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数字平谷”减轻基层负担
按照市委和区委关于加快推进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城市基层防控组加快推进“多网”融合发展,加强对疫情防控期间全区各部门形成数据的规范化、信息化处理,完善城市服务管理网格化体系建设。成立了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沈洁任组长的数据专班,积极推进“平谷区基础数据平台”建设。数据平台整合基层日常工作采集的各类分散数据,在部门与属地、部门与部门之间实现管理数据互联互享,满足相关数据统计查询、表格生成需要,让大数据及时高效服务于疫情防控。注重基层体验,不断优化功能,提高数据准确度,减少重复填报、减轻基层负担。注重保护公民合法权利,严格论证、反复研究,完善工作制度,在加强大数据管理同时,尽最大努力保护公民隐私权。
社区工作人员利用数字高清监控系统,对辖区内主要路段和卡口进行监控。
02
社区实现信息化智慧化管理
按照好建、好用、可持续等原则,城市基层防控组推进社区信息化、智慧化建设。一是智能化监控全覆盖。整合辖区雪亮工程、智慧社区、社区自管等监控设备,接入街道监控平台,统一指挥,目前所有社区实现智能化监管全覆盖。二是小区全部实行封闭式管理。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基础上,运用数字高清监控系统,对辖区内主要路口和卡口进行监控,确保防控无盲区。三是音频视频实现双互动。指挥中心可通过监控设备查看卡口值守情况,现场进行指挥调度,与卡口人员互动交流。四是治安成本和违法率双降低。通过对人员、车辆数据分析,合理分配卡口值守力量,管理成本大幅降低。同时,通过人脸识别、视频分析模块等技术,有效震慑破坏封闭设施、强行闯卡、翻越围挡等行为。五是探索实施“扫二维码+出入卡”双模式。实现进入小区人员无接触电子登记功能,最大化降低了纸质登记可能存在的病毒接触传播风险,进而做到了人员进出情况精准安全登记。六是利用区级网格化管理平台对返京人员情况统计分析,建立了相关人员信息库,实现数据一口进、一口出、多口用,并完成与“京心相助”系统的顺利对接。七是引入可视化门铃强化居家观察人员管理。既能监测居家观察人员门外情况,又避免打扰邻居,改变以往社区的“人盯人”战术,有效减轻基层压力,可循环使用减少防控成本。八是利用“AI智能外呼系统”对现有居家观察人员进行健康状况回访,累计回访13000余人次,并核实了20余名反映身体状况异常人员。
社区卡口通过人脸识别、视频分析模块等技术对出入人员进行管理。
03
公共场所试行“电子通行证”制度
城市基层防控组在开发区企业、政府办事大厅等公共场所试点实行“电子通行证”制度,市民可通过微信扫码登记个人信息后生成人员信息标识。该系统运用大数据对比“是否返京人员、是否居家观察、是否管控地区、是否认证人员”等关键数据,自动生成“红、黄、绿”个人标签,达到快速通行、轨迹记录、问题预警,提升疫情防控科学化、精准化水平。一是人员管控有保障。相关软件采取轻量化设计,仅需首次登记信息并生成二维码,再次进入企业园区、社区、政府办事大厅等场所只要出示二维码即可。二是大数据预防可追溯。工作人员在卡口扫描市民二维码后,可同步与全区市民群众、管控人员、返京人员2万余条数据进行实时校验,在册居民和接触居家观察人员实现快速同行,对“应居家观察人员、重点地区人员”进行实时预警,有效提高卡口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三是公民隐私有保障。市民登记的信息统一保存政务云,卡口管理人员只能看到部分信息和字段,既能准确核实个人身份,又能够保护公民个人隐私。对于不会使用或无手机的老年人与儿童,可通过家人、园区(社区)工作人员代为操作,将二维码打印出来随身携带使用。该系统将在施工工地、复工企业、办事大厅等人员密集和流动性强场所全面应用,提升工作管理的精准化、信息化水平。
04
企业信息实现系统化管理
城市基层防控组会同区城管执法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科信局等单位,开发平谷区企业疫情防控管理信息系统,并要求各镇街及时做好各类企业、门店数据的梳理、统计和上报工作。
一是把全区企业底数全部数据化,通过APP建立企业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制,各镇街管理执法情况做到线上填报。二是实现企业填报的外来人员数据和社区填报数据的及时比对与补充,落实外地返京人员向所在单位和社区“双报到”,单位和社区对居家隔离人员共同承担监督责任。三是该系统将会陆续增加企业复工复产率、属地企业上线率等相关数据分析、个人健康信息二维码、企业卡口管理等功能,丰富完善已复工企业人员的疫情防控监管工作情况。
此外,平谷区人大常委会从1月29日起,连续选派5批共38名干部下沉到社区村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全力以赴确保疫情防控无盲区、全覆盖,筑牢疫情防控立体的“防火墙”,让平谷这方净土继续保持0病例。
城市基层防控组与区内相关部门会商研究开发“平谷区企业疫情防控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