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五花鹿
编辑 | 张脆梨
责编 | 陈轻轻
多少心病,是被打出来的?
没错,是物理上的打。
最近看脱口秀,一个喜剧节目,把我和周围姐妹都看哭了。
这段脱口秀,源自贵州山里的一个女孩echo,她讲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家暴。
echo家里有四个孩子,三个姐姐一个弟弟,其中她的二姐离家出走,因为家暴。
她用几段话,概括了农村家暴打孩子的特点。
首先,日常、随意且娱乐。
和打麻将一样,打孩子是为数不多让大人减压的活动。
甚至如果家里是卖药的,那更好了,可以避免掉家暴的一些不方便的后果。
大人不用管,孩子能排解就排解,不能排解就走入极端。其中也许是为了不那么严肃,echo补充说,吃农药是开玩笑,睡一觉就好。但我们都知道,一个被打到绝望,陷入痛苦无助、人生无望又无法逃脱的孩子,有什么做不出来?管不着的人不打——父母真的很聪明,他们知道打人是不好的,所以他们不敢去打别人家的孩子,因为别人家的孩子有父母撑腰,而自己家的孩子,没有人撑腰,怎么打都行;儿子不打——因为只有儿子才真的被当做自家孩子一样好好对待。顺着这个原则,echo先说了一个看上去比较幸运的“三姐”的故事:最后还提到,当二姐准备离家出走时,大姐的担心和害怕,万一三妹也走了,她要怎么办?三言两语,几分钟呈现了家暴阴影下,每个受害者内心活动的缩影。而今天我就想顺着这个缩影,结合我个人、周围姐妹以及作为咨询师的体验,去呈现一个真相:echo的二姐在14岁选择了离家出走,echo形容她“走得很无奈,走得很决绝”。14岁的孩子为什么如此义无反顾地,一个人自己悄悄离家出走,去给自己找一个出路。echo提到一个画面,她去深圳看二姐,看到她住在一个很小的出租屋里,小到什么程度,上厕所之前,需要把洗衣机搬开,再蹲下去。因此,echo得出了一个结论:人生,真的非常的艰难。这其中,有一些事实上的难,比如年纪小进社会、学历低、没有家庭支持等,还有很多是心理上的难。家暴,给孩子带来心理灾难,是会持续影响孩子进入社会和其他人际关系的。因为父母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客体,会影响孩子去认识和判断这个世界。那个时候她眼里闪着光,笑容明媚,整个状态是放松的,她真切感受到这个世界对她的欢迎和支持。这三个场景,可以简单概括成:家暴可能发生在每时每刻。大错时,帮孩子一起去面对,至少不落井下石地否定和打压;小错时,去告诉孩子没关系,让ta总结规律,从中成长;心情不好时不去迁怒孩子,如果不小心伤害到孩子,和孩子道歉。如果他人心情不好而肆意找我宣泄情绪,我会直接表达我的愤怒并且要求对方道歉。她能感受到自己的灵活和力量,并且非常有底气地拒绝他人的打压、反击伤害自己的人;她会对这个世界有基本的安全感,并且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花在滋养和提升自己身上,去结交更加和善的人,获得更多的成长和更丰富的体验。无论大错还是小错,还是父母心情不好,我总会被用一个“我有错”的理由,被施加超过我身心负荷的惩罚,其中包括——用非常激烈的情绪和非常大的声音吼我;
用非常压迫性的力量和工具,让我身体很痛;
用难听的语言侮辱我,把我说得什么都不是.......
会害怕,怕错了会被骂、被怪罪、被裁员;
会自我审视和束缚,避免不小心被惩罚;
会察言观色,即便被不好对待,也试着讨好对方.......
除了学历低等带来的生存艰难,还有贯穿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紧张和焦虑,那些被欺负后不敢反击,领导一个眼神就害怕、一个指令就紧张去执行、即便被善待被安慰也会担心被指责的无数个瞬间。有的人像二姐一样主动走出去,但大部分人是等到毕业,被动地去到了新的生活。在新的生活里,过去的担忧还会存在,世界也不是完全的安全和平和,但至少不是极端的霸凌环境,至少人和人之间还有一些平等,至少犯错了不会被打。擅长家暴的父母,往往也擅长勒索和要求,就像echo妈妈想告诉二姐“家和万事兴”一样。要意识到,父母的养育只是养育而已,所以对应养育,我们提供赡养就行。而家暴带来的情感伤害,并不会因为有亲情就不会存在,相反,打了人还希望受害者感恩戴德,这才是混账逻辑。被打了就是会痛苦、会害怕、会愤怒、会无助、会有创伤和应激,这才是真实的感受。牢记被伤害的瞬间,让愤怒和难过推动着我们,走向分离。就像echo二姐反驳的,难道你们打我的时候是为了“去兴”吗,就像二姐在深圳街头感受到的自由和幸福一样,走出去。没有被打的家暴幸存者,是很容易在这个过程被忽视的。那么家暴幸存者的处境,就像是内脏出血一样,看不见,但实际受伤非常严重。被打的人知道具体有多疼,什么样的打是小打,父母打的极限在哪里,但没被打过的人在看着被打的人大哭嚎叫的当下,对被打的疼痛和恐惧,会有着无限的想象和延伸。有个朋友和我说,有一次她姐姐被打的时候不服,跑了,爸爸被激怒后拿着家伙追着姐姐打。她那一瞬间陷入了僵住和巨大的恐惧中,她站在原地,看着爸爸越来越强的暴怒,内心祈祷着姐姐不要被追到。最后姐姐还是被追到了,并且被暴打了一通,不停地喊叫和哭泣,她依旧僵在原地,想象着被暴打的场面,精神超过负荷而崩溃弥散,身体像死去了一样。所以没被打的家暴幸存者,并不是没有被伤害,而是伤害转化成了隐蔽的、私人的、超负荷的内出血。成绩好的不打,本质上是,父母认为正确的事情的不打。没有被打的人,对被打的恐惧会更大,于是为了一直可以不被打,他们会一直使用这个策略——永远做正确的事情。这也导致到了新的场景,也会习惯性地观察周围的情况,摸索一些正确生活的方式。长大了,父母就会有新的正确——事业、婚姻、育儿……同时在长大后,不仅有父母的正确,职场有上司的,婚姻有伴侣的,甚至养娃了还有孩子的正确。如果他们是正常的要求,我们也许还能掏空自己去勉强达到,会累得不行,但还有强撑的余地。但如果因为自己的焦虑,或者因为别人不断提高要求,那我们达到正确的路途,就会变得更加困难重重。最后往往达不到目标、伤了身体、打击了信心,落了一身病,还要被说是「做得很差的人」。当我们为了不犯错而生活着,我们的生活就像走钢丝线一样,有时即便没做错什么,也会很害怕万一做错了怎么办。一直靠正确避免冲突的人,会下意识地在各种场景里去寻找正确的标准,努力去达成,而不是关注自我的感受,去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满足自我。如果能有幸能完成自我的回归,必定需要经历非常多的崩溃。这往往是从发现自己怎么做都做不到大家认同的正确,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无穷的焦虑、抑郁、无力、恐慌之中,实在没办法再继续走过去的路,才经历很多的探索,幡然醒悟过来。家暴幸存者的疗愈很漫长,因为光是承认自己也受过伤,光是承认内伤也是伤,光是和“父母没有打过我”的声音去完成辩解,就非常不容易。所以当我看到echo在脱口秀里,用非常严肃也极具讽刺的表情和父母说“谢谢”,说到家暴给孩子身心伤害很大的时候,似乎在那一刻我看到了,她在承认自己受伤,也接纳了自己对父母的愤怒,她在精神上走出了大山,也走出了大山里的家。这是echo脱口秀里的第三个受害者:因个人特质被打的孩子。性别是女、性格像女、性情柔和(往往被骂成是怯懦)、长得比较胖、长得太瘦了、太有想法了、太没主见了、不服打、太服打了.......他们会习惯把很多问题,都归结于这些特质,并且用这些特质来限制自己,就像父母曾经对他们一样。比如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强硬,即便自己本身很善良和柔软;比如努力像个男性一样活着,即便女性本身有其美好的地方。而无论是认命还是反抗,都意味着,我们要花很长的时间和精力,去面对自己被打的特质,去妥协,去斗争,如果幸运的话,走向和解。但这些精力,我们原本可以用在发展自己和享受生活上面。但本身这些力气是可以用来去爬山、去锻炼、去交朋友、去创造生活的。意识到胖和瘦只是身材特质,只要是健康的,就是OK的;意识到性格柔软善良,能帮助自己结交同类朋友,一起过得暖心;意识到有主见和想法,本身就是很宝贵的财富......而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没有错之后,我们会进一步意识到,我们被打不是因为身份和特质,而是因为不幸生在这个家庭,无论换做谁,都可能逃不过被捏造一个罪名之后被打的命运。当意识到这点之后,我们会迎来一些解脱,也会迎来巨大的悲伤。这个坑,是我很不幸遇到这个家庭而产生的,这个家庭不会帮我填上。自己完成自我救赎,自己去筛选一些新的家庭成员(朋友/爱人/前辈)来和我一起去好好去面对。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父母和孩子的缘分,就是很浅。面对一个养育了我们但又借养育来伤害我们的人,面对一个有一些爱我们但又有很多自私的人,面对一个应该负责但实际又负责不了的人,很难和解。保持法律上的赡养,然后回过头,重新把自己再养一遍。牢记伤害,保持愤怒,这有利于我们树立边界和自我保护。去一次次和自己的身份特质和解,关爱自己的特质,正如关爱一个善良的新生的孩子。这不容易,同时会有很多委屈:凭什么受伤的是我,努力的也是我。所以这也是我们要发声的原因,我们要反抗家暴的原因,我们要让家暴的人自食其果的原因——家暴的伤害太大了,我们需要同样的力量去阻止他们,最好让他们不敢再这样做。所以在最后,我也引用echo的一段话,对这些父母说:孩子长大了,会知道父母是因为压力打自己,而不是他们真的犯了天大的错。「在看」+「转发」愿你我都能勇敢面对童年创伤,重新整合修复,为自己撑腰♥五花鹿,存在人本取向心理咨询师,心理作者,专注于情绪困扰、个人成长和关系议题。满腔情愫,都用来追求真实和拥抱未知。公众号:触角和五花鹿。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家暴可能发生在每时每刻,遇到伤害时如何直接表达自己的愤怒,勇敢说出来?
如果你遇到了一些个人成长、原生家庭等的心理困扰,推荐你来我们。
我们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会陪你探索自我,觉察过去的成长模式,引导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向,成为更好的自己。
,还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添加咨询客服帮你推荐适合你的心理咨询师,还可以领一份全方位心理健康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