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都市圈为什么有个“大”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杠杆游戏 Author 张银银
2022年9月28日,《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发布版)》(下文简称“规划”)挂网。
头一天,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实施推进会以视频方式举行。上海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及相关市、区分设会场。
如上图《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会同江苏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组织编制。
规划说,(这)是上海与周边8个城市(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协作发展的共识性文件,也是建设卓越全球城市区域的宏伟蓝图。
注意措辞,“共识性文件”,不是传统法定批复的规划;同时,规划侧重空间协调,和此前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明显不同——这些明确说了是都市圈发展规划。
问题来了,为什么上海(大)都市圈迄今为止没有部委层面的发展规划?上海都市圈为什么有个“大”字?这份空间协调规划有哪些有趣、值得关注的点?杠杆游戏一一说一下。
1
上海大都市圈为什么有“大”字,这个提法为啥特殊
对了,虽然《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发布版)》挂网的时间,是2022年9月28日,但是杠杆游戏看到有官方网站说,其实2022年1月就印发了。
如下图。
注意,我们看到的挂网版本明确有说为“发布版”,说明还有内部完整版本。
回到上海大都市圈的“大”上来。
2017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批复,提出:
“充分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构建上海大都市圈”。
上海是不一样,其他地方都是建设都市圈,上海是大都市圈。
其他的都市圈从地理空间形态上,总体是众星捧月,围绕着较大城市,以此为半径按照1小时通勤规划,相关部委也是这样说的。
而《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的范围包括上海、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在内的“1+8”市域行政范围,陆域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万平方公里。
其他相关部委已经批复都市圈,撑死只有2、3万平方公里——你说上海大都市圈是不是“大”?且上海在1+8城市中,显著偏东边,并不居于中心地带。
同时,上海大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其实都有一定重叠。
上述分别是江苏、浙江两省内部规划的都市圈,并得到相关部委的认同。
规划明确说:上海大都市圈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通勤圈,而是以地理邻近性为基础、功能紧密关联性为核心,并兼顾行政治理的完整性,由上海与周边8个城市共同构成的多中心城市区域。
对了,规划介绍,2020 年,上海大都市圈常住人口为7742万人。
2020年上海大都市圈GDP为11.16万亿元。上海大都市圈以占长三角约1/6的陆域面积,承载了长三角1/3的人口和约1/2的经济总量。
在2020年长三角各城市GDP、2019年长三角各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中,都市圈在前10位城市中均占据6席,是长三角城市群功能最集聚引领区。
上海大都市圈确实“大”啊。
2
上海大都市圈从1+6到1+8
我们溯源一下上海大都市圈。
2016年,国常会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发挥上海龙头带动的核心作用和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交通运输网络培育形成多级多类发展轴线,推动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
此次规划也提到,2019 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推动上海与近沪区域及苏锡常都市圈联动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
在规划中,杠杆游戏看到措辞这么说的:
上海大都市圈圈内城市间渊源悠远深厚。历史上,这里就水脉相依、血脉相连,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时至今日,密切的人员流动、物资流通和经济往来让这里成为全中国最繁荣、最有活力的区域之一,也让这一地区的协作抱团发展意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
这是在强调,为什么要搞上海大都市圈。
规划还说,近千年的历史积淀与时代洗礼,让这里的每个城市在过往的发展时期,都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可以说,无论是从上海自身,还是圈内任何其它城市来看,当前的发展似乎“都挺好”;
但作为一个规模总量比肩发达国家的经济体而言,局限于“单打独斗”显然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满足于“各自安好”更是不足以承载国家发展的责任与期待。
看看这些措辞格局。
规划接着说,国家提出“到2035年,现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的适时提出,既是圈内各城市发展的迫切诉求,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责无旁贷的国家责任。
因此,编制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是贯彻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得了,看了这些词汇,上海大都市圈不搞不行!
2018年《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中初步提出上海大都市圈规划范围为包括上海、无锡、苏州、南通、宁波、嘉兴、舟山在内的“1+6”城市。
2018年在针对《工作方案》的专家及省市意见征询座谈会中,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上海大都市圈规划范围既要突出通勤圈等学术概念,也应当考虑区域重大的资源要素协同,同时要兼顾当下行政管理及政策投放的确定性,以及面向未来动态调整的可能性。
基于此,经过定性定量分析,综合考虑太湖等重要生态系统协同的需求,并结合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及苏浙两省的意见,最终明确本轮上海大都市圈范围为包括上海、无锡、常州、苏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舟山在内的“1+8”市域行政范围。
图表来源|恒大研究院(特此感谢,上图没有常州存在错误,特此说明)
沪苏浙三地于2019年8月联合印发了《关于成立上海大都市圈空间规划协同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和《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并于2019年10月17日召开第一次领导小组会议,正式启动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编制工作。
规划介绍,组织方式上,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是由各城市共同参与、共同编制、共同认定、共同实施的协作规划,规划过程中充分尊重各方诉求,搭建沟通对接的平台,保证规划的开放性。
治理模式上,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是区域现代化治理的一次探索,搭建了一个区域协作与诉求交流的平台,将跨域治理的思路贯穿规划的全过程。
虽然国内其他都市圈也尊重各方诉求,但是那些都市圈的绝对中心是无比明晰的,上海当然也是上海大都市圈的老大,但如杠杆游戏上文所述,无论其地理位置,还是其他城市总体都太发达了,其中还涉及和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的一些协调。
废话了这么多,解释上海大都市圈的“大”、不同,也是够无聊的,不过背后我们也能看到我国特色。
3
上海大都市圈的几个挑战
环境挑战杠杆游戏就不多说,我们谈谈人口。
规划总结了3点。
第一,人口增速趋缓。对比2000-2010年、2011-2020年两个时期,上海都市圈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别为151万和95.7万,同一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年均人口增量分别为137万、224.4万。人口流入增速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
第二,人才培养和吸引力有所减弱。从在校大学生数量来看,2010年上海大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分别为125万人、147万人,2020年分别为167万人、241万人,2011-2020年间上海大都市圈在校大学生增量42万,不到粤港澳大湾区增量的1/2。
同期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留存在所在区域工作的比例方面,上海大都市圈为70%,也低于粤港澳大湾区的80%。
第三,老龄化程度较高且不断加剧。2015 年上海大都市圈的常住人口老龄化率(以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部常住人口的比例为标准)为12.6%,2020年进一步提高至15.4%,明显高于粤港澳大湾区(7.5%、6.5%)和京津冀城市群(10.3%、13.6%)。
这两个地区的人口结构,都比上海大都市圈显得“年轻”。
其中,上海市常住人口老龄化率已达16.3%,高于都市圈平均水平。若按当前人口增长趋势延续,那么到2035年,上海大都市圈常住人口将比同样按当前趋势延续的粤港澳大湾区少近1000万人左右,且老龄化程度将不断加剧。
接着杠杆游戏谈谈创新方面的挑战。
第一,基础科研要素优势明显,但创新转化明显不足。2020年,上海大都市圈内国家大科学装置6处、国家重点实验室45处,双一流学科61个、高等院校149所,各类科研机构7900余家,整体实力突出。
但都市圈内部,创新要素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差异。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高等院校等方面,沪苏两市合计占比均在60%-80% 之间,而湖州、嘉兴、舟山等城市则相对缺乏。同时。都市圈的创新转化能力总体偏低,在促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方面仍存在差距。
2020年,都市圈内授权专利36.0万件、高新技术企业4.3万家,均明显低于粤九市63.3万件、5.5万家的水平。
第二,区域创新链开始萌芽,但创新竞争明显大于合作。都市圈众多企业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创新孵化源头、苏浙两地为转化-中试-生产的区域性产业布局模式,多市政府也在积极探索通过正反向飞地推进本地创新发展,以虹桥商务区、张江科学城等为代表的创新地区成为了区域性的创新服务的重要平台。
但整体来看,都市圈城市之间的创新合作仍明显不足。2019年,上海大都市圈内合作专利的数量为6.5万条,仅占专利授权总量的6%。行政管理壁垒对要素流动和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制约。
第三,都市圈产业以规模集群为主要组织方式,城市之间产业分工不显著。都市圈的创新关联以横向联动为主,各城市内部产业与创新体系相对独立完整,彼此间关联较弱。
制造业总体呈现独立规模集群的特点,即规模总量大但城市之间的产业关联并不显著。
第四,先进制造业仍外企外资占比较高,内生创新能力亟需提升。从规模上来看,都市圈制造业实力雄厚,2019年工业增加值3.7万亿,占全国11.7%。
但从质量上,先进制造业的国际依赖较为显著。在上海、苏州、无锡等制造业强市中,高新园区、经开区等实力最强的产业板块均以外资企业为主导。
最后杠杆游戏谈谈交通流动的挑战。
规划举例,都市圈轨道规模不足、覆盖率低。当前,上海大都市圈内服务跨区城际出行的轨道线网总里程为2070公里,与东京首都圈差距仍然较大,都市圈区县和乡镇的轨道覆盖率偏低。
既有的普速铁路虽然线位优势明显,但未得到充分利用。都市圈轨道作为最适合服务都市圈内高频次、规律性城际出行的轨道交通方式,目前线网总里程仅520公里,且不同线路间设计标准不一,网络规模小、服务能力不足的短板非常明显。
还有枢纽远离中心,重要节点地区难以直连直通,城市中心结合较好的铁路站点班次却较少等问题。
以及网络不融合、体制不融合,各城市城际、市域(郊)铁路网络由于缺乏有效衔接等问题。
此外,机场港口群分工协作有待进一步提升与世界先进机场群相比,上海大都市圈机场群在多个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
在港口方面,虽然与世界先进港口群相比,都市圈内各港口在货运量上处于领先地位,但货运附加值和港口群内部协作关系等仍有提升空间,上海港作为枢纽港对港口群发展的统筹和引领作用不足。
4
上海大都市圈总目标: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空间规划的下沉值得学习
规划说,以本世纪中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基本依据,以国务院批复明确的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目标为引领,综合周边城市共同诉求,将上海大都市圈的目标愿景确定为“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成为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更加融合的都市圈”。
建设一个创新、流动、生态、人文的现代化都市圈。
规划分了三阶段。
2025年:初步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框架;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2050 年:全面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
规划提出,聚焦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的总目标,围绕创新、流动 、生态、人文四大分目标,按照“整体性指标合作共达,底线型指标就高不就低”原则构建4维度、17项的核心指标体系。
如上图,杠杆游戏就不一一举例。
对了,这份规划的名字叫“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对,强调空间协同,第四章谈空间格局,很吸引杠杆游戏。
规划说,作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上海大都市圈将有更多的城市嵌入全球网络,形成“多层次、多中心、多节点”的功能体系。
OK这个表达其实没什么,好多地方都说多中心、多节点之类,比如多中心城市的代表重庆,这个说法好多年。
了不起的是,规划建立“大都市圈(全域)——战略协同区(次分区)——协作示范区(区县级)——跨界城镇圈(镇级)”的空间协同框架,实现协同举措的层级传导与深化落实。
对,规划到了镇一级,真是太棒了,也只有成熟、基础好、发达的都市区域才能如此下沉精微。
规划有详细说明,杠杆游戏就不多解释了。
如下图,老家或在这些地方工作的杆友,找自己需要的地方吧。
规划其他章节,如共塑全球领先的创新共同体、共建畅达流动的高效区域、共保和谐共生的生态绿洲、共享诗意栖居的人文家园、规划实施保障,杠杆游戏就不多说。
这份共识性、而非传统法定批复的规划,编制得挺不错,推荐上海大都市圈1+8相关城市的杆友一读。其他都市圈、城市群的杆友也可以看看。
本文未标注出处的图表,均源自《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特此说明并致谢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