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家站故事】十八年的“联络站” 二十年的“老”代表——大兴区兴丰街道黄村西里代表联络站纪实
十八年的积淀
温暖的春日里,走在大兴区黄村西里社区干净整洁的小路上,不经意间,会邂逅一座洒满阳光的小四合院。四合院里挂着“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代表联络站”等好几块牌子。
“我是二十年的‘老’代表了”,已连续五届当选区人大代表的王黎打开了话匣子。她自豪地介绍,代表联络站和社区“两委”所在的这个小小四合院,本身就是“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的一个成果。他们原来办公的地方在一个小单元房里,比较拥挤,居民也不太好找。“代表联络站覆盖的4个社区,都是老旧小区,其中黄村西里社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在平均楼龄四十年的老地方,改善办公用房很不容易。多位人大代表在一起研究切磋,与街道、建委、民政部门多次沟通,才把现在这处空间争取过来、利用起来,有了这样一个为民服务的场所。也为代表联络站的建设打下了物质基础。”
王黎是2003年底当选大兴区第二届人大代表的,刚开始,她对如何履职,心里是模糊的,自己也在摸索联系群众的好方法。2005年8月,大兴区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关于建立代表联系网络的实施意见,对建立联系选民网络作了细致的规定。在区人大常委会的统筹指导下,兴丰街道黄村西里人大工作站也于同年正式成立,这是践行《代表法》中规定的“代表应当与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举措。
工作站的成立,构筑了大兴区“区人大常委会—人大街工委—代表—选民”的四级联系网络。为了使代表工作在选区内全覆盖,当时黄村西里人大工作站由包括王黎在内的两名区人大代表、分布在各社区的多名联络员以及90名信息员组成“代表网络渠道”,人大街道工委为工作站配备了公示牌,设立了代表联系信箱,并向各社区发放了几千余份《致辖区选民的一封信》,广泛宣传工作站的性质和作用。
结合社区工作的特点,工作站形成了“一加五”工作模式,并延续至今。“一”是每月设定一个选民接待日,“五”则是平时采取五种形式方便群众反映诉求:一是与选区的居委会主任沟通情况,了解群众的热点问题;二是参与社区会议听取群众建议;三是定期走访群众了解群众诉求;四是向选民代表公布自己的办公电话,听取群众反映;五是凡收到群众初步反映,都通过个别交谈或小型座谈会等形式,进行调查研究,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完善的网络,创新的方法,畅通了民意渠道,为代表及时解决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奠定了基础。
十八年的延续与创新
——做好规定动作、用好自选动作,不断完善代表联络站建设
在黄村西里代表联络站,保存着从2005年至今十八年的工作档案、活动照片、代表接待选民的记录等。早年建档案的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档案里保存着一张张有年代感的老照片。随手翻开2008年的档案,看到一页2008年10月29日的“代表接待选民登记表”,居民反映的诉求包括加强社区建设、在老人生活需求和文化需求方面加大投入、建立社区发展的远景规划、及时更换社区损坏的地砖……事无巨细,代表们都给予了现场答复,有的则形成了代表建议。
再打开近几年的档案。2020年5月24日,一位选民反映“2003年,小区进行综合节能改造,当时承诺对自家护栏拆除统一规范,拆除护栏和更换锁芯都有补贴,但是后来并没有得到补贴,希望帮助解决。”这属于个案,王黎代表移交社区居委会办理,居委会又与城建科沟通,虽然事情过去的时间比较久、核实困难,也仍努力帮助居民办理。
王黎说,十八年来代表联络站的工作有延续、有传承,也有不断的探索创新。依托黄村西里社区平台,她不断完善代表联络站建设,做到有专人负责日常组织管理、有规范工作制度、有档案归纳存放、有固定经费保证、有年度计划和年终总结。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下功夫用好“自选动作”。
在原来“一加五”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三固定、三结合”机制,即固定每月一次选民接待日、固定每个社区有联络员和信息员(黄村西里代表联络站负责联系四个社区,每个社区一名联络员和15名信息员)、固定“人代会前听民声”(人代会前召开选区居民代表会,征集选民意见);“三结合”即“结合街道中心任务、结合社区实际情况、结合属地管理原则”开展工作。
近年来,围绕着“新大兴、新国门”建设,联络站找准小区内社会治理与社区管理的结合点,参与解决社区内的管理难题。围绕着大兴区创城创卫工作,联络站组织代表征求意见建议、参与社区楼门整治活动、与居民商议小广告和电动车治理的方式方法,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人大工作看得见、摸得着,“代表就在身边”成为了社区居民的共识。
针对辖区内20世纪70、80年代的老社区环境差、安全隐患多、人口居住复杂等特点,站内代表发挥作用、积极奔走,推动实现了富强南里投入千余万元改善人居环境、富强西里整合资源开展大整治等多个“大手笔”工程,改变了这些地方“老破旧”的局面。结合属地管理原则,联络站代表还深入辖区单位进行视察,对社区内的驻区单位行使监督权。
联络站内代表信息公开,选民可以随时约见代表,也可以跟代表“预约”反映问题,代表还可以列席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这两年,兴丰街道在开展“零诉求社区创建”,联络站结合黄村西里社区推行的“网格民情工作法”“拉家常”协商议事机制,组织人大代表定期走入社区和选民中间,听取居民的诉求、了解选区难题,并对问题深入调研、推动群众诉求办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居民的投诉大为减少,在一个时期内社区月均诉求不到两件。“我们还在不断探索,相信代表联络站今后能为推动社区的‘未诉先办’发挥更大作用。”王黎说。
二十年的情怀不改
——关注群众的揪心事,增进群众对政府的感情
联络站工作干得好不好,关键在人。二十年来,王黎将人大代表身份和居委会主任身份“有机融合”,统一于“为群众解决揪心事”的情怀之中。
黄村西里社区的居民们常说:“不是每个社区的居民都能说出居委会主任的名字,但我们能;不是每个选区的代表都能被选民视为亲人,但王黎能!”在社区居民的眼中,王黎是外冷内热的真性情主任,在选民心中,她是最值得信赖的人大代表。
三中巷成型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一条长约200米的老街巷,因为周边学校、幼儿园、医院及居民楼密集,每天的过往人员众多,在巷的西口,有20多棵高大的杨树,随着树龄的增长,部分树木中部已经空洞,近年来,过往的行人不慎引发树木着火等现象时有发生,引起过往群众的不安,而且每年春季,缤纷的杨絮更是让居住在这里的居民苦不堪言。
黄村西里代表联络站在得知一情况后,进行了深入调研。王黎代表了解到,这些年代久远的树木虽地处市政路,树权却在街道,而树木的处置又涉及多个部门和法律法规,针对这一难题,王黎提出了建议,经过多方努力,困扰群众多年的大树难题得到解决,消除了隐患,净化了环境。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孙淑芹激动地说:“你们对群众意见的重视,不仅反映了人大代表高度的责任感,也反映了政府对群众的关心,增进了群众对政府的感情。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们也更能够理解政府,同时也更愿意通过代表联络站这一途径反映问题。”
联络站所在选区以央企、破产企业及政府直管公房为主,原有物业不作为或少作为、居民不缴费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要瓶颈,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在区人大城建环保委的指导下,王黎和选区的人大代表们联手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指导代表深入企业及居民家中开展调研,协助社区打造了“党建物业联合体”,讨论制定了《黄村西里社区党建物业联合体议事规则》。后来聘请了物业团队,居民物业缴费率大幅度提高。人大代表们借势组织居民制定社区文明公约、自治章程,引导居民商议社区规矩,制作《红色治理宝典》,推动社区走向规范治理轨道。
黄村西里社区内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近四分之一,社区以5层、6层居民为主,一直以来,上楼难也是居民的心病,王黎代表在深入选区了解到,居民希望安装电梯的呼声越来越高。她和选区的代表们多次通过代表建议进行呼吁,在他们的努力下,大兴区老旧小区安装电梯工作在黄村西里率先实施,开启了老楼加装电梯的先河,先后安装了6部电梯,解决了老人上楼难问题,将服务百姓做到了实处。
一个代表联络站是否能够“聚人气”、有活力,与站长作用的发挥有着很大关系。在黄村西里代表联络站,王黎代表多年的用心“经营”,让小站真正“活”了起来,成为了人大代表联系群众、为民服务的“幸福驿站”。
责编:张雪松
【聚焦】总书记心中的新时代好青年
【要闻】尹力检查安全生产和火灾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工作时强调以对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主题教育】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扎实开展主题教育
【聚焦】以法为盾 守护古都之“脊”
【家站故事】听天坛根儿下的民主故事——走进天坛街道祈谷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
【学习】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关注】遗产活化 鼓楼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