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阳,讲文明,手牵手;共享区,禁占用,有杂物,需清空;重防范,常防护,一米线,要守护……”上周末,朝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云宣传”的方式向朝阳群众发出文明倡议,384个字的《文明朝阳·三字经》从社区文明、交通文明讲到疫情防控,内容丰富全面,而且朗朗上口、通俗好记。
从今天起,《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正式实施。全市各区将组织开展“学《条例》、守规范、促文明”主题活动。
市人大代表杨华过去连续两年在北京“两会”上聚焦首都市民文明习惯养成,而如今,她呼吁的这些都变成了现实。喜欢绿色出行的杨华平时上班会步行两站地铁的距离。路上途经一个街心公园,环境虽好,但偶尔却会踩到“雷”:除了随地吐痰的,还有狗便。作为一名地铁职工,杨华之前在地铁里也会碰见手机外放、抢座的情况。杨华认为,北京是首善之区,精神文明建设更应该走在前面。她建议,社会各层面要大力宣传引导,配合条例的刚性约束,形成合力,推动人们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文明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北京应该营造全社会鼓励和促进文明行为的氛围。”杨华举例,她日常工作的地铁,就是一个不错的宣传“窗口”;另外,学校、企业、社区等公共场所也应该高频率播放涉及文明行为的宣传片,让市民一目了然文明行为有哪些、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如果违反了会受到怎样的处罚。
在北京,有一支9000余人公共文明引导员队伍,公交地铁站台、路口、公园景点等都有他们热情服务的身影。他们既是北京榜样,还是时代楷模。19年来,这支“柠檬黄”队伍的工作内容也从过去的劝导乘客自觉排队等候,延伸到路口文明引导、社区宣传垃圾分类等。
“条例施行后,依然要树立这些群体的示范效应。他们在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举动仿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曹刚表示,除此之外,党员干部也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北京曾发出党员回社区报到的号召,其实,如果调动这200余万党员的力量,效果也会十分显著。
杨华也建议,发动文明志愿服务,扩大文明志愿者的队伍,身体力行,走进居民社区、公共场所开展文明宣传。
“《条例》施行后,大家对不文明行为的关注更多。但从长远来看,杜绝不文明行为还是要靠社会共治,不文明行为随时随地发生,处罚取证难,人盯人执法显然不实际。平时的宣传引导尤为重要。”曹刚认为。
据首都文明办介绍,配合条例的实施,全市各区都将组织开展“学《条例》、守规范、促文明”主题活动,推动学习、解读、培训《条例》系列活动扎实开展。同时,召开《条例》施行座谈会,推动社区开展“文明行为大家谈”,开展《条例》巡讲进基层、进家庭等活动,增强市民群众的认知度和崇德守法意识。大兴区将向各街镇发放《市民文明手册》11万册,同时,启动“礼让斑马线 文明我点赞 文明交通我先行”活动,在大兴新城常态化建设10个文明交通示范岗,联合交警、网约配送员,组织80家区直单位成立公共文明引导员志愿服务队,形成“红黄蓝”齐上阵,汇聚文明力量的强大合力。
德法共治 激扬首都文明新风
京平
《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6月1日起实施,6类29项不文明行为被纳入重点治理范畴。弘德立法、德法并举,首都城市文明建设迎来新起点。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文明的成长和成熟,离不开道德的春风化雨,也离不开制度的刚性约束。自觉排队不加塞儿,规矩行车礼让斑马线,文明观演管好手机……近年来,随着首都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不少文明倡导和公约已渐入人心。如今,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落地,进一步将这些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规范,厘清日常行为的权责边界,夯实市民的法治与规则意识,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和文明标尺,展现的是首善之区对社会文明的不懈追求。
常言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文明是宏大课题,更是一次次微观实践。每一次垃圾分类、每一次减速礼让、每一次静音观影,折射的都是首都的“文明范儿”。而《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一大特点就是不厌其小、不厌其细。从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高空抛物等广为诟病的不文明行为,到患流感戴口罩、“一米线”、公筷公勺分餐制等疫情防控中的好做法,法规将什么是现代社会的“小恶”“小善”写得明明白白。这种从具体行为细节入手的立法思路,契合的正是社会文明的养成规律,更与城市精细化的治理逻辑相得益彰。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提升文明程度绝非易事,“有法可依”只是第一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才是关键。就现实来看,一些不文明行为之所以屡禁不绝,原因就是“法不责小、法不责众”的社会心理广泛存在。在接下来的实践中,相关方面当要从严执法,较较真儿,以充足的压力去矫正小节,消除民众的侥幸心理。“一时不文明,时时受约束;一处不文明,处处受阻碍”,以长期、严格外部约束让大家形成文明举止的“条件反射”,一则则文明规范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激扬起“人人相善其群”的社会风尚。
城市治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其一针一线,正对应着我们的生活日常。文明建设就在我们身边,人人可为,人人有责,没有旁观者,没有局外人。严抓严管文明小事,提升城市文明水位,回馈的将是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少一些对规则的漠视,多一些对秩序的捍卫,积极把“主人翁”的责任切实担起来,把文明促进当成自己的事、当成责权利相统一的事,就越能激发各方共治意识,汇聚起积极向上的文明力量,让我们的城市更加和谐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