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的北京,阳光灿烂,蔚蓝的天空让人格外心旷神怡。在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的赛场上,当运动员们纵身一跃,在碧蓝的天空下腾空翻转时,后方绘有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的首钢冷却塔也格外醒目。画面定格,让人不禁感叹:酷炫!真美!
蓝天+首钢滑雪大跳台+冷却塔。“这是我见过最酷的景色之一!”2月8日曾在这里夺冠的谷爱凌,也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昨天北京空气质量一级优,大部分地区的PM2.5浓度仅在个位数。这样好的空气并不是只有这一天,自北京冬奥会开赛以来,从实况来看,北京的空气质量一直不错,基本上每天都保持优良水平。 冬季是雾霾天气的高发期,前些年的北京,一到秋冬季频繁遭遇雾霾天气的侵扰。如今即使是在冬季,雾霾也不再是“常客”,取而代之的是大家津津乐道的“北京蓝”。北京环境效益的持续释放,正是得益于长期坚持不懈的大气污染治理。 就在刚刚结束的2021年,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再次实现突破,空气质量首次实现全面达标,PM2.5年均浓度也降低到了33微克/立方米。在全年365天里,优良天数达到288天,接近八成,且一级优的天数较2013年增加了73天,蓝天的底色更纯,“含金量”更高了。 “这是一份可喜可贺的成绩!2013年以来,北京市空气质量持续显著改善,大气PM2.5年均浓度改善的幅度之大、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相信北京市民对北京市生态环境的这份答卷是非常满意的。”清华大学教授、国家环境保护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书肖充分肯定了北京市的大气治理成效。 的确,从2013年北京市向PM2.5正式“宣战”以来,北京市聚焦燃煤污染、工业污染、机动车污染、扬尘污染等,全面治理大气污染,从最初“大干快上”的工程减排,到绣花般细致的管理减排,北京市完成了大气治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煤改电、煤改气、减煤降氮、治理散煤……多年的“无煤化”治理,北京的煤炭消费量在2020年只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的1.5%。二氧化硫年均浓度,由1998年120微克/立方米降至2019年4微克/立方米,北京市已经基本解决了燃煤污染的问题。 针对机动车污染,北京“严标准、促淘汰、强监管”,加上交通管控约束、经济政策鼓励等措施,已经逐步形成了“车、油、路”一体化的北京机动车排放控制体系。其中,北京构建了国内最严机动车污染防治体系,不断在全国率先提升机动车排放标准和油品标准;疏堵结合,提倡使用新能源汽车,并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严格监管机动车污染排放,首创“环保检测、公安处罚”执法模式,紧盯进京口和市内重点道路点位,严把高排车入口关。 对反映城市干净指数的扬尘问题,北京各区因地制宜,大力治理扬尘,创新了不少妙招,甚至用“以克论净”来看治理效果。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处副处长王爱平在春季沙尘高发时经常随机走访工地,他看到的工地大部分表现都很到位,有些工地的施工人员会在早晨拿着墩布清理出口的路面,还有一些工地会用高压水枪冲洗出口路面,“其实各区都在用适合自己的土办法来治理扬尘,可能公众会疑惑他们在做什么,但是工地出口的道路变干净了,我想这应该是会被直观感受到的。”王爱平说。 北京空气质量的全面达标,还得益于攻坚克难和科学施治的创新精神。近年来,北京率先在全国建立城市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体系,先后三次开展PM2.5来源解析,量化分析北京市PM2.5来源组成和区域传输影响,精准识别污染来源,这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北京还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成覆盖街道(乡镇)的高密度监测体系,搭建首个重型柴油车在线监控平台,并利用卫星遥感、走航、视频监控等科技手段,精准快速识别主要污染物,构建“智慧+环保”监管新模式。 大气治理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久久为功,锲而不舍,北京仍将继续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战役。“空气质量从开始达标过渡到稳定达标,这也是一个目标,所有东西都是将阵地打下来以后,还得巩固才能继续往前走,也就是得不断减排把底线守住。”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说。
来源:北京日报
责编:史健
【要闻】蔡奇、陈吉宁春节后首个双调研来到城市副中心,要求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质量样板!
【人大动态】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近期重点工作
【评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十个明确”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述评之一
【关注2022北京冬奥】本市12345热线 21个语种服务冬奥会
【关注2022北京冬奥】冬奥会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力
【聚焦】反食品浪费法:“小快灵”立法的生动实践
【学习】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论范式创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