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国人大官微点赞!用代表“家站”小平台书写全过程人民民主大文章
聚 焦
在今年7月刊登《北京人大:擘画全过程人民民主首都画卷》之后,全国人大微信公众号再次点赞北京人大工作,今天集中刊登《北京人大: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法治力量》《“四问该不该”把好预算关 人民美好生活有保障》《用代表“家站”小平台书写全过程人民民主大文章》《东城人大:以创新实践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朝阳人大:基层立法“直通车” 传递民意“加速度”》等文章。
2021年10月,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高度,深入阐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强调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对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作出重大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代表家站是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和为人民服务的主阵地,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平台和有力抓手。北京市各级人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全覆盖建好家站”“常态化用好家站”,运用“万名代表下基层”机制,探索人大代表“月进站、季回家、年述职”履职制度,组织一万余名四级人大代表带着法规草案、监督事项,常进家站、常驻家站,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增强人大工作接地气的广度、察民情的深度、聚民智的精度、惠民生的力度,让人民群众在切身参与和日常收获中感受到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全覆盖建好家站,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找得到人、说得上话、议得成事”
三位人大代表边听边记,还不时就着大家的发言问几处细节、聊几点想法,不知不觉,本打算十一点半结束的座谈一直“拖堂”到了十二点一刻。
最后一个发言的刘月如大姐一边合上笔记本,一边笑着说:“代表联络站开在了咱们家门口,大家走过路过,就知道家站在身边、代表在身边。代表履职都特认真,工作人员也很热情,我们有事儿都愿意来这儿。”
短短几句话,流露出的是对人大代表和代表家站的认可。
已经嵌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代表家站,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找得到人、说得上话、议得成事”,让接地气、冒热气的基层声音通过人大代直通决策过程。
打开200余页的全市代表家站名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家站分布图:340个代表之家,2938个代表联络站,红绿相映地点缀着京华大地。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代表联络室主任李文介绍说:“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市人大常委会一直把代表家站建设作为进一步发挥好代表作用,密切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基础载体和重要抓手,2019年召开的全市代表家站工作现场交流会更是对规范化建好家站、常态化用好家站提出明确要求。”按照因地制宜、集约高效、就近就便原则,街道、乡镇建代表之家,社区、村建代表联络站。目前,代表家站已在全市行政区域内完成全覆盖,网上家站也在加紧推进,实现线上线下有效衔接,1.4万多名四级人大代表全部编组入站,参加活动。
尽管每个代表之家“家”风、“家”具不同,每个代表联络站“站”长、“站”规各异,“有地议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是所有家站的“硬杠杠”。
这里不只是一块牌子、一间房子、几张桌子,更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重要阵地。
这里时常有反映大事小情、情绪激动的群众,有专心倾听、耐心询问的人大代表,有一丝不苟、答疑解惑的政府职能部门,这里成了党和政府、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议事协商、沟通交流的温馨家园。
为了更好贯彻落实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北京正在构建代表“月进站、季回家、年述职”工作格局,代表每月带着市、区人大立法监督议题“进站”联系群众、听取意见,每季度带着问题“回家”学习充电、提升能力,每年带着履职成绩单向原选区或选举单位述职、接受监督,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人大代表就在身边,确保人民找得到、阵地用得上、效果看得见。
用活动保障活力,带老百姓“沉浸式”参与到人大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
北京市各级人大不但在规范化建好家站上花心思,更在常态化用好家站上下功夫、出实招,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通过源源不断的活动为家站带来了十足的活力,吸引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在这里“沉浸式”参与到人大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
2019年8月,市人大常委会一声号令,全市上下围绕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展开了声势浩大的“万名代表下基层,全民参与修条例”活动。整个过程特别强化了“人大代表进家站”要求,突出了代表家站所扮演的“履职阵地”作用,积极发挥了代表家站汇聚民意民智、提高立法质效的功能,不仅保障立法之路满载民意,也为人大议题和代表履职在代表家站双“下沉”探索了新的路径。
“以前一直觉得立法是法律专家、大学教授、领导干部的事情,没想到竟跟我这个当了一辈子工人的胡同大妈扯上了关系。”聊到自己的“土点子”最终变成法条,家住东城区东四七条的马池兰大姐开心得像个孩子,“这两年人大代表带着法规草案来家站征求意见的频率越来越高,我除了自己经常参加,还发动亲朋好友、街坊四邻一起给人大工作‘支招儿’。”
确实,凡是关系老百姓房前屋后、楼里楼外、身左身右的法规草案都开始走进代表家站,关涉千家万户的法规,都由千家万户说了算,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街道办事处条例、反食品浪费条例、接诉即办工作条例等,无一不是如此。
2021年接诉即办工作条例立法,本着“将意见吸纳得更充分一些,情况考虑得更周全一些”的原则,在条例草案二审和三审前两次组织代表通过家站征求群众意见。二审前,代表们把6.7万名居民的7500多条意见从家站带了上去。三审前,担任代表职务的市领导再次来到家站和居民们坐在了一起。
不单单是立法工作,人大监督正在这里“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重大事项决定在这里纳百家之言、集万民之智,代表建议办理在这里落地有声、回音嘹亮……
2022年初,新一届区、乡镇人大代表刚刚当选,就参加了“进家站见选民”活动,除了认认门、见见人之外,他们还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宣讲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把最精彩、最生动的中国人大故事讲述给人民群众。
不久前,代表家站又在非机动车管理条例执法检查中大显身手,一万余名人大代表再一次带着调查问卷回“家”进“站”,听民意、摸实情、找问题、谋对策,把倾听人民呼声、反映人民意愿、维护人民权益贯穿到监督工作全过程。据统计,短短两周内,各级代表在家站现场听群众“吐槽”1159场次,收集调查问卷69106份,涉及具体意见建议10926条,为条例“边检查、边督促、边整改”提供了精准的“靶向目标”,也为破解非机动车治理难题带来了可以复制推广的“金钥匙”。
这次开门监督不仅有家站的千场“吐槽会”、万份反馈单,还有一百多场问题督办会。在最后的督促整改环节,前期检查反馈问题集中的街道乡镇都把督办会开在了代表家站,邀请人大代表和辖区群众现场听取政府部门改进工作的任务书、时间表、施工图,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的最终标准。
就这样,代表家站在一次次高效活动中,陪伴着人民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参与实践,见证着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实到人大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
以实效回应民声,在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中写就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全覆盖建好家站、常态化用好家站,只是开始。及时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才是民主的实质。
很多时候,居民来家站反映的都是“家常小事”:家里的暖气不热、小区遛狗的没有拴绳子、旁边公园跳广场舞的大妈吵到了正在学习的小孙子……
“千万别把群众的小事不当回事,”常年工作在代表家站、有着近30年履职经验的市人大代表张梅菊说,“我们在家站接待人民群众,一定要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如果小事都得不到回应,遇到大事、难事,谁还会来找你?”
朴素的话语,饱含着深深的为民情怀,更揭示了民主的真谛:“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
家长里短的小事要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更要推动解决。
吉市口5号地块位于朝阳区与东城区接壤地带,长期闲置,管理缺失,丛生的杂草与周边林立的高楼大厦形成巨大反差。2018年的一次家站活动中,居民向朝阳区人大代表徐爱民表达了在这里建设停车场的愿望。
但是,历史遗留问题和周边环境设施像两个“拦路虎”挡在面前。徐爱民没有退却,一次次的登门拜访感动了产权单位,共建共享的开发方式协调了临区的街道,奔走忙碌3年之后,大家盼望已久的停车场终于建成使用。
再次来到代表联络站,等待徐爱民的不仅是居民的笑脸,还有一面“当群众代言人,办群众关心事”的锦旗,鲜红的锦旗承载着居民对徐代表的感激,也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解与支持。
“人大代表是人民选出来的代表,就要为人民说话,替人民办事,非常感谢代表家站这个平台,让我们为民代言、为民履职有了阵地。”徐爱民看着锦旗坚毅地说。
这样为民办实事的生动画面,时常在代表家站上演。
在东城区东四街道,代表家站联合社区议事厅,由人大代表、居民代表、街道领导、责任规划师、物业经理、居委会工作人员一起给“美丽院落”改造出谋划策,擦亮老北京胡同文化的底色。
在丰台区东高地街道,代表家站里的“人大代表在倾听”活动,把居民反映的问题逐一梳理,形成问题清单、办理清单、反馈清单,在推动爬楼机安装、便民终端机落地、优质教育资源引入中回应着民生关切。
在通州区玉桥街道,代表家站定期邀请医学领域的人大代表举办健康大讲堂,把基本的医疗知识、救护常识、用药说明送进家站,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
一件件办到老百姓心坎上的实事,让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走得更近、联系更紧,也让老百姓直观地、近距离地感受着人民当家作主的滋味。
回望过去,张梅菊代表说:“有事进‘家’来,一‘站’解难题,北京正在用扎根群众的代表‘家站’小平台书写全过程人民民主大文章。”
展望未来,张梅菊代表表示:“以首善标准贯彻落实好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代表家站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来源:全国人大
【学习】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总体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