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脱贫路上的最美人大风采】​马慧娟:让文化清风吹拂乡村沃野

北京人大 2021-11-26



核心提示:


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是一位农民作家,忙时种地务农,闲时读书写作。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她牵头成立读书社,带动和鼓励农村妇女识字读书。她认真履行代表职责,为乡村文化教育事业奔走呼吁。她用智慧和乐观的文字,让文化清风吹拂乡村沃野。带着让乡亲们真正精神脱贫的心愿,马慧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20年5月8日,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马慧娟在家中展示自己写作用过的旧手机。摄影/新华社记者 王鹏


  这位时常流露着亲切笑容而又温和淡雅、充满自信的回族妇女,就是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她今年40岁,生活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2010年开始,她在务农、打工之余,坚持用手机写作,十年间用坏了13部手机,发表了数量众多的散文、随笔,被称为“拇指作家”。她的作品以书写乡土风貌为主,现已有多部作品集出版发行,她本人也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2018年,马慧娟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是阅读改变了我的人生。在履职过程中,我将倾心为民谋幸福,不负人民对我的信任和重托!”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扎根基层,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百姓代言人,为乡村文化教育事业奔走呼吁,为乡亲们真正精神脱贫贡献力量。


立足本职,当好文化引领人



“几棵杨树还是那么挺拔,努力不让树枝随风起舞,大有波澜不惊的高傲。只有经历了无数遍风的肆虐才能锻炼出杨树这样的气节。”这是马慧娟的散文《行走在春天的风里》的一段话。
 
很多人喜欢她的文字,喜欢她的智慧乐观和充满正能量。她对故乡温情、深沉的爱,都在她的文字里。她的书,是很多怀揣梦想的追梦人的精神食粮。
 
一个农村妇女,用文字为自己打开了新的世界。2016年,马慧娟的演讲《西北村妇的小梦想》在北京卫视播出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这一年,马慧娟入选“中国网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
 
“写作让我有沉甸甸的使命感,收获的是满满的成就感。我的作品能给读我文字的人带去一点进步和改变,让我觉得辛苦写作是值得的,我乐在其中。”马慧娟发自肺腑地说。


2020年5月8日,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马慧娟在家中整理调研材料。摄影/新华社记者 王鹏


2017年,马慧娟当选“宁夏好人”,同年,当选宁夏作协理事。2018年,她的散文集《希望长在泥土里》出版发行。2020年,马慧娟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马慧娟的新书《走出黑眼湾》以身边人为原型,讲述十多个小人物从故土难离到乔迁惊喜,再到脱贫致富的奋斗故事,展现了人们直面困苦、积极向上的精神。
 
辛勤耕耘换来累累硕果,马慧娟以作品较高的发行数量和充满正能量的文字、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马慧娟开通了自己的文学公众号“马慧娟的农闲笔记”,并发起了梦想征稿,向全国网友征集自己曾经失落的梦想。一时间,网友纷纷响应,稿件纷至沓来。
 
许多尘封的梦想被讲述出来,大家说,是马慧娟的文字唤醒了许许多多农村被束缚的女性,使她们走出了村庄,展望村外的世界,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牢记使命,积极为民代言




2020年5月8日,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泥土书香读书社”,马慧娟(中)在向学员推荐书籍。摄影/新华社记者 王鹏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马慧娟从不忘自己“群众代言人”和“文化引路人”的双重身份,从当选代表前只关心身边的事、身边的人、本村的事,到现在更多地开始关注全镇、全区、全国的文化事业,以及更多的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她最大限度履行着代表职责,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
 
乐于代言,善于献言,才称得上是合格的人大代表。在2018年3月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马慧娟建议国家要支持基层图书馆和文化馆建设,让更多农民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自当选人大代表以来,我时刻牢记代表使命,谨记自己是一名倾听民声、反映民意、为民代言的人大代表。”闲暇时间,马慧娟经常主动到村里姐妹家、留守儿童家,倾听大家的愿望和要求,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积极撰写高质量的议案和建议,保证选民的意愿和利益得到充分表达和实现。
 
当她看到村里那些因父母外出打工,没人关爱的孩子,她总掩饰不住地心痛。这些孩子因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大多内心封闭、情感淡漠、性格孤僻,有的甚至辍学。
 
针对这一现状,马慧娟经常自掏腰包为贫困学生购买学习资料,送衣送物,还呼吁社会爱心捐助,她还给孩子们送去各种他们喜欢的书籍,在全镇多所小学进行爱心宣讲和励志教育,为孩子们讲述学习的重要性、坚持梦想的重要性。



2020年5月8日,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马慧娟(右二)在家中与村里的学生交流写作、读书心得。摄影/新华社记者 王鹏



当选人大代表以来,马慧娟提出的议案和建议,内容涉及环境保护、交通安全、精神文明、普法宣传、儿童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均衡发展、整合文化资源和优化场所、青少年的心理咨询、农村妇女创业、扩大特困生资助渠道等,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并予以办理,收效很大,社会反响良好。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只要对读书教育有好处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情,我就努力去做,用心做好。”从她质朴的话语里,我们看到了一位农村妇女对文化事业倾注的满腔热情与爱心,更看到了一名人大代表认真履行代表职责,积极为民奔走呼吁的强烈愿望和责任。


创办读书社,践行代表职责





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异地单体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这里的老百姓基本上都是从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大山深处搬迁而来,马慧娟也是其中一员。
 
经过多年开发建设,沿着“生态立区、绿色崛起”“脱贫攻坚、增收富民”道路,红寺堡区谱写了“沙漠起高楼,荒漠变绿洲”的创业史歌,实现了脱贫摘帽。
 
马慧娟在文章中说:“没有文化,只长庄稼的土地终究是贫瘠的,我希望让这里真正精神脱贫,解心灵之渴。”
 
带着这样的心愿,马慧娟想为乡亲们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更想让自己热爱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她想成立一个读书社,而这个读书社不光是用来读书,她还想让不识字的村民来学习识字,想让大家在这里学习互联网等先进技术。


2020年5月8日,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泥土书香读书社”,马慧娟(左二)在向学员讲解识字作业。摄影/新华社记者 王鹏


2018年4月28日,红寺堡镇“泥土书香读书社”在玉池村挂牌成立,第一批社员二十人,有两个人是文盲。苏发是其中一个,她今年五十二岁,没有读过一天书,但她鼓励自己的三个孩子好好读书。孩子们没有辜负她,一个个学业有成。两个女儿一个是中学老师,一个是医院护士,儿子在北京读大学。现在,苏发想读书了,她说:“现在干什么都离不开文化,我不学识字,将来连孙子都没办法带。”她带着一种坚定的信心加入到读书社,期望着有一天可以拿起书本阅读。
 
在马慧娟的带领下,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开始读书识字。她们不仅想看懂孩子的课业微信群,更想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马慧娟有了新的想法,她想把这个读书社覆盖到全乡镇,让所有村子都成立起读书社,让大家相互有更多的机会学习交流。
 
“现在玉池村和以前不一样了,我们忙完农活有地方去了,这得感谢慧娟呀!”妇女们在交谈。男人们在津津乐道:“有了读书社,媳妇能识字读书,我们的家庭也有了文化人的气息,日子很舒心。”老人们也在说:“村里的媳妇自从去了读书社,戳是非倒闲话的少了,也更懂得孝敬老人了。” 


依托读书社,马慧娟曾经在“红寺堡镇首届农民阅读节”上牵头组织过一次朗诵比赛。原本她期望有更多的人来参加这个比赛,但是通知发出去之后,十万人口的一个大镇,报名的寥寥无几。最终通过动员和鼓励,参加比赛的人数是29人。马慧娟略显失望,她第一次感觉到,“文化”这个词要在乡村落地生根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
 
但马慧娟转念又想:“我不能表现我的失望,我自己就是一个农民,我是多么理解他们此刻的犹豫和不安。我坚信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早些年农村的生活大同小异,谁也不会想到‘文化’这个词。现在识字认字成了大家迫切的愿望,我们应该给大家点时间去过渡。比赛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的参与。有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让大家了解文化,让大家知道,其实,你也可以来试试!”


2020年5月8日,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泥土书香读书社”,马慧娟(右)在向学员讲解识字作业。摄影/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文化进步,不是一个人、一个村庄、一个乡镇的事情,而是我们所有人的事情。世上一切事物中,知识是最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离不开读书学习,这归根到底要靠我们所有人去实现。”马慧娟说。

在马慧娟看来,健全完善农村文化体系,对于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意义非凡。今年全国人代会,马慧娟提出加强乡村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建议划拨专款,提高文化协管员的待遇水平,设置专人专岗组织农民参加文化活动,帮助村民提升文化水平和文明素养。

来源:中国人大网

责编:张雪松


【要闻】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举行

【关注】亮点纷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修订草案)》一审

【关注】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迎来第四次修订

【关注】听取市政府关于制定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实施意见的报告

【垃圾分类在行动】垃圾分类让小区环境越来越干净

【脱贫路上的最美代表风采】王萌萌:让更多乡亲在家门口致富





宣传人大制度,讲好人大故事
架起常委会与代表、代表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