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培育时代新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探索//于素梅,王晓燕

于素梅,王晓燕 体育学刊 2023-03-26

培育时代新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

理论内涵及实践探索

引文格式:

      于素梅,王晓燕. 培育时代新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探索[J].体育学刊,2021,28(6):1-7.

       体育强国,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体育强国首先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将建设体育强国列入“提升国民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之中,这在理论上首次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即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与体育强国战略紧密连接起来。十九大报告正式将建设体育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必须立足培育时代新人的新要求,对建设体育强国的新战略进行专门研究。


1


以培育时代新人为根本,

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历史演进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历史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规划以培育“时代新人”方针推进体育强国战略,总体呈现出救国、卫国、兴国、强国的发展主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拯救国民体质的现实出发,以“振兴中华”为时代坐标,强调以“鼓民力”“习勇力”为途径增强国力、抵抗侵略,凸显“体育救国”的革命化色彩。在社会主义建设与过渡时期,党对体育的功能定位主要集中“又红又专”,一是突出强调通过体育培养身体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劳动者,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二是强调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体育的前提,通过体育培养新生政权的保卫者、国家形象的展示者,着重突出“体育卫国”的政治性功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强调体育在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促进,强调培养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凸显以体育人在振兴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强调培育“时代新人”和发展“体育强国”,是作为“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即现代化强国的核心内容,其直接根植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梦想,凸显出建设体育强国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远景目标的战略性功能。


2


以培育时代新人为根本,

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内涵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领导力量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继承者,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历史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民主体性”思想,并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体育精神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培育时代新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理论基石。马克思强调人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这里的“人的发展”即“人的全面而又自由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体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他在《资本论》中提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新时代我国体育强国思想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是将“造就未来全面发展的人”与“建设体育强国”实现联结的理论纽带。

       其次,“人民主体性”思想是培育时代新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征途中,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性理论指导,结合不同时期社会建设任务,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性”与人民民主专政理念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一论述从实践主体、价值主体、成果享有主体3个层面深刻阐释了体育强国建设“为了谁”“依靠谁”“成果属于谁”的重大立场问题。

       再次,中华体育精神是培育时代新人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文化根基。从个体培育的角度看,中华体育精神“讲仁爱”,注重个人内外兼修、形神一体,强调以身心齐修达到“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等。中华体育精神讲求“崇正义”“求大同”,注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突出强调体育在育人导向、规范、凝聚、激励的重要功能,即通过体育帮助个体具备身心兼备的素质,形成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形成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从文化特质上看,中华体育精神是一套多元开放的思想体系和哲学理念,其在培育人的基本理念上不仅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不断吸收外来世界的优秀体育文化精神,逐步将“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公平竞争精神”等融入中华体育精神,形成以“人本主义、公平竞争、英雄主义、团队协作、拼搏进取、开拓创新”为内核的中华体育精神。


3


以培育时代新人为根本,

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实践探索


       首先,在实践立场上,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建设体育强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创的实践性活动,始终要求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建设体育强国的政治立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作为建设体育强国的思想立场,具有鲜明的实践主张、原则和方向。按照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指导意见及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国共产党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将始终坚持党的统一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社会全面进步,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培育时代新人为根本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实践立场。历史与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体育强国。中国体育事业之所以能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在于党在不同时期始终坚持对教育和体育工作的绝对领导。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分析不同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探索社会全面进步的需求,在发展方向和顶层设计上制定正确的指导思想与政策方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机制,有力推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此外,党的历任领导人躬身践行,形成一系列关于体育强国的重要主张和思想观点,从毛泽东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邓小平的“把体育运动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江泽民的“提高综合国力,增强人民体质”、胡锦涛的“向体育强国迈进”、习近平的“全民健身实现体育强国”来看,党的领导人的体育强国思想一脉相承,为中国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正确引领。

       其次,在实践路径坚持将体育与教育进行统筹整合。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把人的培养问题,即“时代新人”培育目标与体育发展战略进行密切的关联和统筹整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所确立的育人总方针是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强调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通过教育广大工农群众以强身健体的方式增强革命斗争的力量,在实践中广泛开展红色体育运动。在新中国建设与过渡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在举国体制之下,为提升综合国力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到了新时代,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首次提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要求,特别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足开齐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是总要求,强调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推进“体教融合”始终的主线,充分体现体育的教育功能和教育的社会功能,始终立足于教育的内部规律和体育的内部规律,并逐步强化体育的教育功能,引导体育回归教育。

       第三,在实践策略上,坚持全民性推动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主体性地位,即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始终把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发动红色体育运动,领导广大工农群众锻炼身体干革命,例如在组织形式上主要通过半日学校、工农俱乐部、游艺、竞赛等形式,把体育活动与教育学习密切结合。新中国成立后,体育事业发展开始正规化。新中国各项建设事业强调为工农服务、为人民服务。国家除了要接管和发展各项正规教育外,同时开始开展规模巨大的群众性运动,但大规模的群众体育活动多与政治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恢复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摘金夺银、为国争光成为体育发展的强烈呼声,在国家财力有限、竞技体育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提出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进行整体发展的新思路,全民备战进行奥运教育,为奥运梦想全面奋斗。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强调以培养时代新人为根本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战略纳入人才培养的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构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建立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以竞技体育服务为主体发展健身理论,形成科学的健身指标体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