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轩 | 《山林笔记(上下册)》
清风轩 | 好书推荐
《 山林笔记(上下册) 》
作者:胡冬林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08月【内容简介】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生态书写也不断有新的突破,逐步得到文学界和社会公众认可,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类型。这部《山林笔记》是作家胡冬林燃烧生命换来的结晶,它引领我们走进神奇的自然,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自然。
胡冬林是生态文学作家的优秀代表。他长年在长白山林区考察访寻,对当地动植物有着深厚感情,发表和出版的生态文学作品在读者中产生较大反响。这部100多万字的《山林笔记》是他在长白山林区考察、学习和写作的记录,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在森林中的生存状态和创作情况,看到他对当地鸟兽、鱼虫、花木和山民的生动观察,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长白山生态的关切与厚爱。
《山林笔记》让我们看到森林最真实最质朴的诸多细节,听到动植物在一瞬间发出的响动,触摸到一个生态作家在大自然中的点滴感悟。为了尽可能呈现这些珍贵的原始素材,《山林笔记》除了文字出版,还另册编排《〈山林笔记〉动物、植物、菌类手册》,配以作家亲自拍摄的照片近200张,向读者全面展现长白山美丽壮阔的四季世界。
白鹡鸰:胡冬林摄
灰松鼠:胡冬林摄
取食大蓟种子的金丝雀:胡冬林摄
青橡果与柞蚕虫:胡冬林摄
部分专家和作家眼中的《山林笔记》
胡冬林的生活很单纯,写作也很纯粹。他只在乎上山与写作两件事,而这两件事实际上也是一件事,那就是坚持生态写作的道路。他曾说:“生态文学写作是我人生的支撑,它让我的生活充实有分量。只要我活着,我就会一直写下去”。胡冬林这种不夹带任何杂色,不掺杂任何功利的生态文学观念与生态写作姿态,为那些同样喜欢自然文学与环境文学写作的人们做出守正不挠的样板,也为更多从事文学写作的人们做出了正气沛然的典范。由这面清朗澄明的镜子,人们可以找到自己存有的某些“浮躁”情绪,看到自己身上不少的“功利”成分。“浮躁”与“功利”是我们需要整体反思、自我省察的一个大问题。在这一方面,胡冬林的《山林笔记》可谓既给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也提供了一剂良药。——白烨《丰沛而深刻的启示》
胡冬林的软心肠和坏脾气一直很兼容。软心肠才能全心全意地爱自然万物,爱得如此沉浸,爱得心疼肝颤,他的每一篇文字都是恋人絮语,每一本书都是写给森林的情书。年轻时候的胡冬林,从父亲那里不只继承了血脉,还继承了文学理想,他想写出好作品,成为好作家。他的心很野很大,藏得很深,但他的写作却始终没有找到调子,踩到点儿上,创作焦虑把他岩浆般的炽烈和涌动锁在身体里,把他变成了一个急躁、狂放、莽荒的中年男人。但机缘巧合,有一天,“头脑中‘咔’的一响,像钥匙开锁,十多年无素材可写的煎熬,写作方向上的彷徨,对动物的喜爱及知识储备的无处可用,对自然文学写作无门可入的苦恼——混沌中似推开大门,天光明彻。”
他决定进山。在他进山的路上,创作灵魂就此苏醒。
——金仁顺《明月松间照》
中国自然文学如何崛起,如何能够和利奥波德这样的人、梭罗这样的作家,我们中国如何有这样一批作家带有自己的特点,能和世界自然文学对话——又不等同于英美的那那种荒野的自然文学:胡冬林恰恰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范例。正因为有了胡冬林的作品——包括这部《山林笔记》,使得中国很多自然的坐标或者自然的地域带有审美的、带有文学的色彩。正如有了《山林笔记》,有了胡冬林的一系列创作,长白山这座山就变成了一座“文学山”:所以我们希望有更多胡冬林这样的作品出来,使整个中国在近来美丽中国的过程里面都能有这样的光晕泛出来。
——施战军:《山林笔记》研讨会上的发言
整理:宁晓雯
责编:张雪松
清风轩 | 毛泽东 周恩来 刘少奇 朱德 邓小平 陈云 “共和国领袖真情实录”系列
清风轩 | 《红军长征记(上下册)》
清风轩 | 《看世界》、《看世界2》
架起常委会与代表、代表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