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助力脱贫攻坚 人大在行动】北京人大:法治护航首都乡村振兴

北京人大 2021-11-26
“本市7万多个低收入农户家庭全部‘脱低’。近五年来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8.9%,比同期本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10个百分点,由8961元增加到15057元。”2020年11月召开的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北京市人大农村委调研组“关于北京市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的调研报告”报告了这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北京市没有国家标准下的贫困人口,但是北京市主动把低收入农户“脱低”作为首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来抓,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实现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加以推进。在市委领导下,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谆谆嘱托,立足首都“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市情农情,紧紧围绕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将推动“脱低”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切实加强涉农立法、监督、议案建议督办、专题调研等工作,以主动、担当、精准、有效工作理念和及时有力到位的工作成效,助力如期打赢“脱低”攻坚战。



2020年10月27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带队到密云区开展生态涵养区立法调研。



01

以精准立法引领“做美大京郊、做精小农业”


随着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乡村民宿经营蓬勃兴起,绿水青山成为低收入村、户增收的金山银山。为规范和保障乡村民宿健康发展,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在制定《北京市旅游条例》时专门设立一节,明确市、区政府在规范和促进乡村民宿经营方面职责,推动市政府出台乡村民宿的具体管理规定,根据简化程序、便民利民、确保安全的原则,加强对乡村民宿经营活动的服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在法治支撑和保障下,培育产生了门头沟区“百花山社”、密云区“大城小苑”、怀柔区“瓦蓝·永无乡”、延庆区“山楂小院”等有影响的特色民宿项目,推动了所在低收入村“脱低”,打造了首都旅游新的风景线。
 
北京市生态涵养区为守护首都生态安全作出重要贡献。由于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生态涵养区低收入农户“脱低”困难更多一些。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推动制定《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紧扣市委“ 不让保护生态环境者吃亏”的要求,到生态涵养区调研40余次,还组织生态涵养区部分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依托“代表家站”征求广大农户立法建议,对建立健全生态转移支付和资金保障机制、完善“绿岗就业”收入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与平原区的对接等作出制度安排,从制度上确保涵养区的低收入农户能够实现稳定增收。这些法规条款在2020年进行的两次审议中得到常委会组成人员充分肯定。
 
为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委关于开展乡村振兴立法的部署,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制度规范性和实施有效性两项标准,从立法理念、体制机制、制度措施、法律责任、立法技术等方面,对北京市现行24部涉农地方性法规全面评估,形成24个单项法规评估报告和4个综合评估报告,提出涉农地方性法规“立改废释”具体项目。
 
“根据推动‘脱低’工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需要,市人大常委会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及时对《北京市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等11部涉农地方性法规进行了打包修改,占现行涉农地方性法规总量40%,修改后的涉农地方性法规与上位法衔接更紧密、可操作性更强。”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办主任金树东介绍,“在评估基础上还有多项立法已经启动。围绕推动种业之都建设、维护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启动《北京市种子条例》立项论证工作。围绕推动‘脱低’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开展了《北京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预案研究等工作。”乡村振兴的实践向前推进一步,法治建设就跟进一步。


2020年9月28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带队到大运河畔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就公园规划建设和开放利用有关情况实地调研。


02

以有效监督推动北京乡村产业发展

 

近年来,根据中央决策和北京市委有关部署,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与主任会议组成人员分别带队赴13个涉农区,深入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调研,深刻感受农业农村发展新貌,深入考察村庄规划编制、集体产业用地试点、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以及“厕所革命”“煤改清洁能源”、垃圾分类、污水收集处理等情况。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结合专题调研情况,听取和审议北京市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项工作报告,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北京市政府统筹抓好农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低收入农户增收、乡风文明与乡村治理各项工作,让广大农户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充分运用各种监督形式,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和乡村产业发展。在听取和审议北京市政府有关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专项工作报告的同时,开展专题询问,督促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落实“清脏、治乱、增绿、控污”要求,促进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水平综合提升,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还积极开展涉农预算监督工作,推动市政府优化财政资金支出预算结构,加大对“脱低”工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相关资金使用绩效,集中财力优势大力支持乡村振兴、产业振兴。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2020年5月至11月,北京市人大农村委调研组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以“脱低”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等为重点,实地调研10个区低收入村、户增收工作,考察了各区种植业基地提升改造、光伏发电、红色旅游、养蜂、特色民宿等帮扶项目发展情况,听取低收入村、户对帮扶工作和乡村治理的意见建议,推动产业扶持、促进就业、山区搬迁、社会保障兜底等帮扶措施落到实处。
 
“这次调研从本市建立健全长效帮扶机制、确保收入持续增长,创新发展模式、提高产业增收作用,加强扶智扶志、激发村庄发展内生动力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努力推动解决部分低收入村干部、农户主动发展意识不强,部分帮扶产业项目方向可选性、增收持续性、发展稳定性不强等难点问题。”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办主任金树东介绍。
 
近年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还围绕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发展节水农业、改善设施农业供地方式等开展专题调研,以低收入村、户为重点,采取“分区听汇报、到村开座谈、入户当面查”的方式,使调研成果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很多意见建议被市委、市政府采纳。
 
此外,在2020年初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后,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关注本市农产品稳产保供、农村地区疫情防控、低收入村农产品销售等问题,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本地蔬菜生产、鲜活农产品供应情况开展调研,提出加强农业生产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提高仓储物流能力和效率、提质增效促进销售等建议,推动市政府相关部门提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提高鲜活农产品自给率和周边保供率,规范涉农电商平台,增强了低收入村产业发展稳定性。


北京市门头沟区美丽乡村建设。


03

以高质量议案建议汇聚城乡融合发展动力

 

在推动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中,北京市各级人大代表勇做改革创新的“开山牛”、甘做敬业奉献的“孺子牛”。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代表在人大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认真办理北京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将议案纳入监督工作计划项目中,积极组织代表开展访民情、听民声、暖民心的实地调研,为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凝心聚力,砥砺奋进。
 
北京市农村集体土地面积2049.3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3%,为城乡居民提供了稳定的瓜果蔬菜供应和近1万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通过办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议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以乡村规划制定、农村土地改革、产业融合发展、乡村人才建设等为重点,组织90多人次代表深入开展“小切口”调研,关注末端效果,发现隐性问题,反馈群众诉求,推动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的落实。通过办理“统筹规划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议案,积极为农村代表小组搞调研、摸实情、听民意搭建平台,推动了北京市政府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为乡村振兴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办理“深入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议案,组织代表调研北京市13个涉农区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情况,推动了本市乡村产业振兴政策措施的完善和落实。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认真督办涉农建议。2020年,坚持“无接触”和“面对面”相结合、“走进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实地调研与书面汇报相结合、常态化督办与持续跟踪相结合,督促“支持生态涵养区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本地农产品销售渠道、激发农业生产活力”等47件涉农建议全部在办结期限内办理完成,推动国家机关完善了相关制度措施,加大对低收入村支持力度,将疫情对“三农”工作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十四五”时期,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在北京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深入研究首都特大城市发展的特殊性,跳出“三农”审视“三农”,从“大城市小农业”和“大京郊小城区”的特点出发,秉持主动担当精准有效的工作理念,通过立法监督等履职方式,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首都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人大力量。


作者:薛睿杰、王萍
来源:全国人大

责编:薛睿杰


清风轩 | 《新时代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要闻】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

【要闻】市委召开首次市直部门党组(党委)书记月度工作点评会,蔡奇点评这五个部门

【聚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宣传人大制度,讲好人大故事

架起常委会与代表、代表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