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岳史风】赵世超:深切怀念何清谷先生

赵世超 唐潮杂志 2022-03-19

一、在鼓励中结缘


1982年,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在成都举行,何先生和我都被选为理事。由于自己年纪最轻,开会发言总有些怯场,休息时,何先生便主动过来搭话,肯定我的观点,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勇气。从此,我便认定他是一位肯于关心、爱护后辈的忠厚长者,立即留下地址,同他建立了固定联系。


二、帮助奠定安身之基,落户师大


1985年,我到四川大学,追随徐中舒教授攻读博士学位。

1988年春,我由家返校时,顺道在西安下车,想落实一下毕业后的工作单位。谁知原来联系好的西北大学却表示职称指标紧张,不一定能满足我的要求。一直在帮助我的西大思想史研究所的刘宝才老师见我心情不好,便劝我在西安多逗留一天,去师大转转,看望一下同行专家,聊聊天。于是便陪我拜会了斯维至先生和何清谷先生。两位了解我的处境后,立即表示说:“干嘛要去西大。师大是部属学校,附中又是重点中学,你如果到师大,职称、住房、爱人调动、孩子上学都能解决。”

这真让我喜出望外。按照斯先生的安排,我把简历留给何老师,由他去找系主任、校长汇报,自己则立即赶回成都,将志愿改成了陕西师大。

1988年7月10号,我办完了离校手续,还想在四川玩玩,突然接到何老师的电报,要我务必于11号赶到师大。我不敢怠慢,立即购票起程。但那时车速慢,抵达西安,天已经黑了。心急火燎地敲开何老师的家门,他正在吃晚饭,见进来的是我,立即放下碗,说:“快走,咱们现在就去见校长,今晚职改领导小组开会,职称评审委员会的大会很快也要进行,再晚你就搭不上这班车了。”

赶到办公楼二层一看,大会议室里灯火通明,已坐了不少来开会的人。时间还未到,王国俊校长正在自己的办公室做准备。寒暄后,他从抽屉里取出一份文件,一边看一边自言自语:“获得博士学位且有两年以上大学教学经历可以晋升为副教授,没有‘之后’两个字,你读博前已在大学工作了九年,起码上过五、六年课,应该符合申报条件。”放下文件就打电话把历史系主任郑庆云老师从会议室叫过来,吩咐道:“明天赶紧召集历史学科的评委开个临时会,对这个人的事情专门讨论一下,13号终评以前把材料补报上来。”

就这样,在王校长、郑主任、何老师的帮助下,我于7月13日通过副教授评审,14日从赵万怀副校长手里领到住房钥匙,16日就由人事处刘俊杰处长开具商调函,让我趁暑假回家探亲的机会办理爱人的工作调动。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当时不仅办事效率非常高,而且在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上下同心,认识十分到位。其原因固然主要是十年“文革”所造成的人才断层已严重影响了工作,让每个人感同身受,同时也反映与此事相关的每一个人都有强烈的事业心,不管是否处在领导岗位上,都能把为学校谋发展放在第一位。

何老师只是个普通教师,但为了让我顺利落户师大,却最上心,最积极,付出的辛劳最多。

在我人生的道路上,何老师真是一位帮我奠定安身立命之基的大贵人。


三、何先生的学术与为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历史系既有教研室,也有不少研究室,意在让老师们的教学、科研都以教授为中心,有组织、按计划地进行。

何老师是周秦史研究室主任,我来后就分到了他的手下。何老师说:“西安号称十三朝古都,其实主要的只有周秦汉唐,你多关注周,我多关注秦,再开一门周秦史让学生选修,这就是咱俩的任务。”

简单的几句话使我一下子明确了方向。从此,我一边教书,一边收集与周史相关的各种资料,并到西安周边作实地考察。从1988年进师大工作到1994年,总共发表了十几篇文章,并提出了西周仍是早期国家的观点。

由于我新任副教授,还不能招研究生,何老师就把论文选题偏于周代的弟子分给我指导,以便提前积累一些做硕士生导师的经验。记得与史党社同届的沈芳和米迎梅就是由我带毕业的。回忆我在陕西师大的成长,每一步都离不开何老师的引领和帮助。

何老师是著名的秦汉史专家,我来师大时,他正集中精力,为《三辅黄图》做校注。这本古书专记秦汉都城的建设,所载长安城及其周围的布局、宫殿、馆阁、苑囿、池沼、台榭、府库、仓廪、桥梁等最为详备,但错讹也很多,不易利用。

何老师说:“我是长安人,不注好《三辅黄图》,对不起乡党。”于是,就终日寝馈其中,从图书馆找到九种版本,采用众本合校的办法,以便从多中求真。在重视“文校”的同时,又特别重视“理校”,即参考其它文献、考古材料和实地调查所得,通过充分说理进行论证,提出正确意见。所以,他的新校注常常在校后有大段的考证文字。

正是何老师的努力,不仅使《三辅黄图》变得可读、可用,而且为研究秦汉长安城提供了许多新材料。何老师的《三辅黄图校注》1995年出版后即供不应求,到1998年很快出了第二版,成了许多长安学专家案头必备的重要参考书。

何老师的另一本代表性著作是《秦史探索》,由台湾兰台出版社出版,包含三十余篇文章,可分三组,分别讨论了秦人起源问题,秦国的商业、手工业、雇佣劳动、铁兵器,以及秦王朝从建立到覆灭十五年间重要的人和事。


其中一些文章,如《论战国商业的发展》《论战国时期的雇佣劳动》等,在期刊发表时,即因见解独到,而被多种《文摘》《年鉴》转载或摘录,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何老师编入该书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先探求其来龙去脉,再列举证据,得出新的结论,读后能让人释然于怀、口服心服。作为满腹经纶的老专家,何老师写这部书当然重视相关文献和考古报告,但却更重视亲自所做的实地探查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因此,书中提出的观点常发他人所不能发,起到了汰其谬误、补其不足的作用,在不知不觉之间,已把研究引向了深入。而何老师朴实、明快的文字风格也向读者展现了一种既自信又谦卑的大家气象。


四、深切怀念何清谷先生

由于经常在一起,我受何老师影响很深,在“为文”和“为人”上都想向何老师学习。


但是,1994年我被任命为校长,从此俗务缠身,使我几乎脱离了学术,与何老师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疏远。后来又分别住在新、老两个校区,往返不便,竟然很少去看望他。只知道他退休后仍笔耕不辍,完成了“中华儒藏工程”项目之一《温文正公文集》的点校工作,参加了《中国传统文化》等书的编写,同时更把兴趣转移到书画创作方面,出版了《怀素草书的研究与欣赏》及个人书法作品集。


岂料他溘然长逝,让我永远失去了再向他请教、同他交谈的机会。听到消息,不由悲从中来,心中“惄焉如捣”。急忙登门祭拜,交谈中了解到他不仅得享高寿,而且无病无痛,走得十分安详,方悟天道有恒,好人终获好报。忆及我同何老师的交往,终觉亏欠他的地方甚多。赶往凤栖山为他送行,既是要祝他一路走好,也是想乞请他原谅。


尊敬的何清谷先生,安息吧!我会永远深切地怀念您。




作者简介


赵世超,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先后在河北省定县、河南大学(原开封师范学院)工作。1988年在四川大学获得史学博士学位,后到陕西师范大学任教,并先后任历史系副主任、主任、陕西师范大学校长,现被聘为全国高校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史研究学会理事等职务。主要从事先秦史方向的研究,与何清谷先生交往深厚。



推荐阅读:

西岳史风 || 马强:追忆我陕西师大的老师们

西岳史风 || 王双怀:何清谷先生的书品和人品

转载自“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