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 2020】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关注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建设,在2019年督办相关代表议案基础上,2020年继续紧盯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根本性、全局性问题,深入开展监督。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对市政府“关于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提高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进行了专题询问。
专题询问采用现场出席和网络视频出席相结合的方式,部分常委会委员和北京市人大代表通过网络视频出席会议。北京副市长卢彦到会并作总结发言,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北京市交管局、北京市红十字会等单位负责同志在现场接受了询问。
马曙光委员:北京市人大代表持续关注院前医疗急救工作,2019年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284名代表提出14件关于院前医疗急救方面的议案,推动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多项改革举措。目前,这些改革举措落实情况如何?
刘玉芳委员:“院前医疗急救设施空间布局专项规划”提出,北京市到2022年底要完成包括一个急救中心、17个分中心、446个急救工作站的网络布局,这个布局考虑哪些因素?
专项规划坚持城乡一体,根据街乡人口的规模确定站点的类别,A级站服务15万人,B级站服务7.5万人。尽可能利用已建成的设施,并充分依托消防站、公共交通场站、养老设施以及公园等设立急救工作站。改变过去以直线距离测算服务半径的做法,以实际路网为基础,对平峰、高峰时段不同车流速度进行模拟分析,计算10分钟车程到达的范围,促进站点布局精细化和准确化。
刘玉芳委员:调研中发现各区急救站点管理体制呈现多样化,如何提高各区管理水平、保障急救系统整体高效运转?
刘学锋代表: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电话统一,有效地解决了北京市长期存在两个呼叫号码、两套独立服务系统的问题。根据有关计划,到2021年底,999将退出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转型承担非急救转运服务,如何推进相关工作?
陈永委员:在调研中发现生态涵养区和中心城区的急救服务水平差距还是很大,特别是在设备设施、人员配置上,如何进一步推动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均衡发展?
李远方代表:市内一些较大规模的医院急诊科人满为患,一床难求,有的患者到达医院后滞留在担架上,甚至不得不转院,怎样提高院内急救服务承接能力,完善院前与院内急救工作的衔接?
在院前管理改革方面,首先,从调度环节入手,由120指挥调度系统初步判断患者的情况并优先保障急危重症患者救治需要。其次,出台管理办法,规范院前院内急救工作的衔接,明确院前院内相关机构之间的职责关系。第三,针对急救车停车的问题,要求急诊科准备四个左右停车位。第四,加强院前院内信息化建设,在20家医院实现了信息实时推送。同时加快“绿色通道”建设,如心梗患者直接送到医院心内科,为救治患者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
张越委员:在调研中发现院前医疗急救工作者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不高、职业发展空间有限。为解决人员紧缺、流失率高等问题,采取了哪些改进措施?
张越委员:在加强一线急救力量方面有哪些考虑?
崔新建委员:拨打120急救电话的患者中有一部分并不是急危重症患者,而这些患者又确实有转院、出院等非急救转运服务的需求,相关部门对解决这一问题如何考虑?
崔新建委员:目前对非急救转运服务的服务范围、收费价格有哪些规定?有没有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
成燕红委员:院前医疗急救能不能使用手机支付?急救车收费包含哪些项目,哪些可以医保报销?能不能实施医保卡实时结算?
王红委员:发达国家在公共场所配置AED的覆盖程度比较高,现在本市地铁站等公共场所配置AED的情况怎么样?在乘客需要紧急救助的时候有哪些保障措施?
王红委员:配备AED设备以后怎么解决群众不会使用的问题?对急救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如何区分责任?
韩克非代表:以目前的交通状态能不能保障急救车在17分钟内到达?
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和市政府部署推动下,近年来北京市急救站点从187个增加到282个,呼叫满意率从76.97%提高到97.06%。这场专题询问非常有意义,指出的都是制约院前医疗急救的关键问题,体现了委员代表对这项工作的持续重视。会后我们将更加努力把这些重要问题解决好,推动院前医疗急救响应更快、服务更优,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作者:薛睿杰
来源:《北京人大》
架起常委会与代表、代表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