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一周年 重点不文明行为治理显成效
遇到不文明行为,超半数受访者会主动上前劝阻;针对6大领域的29类不文明行为,全市各主责单位开展“点穴式”专项治理;“北京市文明行为记录制度”等一批配套制度机制正在紧锣密鼓研究制定……今年6月,《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迎来施行一周年。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从首都文明办了解到,一年来,首都公共文明建设在市民参与、治理成效、配套制度制定等多个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您是否了解《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相关内容”“如果遇到不文明行为,您通常会怎么做”,近日,首都文明办通过问卷调查、专题访谈、收集材料、座谈研讨等方式对《条例》的落地实施展开专题调研。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注意到,一年来,在市委宣传部全方位立体化的普法宣传下,《条例》“弘德立法”效应凸显。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在“你是否知道北京市颁布实施《条例》”问题项中,75.76%的受访者回答“知道”。在“您是否了解《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相关内容”问题项中,受访者回答“了解一点、比较了解、非常了解”的占比高达78.71%,说明近八成市民对《条例》及相关内容已经知悉。同时,通过统计结果还能看到,市民对公共文明行为促进和建设的参与度正在提高,有50.17%和44.06%的市民在被问到“如果遇到不文明行为,您通常会怎么做”时,做出了“主动劝阻”和“热线电话投诉举报”的回答。
对公共卫生、公共场所秩序、交通出行、社区生活、旅游、网络电信等六大领域29类不文明行为进行重点治理是《条例》的一大亮点。一年来,全市各主责单位从问题入手,采取“点穴式”执法等专项治理的方式,向重点不文明行为“说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进公园、进社区,首都文明办组织全市9000余名公共文明引导员广泛开展有序出行、文明旅游、光盘行动、文明祭扫、垃圾分类等各类专项文明引导;针对早晚高峰时段存在的机动车乱插队、乱鸣笛、乱停靠等不文明行为,市公安交管局开展“点穴式”精准执法,搭建北京交警“随手拍”平台,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整治;市城管执法局在8波次的专项执法行动后,停车管理、文明游园的整体问题率从2020年5月的15.4%下降至今年的2.21%;29名涉及文物刻字、攀折花木、野泳野钓、兜售物品、违规投喂等不文明行为的游客,被市文化和旅游局列入“北京市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市公园管理中心针对市民游客反映大的噪音扰民、占道锻炼、投喂动物、野泳垂钓、涂写刻画等不文明游园行为,与公安、城管部门对接,推动入园执法工作,使长期以来顽固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市委网信办加强网络不文明行为治理,不断净化网络空间等。
《条例》的实施让北京的文明行为促进工作进入了法治化轨道的新阶段,催生出一系列配套制度机制。首都文明办表示,一年来,全市不断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推动相关制度研究制定,积极推进公共文明引导员管理、文明行为记录、互联网文明行为规范、道德典型礼遇、文明行为白皮书发布,以及社会服务具体实施办法等相关配套制度机制研究制定工作。
目前,首都道德典型礼遇机制已经基本形成;文明行为促进白皮书研究发布机制已形成初步方案,首都文明行为促进白皮书正在研究制定,公共文明引导员管理办法正在修改完善;北京市文明行为记录制度正在征集各方意见;互联网文明行为规范正在开展前期调研;社会服务的具体实施办法已完成前期调研,下一步将在有关职能部门制定社会服务折抵处罚细则并试行的基础上,形成社会服务具体实施办法的规范性文件。
在首都文明办通过问卷调查、专题访谈、收集材料、座谈研讨等方式对《条例》落地实施展开专题的调研中发现,一年来,对于交通、卫生、社区、网络生活方面不文明行为的治理,仍然是广大市民的殷切期盼。
访谈中,市民感受到的不文明行为:交通秩序方面,非机动车不遵守交通规则、逆行;机动车不礼让行人、车辆随意变道、行人不快速过马路;共享单车破坏与乱停乱放;在乘坐交通工具时,(地铁)存在上车抢座、大声喧哗、随意吃东西、手机等电子设备大音量外放的现象。
公共卫生方面,存在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吸烟、大声讲话,公园、娱乐等公共场所乱丢垃圾等不文明现象。
社区生活方面,存在遛狗不拴绳、动物粪便不清理,公共设施设备上乱张贴小广告,楼道里装修垃圾清理不及时等现象。
其他方面,如有人反映网络诈骗和骚扰电话频繁,旅游过程中出现景点不排队和乱涂乱画的现象偏多。
【学习】《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要闻】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聚焦】继往开来的世纪伟业 ——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刻
【学党史】踏寻北京红色记忆——北大红楼作为北京红色资源的深厚内涵、历史价值和特殊地位
学习金句 |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