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风轩 | ​《新编中国哲学史(增订本)》

北京人大 2021-11-26

  清风轩 | 好书推荐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精神家园,包含着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积淀着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

本周,“清风轩”给大家推荐的是劳思光先生的经典之作《新编中国哲学史(增订本)》。这套《中国哲学史》也继冯友兰的 《中国哲学史》之后,又一部里程碑式作品。增订本加入索引及劳先生关于如何理解中国哲学的探讨文章。这套著作通过其独特的“基源问题研究法”,如庖丁解牛般,将上下数千年中国哲学的內涵,条分缕析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第一册主要介绍古代中国思想及儒、道、墨、法、名等各家学说。第二册主要介绍汉代宇宙论中心之哲学思想、魏晋玄学与中国佛教哲学。第三册上下主要介绍唐末思想之趋势与宋明理学的发展,以及明末清初的哲学思想、乾嘉学风与戴震的思想。其中每一章节,皆有深入浅出的说明。


《新编中国哲学史(增订本)》
作者: 劳思光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劳思光先生在中国哲学方面的重要的著作。

首先,他通过其独创“基源问题研究法”,认为哲学史不只是“历史”,还要有思想,也就是哲学问题意识。并从中国哲学史自身的内在问题和矛盾来梳理、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为中国哲学史方法论上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另一个亮点是“一系说”的提出,也是他对宋明儒学的独特的诠释方法。他将宋明儒学看做一个整体,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为宋明儒学各家各派思想定位提供了新的参考。也体现了他哲学史研究方法的系统性。

第三,他对中国哲学史上存在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考据。如其考据了中国古代史史料,综合了古代史中未经后人综合修订的原始史料和经过后人综合整理的综合史料提出了他对于中国古文化传统若干问题的独特观点。如认为“人格天”“鬼神”“命”等观念只可看做原始习俗的代表,没有将其归为哲学思想。为了对哲学思想的进程作一估价,他又定了一套“设准”,以避免独断。如以孔孟思想“以心性论为中心”的设准、老庄思想“自我境界”的设准,来评判整个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的发展。体现了其对中国哲学史中各家各派学说的独特思考。




《新编中国哲学史(全四册)》 目录:

新编中国哲学史(一)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序   杨国荣   论中国哲学史之方法——中国哲学史序言   第一节  已往成绩之检讨   第二节  中国哲学史的方法问题   第三节  哲学史的任务与基源问题研究法   第四节  中国哲学史的特殊问题   第一章  论中国古文化传统之形成   第一节  略说古史资料及考证之设准   

第二节  古中国民族分布大略及殷民族之发展   

一、古民族之三集团   

二、殷民族略考   

三、结语   

第三节  殷周民族之关系及其盛衰   

一、略论周民族之起源及发展   

二、殷周关系   

三、周初之政治形势   

第四节  南北文化传统之形成及影响   

一、南方传统之形成及其特色   

二、北方传统之形成及其特色   

三、南北传统与先秦哲学思想   

第二章  古代中国思想   

第一节  有关原始观念之问题   

第二节  古代中国思想的重要观念   

一、《诗经》中之“形上天”观念   

二、《易经》中之“宇宙秩序”观念   

三、《书经》中之政治思想   

第三节  附论原始信仰   

一、人格天观念   

二、中国古代之“神鬼”观念   

三、“命”观念   

第三章  孔孟与儒学   

(上) 孔子与儒学之兴起   

第一节  儒学之源流问题   

第二节  孔子之生平及其学说   

一、孔子之生平   

二、孔子之学说   

三、孔门学派与孔子遗留之问题   

(下) 孟子及儒学之发展   

第一节  孟子之生平及其自处   

第二节  孟子之学说   

一、心性论   

二、政治思想   

三、其他理论   

第四章  道家学说   

第一节  道家思想之源流及时代问题   

第二节  老子与《道德经》中之思想           

一、老子其人   

二、《老子》其书   

三、《道德经》思想大要   

第三节  庄子与《南华经》中之庄学   

一、庄子其人与其书   

二、庄子之思想   

第五章  墨子与墨辩   

第一节  墨子其人其书之时代   

第二节  墨子之思想   

一、兼爱   

二、天志与权威精神   

三、尚同与国家论   

四、非攻、非儒、非乐——墨子之文化观   

第三节  墨辩   

一、墨辩之时代   

二、《墨经》中所涉之逻辑问题与名家理论   

三、《墨经》中之逻辑理论   

四、《墨经》中所涉之知识问题   

第六章  荀子与儒学之歧途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荀子之生平   

第三节  荀子之学说   

一、性恶与师法   

二、心与天   

三、君与礼   

四、“学”观念与“正名”   

第七章  法家与秦之统一   

第一节  法家之人物及著作   

第二节  韩非思想之特色及其传承   

第三节  韩非之思想   

一、论治乱   

二、论主权   

三、“势”与“明”   

四、二柄与虚静   

第四节  韩非之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第八章  名家与名学   

第一节  名家之立场及特性   

第二节  《公孙龙子》之理论   

一、“指物”   

二、“白马”与“坚白”   

三、“通变”与“名实”   

第三节  关于“名学”一词之讨论   

一、胡、谭之说   

二、先秦思想中“名”字之用法   

后序   

一、 关于胡、冯之书   

二、 关于“天”观念   

三、 关于方法问题   

书目录要


 



新编中国哲学史(二)

导言:总论中国哲学之中期——附论汉唐文化问题   

第一节  释“中期”之意义   

第二节  本期中国哲学之演变历程   

第三节  汉唐文化对士人心态之影响   

第一章  汉代哲学   

第一节  汉代哲学之外缘观察   

第二节  汉代哲学之内在解析   

第三节  汉儒之没落   

一、心性论问题之分裂   

二、阴阳五行说与汉儒之关系   

第四节  道家思想之肢解   

一、“超越我”之形躯化——道教   

二、文化否定论之孤立化——放诞之风   

三、“守柔”与“无为”之技术化——黄老之术   

第五节  董仲舒与“天人相应”之观念   

第六节  《礼记》之思想   

一、《礼记》一书之特色   

二、《大学》与《学记》   

三、《中庸》之时代及其理论   

四、《乐记》之理论   

第七节  《易传》之思想   

一、《易传》与卦爻辞违异   

二、《易传》乃杂辑而成   

三、《易传》中之特殊论点   

四、《易传》理论之评论   

第八节  《淮南子》、扬雄与王充   

一、《淮南子》   

二、扬雄之思想   

三、王充之思想   

第九节  结语   

第二章  魏晋玄学   

第一节  玄学之根源及分派   

一、玄学与儒道之关系   

二、才性派之特色    

三、名理派之特色   

第二节  “才性”之说   

第三节  “名理”之说   

一、何晏   

二、王弼   

三、向秀与郭象   

第三章  中国佛教哲学   

第一节  总说   

第二节  印度佛教教义述要   

一、原始教义   

二、大乘教义   

第三节  佛教在中国之流传及讲论   

一、初期之概况   

二、北中国之佛教   

三、南中国之佛教   

附记:本时期之重要佛教史著作   

第四节  中国佛教之三宗   

一、天台宗   

二、华严宗   

三、禅宗   

附记:关于禅宗之重要著作   

第五节  返归印度之佛教思想运动   

一、《唯识三十论》要旨   

二、玄奘及法相宗   

后  记   

书目略录   


 



新编中国哲学史(三上)

序  论   

第一节  “晚期”之意义

第二节  本期中国哲学之演变

第一章  唐末思想之趋势及新儒学之酝酿   

第一节  道教内丹派之兴盛   

第二节  佛教禅宗之发展   

第三节  儒学复兴之尝试   

一、 韩愈   

二、 李翱   

第二章  宋明儒学总说   

第一节  宋明儒学之分派   

第二节  宋明儒学所依据之经籍   

第三节  宋明儒学兴起时之历史环境   

第四节  宋明儒学所面对之哲学难题   

第三章  初期理论之代表人物   

第一节  周惇颐   

一、 生平及著作   

二、 濂溪学说之要旨   

三、 濂溪与儒道之关系   

第二节  邵雍   

一、 生平及著作   

二、 康节学说之要旨   

三、 结语   

第三节  张载   

一、 生平及著作   

二、 横渠学说之要旨    

三、 余语   

第四章  中期理论之建立及演变   

第一节  程颢之学   

一、 生平及著作   

二、 明道学说之要旨   

三、 附语   

第二节  程颐之学   

一、 生平及著作   

二、 伊川学说之要旨   

三、 结语   

第三节  程门弟子之分派   

一、 明道之传   

二、 伊川之传   

三、 别传   

第四节  朱熹之综合系统   

一、 生平及著作   

二、 晦翁学说之要旨   

三、 结语   

第五节  朱熹之敌论   

一、 湖湘学派   

二、 事功学派   

三、 朱陆之争   

第五章  后期理论之兴起及完成   

第一节  陆九渊之学   

一、 生平及著作   

二、 象山学说之要旨   

三、 结语   

第二节  王守仁之学   

一、 生平及著作   

二、 阳明学说要旨   

第三节  王门弟子之分派   

一、 王畿(龙溪)   

二、 邹守益(东廓)   

三、 聂豹(双江)   

四、 王艮(心斋)   

五、 余论   

第四节  后期理论总评   

一、 内在问题   

二、 外缘问题


 



新编中国哲学史(三下)

第六章  明末清初之哲学思想(上)   

第一节  阳明后学所引出之哲学问题   

一、 心体问题   

二、 发用及工夫问题   

三、 “客观化”问题   

第二节  东林学派之调和理论   

一、 顾宪成之哲学思想   

二、 高攀龙之哲学思想   

第三节  刘宗周之学说   

一、 概说   

二、 蕺山学说要旨   

三、 简评   

第七章  明末清初之哲学思想(下)

——清初哲学思想之代表人物   

第一节  黄宗羲   

一、 《明儒学案》中表现之思想   

二、 《明夷待访录》   

三、 论学之主张       

第二节  顾炎武   

一、 对宋明儒学之批评   

二、 论学之正面主张   

三、 结语   

第三节  王夫之   

一、 船山之主要著作   

二、 船山之哲学思想   

第四节  颜李学派及其他   

一、 颜李学派略述   

二、 其他儒者   

第八章  乾嘉学风与戴震之哲学思想   

第一节  论乾嘉学风   

一、 乾嘉学风之形成与特色   

二、 乾嘉之学在哲学史上之意义   

三、 学人识略   

第二节  戴震之哲学思想   

一、 总说   

二、 哲学思想述要   

后  记   

校后记   

答友人书——论中国哲学研究之态度

索引

附录 对于如何理解中国哲学之探讨及建议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图书资料室已购入《新编中国哲学史(增订本)》。欢迎大家借阅。 整理:宁晓雯
责编:张雪松


往期推荐

清风轩 | 新书推荐清风轩 |《京名片》
清风轩 |《人文之蕴——北京城的空间记忆》清风轩 | 《大城北京》
清风轩 | 《平天下:中国古典治理智慧》

宣传人大制度,讲好人大故事
架起常委会与代表、代表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