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西游记》里的最大巧合,能缓解一半的育儿焦虑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凌想亲子心理 Author 凌想
作者 | 凌想
来源 | 凌想亲子心理
ID | lingxiang127
小时候看《西游记》,一直有个疑问:
孙悟空一个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唐僧去西天取经也要走十万八千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巧合?
既然孙悟空翻个筋斗就能到,为什么要千辛万苦、出生入死走上好多年?
也许是唐僧没有法力?
那孙悟空背上他翻个筋斗不也就到了?
真是那样的话,就不会有《西游记》了,西天取经两页纸就写完了。
我自问自答,琢磨了许久,勉强得出了这个答案。
如今人到中年,已是十几岁孩子的妈妈,在见证了千百位父母的养育历程后,我又想起小时候的疑问。
现在我知道了,这个巧合寓意颇深。
看懂了这个巧合,也许能缓解很多养育孩子的焦虑。
我们以为,唐僧师徒要取的经是那些写在纸上的真理,它就存放在西天如来佛祖那里。
我们只要多快好省地赶到那里,拿到那些经籍,就是取到真经了。
如果是这样,那确实是孙悟空一个筋斗就能办到的事。
就像我们总想对孩子说教,以为把道理告诉他,他就得到“真经”了,从此就可以智慧倍增、万事大吉。
其实,哪有那么简单!
真经,不是文字,不是道理,不是藏在某个遥远地方的秘笈。
它需要我们历经世事,掉进坑,爬上来,在事上练,在心上磨,这个亲身经历的过程,以及过程中感受到的喜悦、悲伤、失落、懊恼、痛苦……
种种动心忍性,由此生出的体悟,才是属于自己的智慧。
这才是真经。
这个真经,不在别处,就在每个人的心里。
它像一块原矿,只有在炼金炉里反复淬炼,才能炼出纯金。
一位妈妈见证了女儿是如何取到真经的。
这位妈妈的女儿读高中,初三时就露出谈恋爱的苗头,妈妈千防百防、围追堵截,最终没让恋爱的小火苗成了气候。
等到女儿上了高一,开学没两个月,就和班上一个男生谈起了朋友。
这时的女儿可不比初中,力量强了,主意大了,反侦察能力也提高了,妈妈明显感觉防不住堵不住也吓不住了。
无奈之下,只好接受了现实,但一再叮嘱女儿注意安全,绝对不能越线。
此后几个月,妈妈有时在聊天时会问上一句:你俩现在怎样了?
女儿一开始比较戒备,什么也不说,后来发现妈妈确实不反对,有时还会提点建议,渐渐地就说得多些了。
其实,看到女儿晚上抱着手机聊得飞起,有时开心有时低落,妈妈心里也有担忧。
担心影响学习,担心女儿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但又没有什么好办法,
只能尽量保持关注,在女儿需要的时候帮她屡屡思路,尽量不动声色地加以引导。
这样过了两三个月,妈妈发现,女儿抱着手机聊天的时间好像减少了一些,聊起那个男生,开始流露出些微不满。
又过了一段时间,一次母女俩外出吃饭,妈妈顺口问起:你俩现在咋样了?
没想到女儿说:打算分手了。
这可真是个大瓜!妈妈连忙问:“怎么回事?”
原来,两个人接触久了,女儿发现这个男生的性格有些问题,控制欲很强,还很敏感。
和他在一起,女儿感觉自己变得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内耗,总要照顾到男生的情绪。
妈妈就和女儿一起分析,尽量客观地帮助女儿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还分享了自己当年的心得体会。
一番分析下来,女儿明确了自己的心意,确定要分手。
妈妈本想“乘胜追击”,借这个机会向女儿输出些人生教诲,但又忍住了。
停了停,她问女儿:“如果复盘这段感情,你会总结出哪些经验?”
女儿想了想,说:
“不能光看颜值。还有,学习好不代表人品就好。
以前我觉得学习好,颜值高,这人肯定没错,现在发现,性格还是很重要的。
所以,哪怕对一个人有好感,也不能太着急确定关系,还是要先当朋友,多观察观察,看看这个人性格怎么样。”
老母亲听到女儿的总结,心里激动得直想拍大腿:
这些都是自己想告诉女儿的啊,都是掏心窝的话,居然从女儿自己的嘴里说出来了,这比直接告诉她,效果要好千百倍!
这位妈妈说,通过这件事,她有了一个很深的体悟:
有的时候,我们太想告诉孩子正确的道理了,以为孩子知道了道理,就能少走很多弯路。
但也许只有走走弯路,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这样得出来的经验才是真正有用的,才能变成他自己的智慧。
明白了真经是什么,我们就会发现,家长在养育孩子上经常有两个误区。
第一,以为教育孩子就是要讲道理。
殊不知,你发自肺腑讲出来的话,是你活了几十年得出来的人生体悟。
虽然你是掏心掏肺地讲,但孩子没有这些经历打底,他根本体会不到,只是头脑上的知道而已。
讲得多了,还会嫌你烦。
因为那是你的真经,不是他的真经。
所以,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说出来,效果大不同——
如果是别人告诉你的,那是空洞的说教。
如果是自己领悟到的,才是切身的智慧。
第二,把问题当成问题,千方百计找办法来解决问题。
我们太想帮孩子解决问题,太害怕孩子走弯路,就会忍不住冲上去各种帮忙、建议、干涉。
为什么会那么焦虑?那么忍不住?
因为我们对真经的理解有误区。
我们以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真经,达成某个现实结果就是真经,
所以恨不得像孙悟空一样,直接一个筋斗翻到西天取到真经。
但有时候,我们不妨耐住焦虑,让子弹飞一会儿,让孩子在问题中待一会儿,让他在弯路上走一走。
把问题当成成长的契机。
孩子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过程,会让他对自己、对世界更加了解,会磨炼他的心性,激发潜力,让他有更多领悟。
这些,才是真经,是他人生中更宝贵的财富。
我在咨询中也有类似的感受。
有时候,你明明看到了对方的卡点,知道他为什么困在这里。
但你不能说。
因为直接说出来,就变成了评判、说教、建议。这些都是没用的。
对方可能会抗拒:你在说什么?不是这样的。
即便不抗拒,也只是头脑上的理解。
他会问:然后呢?我知道我为啥是这样了,那我该怎么办呢?
当来访这么问的时候,就说明,他只是“知道”,没有明白。
更好的做法,是不着急,陪着来访慢慢走,慢慢看,一点点地澄清他的困境,看见他内心的纠葛、冲突、幻想。
当这些被看到,那个心结就松动了,变化自然而然就发生了。
所以,我们以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那个真经。
其实,这个寻找的过程本身,就藏着真经。
话说回来,当孩子们走在自己的取经路上,家长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我想可以做三件事。
首先,是确保底线,确保孩子的安全。
有些事,你知道如果放手可能会出大问题,后果是你不能承担的。
比如孩子的人身安全,那就是底线,不能逾越,该出手就要出手。
其次,家长要有神仙思维。
我们要明确,取经的主角是孩子,家长不要抢了孩子的戏。
我们只需要像《西游记》里的神仙那样,远远地保持关注就好,必要时提供帮助。
神仙思维总的原则是:不求不助,来了能打,事成拂衣去。
最后,家长要有脚手架功能。
孩子毕竟还是孩子,缺少抽象思维能力,有些事经历了也就过去了。
这时候,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他对这些经历做一些复盘、提炼,升华成更具普适性的经验。
比如,可以和孩子聊聊:
这件事,当时你是怎么考虑的?
如果复盘这件事,你会从中总结出哪些经验?
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你可以怎样应对?
这样,就帮孩子从感性、散乱的事实中提炼出经验性的认知。
同时,也锻炼了孩子复盘、反思的底层能力。
这就是家长的脚手架功能。
我们不是直接动手帮孩子盖高楼,而是成为高楼的脚手架,起到辅助和引导功能,帮助孩子更稳固地搭建高楼。
其实,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问题,难免感到困扰、沮丧,
但一直不放弃,不断地尝试、反省,寻找出路,直到渐渐找到感觉。
这个过程,何尝不是在取我们自己的“真经”?
如果你正在经历一些亲子养育、家庭关系等的心理困扰,推荐你来我们。
我们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会陪你梳理过去的养育模式,觉察现状问题,引导发现改变的方向,做更好的父母。
,还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添加咨询顾问,为你人工推荐专属的专业咨询师,和领取一份全方位心理健康评估。
点击下方小程序添加咨询顾问 帮你推荐咨询师👇👇👇(可领取一份全方位心理健康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