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垃圾分类在行动】朝阳甜水西园社区成功“撤桶”
全市首个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试点10个月——
朝阳甜水西园社区成功“撤桶”
昨天,甜水西园社区居民在家中将生活垃圾分类后,在桶站先称重积分,再破袋投放。北京日报记者 程功摄 |
34组垃圾桶减至5处分拣点
房前屋后的垃圾桶,往往是社区最杂乱的一隅,也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件儿。下午17时,记者来到甜水西园社区,发现这个花园式社区里簇簇新绿、花朵满蹊,格外干净整洁,却没见到一只垃圾桶。
原来,2019年7月,甜水西园在全市率先试点定时定点分类投放,试点区域总共有12栋居民楼,居民超过千户。打那以后,小区里原本24小时“在岗”的34组垃圾桶就被撤走了。
垃圾,再也不能想扔就扔了!居民在家中做好分类后,仅在上午6时30分到9时、下午17时30分到20时这两个时间段,去小区的五处分拣点,在志愿者的指导和监督下投放。
临近17:30,居民开始三三两两拎着垃圾去分拣点。“今天家里做了大餐,产生了一大兜厨余垃圾。”居民李敏一边和志愿者打着招呼,一边打开垃圾袋,把菜叶、果皮、骨头统统倒入厨余桶,塑料袋则扔进其他垃圾桶,一气呵成。
说起“撤桶”之后的变化,李敏打开了话匣子。“小区里卫生死角没了,苍蝇、蚊子也少了。”她说,自己在这儿住了8年,每个夏天少说要消耗两瓶灭蚊喷剂,“去年,半瓶都没用完。”
出门两分钟就能扔垃圾
2分13秒,是从1号楼走到3号分拣点的距离,这也是整个甜水西园社区撤桶之后,居民扔垃圾需要走的最长一段路。
“每一栋楼到分拣点的步行时间,我们都掐着表实地测算。”社区书记李颖说,定时定点扔垃圾,肯定会给居民带来不便,“但我们要尽量把这种不便降到最低。”
偌大的小区里,五处垃圾分拣点该怎么选址?为这事儿,社区党委一丝不苟,召开了足足七八次居民议事会,哪怕有一位居民提意见,也要反复评估。
最终,社区定下了五处分拣点的选址。它们都地处居民进出小区的必经之路。大伙儿不论是出小区、去菜站、进车库,都能顺手把垃圾扔了。“我们反反复复测算路线,保证每位居民从家门口到小区门口,路上总能经过2个分拣点。”
结果是,“撤桶”之后,几乎没有人抱怨扔垃圾不方便。
垃圾分类是要与固有的生活习惯抗争,无法一蹴而就,而要循序渐进。眼下,社区仍保留了垃圾巡逻车,在非投放时间进行巡回收集。一旦居民错过两个投放时间,不至于垃圾无处可扔。
厨余垃圾拣出率翻了一倍
过去10个月来,朝阳区城管委主管固体废弃物的副主任兰澎,几乎每个月都要去甜水西园看看。他有时掀开分拣点桶站的盖子,看看垃圾分得“纯不纯”,有时躲在一旁悄悄观察居民的分类习惯。
让兰澎感到惊喜的是,如今,甜水西园每月分拣出的厨余垃圾从6吨提升到了13吨,翻了一倍还多。
这离不开社区里的130位党员和志愿者,林桂珍就是其中之一。
林桂珍今年73岁了,年轻时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是一位爱美、爱干净的阿姨。去年7月以来,她报名成了一名垃圾分类志愿者,每周两次在分拣点值守,负责监督街坊邻里的分类投放,遇到投放不规范的,还要手把手纠正。
碰到抗拒垃圾分类的居民,志愿者们更是拿出了十足的耐心。去年夏天,林桂珍发现3号楼的角落里,每天中午时分都会出现一袋垃圾。“我就在那儿蹲守了两天,发现乱扔垃圾的是一个小伙子。”林阿姨上前劝了两句,谁知到了第二天,人家转移阵地了,又把垃圾乱扔到了2号楼附近。
林阿姨没放弃,也没生气,而是轻声细语询问:“小伙子,你是不是有什么难处啊?阿姨可以教你分类,很快就能学会。”从那以后,这位居民不但改掉了陋习,还几次和林桂珍一起值守。
“我们不怕有困难,也不怕大家不接受,持之以恒,垃圾分类肯定能习惯成自然。”林桂珍说。
来源 : 《北京日报》
责编:张雪松
【人大动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启动这项执法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