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全文字数:1800 字

预计阅读时间:4.5 分钟


调查研究是机关工作中难度相对较大的重要一环,也是干部成长成熟的“必修课”。《之江新语》一书中曾有三篇短评专门谈到调查研究:《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和《调查研究要点面结合》。特别是提到的“深、实、细、准、效”,可以说构成了调查研究的五个维度,为年轻干部了解情况、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


坚持“眼睛向下”


要做好调查研究,首先要回答“向谁做调查研究”的客体选择问题。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科学决策的过程,需要我们真正重视,做到“三个深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和深入一线。基层是多种利益矛盾的交汇点,群众是感知政策好坏的直接“晴雨表”,一线则是政策执行的最末端,这是做好调查研究的源头活水。正如《之江新语》中所写,“善于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交朋友,到田间、厂矿、群众和社会各层面中去解决问题”。


如果不真正俯下身子、迈开步子,调查研究就易流于形式,止于表面。年轻干部对具体情况尤其是基层实际了解相对较少,更需“眼睛向下”,剔除“娇”“骄”二气,走出办公室的“舒适区”,到田间地头和百姓家中寻求问题的答案。从材料到材料、从会议到会议、闭门造车甚至胡编乱造必然无法获得真知灼见。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调查研究是一个主观认识不断逼近客观真相的过程,对待调查研究的态度往往能反映出党性修养和工作作风,也直接决定了调查研究的实效。如果不是带着强烈的问题导向和责任担当精神去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调查研究易浅尝辄止甚至“走过场”。


具体来说,需要警惕并克服三种错误倾向:一是主观主义。作为年轻干部,要坚决克服轻视调查研究的错误思想,不做调查研究上的“精神懒汉”,不当从材料到材料和人云亦云的“二传手”。二是经验主义。过去做过的调查研究不一定现在能适用,现在适用的调研成果不一定将来也适用,这个地方做的调查研究不一定在别的地方仍适用。这就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三是教条主义。调查研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和理论,需要放到鲜活的实践中反复接受检验。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


注重典型性与广泛性的辩证统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解决了调查研究的主客观问题,还需辅之以科学高效的方式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之江新语》里谈到调查研究要注重点面结合,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注重研究对象的广泛性,获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多角度换位思考,反复比较,避免成为无知与偏见的附庸,又需照顾到研究对象的典型性,慎重选取能够代表某个领域、区域或群体共性特点与规律的样本。


还可以充分借助体制内各相关调研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和市场、社会各界的研究力量,学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问题。同时,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层次、多渠道了解情况,这方面,年轻干部比较有优势,应充分发挥其在调查研究中的支撑作用,拓展信息来源的广度和深度。


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收集到丰富的信息材料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分析和提炼。这需要注意把握三个方面:一是从碎片化到系统化。调查研究收集到的不同群体、不同视角的信息往往是局部的甚至是狭隘的,要善于以批判性思维去伪存真,从高处着眼形成整体认知与判断。二是分辨主次矛盾,提炼内在规律。有了整体认知与判断,要根据多元利益主体和矛盾分歧,明确主次矛盾,抓住事物本质,从而提炼内在规律,这也是调查研究的本质所在。三是勇于否定之否定。调查研究很多时候难以一蹴而就,一次调查研究可能没有办法直接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别是年轻干部资历浅、社会实践经验相对欠缺,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对事物本质的把握与判断容易“缺少火候”。


要拿出勤勉不倦的意志力,不厌其烦地训练自身,逐步塑造将碎片化观点上升为共性规律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即便这次调查研究符合当下的情况,一旦时空条件发生变化,原有的研究结论也可能不适用,要以勇于自我否定的精神推动调查研究动态化,实现认知螺旋式上升。


服务决策大局


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并取得实在成效,是一个长期实践、反复提高的过程,需要有科学的调查研究观作为指导,审慎提出多元可行的解决方案。调查研究要站准、站稳为了谁、服务谁的价值立场。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研究的末尾。在收集大量信息全面了解情况并提炼内在规律后,要落脚到为党和人民的大局,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否则调查研究就会走偏甚至误导决策。


END



推荐阅读


跟习近平总书记学如何讲故事



责任编辑:汪鑫鑫

编辑:杨宪东

设计制作:吴贺妍

投稿信箱:wx@mishugongzuo.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