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眸 2020​】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北京人大 2021-11-26
回眸 2020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关注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建设,在2019年督办相关代表议案基础上,2020年继续紧盯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根本性、全局性问题,深入开展监督。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对市政府“关于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提高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进行了专题询问。

“以目前交通状况能不能保证急救速度、怎样解决急诊床位紧张的问题、远郊区急救水平能不能向中心城区看齐、怎样吸引人才充实到急救一线……”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北京市人大代表聚焦院前医疗急救工作薄弱环节,对政府改进举措逐项进行深入询问和追问,推动市政府以更大力度健全医疗急救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专题询问采用现场出席和网络视频出席相结合的方式,部分常委会委员和北京市人大代表通过网络视频出席会议。北京副市长卢彦到会并作总结发言,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北京市交管局、北京市红十字会等单位负责同志在现场接受了询问。



专题询问现场。(摄影:薛睿杰)

马曙光委员:北京市人大代表持续关注院前医疗急救工作,2019年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284名代表提出14件关于院前医疗急救方面的议案,推动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多项改革举措。目前,这些改革举措落实情况如何?

北京市卫健委:围绕代表关注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北京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部署院前医疗急救改革有关工作,北京市卫健委组织工作专班,会同有关部门逐项推动工作落实。一是推动120和999急救机构资源整合,将全市院前医疗急救电话统一为120。二是推动急救站点规划建设,会同北京市规自委与各区对接,出台实施“院前医疗急救设施空间布局专项规划”,这是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第一个市级专项规划。三是开展了院前院内医疗急救信息平台试点,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7家医院实现了急救车组和院内急诊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还在20家医院实现了急救车组向院内急诊科实时推送信息。四是出台院前医疗急救和非急救分类的指导意见,稳妥有序推进非急救转运工作。五是发布了家庭常用的医疗急救物品指南,认证了23个急救培训点,推广急救知识。六是启动了重点公共场所AED的配置工作。同时,从市民群众比较关注的出车效率低、搬抬不方便、费用结算不方便、服务态度差等重点问题入手,设立技术指导中心,建立急救危重病例讨论制度,发挥完善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强监督考评等作用,促进急救工作改进和完善。

刘玉芳委员:“院前医疗急救设施空间布局专项规划”提出,北京市到2022年底要完成包括一个急救中心、17个分中心、446个急救工作站的网络布局,这个布局考虑哪些因素?

北京市规自委:我们会同北京市卫健委在丰台区先行开展了急救设施空间布局专项规划的试点工作,并推广到其他各区,形成了这个专项规划,目的是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将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的平均反应时间控制在12分钟以内,包括2分钟的调度时间和10分钟的交通时间,急救呼叫满足率不低于95%,实现快速反应、快速到达。
专项规划坚持城乡一体,根据街乡人口的规模确定站点的类别,A级站服务15万人,B级站服务7.5万人。尽可能利用已建成的设施,并充分依托消防站、公共交通场站、养老设施以及公园等设立急救工作站。改变过去以直线距离测算服务半径的做法,以实际路网为基础,对平峰、高峰时段不同车流速度进行模拟分析,计算10分钟车程到达的范围,促进站点布局精细化和准确化。

刘玉芳委员:调研中发现各区急救站点管理体制呈现多样化,如何提高各区管理水平、保障急救系统整体高效运转?

北京市卫健委: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六统一”工作。一是统一规划布局,完善急救工作站硬件设施、管理制度、管理流程、工作标准。二是统一指挥调度,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电话统一为120,2021年底前完成过渡。三是统一服务规范,对急救车标识、车载设备、人员配备、工作规范、收费管理等加强行业监管。四是统一监督管理,每月对急救服务质量进行点评考核,从车辆出发时间、到达患者位置时间以及到达医院时间,实现了全过程的监管。此外,还推进统一保障标准和统一绩效考核工作。


刘学锋代表: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电话统一,有效地解决了北京市长期存在两个呼叫号码、两套独立服务系统的问题。根据有关计划,到2021年底,999将退出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转型承担非急救转运服务,如何推进相关工作?

北京市卫健委:按照有关工作部署,我们和北京市红十字会(999)认真研究设置过渡期,实现平稳过渡,目前工作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按照及时启动、稳步推进、持续完善原则,组织120和999签定协议,落实过渡期内责任义务。7月28日,999首批20辆车和126名急救人员经过验收和考核,已纳入120的指挥调度系统,已经出车1.6万余次,运行情况良好。到2020年底前999还有10到15个车组纳入120。


陈永委员:在调研中发现生态涵养区和中心城区的急救服务水平差距还是很大,特别是在设备设施、人员配置上,如何进一步推动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均衡发展?

北京市财政局:目前,院前医疗急救资金保障实行市、区两级负责机制,市级财政保障市级120经费,区级财政保障区级120的经费。从急救工作站点分布来看,市级120主要负责城区和近郊区,区级120主要负责远郊区。下一步,将通过“三个机制”推进远郊区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工作。一是通过市对区转移支付机制加大对远郊区的支持倾斜力度。二是通过中央抗疫特别国债转移支付资金对远郊区进行专项补贴,各区可以通过这些资金加快院前医疗急救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三是通过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以奖代补的特殊机制予以保障,确保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全面发展。

李远方代表:市内一些较大规模的医院急诊科人满为患,一床难求,有的患者到达医院后滞留在担架上,甚至不得不转院,怎样提高院内急救服务承接能力,完善院前与院内急救工作的衔接?

北京市卫健委:在院内管理改革方面,一是在四家医院试点基础上出台“加强急诊预检分诊分级工作方案”,按照“濒危、危重、急症、非急症”四级,在三级医院急诊科启动急诊预检分诊分级工作,合理安排就诊的顺序。二是实行医院床位统一调配制度,提高急诊科调配床位的能力。三是在医院绩效考核中关注收治急诊类患者的情况。四是针对很多患者到急诊科输液的情况,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转诊机制,在病情允许和患者同意情况下,鼓励就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输液。
在院前管理改革方面,首先,从调度环节入手,由120指挥调度系统初步判断患者的情况并优先保障急危重症患者救治需要。其次,出台管理办法,规范院前院内急救工作的衔接,明确院前院内相关机构之间的职责关系。第三,针对急救车停车的问题,要求急诊科准备四个左右停车位。第四,加强院前院内信息化建设,在20家医院实现了信息实时推送。同时加快“绿色通道”建设,如心梗患者直接送到医院心内科,为救治患者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


张越委员:在调研中发现院前医疗急救工作者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不高、职业发展空间有限。为解决人员紧缺、流失率高等问题,采取了哪些改进措施?

北京市人社局:在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方面,根据职业特点,对院前医疗急救工作者职称评定实行单独评审,提升了高级职称比例,市级层面从28%提高到32%,区级层面从22%提高到30%。推出“席位制”,在岗位待遇方面加大倾斜力度。增加荣誉感,把嘉奖比例从20%提高到25%。健全了薪酬激励机制,根据工作特点和工作强度,结合急救响应时间、服务质量、急救满意率,会同市卫健委制定有针对性的考核机制,提高绩效收入,向一线人员倾斜。

张越委员:在加强一线急救力量方面有哪些考虑?

北京市卫健委:到2022年,全市急救设施达到446处,实行24小时运转,人力支撑非常重要。一是内挖潜力,明确轮转工作的程序和标准,组织全市二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以轮转方式从事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二是外挖来源,增加急救专业人员的培养。从2016年开始与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开展合作,每年定向招收35名急救专业毕业生,有效缓解了来源不足的问题。三是拓展职业发展前景,在院前医疗急救岗位工作十年以上,可以优先安排到二级以上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解决后顾之忧。四是对符合条件的职工提供保障性住房。

崔新建委员:拨打120急救电话的患者中有一部分并不是急危重症患者,而这些患者又确实有转院、出院等非急救转运服务的需求,相关部门对解决这一问题如何考虑?

北京市卫健委:每天接收的120急救中心电话中有20%实际上并不需要急救服务,只是普通转运。同时北京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对非急救转运服务需求不断增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从两方面做工作,一是改变现在急救和非急救混运的方式,把非急救从真正的急救中剥离出去。二是支持和培育非急救转运服务,推动999设立非急救转运服务专席,开通微信公众号,9月20日已启动非急救转运服务,规范有序开展工作。



崔新建委员:目前对非急救转运服务的服务范围、收费价格有哪些规定?有没有相应的监督、管理措施?

北京市卫健委:我们对国内外一些城市的相关做法进行了分析,目前正在组织研究制定本市非急救转运管理办法,通过解决收费机制、监督管理、质量控制和各方权利义务等问题,促进非急救转运服务的健康发展,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

成燕红委员:院前医疗急救能不能使用手机支付?急救车收费包含哪些项目,哪些可以医保报销?能不能实施医保卡实时结算?

北京市卫健委:目前移动支付已经广泛应用于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中,所有急救车组都可以选择现金、微信或支付宝进行支付。还积极试点到院结算的模式,最大限度方便患者及其家属。属于医保报销范围的常用药品,以及急救服务都能报销。急救车具备医保卡实时结算能力,配备移动终端设备后可以实现实时结算。急救车使用费目前是由患者负担的。


王红委员:发达国家在公共场所配置AED的覆盖程度比较高,现在本市地铁站等公共场所配置AED的情况怎么样?在乘客需要紧急救助的时候有哪些保障措施?

北京市交通委:目前已在地铁1号线、4号线包括大兴线安装了31台AED。2020年底前将覆盖2号线、13号线等线路105个车站。2021年将再覆盖294个车站,实现地铁车站AED全覆盖。车站每班组至少有二人懂得使用方法。

王红委员:配备AED设备以后怎么解决群众不会使用的问题?对急救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如何区分责任?

北京市红十字会:“十四五”期间通过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培训,提高广大市民群众的自救和互救能力。关于在救助过程中法律责任的问题,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对施救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宣传普及力度,特别是要加大成功施救案例的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韩克非代表:以目前的交通状态能不能保障急救车在17分钟内到达?

北京市交管局:交通调度人员常驻120和999指挥大厅,保障急救车的快速通行,为急救生命线护航。一是帮助急救车规划行车路线。二是畅通急救车通行路线,通过导航软件等提示其他车辆避让,对避让急救车的交通违法免予处罚。三是开辟绿色通道。四是应急保障急救车快速通行。五是会同医院和属地政府下大力气治理医院周边交通环境,“一院一策”改善交通秩序。针对占用应急车道的行为,2020年以来处罚84万多起,目前这类违法现象已大为减少。六是通过媒体大力宣传为急救车让行的“45度避让法”,在全社会已经形成了良好共识。

卢彦在总结发言中说:
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和市政府部署推动下,近年来北京市急救站点从187个增加到282个,呼叫满意率从76.97%提高到97.06%。这场专题询问非常有意义,指出的都是制约院前医疗急救的关键问题,体现了委员代表对这项工作的持续重视。会后我们将更加努力把这些重要问题解决好,推动院前医疗急救响应更快、服务更优,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作者:薛睿杰

来源:《北京人大》

责编:张雪松


【要闻】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强调 加强政治建设提高政治能力坚守人民情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要闻】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九十三次、九十四次会议
【人大动态】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近期重点工作
【回眸2020】通过《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为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权威发布】《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全文)
【权威发布】《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守则》(全文)
人民日报:有了物管会 治理更到位 《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施行半年多,新组建物管会5206个



宣传人大制度,讲好人大故事

架起常委会与代表、代表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