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代会聚焦】一张蓝图绘就首善之区
为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强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经过三次审议,2020年12月25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决定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草案)》提请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围绕坚持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强化老城保护和民生改善、推进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对有关工作进行介绍和解读。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核心区控规的批复共11条,是未来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总纲领、总指南。核心区控规文本共五章76条,是首都功能核心区发展、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与具体要求。
创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首善之区
营造优良的中央政务环境
优化中央政务功能布局,保障中央政务功能高效运行。以长安街为依托,优化中央政务功能布局,高水平服务保障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和重大国事外交活动举办。强化长安街沿线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功能,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现大国首都形象。
建设优良的中央政务环境,形成优质完善的政务配套设施。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提升中央政务功能及其环境品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加强城市设计,塑造舒朗庄重的中央政务空间形象。通过消除安全隐患,塑造优美和谐的政务环境。通过加强城市服务保障,形成优质完善的政务配套服务系统。建设弘扬中华文明的典范地区
历史格局的保护是实现老城整体保护的关键。规划将加强格局保护作为老城整体保护最重要的任务,提出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结合城址遗存保护、历史水系恢复、绿化空间建设,将历史文化融入城市景观,强化老城空间的整体性。
保护对象的应保尽保是实现老城整体保护的基础。将传统胡同、历史街巷、传统地名、历史名园、革命史迹、老字号等纳入首都功能核心区保护对象,让老城保护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做好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利用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结合内环路打造、道路林荫化改造、文化探访路建设,加强首都功能核心区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整合,有序串接现代文化设施与文化空间,大力推进非遗传承和老字号复兴,让历史文化活起来。要持续推进文物、历史建筑腾退保护,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强化古都风韵是实施建筑、街巷风貌管控的核心目标。规划提出要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内实施严格的建筑高度、建筑风貌及街巷风貌管控,让老城不再长高、胡同不再拓宽,要以高水平城市设计强化老城历史格局与传统风貌,加强景观视廊保护与营造,持续推动街区保护更新和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让古都风韵成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风貌基调。建设人居环境一流的首善之区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更加强调服务品质的提升。规划提出应以存量挖潜、时空多元共享的方式,探索有限空间内高品质公共服务的多元化、均等化、人性化供给,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
居住环境方面更加强调更新改善的可持续性。规划提出重点研究平房区与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实施机制与路径。对于平房区,引导功能有机更替、居民和谐共处。对于老旧小区,推进服务设施补短板与适老化改造。 交通出行方面更加强调健步悦骑。到2035年绿色出行比例由现状73%提高到85%以上,到2050年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90%。 城市安全方面更加强调应急能力提升。规划提出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 疫情防控方面更加关注基层公共卫生保障能力。规划提出要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保障规划有序有效实施
转变规划实施理念。规划提出以时间换空间理念,疏解整治与优化提升并举,促进非首都功能疏解,实施核心区功能重组。
创新控规编制体系。核心区划分183个街区,明确政务、文化、居住、产业4种功能类型。按照历史保护、保留提升和更新改造3种方式,明确建筑使用功能、利用方式和更新周期,注重留白增绿,塑造宜人的街区公共空间,分层次、分类型有序推进街区高质量保护更新。 建立健全街区保护更新实施机制。规划提出建立区级统筹、街道主体、部门协作、专业力量支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街区保护更新实施机制。 创新规划管理评估体系。建立街区、地块、建筑综合体检评估机制,重点对核心区控规指标体系中的39项核心指标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常态化评估。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规划提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大幅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加强政策集成与创新。在房屋土地管理制度、财政金融等方面加强政策集成与创新,健全街区保护更新政策机制。 强化规划的严肃性与权威性。落实规划属地实施主体责任,建立规划实施考核问责制度,健全规划实施监管制度,加强对规划全过程、全方位实时指导与监督。关于“四个服务”功能提升
石晓冬(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在这次核心区控规当中,用了很大的精力和篇幅突出改善民生,这次也把很多工作落到了补短板、改善基层的公共服务这方面上来。比如说教育水平,我们的教育资源,尤其是比较突出的学前教育、小学这些问题,在首都功能核心区整体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情况下,更多的是从改善品质上、提升功能上去下功夫,更多的是从教育覆盖以及教育服务圈的均等化去下功夫,这样通过空间的各种调整,资源的各种整合,提升首都功能核心区教育支撑的均衡度和空间的服务品质。 谈到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一些公共服务,也要考虑到首都功能核心区是整个北京市的一部分,更多的是要进行内外联动。均衡、平衡全市的资源是做好首都功能核心区民生保障非常重要的基础,所以这次通过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办学这种方式,以全市教育资源或者其他一些优质的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的均等化来弥补内外不同地区的差异。首都功能核心区更多的是通过空间条件改善、资源整合、闲置空间再利用来实现提升品质的需要。 其他的一些功能也是如此。首都功能核心区应该是提供一种复合的、比较灵活、可以共享的公共设施资源,为城市提供公共资源,为不同的需求、不同阶段、不同时段的需求服务,所以强调一些公共空间的灵活使用,适时、适度的使用,从而提升公共设施综合效率。 这次做了很多尝试,比如把一些公共资源作为多功能混合或者分时段的利用场所,这样可以满足眼前最紧迫的需求,等过了一个阶段,有了新的诉求、新的变化之后,这些功能可以进行转换,这是在进行相应的改革和探索,这是从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公共设施、公共资源的配置上需要特别强调的。关于老城保护
琉璃厂老建筑与当今建筑形成古今交融的风貌。摄影:王文静
张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首先,此次规划提出了分层次管控,因为老城60多平方公里,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比较复杂,这次规划从指导思想上和技术上都提出分区、分类型、分不同情况保护。在整体保护的框架下,有的精华区就是纯粹原汁原味需要保护的;风貌协调区提出控制的要求,同时要做好协调;对于一些已经形成的现代风貌区,为了跟其他两个协调区协调好,提出了要简约、要体现现代精神、古今交融的原则。这些在分区管控的指导原则下从技术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小规模、渐进式”的思想,成为以后建设的主导模式、指导思想,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亮点。 其次,这次规划强调不一次做满,因为规划总是前瞻性的,前瞻性就是对未来的预测,预测有它准确的方面,也有它相对隐含性的内容,所以这次规划强调核心区的保护要强调弹性,为以后发展留一定空白,要适应未来的需求。这是非常科学的,因为在存量时代做城市保护、控制和发展的引导,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这样留有一定弹性,就可以很好地处理确定的东西、不变的东西和可能变化的东西之间的矛盾。 规划要求留住老居民,是对老居民和胡同文化传承和社区利益的尊重。规划认为这些地区应该引入有活力的,能带动社区发展、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创新的人群,这是一个重要的平衡。这个目标对我们国家很多城市的老城区都有重要引导作用,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亮点。 再次,规划还强调要接地气,这个精神贯穿在整个规划的编制和相应的要求里,强调了街道、社区的作用。无论是已经推行的责任规划师,还是以后一些需要落实的内容,都落实到每一个具体行政机构,比如街道办事处,甚至居委会,这就使得规划的一些目标落实起来更接地气。 最后,规划在要求加强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强调了共享,就是大家共同参与,广泛参与。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从它保护的要素、特点,还是和老百姓生活的密切关系,只有通过共享和广泛参与,才有可能落实好这些目标,这也代表了以后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总体的方向。
关于中轴线
正阳门。摄影:柳依
关于民生
李国平(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 一个城市的核心区域和普通的城市空间,其最重要的作用是承载人口,提供人们生活的重要舞台。宜居、安全、便利这些因素都是构成本地区居民,包括外来的旅游者等需求的重要方面,所以在控规里,“七有”“五性”的要求得到充分的强调。 首都功能核心区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人口密度过高,密度降下来,大家的空间也就会宽敞一些,所以在这方面控规做了很好的安排,让人口密度降下来。首都功能核心区范围之内三分之二的区域是老城,尤其是部分平房区域密度比较高,还有一些老城改造不可能立即到位,所以公共设施条件还不是特别好。 此次核心区控规强调如何使平房区的老街坊,能够在居住环境方面达到现代化居住水平,现在北京市已经在探索“共生院”的改造模式。而此次规划中,在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群众将有很大的获得感。 为使首都功能核心区有更加环保、宜居、绿色的空间,规划对绿色的空间进行了合理安排。尽管首都功能核心区土地资源非常稀缺,仍然明确提出人均公共绿色空间要从6.37平方米增加到8平方米,还要增加一些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首都功能核心区道路相对比较窄,在规划里面也明确提出建设林荫路。控规总体上改善了整个绿色环境,这方面能够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对于社会关注的养老问题、托里面都有非常详细的表述。比如强调一种紧凑型的设施结构,也提出全龄服务,强调各种设施的时空多元共享。还有一个很大的创新在养老方面,叫作“居家为老服务”床位。因为今后的养老不可能都是机构养老,可能很多人会居家养老,所以规划创造性地提出了居家养老。
关于公共服务体系优化
共同参与首都功能核心区共治共享。摄影:柳依
作者: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
来源:《北京人大》
责编:张雪松
【要闻】全力以赴做好冬奥筹办工作!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要闻】我市进入“两会”会期,要将疫情防控作为第一位的工作全力以赴做好!蔡奇主持召开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会议
【人代会聚焦】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明天开幕,市人大代表向大会报到
【人代会聚焦】迎难而上 砥砺奋进 坚实足迹——北京市人大常委会2020年工作回眸
【人代会聚焦】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5个月出台《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立法保战“疫”建制补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