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脱贫路上的最美代表风采】王作英:汗水撒沃土 科技铸丰收
核心提示
她称自己为“农作物的医生”,多年从事玉米抗病育种和植物保护工作,一直奔波在农业科研道路上,为农民送去增收致富的最新技术,助力脱贫攻坚。她强调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作用,让中国人端稳饭碗。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秉承“搞研究不忘履职,履职促科研”的理念,围绕普及农业实用技术、发展农业经济、培育农业科技人员等深入调研、撰写建议,她就是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丹东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作英。
“及时开展玉米品种试验,让农民亲身感受新品种的增产效果,这样他们才能吃上‘定心丸’。”9月初的一个周末,在凤城市宝山镇的一片种植基地里,记者见到了王作英。眼前的王作英令人印象深刻:乌黑的长发藏于太阳帽下,镜框下睿智的眼睛充满笑意,一身朴素的运动装扮,亲切的说话声一下拉近了距离。
周末照常工作,对于王作英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她深知农民对大田种植技术充满渴望,便放弃休息,积极投入到大田种植技术的推广实践中,为农民送去增收致富的最新技术。她说:“现在各种技术更新很快,我不能落后,还要努力学习,这样才能为农民做更多的贡献,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富裕起来。”
01
02
03
04
农民信服王作英,不仅因为她带来新技术、新品种、新变化,更因为她朴实无华、真心实意为农民服务的那颗心。在科技下乡活动中,盛夏时节,为农民传授技术,王作英在毒辣辣的阳光下忙碌,等教会了农民新技术,白皙的她已被晒成了“黑人”。到了冬季,室外寒风凛冽,棚内温度高达30℃以上,她进入大棚后顾不了适应温差的变化,马上和农民一起解决难题。等把难题解决了,她浑身已经被汗水湿透。为了尽早赶到下一个农户家,王作英来不及消消汗,就又扎进寒风中。 “要发挥科技优势,培养新型现代农民,让科技扶贫显神威。”王作英说。做了这么多年农业科研,王作英和农业已结下不解之缘。她说,辽宁农业在我心里,关键要用科技杠杆来撬动贫困这块巨石,以农业产业化发展来活跃当地经济,形成规模和品牌,做地理标识产品,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使农民脱贫不返贫。 不论走到哪里她都心系农民,尽力教农民发展农村经济,走上共同富裕道路。2018年6月7日,在一次食用菌产业现场观摩研讨会上,王作英了解到,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虎山镇新合村正在发展黑果花楸产业,为的是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王作英及时深入田间地头了解产业发展情况,走访探望建档立卡贫困户姜胜利、韩燕等,及时提供黑果花楸田间生长及病虫害发生情况的技术指导。“通过两年时间的努力,现在该村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王作英高兴地说。 2020年5月初,正是水稻育苗最佳时期,但是若管控不当就会出现苗床问题。5月7日,王作英突然接到求助电话,在东港市一个水稻育苗生产基地,投入近6万元的水稻苗床不出苗,苗床上几乎看不到几颗苗。王作英了解情况后,通过手机微信图片观察和仔细询问育秧环境、管理措施等,还找到水稻育种专家进行指导。在综合分析原因后,终于找到不出苗根源,是由于育苗肥料质量不过关,苗床肥料烧苗而造成水稻苗床不出苗现象。在顺利解决技术难题后,直接为该育苗生产基地挽回经济损失90多万元。 情系“三农”,勇担“农业科研、农村发展、农民致富”重任,这些年来,王作英一直为自己所热爱的农业科研事业不断忙碌着。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她扛起服务人民之责,积极建言履职。在今年的全国人代会上,王作英提交一件关于继续加大对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支持力度、多举措延伸“就业链”的建议,提出以科技支撑农业发展,要通过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使农民增产增收,以产业兴旺助力脱贫攻坚。
来源:中国人大网
责编:张雪松
【要闻】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要闻】蔡奇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到大兴区调研
【要闻】李伟在朝阳区人大常委会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聚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法治保障
【十九届五中全会聚焦】“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十九届五中全会聚焦】走活中国经济“大棋局”
【脱贫路上的最美代表风采】秦光蔚:用土壤改良成果富裕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