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人代会聚焦】 代表热议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关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京津冀协同发展”首次单独成篇,城市副中心框架基本形成,“轨道上的京津冀”畅通便捷,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主干构架基本形成……“协同发展”成为市人大代表热议话题,大家期待着共绘蓝图,共享美好生活。
为协同发展打造更好的软环境 “不论是2021年的发展,还是整个‘十四五’期间的发展,要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更好的软环境,推进协同发展上一个新台阶。”市人大代表、(财政部)中国财科院公共资产研究中心主任文宗瑜表示。 在文宗瑜看来,“十三五”时期的协同发展主要是疏解非首都功能。“十四五”期间,北京在疏解的同时,要支持并带动天津、河北经济的发展,提高整个京津冀的发展水平与发展质量。 “十四五”期间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个支撑极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同时,还要和珠三角、长三角跨区域合作。“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可以把整个北京的科技研发及技术创新优势和长三角的产业集群资源、珠三角的新技术应用资源对接,实现优势互补。”文宗瑜说。 共治共享永定河 断流25年的永定河北京段首次全线通水,正是京津冀生态联防联控联治的生动实践。 汤汤永定河,全长700余公里,流经京津冀晋四省市。2020年5月,北京段时隔25年首次全线通水。“当时,很多人到永定河边追逐水头,热泪盈眶。”市人大代表、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国升说。 河流治理是系统工程。孙国升说,此前多年,各地各部门各自发力、分散治河,局部生态虽有所改善,但时常呈现总体恶化的趋势。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永定河治理打开了突破口,并成立了以流域为单元、跨省级行政区划的流域治理投资公司。 “这是一种崭新的治河体制,希望能以投资主体一体化来带动流域治理一体化。”孙国升说,沿线各地拧成一股绳,统筹推进河流治理,并尝试推行跨行政区的流域横向补偿机制,不让保护生态的人吃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将更加完善。孙国升说,永定河流域各地发展不平衡,今后,将采取“一地一策、政策集约、依托市场、大胆实践”的政策,助力地方的高质量发展。永定河也将在“十四五”期间基本建成“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为沿线省市带来生态福祉。 打通京津冀研学旅行线路 “连续三年,北京景山学校在河北建设了三个分校。”市人大代表、北京景山学校党总支书记张斌平说。2015年,随着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首钢钢铁产业由北京搬迁至唐山曹妃甸,景山学校也同步配套在曹妃甸建设了景山分校。2016年,景山学校又在河北廊坊香河建设起香河分校。2017年,随着冬奥进程加速,景山学校崇礼分校正式落户河北张家口。 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不仅是建学校、输送教师这么简单,张斌平表示,景山学校的曹妃甸分校、香河分校、崇礼分校都已经实现了与北京景山学校同步教研,甚至共享考试试卷。 市教委《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研学旅行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正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张斌平看来,开门办教育为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助力,北京的中小学生出门实践、考察、研学,其实可以优先瞄准京津冀。“比如在三地配套建立起互动的研学机制,选好线路和点位,打通京津冀研学旅行线路。北京的孩子可以到津冀研学开阔眼界,而天津、河北的孩子也可以到北京来增长见识,从社会层面激发双方的教育需求。”张斌平表示,还可以让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的内容进入北京孩子的学校和课堂。 合理分布医疗资源提升医疗水平 作为城市副中心建设者中的一员,市人大代表、北京城建天宁消防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一品,见证了城市副中心千座塔机轰鸣的热火朝天景象。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蓝图中,如何更好地保障民生是黄一品关注的焦点。“京津冀地区应进一步合理分布医疗资源,提升整体医疗水平,采取北京、天津市区优质医疗资源在京津冀中小城市、农村办医连体、分院的方式,提高地区医务人员医疗水平;完善门诊网上预约制度,方便京津冀地区人民对高质量医疗的需求。”黄一品说。 对于公共卫生人才建设和设施设备投入方面,黄一品建议,解决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公共卫生人才缺乏、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首先要加大对公共卫生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应高度重视、研究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岗位吸引力。其次要加大投入,合理科学配齐公共卫生设施设备,保障防控物资的充足储备,完善调配机制。 黄一品还建议进一步提升京津冀地区交通便捷性,合理规划实施城际铁路、地铁站点设计,实现站城一体化,充分利用郊区地铁站内的公共闲置空间,设置商业网点、公交站点,公共服务设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同时,更加充分地考虑职住平衡,让京津冀人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学习、就医、生活。关于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昨日提请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北京“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到,到2025年,北京将基本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围绕聚焦、突破、搞活、升级,高水平落实“三城一区”规划蓝图,高质量打造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主阵地。市人大代表们纷纷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言献策。
创新突破: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建工程今年实施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对“三城一区”有各自的定位和谋划。针对未来科学城,就提出“加快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突破”。 “未来科学城要重点聚焦‘两谷一园’,加快创新突破,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在昌平团,市人大代表、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助理缪平说,生命谷应全力推动昌平国家实验室落地,加快脑科学研究中心、大分子药物中试等关键平台建设,抓好维泰瑞隆等一批优质初创企业入驻,推进丹序生物等一批重磅成果就地产业化,打造国际一流的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 放眼全市,更多技术创新加快落地。市科委主任许强透露,今年本市将通过实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建工程,全力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力争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生物技术等领域实现跨越发展,为“十四五”时期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开好局。“我们已经在人工智能大平台和训练模型、区块链底层技术平台等领域开始布局。” 未来科学城东区“能源谷”城市功能基本具备,入驻央企所属研发机构参与承担了大飞机、核电、油气等国家重大专项;未来科学城西区“生命谷”优化提升步伐加快,生命健康领域国家实验室挂牌,国际研究型医院开工建设,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一期、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二期投入运行;沙河高教园科教融合格局基本形成,6所高校全部开学入驻,成功打造奇点中心“校城融合”示范基地。 成果转化:今年经开区承接超200项“三城”成果 众所周知,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是各地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中普遍遇到的难题,有的是“重学术、轻转化”,有的是“接不住、用不了”。北京如何开辟“绿色通道”?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更大力度推动“三城一区”融合发展。“发挥经开区、顺义区产业基础优势,积极承接三大科学城创新成果外溢”也写进了“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 “去年经开区承接‘三城’150多项成果,今年力争突破200项。”市人大代表、经开区工委书记王少峰说,“十三五”时期,经开区平均为每家企业节省了1年半的成果转化见效时间。数据显示,该区年均承载“三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余项,累计产业化项目52项,投资总额430亿元。 王少峰介绍,经开区将鼓励企业到“三城”聘请“科技副总”,一方面提升企业自身科技创新水平,另一方面也能更好促进科学城的成果落地转化。 来自延庆团的市人大代表许泽玮也建议,要弘扬工匠精神,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速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积极在企业设置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邀请企业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对于不少代表关注的产业集群,许强表示,本市要进一步壮大“双发动机”优势产业规模,同时在智能制造、大健康、绿色智慧能源等领域布局,加快构建新的万亿级产业集群。“经开区在‘十三五’已经建成高端汽车、产业互联网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今年将建设生物医药和大健康千亿级产业集群。”王少峰透露。 双创生态:今年培养和引入一批科技项目经理 “一个头部企业、旗舰企业,它不仅助推当地经济,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市人大代表、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建议,建设创新生态,要研究如何进一步增强头部企业的引领作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创新创业生态,强调完善政策机制,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在社会营造懂科技、敢创新、爱奋斗的浓厚氛围;支持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吸引国内外创投机构聚集。 “天使投资对创新生态的作用远超想象。今天看到的每一个成功的科技企业背后,都有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一系列投资支持,对项目起到了从孵化到筛选、再到助推的全环节支持作用。”雷军说,北京应进一步加强对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的支持和重视。 许强透露,今年本市还要大力聚集人才,通过新型研发机构、高校和企业,吸引各类人才,加大人才宽度,培养和引入一批科技项目经理、熟悉科技创新业务的律师和战略咨询专业人才;要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利用“两区”建设先行先试的政策,打通科研成果落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加快“三城一区”的建设,高水平办好中关村论坛。来源:《北京日报》
【人代会聚焦】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隆重开幕 李伟主持 陈吉宁作报告 蔡奇吉林张延昆出席
【人代会聚焦】30幅“城”色海报,读懂北京市2021年计划报告
【人代会聚焦】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预备会,确定大会议程,通过主席团77人名单!
【人代会聚焦】1.3万名人大代表聚焦垃圾分类深入基层“查三边” 贴近性检查找出“难啃的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