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夜宿单家集
单家集,一个古老而又充满传奇色彩以回族为主的回汉杂居村庄。隶属于今宁夏西吉县兴隆镇。全村分为单南、单北两个行政村,是一个狭长的地带,曾属甘肃省静宁县,1953年划归西吉县,交通干线中(卫)静(宁)公路穿村而过,交通方便。1935年10月5日,毛主席率领红军来到这里,至今仍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灭记忆。
毛主席夜宿单家集
单家集这个地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初,从山东迁移而来的单姓回民最早在这里居住,但那时候只有单家,并没有集。到了清同治年间,朝廷把一批陕西的回民迁移到了这里,逐渐形成了南北两个村落,集市的真正形成在这之后。因为处于葫芦河与好水川交汇处单家集自古就是当地有名的“旱码头”,清中后期已形成商业集市,民国年间,这里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静宁县城的第二大镇,集市规模较大,单家集名符其实。
回民族围寺而居,走到哪里,也便会把清真寺建到那里。单家集有南寺和北寺两座清真寺,分别聚合着村里的单姓回民和陕西籍回民两大族群,单姓回民大多在北寺礼拜,南寺礼拜以陕西回民为主,所以,也叫陕义堂。
1935年10月5日晨,红军过葫芦河,跨越一道南北走向的古长城,进入单家集。看到村头一个打麦场,红军打算当晚宿营于此。看到有红军来,村民们纷纷赶了过来,嘘寒问暖,邀请红军去家里居住。随后,又在街上支起了桌子,在桌上挂上彩色的桌围和椅搭,摆上了花瓶,插上了花,放上水果,拿出撒子等回民传统食物,齐集街头欢迎红军。昔日单家集是一个“开门见山、出门爬坡”的地方,村民们的生活非常贫困,撒子等食物也是只有节日里才吃的食物。
怕打扰村民,红军依然不肯,随后,打麦场上来了一位回族老大爷,看着准备宿营的红军,他感动地说:“红军和回民是一家人,大家快进村住下,这里夜里可冷了!”红军再三婉拒,但群众执意不肯,红军不去家里,他们就不离开打麦场。红军没有办法,这才进了村,当晚睡上了暖烘烘的热炕。而回族大爷“红军和回民是一家人”的话,也在其后流传了下来。
陕义堂的阿訇马德海用回族的“九碗席”招待了红军,“九碗席”是生活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回族人,经过多年的研制改良,发明的一种极具观赏性也非常实惠的清真宴席。宴席上的菜全部用9只大小一样的碗来盛,并要把九只碗摆成每边三碗的正方形,故名。“九碗席”四个角上的肉菜,称之为“角肉”,四个边的菜里其中对面的两碗菜,称“门子”菜。“门子”菜以酥肉和肉丸为主,另外也可以分别放些鸡蛋、木耳之类的东西以示区别。中间的那碗菜,一般放上一只整鸡,吃的时候,主人家先切开整鸡供客人食用。
那时候,“九碗席”当然不会有现在这么讲究,但无论如何都温暖了红军。宴席过后,毛主席在马德海的陪同下,参观了陕义堂。主席与马德海促膝长谈,他盘腿坐在土炕上,喝着盖碗茶,向马德海阐明红军尊重回族习俗,倡导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平等。主席还向马德海询问了回民的生活情况,之后离开了清真寺。
当晚,主席住在了位于清真寺北侧的回族农民拜文海家里。主席是南方人,睡北方土炕有些不习惯,拜文海就将寺门前的店铺里卸来两块门板铺在土炕上,让去往陕北的毛主席睡了一个踏实觉。此后,“毛主席夜宿单家集,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故事家喻户晓便流传了下来。
投稿 邮箱:4387264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