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月25日 上午 10:52 被检测为删除。
被用户删除
但世界那么大,视野未曾企及之处也有别样精彩。
本文中的妈妈在南非生活廿载,她以“粗粮”式的养育方式,让女儿在非洲土地上度过快乐而又坚韧的童年。
在她看来,要让孩子做人生的“顶级玩家”,最核心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身体,兼坚韧强大的内心……文丨柯察金
周轶君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前些年引发过热切讨论。
倘若要再续集,外滩君提议,不如用一集拍拍非洲。
有人立刻要问,非洲这么“落后”的地方,有什么好拍的?
有此想法,还真不是心血来潮。
不久前,外滩君结识了一位定居南非20年的妈妈Jessica。
Jessica性格满是北方人的直爽,拨通她电话时,大洋彼岸传来包饺子的声音:“咱们随便聊,我继续包。”
话匣子打开,南非的教育趣闻一个接着一个,充满了画面感。
Jessica和先生老家在呼和浩特,皆是年轻时因学业工作,与南非结缘。
他们爱情的结晶,女儿“玉米”在南非出生、上学。
对于Jessica来说,南非俨然已是第二个家。
玉米
6岁的小玉米“静若处子”时,是个齐刘海、圆脸、大眼睛的萌娃;
当然,多数时候她的状态是“动如脱兔”:
当很多家长在发愁周末带孩子去哪儿时,小玉米的童年以整个南非为“牧场”,在汗水、泥土以及野生动物的陪伴中,茁壮身体,滋养心灵。
非洲的教育,真可谓“生猛”,与如今愈发精细化的养育模式截然相反。
不过,这种养育之道也并非凭空而来。
Jessica坦言自己其实也是在国内传统的教育体系下长大,如今的很多理念做法,一半是到了南非后“入乡随俗”,一半是为人父母后跟着孩子一起学习,认知一步步提升与改变。
如今国人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教育的场景也许多种多样,但背后所折射的原理却又极相通。
不妨,听听生活在南非的这个中国小家庭的心得。
*为方便阅读,行文以Jessica妈妈第一人称视角展开。
南非不差,但两极分化
我来南非是2003年,高中毕业后。
起因是家里有亲戚在南非做生意,说这里还不错。
当时其实已经高考完了,考得还可以,但是年轻嘛,想着有机会就到外边看看,所以我决定来南非。
到了之后,先读了一年语言学校,接着在比勒陀利亚(行政首都)上的大学。
现在则是定居在南非最大的城市约翰内斯堡。
比陀和约堡两座城市实则连在一起,看不出有什么分界线。
(跟别的国家不太一样,南非是按照三权分立设立了三个首都。行政首都为比陀,立法首都为开普敦,司法首都为布隆方丹。)
开车路上随手拍的景色
刚来南非的时候,感觉这里确实挺发达。
后来南非就一直走下坡路,但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它的底子打得好,城市基础设施还在,像公路、医疗、教育等等这些,其实都还可以;
治安没有那么好了,但在这里生活久的人,都知道什么地方能去,什么地方不能去,以及出门不要露富。
南非的中资企业很多,像OPPO、 Vivo、中钢、中行、建行等等……过来做生意、开店的国人也不少。
我和老公就职于南非的某中资企业,目前的工作稳定,也习惯了在南非的生活,所以暂时没有离开的打算。
至于玉米未来长大了想要去哪里,我们到时候再看吧。
也正因为工作、收入还算稳定,我们在这里的生活其实没什么问题——如今的南非,是一个两极分化特别严重的国家。
贫穷和富裕之间的鸿沟巨大,从而将医疗、教育、生活、认知等都鲜明地区隔开。
就拿学校来说,南非的私立学校得看家庭的医疗保险。
什么意思呢,如果平时使用的是免费公立医疗,则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
经济水平稍微好一点的人,都会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
来南非的大部分中国家庭,他们的孩子都不会去公立学校。
每年十月的南非
南非的货币现在贬值了。
刚来的时候,我觉得什么东西都比国内贵。
现在私立幼儿园便宜的大概一年四、五万人民币;私立中小学,一年十几万人民币,其实比国内的一线城市价格要低。
所谓两极分化,是差的会很差,好的会很好。
南非以前是英国的殖民地,私立学校不论是硬件、理念还是师资,都延续了英式体系。
像玉米马上要入学的那个私立小学,光是英式板球的发球机器就站了一排,游泳池则是室内室外各有一个。
去私立小学参观
要说南非落后,得看两极的哪一端吧。
南非式熏陶
抛开南非的衰退和两极分化不谈,我是非常喜欢这儿和这儿的人的。
老话讲得不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南非人就跟南非的天气一样,炽热,真诚。
到超市买东西,不认识的人之间都可能随意聊起来。
你吃了么,买的什么,这东西怎么样……当然如果你自己特别保守,别人也不会打扰你。
上次我在小区健身房游泳,有教练在教小朋友,看到我了主动过来,说哪个姿势可以再改善一下。
包括我老公之前开车撞着了,瞬间马路上四五辆车停下来,围着问哪里受伤了、腿有没有事、需不需要救护车……
我见过一些北欧人过来南非。
都说北欧的人冷漠,但感觉他们到了非洲也很快被同化了。
南非对小孩子的包容度很高,玉米同学的哥哥,见到我们这些大人一样是握手问候,让人忍俊不禁。
这边的小朋友一直像大人那样被平等对待,他们懂得尊重自己,也就更懂得尊重其他人。
玉米在南非出生长大,性格也天然地特别“南非”,跟谁都能尬聊两句。
非洲小朋友的“睡衣派对”
来南非后,我自己的认知也在逐步改变。
03年刚来时,我报了个旅行团,去克鲁格国家公园(南非最大的野生动物园)。
记得很清楚,当时一行共14人,来自8个不同国家,只有我一个是亚洲人,也只有我一个,毫无旅行经验,连睡袋都不会卷,和别的游客形成鲜明对比。
和我一个帐篷的叫叶琳娜,东欧的银行职员,她说自己几乎所有的工资都用来周游世界了。
我当时看着她,满眼都是不理解,心想旅游有那么重要么,能当饭吃吗。
同行的还有个BBC的记者,跟我小时候在央视里看的正经八百的新闻人完全不一样,他到非洲来是因为感兴趣,很好玩,每天不是浴巾丢了,就是拖鞋飞了。
曾经没有孩子前,我还有一些老的观念,比如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什么的。
可是在南非的“耳濡目染”下,这些传统的观念一件件被丢掉了。 玉米有个比她大的朋友,对玉米很好,穿小的衣服全都送给玉米;
玉米把这些衣服穿小以后,又送给另一个更小的妹妹。
其实那个孩子的爸妈一个是建筑设计师,一个是骨科医生,家庭条件很好。
但他们每次都特别感谢,觉得是因为小朋友们之间关系好,另外,旧衣服循环使用也环保。
很多大人,包括我家亲戚现在还会觉得,对孩子好就得给她吃好的、穿名牌,但在南非,大家根本不在乎这些东西。
前段时间回国,在公园里别的小朋友都穿得很精致,玉米永远是廉价打底裤。
看到柱子什么的,她脱了鞋,三两下就爬了上去。
和不同的人和家庭接触多了后,我现在愈发能理解叶琳娜,理解BBC的俏皮记者:人活着够辛苦了,就得潇洒一点、随性一点。
我和老公越来越常说,真的,人生就是一场体验,而不是沿着既定的轨道前行。
在人生的这场体验里,想要做一个“顶级玩家”,什么学业啦,才华啦,能力啦……
所有的技能都是辅助的,而一个孩子一旦没有牢固自己的两个核心,再大的成就都会有随时崩溃的风险。
这两个核心,一个是身,一个是心。
孩子身心的强大,我觉得是教育真正的地基。
顶级玩家能做到情绪稳定
现在很多人谈孩子要自律,不过,我觉得自律倒不是说每天早上5点起床,做100道习题。
最顶级的自律,应该是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情绪稳定,不容易失控,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崩溃、沉浸在焦虑或忧伤里。
否则,学业再优秀到底有什么用呢?
现在孩子甚至是成年人,因为一点点挫折就寻死觅活的事例,还见得少了么?
她爸爸基本认知也一样,觉得女孩子也要坚强,别太矫情,别太绿茶,别那么脆弱。
去游乐园坐过山车,作为大人我只觉得头好晕、腿好酸,当所有人都在尖叫的时候,只有玉米坐在第一排放声大笑。
坐漂流项目的时候,玉米还趁我不注意偷偷把雨衣揭开、鞋套脱掉,故意让水溅到身上,脸上仿佛在说“我就愿意淋水,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
在南非上学,体育是必修。
网球,曲棍球,游泳,对于这边的女孩子来说感觉没有人不会;
男孩子则是英式橄榄、板球和游泳。
玉米参加曲棍球比赛
小学的入学面试要认颜色和数字,但这些很简单,除此之外主要就是考核孩子的身体协调性,比如单腿跳、臂力、跳绳等。
在玉米上幼儿园期间,附近的小学就会安排一些运动会,通过类似的活动来观察孩子身体素质。
我给小学打电话,校方马上就知道,哦Jessica,玉米的妈妈。
包括孩子的综合素质、特点、个性这些信息,学校在她入学前就已经很清楚了。
运动不光是锻炼身体,更是磨砺意志。
孩子对身体的支配能力,是建立自信的重要过程。
玉米经常光着脚到处跑,踩过石头、踩过树枝,脚每天都是脏的,小的瘀青和伤疤也总是好了一块又添一块。
但是她自己觉得不是件事,大人就也不必紧张。
玉米有时候摔倒了,家里阿姨要扶她,我和她爸爸都说不用管。
她站起来后,很快该干嘛干嘛去了。
足球课上,玉米的白人小朋友们平时很温柔,一起踢球来就化身狂战士。
有次玉米被一个小男孩撞倒,教练把小男孩叫过去训话,玉米反倒觉得奇怪,因为她觉得足球场上发生冲撞很正常,她一点也不认为自己需要被让着。
今后孩子的人生会面临很多挑战,甚至是伤害。
最可怕的是,别人还没怎么着,自己先抑郁、内耗了。
另外,孩子情绪稳定的前提,是家长的稳定。
有次,玉米和别的孩子因为抢一根麻绳打了起来,那个白人妈妈看到后,连手里的饮料都没放下来,瞄了一眼就说没事。
孩子们没说有事,家长就不用当回事,孩子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规则。
果然,她们俩抢了一会儿后,没多久就“硝烟散去”了。
玉米回到家,经常整个手心全是黑色的,刷子都刷不掉,我跟她爸爸都觉得,黑就黑吧,也挺好玩的。
玉米从小喜欢动物,除了苍蝇、蟑螂之类的,几乎所有的动物、包括蛇她都喜欢。
爱动物的女孩,心里全是阳光和温暖。
家里养了兔子和狗,她说狗是她姐姐,兔子是她哥哥。
得到一块饼干也要分给它们。下雨了第一时间想到它们。
非洲是自然野生动物的天堂。
这边的自然保护区,不需要开车跑老远,我家小区附近就有好几个,甚至小区本身就栖息着不少动物,比如鼬、珍珠鸡……每天早晨开窗,还能看到非洲羚羊溜达。
有次夜里我开车回家,一头鹿立在路上,回头看了两眼,蹭蹭钻进树林里。
当地人都非常爱动物,小区有几只孔雀,因为拉太多屎,小区打算把它们给送走。
结果业主们不乐意,最后跟小区的委员会沟通,要留下它们,好好照顾它们。
玉米超级喜欢和动物做朋友。
有次去自然保护区,她跟猴子“Sarah”说哈喽,Sarah像是听懂了一样,一下子搂住她。
我和她爸爸下意识紧张,但玉米非常淡定地一动不动,反而咧嘴笑了起来,然后周围的游客陆续都围过来拍照,我和她爸爸只得讪讪对视。
顶级玩家有强大的适应力
前段时间,带玉米回了趟中国。
虽然在国内待得时间不长,但各方面她都挺适应。
玉米骨子里还挺要强的,在国内时,一个英文单词都不愿意说,实在不会的中文就偷偷问我。
她觉得作为中国人,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讲是一件丢人的事。
我给玉米理念也是,你在哪就按哪生活方式好好融入。
去哪里就讲哪里的话,在谁家吃谁家的饭。
从今年开始,我给她找了一个中文课家教,一对二。
怕她自己一个人学没什么意思,刚好有另一个中国的小朋友,两个人一起。
在家里,我和她爸爸都是用中文和她交流。
在南非的学校里,基本上是说英语。
从明年上小学开始,玉米还要学习“南非荷兰语”,这是一种混杂了好多个不同国家的语言;
南非黑人的语言也有七八种,玉米需要从中选取一种学习。
家里的保姆阿姨是黑人妈妈,经常也会教玉米一些黑人的语言,玉米觉得很有意思。
南非的保姆工资不高,但我从来不想让孩子产生人比人低一等的观点。
我们跟玉米说,阿姨也是这个家的一分子。
保姆和我们的关系很好,她特别喜欢玉米,每次我们回国,都会给玉米发来一长串消息,嘘寒问暖的。
和保姆阿姨睡星空帐篷
吃饭也是一样,玉米不挑食。
我们家在吃饭这件事上很不看重,玉米最讨厌的就是花太多时间在吃饭上,所以我们很少去商场的餐厅。
对于她来说,有这时间还不如去泳池游两圈。
在树上“就餐”
有朋友说,我给玉米做的饭太简单,我说做那么复杂,她不吃不也没用,关键我把该有的碳水、蛋白质和纤维给到就行了。
而家里老人会觉得,没给孩子大鱼大肉的就是没营养,但玉米的身体素质难道是营养不够的样子么?
现代人养孩子太讲究、太细致,已经精致到孩子自己娇惯自己。
我和老公都说,吃得再怎么好,都还是在地球范围内。
但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距,可能就是差了几个星球了。
有一次流感,我和老公一病倒了两个礼拜,玉米呢,流点鼻涕两天就康复了,也不耽误上学。
玉米有段时间跟我说,以后想当个厨师,我说真好,如果妈妈有能力,就去送你去好的学校学手艺。
玉米有段时间说她将来要给动物治病,我说真好,那样你每天都可以和不同的动物待在一起了。
“小厨娘”
我现在真心觉得,孩子将来做什么不重要。
顶级玩家最核心的,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身体,以及坚韧强大的内心。
每次看到女儿在快乐地专注于某件事情,我都很感动。
比如她和同学一起去玩水,在泳池里一猛子潜下去,就像条鱼,四五个小时不想出来。
我说,这种对快乐全身心的沉浸,才是人生的顶级享受。
*文章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聚焦中国K12国际化教育。我们致力于专业、前沿、有高度、有温度的内容。帮助学校和家长实现融合、创新、有效、以人为本的教育。
其他
我的女儿在非洲上学:与其精细化培养脆弱一代,不如放养她成为“顶级玩家”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外滩教育 Author 柯察金
编者按:
但世界那么大,视野未曾企及之处也有别样精彩。
本文中的妈妈在南非生活廿载,她以“粗粮”式的养育方式,让女儿在非洲土地上度过快乐而又坚韧的童年。
在她看来,要让孩子做人生的“顶级玩家”,最核心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身体,兼坚韧强大的内心……
编丨Leon
ID | TBEducation
米高的树蹭蹭爬上去,喜欢把自己挂树上,吃三明治、喝下午茶、看风景;
公园里随处可见的吊杠,玉米可以左右手交替,轻松自如地从左爬到右;
跟非洲的各种大小动物做朋友……
在运动中锤炼身心
做自然的孩子
她现在到白人朋友家,就吃白人的食物;
到黑人朋友家,就吃黑人做的饭;
回到国内,就吃中国老家的美食。
▷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严选300+咨询师
保密:严守原则 保护隐私
口碑:10年老品牌 累计服务上万用户
为家庭提供专业支持
让孩子带着快乐与爱成长
心理咨询探索养育新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