咨询机构的建议全部囊括在内。

大国往往设立有多个独立的情报机关,领导层在做决策时会综合考虑来自不同情报信息源的资料,以做到互相印证、兼听则明。

无论多么厉害的战略家、多么高明的国际情势分析大师,一旦缺乏了这套情报系统的信息支撑,功力都会大打折扣。

简而言之,做出一项科学决策或合理判断的必要前提是收集到足够详细、充分的信息点,如果某项事件存在5个关键信息点,你只知道3个,那无论分析能力多么强都很难做出正确决策。

相对来说,对宏观国际形势的研判还算容易,如果拿一个纯粹的军事/危机事件出来做分析判断,情报信息在决策中占的比例会更高。

中国附近海域的海底电缆分布,其中台湾岛与外界连接的海底电缆只有14条,危机场景下十分脆弱。

作为当今国际秩序的主要构建者,美国在情报领域有着先天优势,比如金融交易系统、海底光缆系统、互联网通讯等,都以美国为传输节点。

有句话调侃得好,圣诞老人可能不知道你是好人还是坏人,但美国国家安全局知道。

实际上,美国的盟友们不仅在军事安全领域高度依赖华盛顿,在反恐等涉及情报信息的领域同样离不开美国。

以德国为例,2024年3月的“窃听门”事件(国防部高级军官会议遭窃听)发生后,德国情报系统脆弱的一面再次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些西方媒体调侃称:

“如果你想让什么东西(信息)泄露出去,就把它交给德国人。”

其实德国在二战前的情报能力非常强,但二战后其情报系统受到美国的严格控制,华盛顿许多情报基地和军事基地都位于德国,这导致柏林发展情报的能力受限,在一些领域宛如“睁眼瞎”。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当德国总理朔尔茨得知伊朗总统莱西坠机的信息后,他的感受或许和我们普遍吃瓜群众一样惊讶和迷惑,但拜登就会准确了解事情的真相。

信息时代,信息不对称就是最大的降维打击。

《纽约时报》2013年的一则报道。

从长远看,在信息爆炸和算法推荐的年代,人们的世界观将不可避免的发生分化,即大家对同一事件的认知会愈发南辕北辙。

作为身处其中的普通观众,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国内外纷纷扰扰的事件呢?

或许可以考虑这样的思路:在基本相信权威报道和主流观点的同时,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尽可能多的剔除掉垃圾信息,并保留对一些推测逻辑合理的小概率事件的警惕与敬畏。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江宁知府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