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脱贫路上的最美代表风采】刘发英:情系贫困生 甘做“摆渡人”

北京人大 2021-11-26


核心提示

她毕业后主动申请到贫困山区当小学教师,从此成了山里孩子口中亲切呼唤的“英子姐姐”;从教以来,她情系贫困生,甘做“摆渡人”,用一根网线搭起爱心助学桥,至今已累计募集善款2300多万元,帮助3600多名贫困学生圆了读书梦,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过上更好的生活。她就是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花坪小学副校长刘发英。


2020年6月17日,刘发英在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走访学生家庭途中。(摄影/李亚隆)

 
齐耳短发、笑容亲切、朴素谦和,这是全国人大代表、被称为“中国网络助学第一人”的“英子姐姐”刘发英给人的第一印象。8月6日,初见刘发英时,她正在细心核对当天收到的爱心助学捐款。刘发英告诉《中国人大》记者,截至2020年8月5日,她带领的“英子姐姐”助学团队已累计收到爱心捐款230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生3600多名。
 
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刘发英情系贫困生,甘做“摆渡人”,牵头组建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创办助学网站,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网络募资助学。她通过一条网络,凝聚了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爱心人士,资助武陵山片区和大别山片区贫困学生,有力推动了网络助学的健康发展。
 
“看到一家一户的贫困学生得到资助后迈进知识的殿堂,成长为家庭的顶梁柱和国家的脊梁,改变了贫困的命运,我觉得我做的事特别有意义!”十多年来,刘发英将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到网络助学中,也因此获得了大大小小130多项荣誉。而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颁发的“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在她心中分量最重。刘发英说,“助学扶贫是我的初心,这个奖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平凡的生活里追寻美好未来”


受父亲影响,刘发英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教师。1991年师范毕业后,刘发英主动申请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最贫困的黄柏山乡任教。山里的孩子上学苦、求学难,有的孩子几乎顿顿咸菜拌饭、一个大周10天只穿一身衣服,没有换洗衣服,还有的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而退学。

 
“教育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力手段,不能再让孩子走上父辈代代贫困的老路!真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平凡的生活里追寻美好未来!”正是目睹了一个个乡村孩子读书的困苦和艰难,刘发英暗下决心:留在山区任教,尽力帮助贫困孩子们,让他们能顺利读书。在黄柏山乡工作的12年里,她用自己的微薄工资资助了109个孩子,为的是不让一个孩子辍学。
 
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如何让更多贫困学生得到及时资助?2005年秋,一个偶然的机会,刘发英接触到互联网,她惊喜发现,一根网线就能联结山里山外,好心人远在天涯却又近在咫尺。刚开始,她尝试着借助别的网站为贫困学生开展网络助学。2010年11月,刘发英创办“英子姐姐”助学网站,成立了网络助学团队,开展网络募资助学。
 
2017年9月24日,刘发英(右一)走访贫困学生家庭。(刘发英供图)


“善款全额资助贫困学生,把困难留给自己”


动员社会力量助学,首要的是信任。她创造出“一对一”闭环结对帮扶模式,实行“透明慈善”,化解爱心人士的质疑。她在网上公开自己所有的真实信息,包括姓名、单位、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向网友们承诺三个“百分百”:每一个贫困学生的信息都是她和团队成员亲自走访获取的,被资助人情况百分百真实可信;她坚持只做爱心的“摆渡者”,百分百足额代收代送;采用“一对一”验证方式,每个孩子收到助学款以后,百分百会给资助人回电话或微信。

 
就这样,刘发英坚持“善款全额资助贫困学生”,把助学的真正困难留给了自己。

尽管每年经手200多万元的助学款,但刘发英坚持绝不从助学款项中提取一分一厘的工作经费。从2005年的第一笔网络助学款开始,刘发英已经手写了172本助学台账,详细记载了每一笔资金的来源和去处。15年坚持不懈,刘发英和她的团队用人格和诚信赢得了无数网友的爱心,点亮了一个又一个贫困家庭的希望。
 
2015年国庆节第一天,来自江苏省常州市退休老人戴伯春的网络留言吸引了刘发英的注意:英子,我想资助土家族孩子上学,请帮我筛选资助对象。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戴伯春先后汇款22万余元,资助了12名贫困学生。戴伯春告诉刘发英,他用整整半年时间考察了网络上的多个助学网站,并都进行了试探性资助,觉得“英子姐姐”助学网站上的资料公开透明,值得信赖。2016年,他又捐助200万元设立了英子奖助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截至目前,奖助学金已经连续发放了4年,88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获得奖励资助。
 
15年来,在刘发英的带动下,在职教师、退休干部、企业家、曾经的受资助者等各界人士纷纷加入到网络助学活动中,“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逐渐壮大。目前,网络助学团队已达30余人,志愿者有320余名,全都无怨无悔地为网络爱心助学无私奔波付出。
 
如今,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已摘掉贫困的帽子,并发生巨大变化。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也深入推进,小学、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有了兜底保障,刘发英一直坚持的网络助学方向也迅速调整。刘发英介绍,“从2015年开始,助学对象重点锁定为贫困家庭的高中生、大学生,作为教育扶贫政策的一种积极补充”。
 

2020年6月17日,刘发英(右一)走访慰问贫困学生家庭。(摄影/刘拥军)



“平均每个受助学生接受7个资助人的帮助”


“10年78人、231次、221658元捐赠帮助”,刘发英的助学记录薄上记录着社会各界资助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九龙村二组田海涛一家的点点滴滴。

 
2010年6月,在外打工的田海涛被儿子小城突发白血病的消息震懵了。田海涛家是典型的农村贫困家庭。2008年,田海涛的父亲因为肝癌去世,为了偿还父亲治病时欠下的借款,他和妻子狠心将6岁的儿子小城留在老家,夫妻俩外出打工挣钱。
 
“就是乞讨也要给孩子治病!”田海涛挨家挨户找亲戚朋友借钱,好不容易筹集到10多万元。钱很快被花光,孩子的病却还需要继续治疗。
 
在田海涛最困顿无助的时候,刘发英得知了田海涛家的情况,送来了5200元的救助金。“我记得很清楚,其中5000元是爱心人士捐助的、200元是‘英子姐姐’把自己获得的奖金捐出来。”回想起当时刘发英雪中送炭的善举,这个朴实的土家族汉子忍不住热泪盈眶。
 
在此后的10年时间里,刘发英每年不间断地为田海涛家筹集救助款,并经常为他们一家加油鼓劲。“每当我被化疗折磨得痛不欲生的时候,是‘英子姐姐’鼓励我不要放弃,要勇敢战胜病魔。”如今已治好病恢复健康的小城永远也忘不了刘发英温暖而坚定的鼓励。
 
田海涛一直以“英子姐姐”为榜样,2015年他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19年他光荣加入党组织,如今担任九龙村村支书助理。“没有‘英子姐姐’的帮助,我就没有现在的家,我也要尽我所能帮助贫困村民脱贫。”田海涛满怀感激地说。
 
刘发英的助学不是一阵子,许多面临辍学的孩子在她的帮助下实现上学读书梦想。
 
资丘镇陈家坪村大三学生小思,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接受“英子姐姐”助学帮助,和妹妹累计共得到11人、44次、66200元的资助。
 
资丘镇凉水寺村中职高二学生小涛,10年来,共有10人、30次给予38970元资助。
 
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受助学生晓天说,初中毕业时,她原本打算报职高,好尽快工作赚钱。是“英子姐姐”的帮助让她实现了大学梦。从2008年开始,累计有116人提供近11万元资助。这期间,晓天父母相继去世。
 
……
 
这是爱心助学马拉松,也是战胜贫困的爱心接力赛,平均每个受助学生接受7个资助人的帮助,而刘发英就是这个助学长跑的接力棒。
 
“忘不了您为我募集的一笔笔善款……我9岁时妈妈去世、从小与外婆相伴为命,幸运地遇见了您……请允许我叫您一声:妈妈!”这是受到“英子姐姐”资助、在大学里光荣入党的小田给刘发英写来的信,信中的字字句句道出贫困学子的心声。

2018年6月19日,刘发英在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作师德报告。(刘发英供图)


“我愿学着她的样子,将这份爱持续传递”


一笔笔捐助汇成爱的海洋,一双双大爱之手托举起希望,在爱的滋养中成长起来的贫困学子们心怀感恩,续写着一个个“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感人故事。

 
“8年前,如果没有遇到你,我现在就是个打工妹,是您改变了我的命运!如今我也要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2014年暑假的一天,刘发英收到了曾经资助过的孩子晓琳发来的短信以及2000元的助学金。晓琳2007年考入高中后,因家里无钱供她读书面临辍学,是“英子姐姐”了解情况后,及时给她送来了助学金,让她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大学毕业后晓琳进入浙江一家国企工作,她每年都会资助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贫困学生,如今已坚持了6年。晓琳说,她会一直把这份爱延续下去,以后有能力了,会资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今年已读大三的小杨,也是众多受资助学生中的一个。他说,“英子姐姐”两次改变了他的命运。上高一时,母亲生病,父亲靠打零工无力供他继续上学,是“英子姐姐”雪中送炭,让他能安心读完高中考入大学。第二次是2019年5月份,父亲母亲相继生重病住院,他再次面临辍学困境,还是“英子姐姐”送来了一年的学费和一个月的生活费,让他能够继续完成学业。“‘英子姐姐’两次在我最危难的时候帮助了我,我要向她学习,今后自己有能力时也要帮助学弟学妹们。”

受“英子姐姐”资助,2016年以长阳县高考总分第一名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微电子专业学习的小方决定继续攻读清华大学研究生。他给自己定下目标——力争在半导体研究方面有所突破,成为祖国需要的科技人才,以此回报“英子姐姐”和众多爱心人士的无私帮助。
 
2019年考入北京科技大学的受资助女孩小琪最近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心愿——完成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你现在这么年轻、健康,为什么会想到成为器官捐赠的志愿者?”当记者满心疑惑地询问时,眼前这个清秀、阳光的女孩动情地说:“我从小家里困难,是在‘英子姐姐’的关心和帮助下长大的。她的一言一行感染着我,目前我还没能回报社会,如果有一天我的生命结束后,还能给别人带来光明和帮助,那我的生命就不是毫无意义的。”
 
……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许多刘发英帮助过的孩子,在长大后身体力行地加入到助学行动中,或者尽己之力向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他们纷纷表达,“我愿学着她的样子,将这份爱持续传递”。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心灵震撼另一个心灵。”刘发英不仅是爱心捐助的摆渡者,也是孩子们心灵的摆渡者!
来源:中国人大网

责编:丁琦



【要闻】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
【要闻】服贸会圆满成功,蔡奇总结五点经验启示,要求打造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服务贸易展会
【要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暨疫情防控下沉干部座谈会
【垃圾分类在行动】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顺义区双丰街道社区有了新景象!
【推进首都治理现代化】丰台区把失管小区管起来

宣传人大制度,讲好人大故事
架起常委会与代表、代表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