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是“机器人时代”有多焦虑,我只是想给孩子一个更适应未来的活法儿

晨宁Chenning 晨宁的 2022-07-20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一起科学又艺术地育儿育己☝🏻


我是在放养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父母把学习的选择都交给我,学什么,怎么学,甚至不学什么,都是我的决定。以致于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应试教育面前,我对文科很着迷,理科则一片惨败。


如今回头看看,让我一度愁眉苦脸的偏科反倒在日后帮了自己,毕竟,长久以来知道自己的特长和天赋,才知道哪些事情更适合自己,也清楚可以从哪个方面去加把劲儿。


自从开始学习教育心理学,我总会去思考自己在应试教育下的成长经历对现在的影响,能怎么扬长避短,能怎么不让下一代在掌握考试技巧和复制/记忆速度上重蹈覆辙。


即便如此,孩子们所处的时代和我们这一代已经截然不同了,如果要遇见未来,体会一下这些似懂非懂的词儿:家庭机器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和云计算,有没有顿时觉得想象力匮乏?


☝🏻戴尔和未来研究院联合出版的关于未来十年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报告


报告里有一句很震撼的说法:2030年的工种里,有85%到现在还未知。


在机器觉醒的时代,我们都会为将来被机器取代而焦虑。既然如此,那你有想过吗,我们是不是还在养育一个像机器人一样的孩子?


比如,一台默默升级的机器人在数学和阅读上肯定比普通人超群,然而,和机器人有默契关系的孩子们还可以想象、创造、质疑和团队合作......这些诸多的技能都是机器没有的(至少是现在没有吧)。


用这个论据去支持养育的理念,我觉得再适合也不过了。因为除此之外,再也没有更适合的说法能解释为什么伴随我们长大的记忆知识/掌握考试技巧/题海战术是一条无法通往明天的路了。


未来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未来核心竞争力”这个概念大家已经熟知了,在公众平台上光是引擎搜索也是有滑不到底儿的数量。之所以想写这篇,是因为看过了很多都是没有文献和科学依据的观点型文章,说得有理有据可是没有文献还是觉得不够心仪(如果我错过了的话,请告诉我喔!)


在去年11月的北美幼教年会上,Rebecca Isbell教授的研讨会“What's the world need now?"提到了未来核心竞争力的4个C (合作Collaboration/沟通Communication/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意Creative)。在深以为然时,我又多了个疑问,除了这些看不见的能力,孩子们应该如何对待必须学习知识呢?




☝🏻关于未来核心竞争力,所有的声音都来自这两位教授的研究


后来,看到了一本书,放佛就是打开了我的世界。在进一步搜索相关书籍时我找到了美国Roberta Golinkoff教授和Kathy Hirsh-Pasek教授共同撰写的《Becoming brilliant: What science tells us about raising successful children》, 关于未来竞争力的领域,这两个心理学教授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想刨根问底的朋友,可以忽略那些没有文献的文章,直接去看这本原版的书。


书中除了提到了上面讲的4C,还增加了两个C (内容Content, 自信Confidence)。有了对知识的处理技能和在面对困难时的思维模式,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就变得更加丰满了,这个6个C是:


合作 Cooperation 

沟通 Communication 

内容 Content 

批判性思维 Critical thinking 

创意创新 Creative innovation 

自信 Confidence


☝🏻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六个维度,和每个维度不同的认知级别


无论是4C还是6C,他们的共同点都在于那些靠着掌握考试技巧、靠低阶记忆的技能,已经不在核心竞争力的范围之内了。对于父母,用补习班提高分数,用题海闪卡练习册去刷题,为了通关考试而加倍记忆,书中很讽刺地说,这些努力带来的高分并不能承诺孩子一个毫无变故的未来。


明天的道路已经不仅仅在于掌握知识了,这篇文章是我对于这些技能上的思考和亲身实践,没有书本的翻译,也并不是特指学龄后的孩子。下面的每个活动,都是不分年龄,并可以融入日常亲子生活的点点滴滴。


希望你看完的今天晚上,就能开始想想怎么给孩子一个更适应未来的活法儿。欢迎留言给我:)


1/ 合作 Cooperation 


合作可以通过做家务实现。在上一篇纽约玩具展的见闻中,有一位读者说,宝宝在玩具与生活用品之间,肯定投奔生活用品。估计你我都有这同款宝宝,天生就对真实的事物感兴趣,这也是为什么蒙特梭利倡导”生活实践需要提供一切真实的物品“。


在我们家,一个能引起孩子们注意最快的事情,就是我要开始做饭了。我追求自己做出来的味儿,也对逛实体超市有着很深执念,哥倆对和吃有关的一切就有了自然而然的兴趣。


戳旧文👉《厨房里除了危险还有早教,给1岁+宝宝的亲子厨房活动清单》


我总会说“一家人就是一个团队。” 团队的功劳体现在,逛超市前一起写购物清单,到货架上拿食物,称食物,把食物放上超市的传送带,拿出食物装冰箱,一起切切洗洗,分工合作造一顿饭。当赋予他们“团员”的责任感,那份帮忙的劲儿是挡不住的。


日常生活中合作思路还有很多,家务就有各种类别了,比如一起叠衣服,一起收拾玩具,一起打扫卫生,一起洗车。上篇文章里我也提到了合作类桌游,在国内比较畅销的“单人闯关类”桌游在欧美玩具市场是比较小众的,因为它就像违背了桌游的初心 - 为了实现陪伴,通过合作积累更多的亲子互动体验。



2/ 沟通 Communication 


沟通有很多种,用语言、用笔杆、用音乐、用美术,还有很多被我们忽略的倾听,也改变着人与人的磁场。比如,孩子们在玩耍时互相传达愿望和需求,仔细倾听为什么对方不愿意,再如何进行谈判,最终达成一致。


创造足够自由玩耍的时间,是我们需要做的,多子女家庭有天然的环境,独生子女可以邀约朋友一起玩。


玩耍时需要刻意做到的是,“自由玩耍“意味着这个环境是没有人为控制的。毕竟,学校的时间和内容都被老师把控着,家里又被父母主导着,能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创造游戏的不二之选,就是给时间和空间留白了,可以从户外玩耍开始。


戳旧文👉《与其去限制孩子看电视,不如养成这五种玩耍习惯》


3/ 内容 Content 


这里的内容刚好解释了我当初的疑惑,虽说记忆知识/刷题/掌握考试技巧是一条无法通往明天的道路,但是为了走这条路,路基是对知识的掌握。


书中说,如今全世界普遍K-12(幼儿园到高中毕业)教育,一贯的作风都在强调低阶的思考技能,好比说记忆、理解、运用。然而,因为课堂上时间和空间的有限,很多孩子就没法儿在学校深究某个感兴趣的主题,更没有办法把不同的学科内容串联起来,无法让自己成为兴趣的主人。


学校教孩子学什么?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告诉他们如何去学?如何保持持久地学、深入地学了。


拿我自己的例子来说,去关注孩子们问的问题,是了解兴趣最直截了当的捷径,如何用反问来互动,永远不提供问题的答案,就是一个促进高阶思维(分析、评价、创造)看到跨学科知识之间互相关联的方法了。



知道了这些,反而减轻了自己的负担,他们问的任何问题不需要有现成的答案。好比说Siggi前段时间问我:


“声音是从哪里来的?”


对于这个自己也不知道的问题,我就反问他,“你觉得声音能看得见摸得着吗?”


他说不可以。于是我就带着他在网上查资料,去图书馆借阅了有关声音的科普书籍,正好,家附近的博物馆也有一个有关声音的展览。等他再大一点会写会打字了,我还会教他,如何通过发邮件的形式去问这个领域最专业的人。


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孩子需要的并非是一个精通无数的父母,而是知道如何借助工具去寻找答案。有了这个途径,以后不需要我们了,任何的未知也会有可寻觅的方法。



4/ 批判性思维 Critical thinking 


说到批判性思维,自然就想到我们这一代教育的失败,很惭愧的是,在我二十多岁出国留学时,我才发现原来可以这样思考问题。


我们班里很多同学能大胆地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对教授的某一个观点提出质疑,在课堂上和教授展开一场激烈的辩论会。教授在质疑的声音面前并没有权威地说“我说的就是对的!”,他表情谦逊仔细倾听,有理有据地回答,并记下一些值得再去思考的点。


我当时是很震惊的,原来可以这样想问题,提出质疑也能这样被允许,试想如果在九年义务教育读书时就知道了这样的思考模式,我肯定不是现在的我了。



看见不同的意见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在任何问题上,去比较不专业的观点和科学研究出来的观点,就能很轻易地发现,世界上观点无数,要寻找最科学的依据,一定要超越自己的元认知和普通人的观点。


好比说,下雪天的前一天,Siggi看着洒满地上的盐颗粒问我“这些是什么?”我们在家里就做了一个在冰上撒盐的实验,冰确实在盐的覆盖下缓慢地融化成一旺水。后来我们又看了一个关于冰的实验视频,讲的是冰和枫糖浆如何以不同的速率融化。


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我想传递给孩子的是,科学是人和世界进行有效沟通的途径,然而这也只是打开世界的其中一种方式,尊重思维的多样性,价值观的多元化,有开放的头脑才能收获更多。



5/ 创意创新 Creative innovation 


我一直都认为,父母好比一个守望者,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你就培育,不需要你的时候就在旁边静静守护就好了。对于创意,我们要做的就是退后一步,好好地守望,人类是天生带着创意的物种,只是随着时间的打磨和外界的纠正,创意越变越少。



在他们拿到一个开放式的玩具或者材料时,要做的并不是演示一遍,而是退后一步,看看他们会怎么去对待这个陌生的玩意儿。


我们总会不自觉地用自己的认知去衡量孩子的认知,甚至觉得我认为的就是对的,殊不知,孩子往往会比我们更好。


允许他们的尝试,接受他们的失败,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


戳旧文👉《孩子的艺术天赋,其实就藏在我们准备的颜料盒里》


6/ 自信 Confidence

孩子刚出生,其实自带着很多美好的品质,除了上文的创造力,还有对自己无尽的信心,在画画时有一副艺术家挥笔的气质,在跌跌撞撞之余也高估了自己的身体能力。


长大的经历带来的是对信心的消磨,某一天他会忽然醒悟过来,原来自己没有这么棒,自己没有想像地那么厉害,原来自己有很多事情都做不到。这时就需要有“成长型思维”的帮忙去调整心态了。


尝试不同的体育运动是很好的方法,孩子有那种精疲力尽想放弃但是坚持下来的时候,也有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拼尽全力的时候,还有知道为了一个长远的目标,刻意练习是必须的时候......去做一些从来没有尝试过的事情,因为不确定性带着很多吸引,很多探索,随之而来的,是很多的成长。



从今天起

你会和孩子会做一些什么样的活动呢?

在这个过程中,来聊聊遇到的问题吧!


晨宁 2019年2月 于纽约



参考文献:

未来核心竞争力的书籍:

Golinkoff, R.M., & Hirsh-Pasek, K. (2016). Becoming brilliant: What science tells us about raising successful childre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戴尔和未来研究院联合的出版报告:

Institute for the Future / Dell. (2017). The next era of human-machine partnerships. Autho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elltechnologies.com/content/dam/dellt...



相关文章:


看不见的能力



把儿戏国置顶星标,咱们来一起聊聊吧




「 我是晨宁,住在纽约,哥哥Siggi(5岁)/弟弟Magnus(3岁),我们喜欢一起自创早教游戏和体验生活。这里分享着日常玩耍、学习、生活、好物和育儿育己的二胎故事,和我学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微博:@儿戏国

微信公众号:儿戏国

科学又艺术的亲子生活,在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