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搞农研,把科技“种”在田间地头
出品|三言Pro
如果你有过农村生活经验,就能深刻感知这些年农业的发展迅猛。
这种感知一方面是在电商平台的带动下,农产品的销路被打开,市场活力被大大激活。
农产品不再局限于本地市场,同时农产品品牌化也在快速发展,借助直播等多样的形式,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
另一方面,随着以80、90后为主的新农人慢慢成为农业的主力军。他们懂品牌、懂营销,也紧跟新技术、新潮流,新农人干起“新农活”。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不缺优秀的农业科技技术,但如何将技术与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又该如何与市场需求准确对接,这算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6000—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面世,但成果的转化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重仓农业的拼多多又都做了什么?
让更多前沿农业走向田间地头
在集装箱里种生菜,这会是一种什么体验?
你可能以为这是一个科学小实验,但其实这是一项农业科研比赛的题目。
比赛不仅是要种出生菜那么简单,还要种得好、可推广、可落地、商业化。
而负责评审的10多位专家学者主要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农业科研、高校、有关机构等。
据了解,本届比赛的93名参赛选手中,博士达到39人,占比近42%。而四支决赛入围团队,“含博率”更是高达58.3%。
而“集装箱生菜”正是今年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的主题。
事实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已经是第三届。
2020年,拼多多牵头举办第一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开展人工和AI种植草莓比拼。第二届比赛种植出兼顾高品质和高产量的樱桃番茄。
上两届的冠军团队的这次也都入围了“集装箱生菜”比赛的决赛。
可以看到,比赛的题目都很接地气,注重实用性和商业化。
而且在赛后,多多农研也一直密切关注赛事期间产生的革新性成果以及成果的商业化可行性。
据了解,首届比赛获奖团队“智多莓”就尝试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广袤的田间地头,帮助中小种植者提升效益。
其开发的AI草莓种植系统曾向100余户草莓种植户提供服务。有农户将自家的两亩草莓接入该系统后,不仅实现了单产季增收三四万元,还节省了近4000元的肥料成本。
另外,第二届大赛参赛选手创造了智慧番茄数字管控云平台、番茄生长状态识别模型、新型轻简温室二氧化碳加富技术、病害管理系统等一系列成果,目前正探索将比赛积累的算法模式进行小范围商业试点,为后续向全国推广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前不久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上,由拼多多“百亿农研”专项提供支持、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研究中心培育的小麦新品种亮相。目前新品种正在黄淮小麦主产区的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
在农业的上游,像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这样的比赛,汇集了众多优秀的农业科技人才,比赛项目接地气,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商业化,也正验证了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能够切实有效赋能农业,智慧农业大有可为。
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科研活动,真正让更多前沿农业走向田间地头,新农人要干“新农活”。
让农产品走向大市场
农业科技不断在发展,而农产品能不能卖出去,才是决定农民是否受益的关键因素。
在务农这件事上,拼多多除了通过农业科研比赛致力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并注重可行性和商业化前景。
更重要的是通过其发达的电商网络,拼多多将更多农业成果推向市场。
据了解,目前,烟台农科院研发的“烟薯25号”在平台日销逾5万单。而由全国著名谷子育种专家陈瑛历时19年育成的“晋谷21号”加工而成的汾阳黄小米双十一当天卖出逾10万单。
这次的集装箱生菜大赛,决赛团队种植的优质生菜将登录拼多多平台进行销售。这有两种考虑,一个是把一部分投票权交给真实的消费者,另一方面是进行市场化的尝试。
农业是一个链条化很长的市场,从最初的生产到销售,中间要经过诸多环节。相比其他产业,农业的发展更是一个需要全链条升级的过程。
我们最容易想到就是打开销售渠道。近些年随着电商和零售行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销售有了很多新的方式。
尤其近两年,短视频、直播带货大火,农产品销售的大门进一步打开。
作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拼多多在农业上下了大功夫。
除了从农业上游,通过百亿农研、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等加快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
在农产品的中下游,拼多多从一诞生就在持续投入。
拼多多上有百万涉农商家,也吸引更多新农人回乡创业,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综合发展。
多年来,拼多多扎根乡村,持续加大补贴投入,推出“超级农货节”、“多多丰收馆”以及“多多新匠造”等一系列活动,依托百亿补贴、万人团、直播等手段,一如既往地支持农业实体经济的发展。
解决了从市场上的“有没有”的问题,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维度就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其实就是农业的供给侧改革。
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从生产到储存运输再到营销销售已经越来越商业化、科技化。
不少地方特色农货成为超级爆品,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比如,广西螺蛳粉、辽宁盘锦大米、山东青岛大虾、云南宾川软籽石榴、陕西大荔冬枣,它们每年准时登录拼多多“超级农货节”,销往全国各地。
从畅通销路、建立标准到打造产区品牌,平台为产区培育了一批懂生产、善经营、会营销的电商人才,以数字化技术重塑产区的供给模式,助力产业升级。
在物流上,拼多多重投入创新农产品专用物流设施,打造农产品上行体系。拼多多CEO陈磊表示,拼多多已经在针对算法设计、数据分析及冷链物流等方面进行开发和优化。
从百亿补贴到百亿农研,诞生7年的拼多多在农业上可谓铆足了劲。从打通销路到推动供给侧的升级,拼多多的务农也在不断深化。
今年三季度,平台研发费用再度创下新高,同比上升11.4%至27.0亿元。拼多多财务副总裁刘珺表示,“我们会继续加大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用技术创造长期价值。”
我们可以预知,农业的发展之路还有很长,我们更多的拼多多们,它们“躲”在农研背后,正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培育与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