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岳史学 || 何清谷:《三辅黄图》的成书及其版本

何清谷 唐潮杂志 2022-03-20


作者简介


何清谷(1931年1月-2020年7月9日),教授、硕士生导师。1959年毕业于西安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先秦史研究专家,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副会长,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世界艺术家协会理事


《三辅黄图》的成书及其版本


何清谷


秦都咸阳,汉都长安,是我国古代的名都。《三辅黄图》专记秦汉都城的建设,而以汉都长安为主。所载长安城及其周围的布局、宫殿、馆阁、苑囿、池沼、台榭、府库、仓家、桥梁、文化设施、礼制建筑等,条分缕析,最为详备。它是研究古代都城,特别是研究汉都长安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三辅黄图》,又名《西京黄图》,简称《黄图》,不著作者姓名。初本成书的时间,宋联奎序断“为后汉人撰”;孙星衍序断为“汉末人撰”,苗昌言题词定为“汉魏间人所作”,晃公武《郡斋读书志》,“定为梁陈间人作”,陈直认为“原书应成于东汉末,曹魏初期”。各说虽有不同,但都以如淳、晋灼、刘昭注书已引《黄图》为据。这个根据当然是很确凿的,三位注释家既已引此书作注,足证在他们的时代此书已问世了。如淳,三国曹魏人,曾任魏国陈郡垂,他撰《汉书注》多次引用《三辅黄图》,现在能看到的至少还有五条。晋灼,晋初人,略晚于如淳,曾任晋尚书郎,他撰《汉书集注》也常引《三辅黄图》,现在可看到的至少还有四条。刘昭,南朝萧梁人,梁武帝时曾任奉朝请等官,他注的《后汉书祭祀志》、《郡国志》皆引用《三辅黄图》,至今还存两条,俱见本书《补遗》。根据以上注家所见,《兰辅黄图》初本应如陈直先生所言,成书于“东汉末曹魏初”。“梁陈间”说偏晚,不能解释如淳、晋灼已引用《三辅黄图》这一客观事实。


初本《三辅黄图》,最早著录的是《隋书·经籍志》,云“《黄图》一卷,记三辅宫观、陵庙、明堂、辟雍、郊峙等事”。《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亦作《三辅黄图》一卷。可见初本是一卷无疑。其内容散见于如淳、晋灼、张晏、孟康、臣赞注《汉书》,刘昭往《后汉书》诸志,邮道元作《水经往》,隋宇文恺议立明堂,王元规议上帝后土坛,唐初李善作《文选注》,颜师古作《汉书注》,所引用的《三辅黄图》条文。孙星衍序云:“旧书有图,特以文为标识。故其词甚简”。这个推断不无道理。《三辅黄图》的本义就是三辅地区的帝都图。据陈直考证黄图之名已见于西汉中期瓦当文字。《汉书·沟恤志》云:汉代修水利要“案图书,观地形”,事前有水利规划图。王莽派王邑去雒阳为他建陵,王邑首先“营相宅兆图”《汉书·王莽传》,即作王莽的墓地平面图。我们还可看到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初期长沙国深平防区图”。汉都长安是根据《考工记》中的帝都设想设计的,可能有设计图及文字说明,如果这些资料能保存到汉末魏初,当然可能是初本的主要依据。然而,作者在处理文图关系上可以有多种形式,图旁附简单的文字标识仅是一种形式,也有图前或图后有长篇文字说明的,还有因竹简绘图不便而省图详文,实则以文说图的。从刘昭所引两条《黄图》原文来看,有下邦县的建制沿革,有长达千余字的元始四年仪,这显然不是简单的图的标识。看来所流传的初本主要是文字记述,如三辅治所、长安城门、宫观、苑囿、陵庙、明堂、郊畴等均有详细记载,属于以文说图。初本是用竹简或绢帛抄写的,在辗转传抄中造成很多歧文异辞,错讹脱衍不可避免。如淳引用《黄图》五条,其中两条就有错误。


今本《三辅黄图》扩为六卷。程大昌云“今图则唐人增续成之”,毕沉云:“盖唐世好事者所辑”,《四库全书总目》云:“为唐肃宗以后人作”,陈直云:“今本为中唐以后人所作”。所说大同小异,大体不出唐代。这是有根据的,有今本引用唐代地名可证:

       “虢宫,宣太后起,在今歧州虢县界。”此地汉代属右扶风,唐高祖武德二年改隋扶风郡为歧州,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七五六年)改歧州为凤翔郡。虢县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六九一年)置,治所在今宝鸡县貌镇。歧州虢县是武则天到唐肃宗时的地名。

       “棫阳宫,秦昭王所作,在今歧州扶风县东北”扶风县唐太宗贞观八年始置,此宫位置虽不准,但用唐地名无疑。

       “西市在醴泉坊”。醴泉坊在唐长安城西市之北,这是唐人把汉西市误作唐西市了。

       三辅“其理俱在长安古城中”。西破池、郎池“皆在古城南上林苑中”。“秦酒池在长安故城中”。“太上皇庙,在长安西北长安故城中”。此皆唐人口气,唐人把汉长安城称古城或故城。

       “汉灵台,在长安西北八里”。据韦述《两京新记》:汉灵台在唐长安城修真坊,修真坊在唐长安县窿所西北八里。此亦用唐长安县地名。按《水经注》汉灵台在安门东南七里的辟雍之北,这是汉地名。

       “汉辟雍,在长安县北七里”。此长安县亦指唐长安县康所,即治所,在唐长安城的长寿坊,相当今西安市雁塔区的蒋家寨。汉辟雍遗址已发掘,在今莲湖区大土门以北,这里在唐长安县治北七里,确为唐地名。如用汉地名,据《水经注》载:辟雍“在鼎路门东南七里,鼎路门即汉安门。

       “汉太学在长安西北七里”。汉太学与汉辟雍皆在唐长安城普宁坊,太学在普宁坊西部,普宁坊距长寿坊约七里,可见亦用唐地名。按《关中记》,汉太学“在长安城南,安门之东”这是汉地名。

       “宜春下苑,在京城东南隅。”宜春下苑即今曲江池,此京城指唐长安城。宜春下苑在唐长安城的东南角。

      “黄山宫,在兴平县西三十里”。其地汉属槐里县,隋废槐里县改属始平县辖,唐中宗景龙二年改名金城县,唐肃宗至德二年改名兴平县,此亦用唐地名。

从今本用唐地名的时限看,歧州唐肃宗至德元年废,兴平县至德二年置,新旧交替的地名在肃宗时,据此推定今本似成书于唐肃宗时代(公元七五六一—七六一年)。按唐代的历史分段,从唐玄宗开元,历经肃宗至代宗大历,划为盛唐,今本似成书于盛唐时期。


       今本《三辅黄图》,比之初本其卷帙、内容大有扩充。其材料来源有三:一、采用自初本《三辅黄图》,此即今本中所谓“旧图”或“图”。如“按旧图,渐台、凌室、织室皆在未央宫”。“旧图日,未央宫有沧池,言池水苍色,故曰沧池。”冰池,“旧图云,西有浇池,亦名圣女泉。盖冰、孚彪声相近,传说之讹也。”“图曰,上林苑有昆明池,周匝四十里”。可能当时初本有几种抄本,今本只以某一种抄本为基础而扩充的,所以漏掉的佚文不少。二、从唐初颜师古《汉书注》和李善《文选注》中收集到大量《三辅黄图》佚文。今本文字颇多与颜师古注相同,正如陈直先生说:“是《黄图》用颜注,而非颜注用《黄图》”。三、采用了《史记》、《汉书》、《西京赋》、《西都斌》及六朝人的有关著述。所以今本不是编者肆意杜撰的产物,而是有文献依据的。今本的缺点:一是错误之处不少,如把钟官误作钟宫,卷三甘泉宫下所列之宫,大部不在甘泉宫。二是对初本中的材料遗漏甚多。

       今本正文之下有原注。原注,陈直认为“略在正文之后作成”,至确。如废丘注:“今兴平县地”;高奴注:“今延州金明县地”;均用唐地名。原注除对正文作解释外,还有补充漏掉的佚文,如王莽妻亿年陵条,原注即引“旧本云……”;社稷条,原注用刘昭引《黄图》中的“元始仪”。还有对今本错讹的订正,如今本“鼎湖宫在湖城倔界”,原注“又一说在蓝田”。原注是。


《三辅黄图》在宋代仍有多种传写本流传。宋敏求《长安志》引文与今本大多相同,亦有不同处。《太平寰宇记》、《太平御览》、《玉海》所引《黄图》与今本均有同异。淮程大昌《雍录》卷一有谈《三受辅黄图》一段,所言全是今本。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公元一一五三年)抚州州学教授苗昌言云:《三辅黄图》“世无板刻,传写多鲁鱼之谬,凡得数本以相参校”,遂有抚州州学刻《三辅黄图》。从《说郭》所收苗本《三辅黄图》看,此为一卷本。陈直序云:“今本为六卷,疑南宋苗昌言校刻时所分析”,此疑与实际不符。比苗昌言稍晚的晃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著录《三辅黄图》一卷,可能就是苗氏校刻的一卷本。南宋理宗端平年间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著录《三辅黄图》分上下卷,明陈继儒本就是分上下卷的,内容与六卷本同,也许陈振孙所著录的上下卷实际就是六卷本。我所看到最早的六卷本是元致和年间的刻本,或许这就是把今本《三辅黄图》析为六卷的第一种版本。

       我在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搜寻到九种《三辅黄图》版本。现在简述于下:


一、苗昌言本:《三辅黄图》不分卷,书名下署苗昌言。前无序,无目录,亦无苗氏题词,正文只有六卷本前四卷的部分内容,白文,无注。沧池、冰池条亦引“旧图”,故肯定非初本原貌,当是南宋绍兴年间苗昌言任抚州州学教授时校刻的一卷本。此本收入《说邪》卷九十一。《说郭》是丛书,元末陶宗仪编。我看到的是涵芬楼据明钞本铅印,线装。


二、元致和本:《三辅黄图》六卷。卷首有原序,有苗昌言题词,有目录,正文有原注,白文。目录后有“致和戊辰夏五余氏勤有堂刊”,致和戊辰即元泰定帝致和元年,夏五即夏季五月,余氏为刊刻者,勤有堂为刊者堂名。此本是元朝致和元年刊刻,故亦称元刊本。我所看到的由上海涵芬楼影印,线装,卷末附张元济跋及校勘记,校勘记仅用该不与毕本对勘。此不收入《四部丛刊三编》。


三、陈继儒本:《三辅黄图》上下两卷。上卷由陈继儒阅,沈德先、张可大校,与六卷本的前三卷内容同;下卷由王桂生、沈璜、张文林校,与六卷本的后三卷内容同。收入明万历年间陈继儒辑的《宝颜堂秘岌》,故称陈继儒本。该本卷首无目录,有原序和成化十六年周鼎序。周鼎云:此书“久不见刻本,为博雅之学者患,旰江(在江西东部)左氏藏此,盖积有世年。今江浙参政桂坡先生示鼎,使序而刻之”。陈继儒本似以周鼎本为底本校阅后付梓的。我所看到的此本是《关中丛书》第一集所收,卷末附有民国二十三年宋联奎、王健、吴廷锡跋文,线装。


四、吴琯本:《三辅黄图》六卷。卷首有原序、目录,明万历中吴琯校。该木校勘较认真,纠正了旧本的部分错字。收入吴琯所辑《古今逸史》内。我看到的是上海涵芬楼影印的明刻本,线装。


五、毕沅本,简称毕本:《三辅黄图》六卷。卷首有毕沅撰《重刻三辅黄图序》,有原序,正文有断句,有原注及毕氏小注。毕沅不愧大家,校注颇有超过前人之处。附载于后的《三辅黄图补遗》一卷,虽搜罗不全,但亦可起拾遗补阔作用。该本乾隆四十九年六月刻成。我们看到的是根据《经训堂丛书》中本子铅印,收入《丛书集成·初编·史地类》,平装本。又见《广汉魏丛书》收入的木刻本,台湾商务印书馆根据《四库全书》影印的精装本。


六、邓傅安本:《三辅黄图》六卷,浮梁邓傅安校。卷首有原序、目录,正文有断句,无原注。正文与毕沉本略同。收入清王漠辑刊的《增订汉魏丛书》。邓傅安,嘉庆进士,有《蠡测汇钞》。此本可能属汇钞中之一种。


七、孙星衍本:《三辅黄图》一卷,孙星衍、庄逢吉同校。我看到的本子是商务印书馆根据《平津馆丛书》影印,平装,收入《丛书集成初编》。该本卷首有乾隆五十年孙星衍序,略云:鉴于六卷本“芜累甚矣,王应麟弟应凤有《订正三辅黄图》今复不传”,为“削繁补遗,倘复旧观,故涉览书传,刺取旧文,依隋志成为一卷,以续应凤之旧”。孙氏企图恢复初本《三辅黄图》原貌,但不以今本之前许多注家所引《黄图》佚文为基础,而以今本之后宋王应麟著《玉海》为主要依据,这是非常错误的。该书部分条目尚有可取之处,但就全书而言,删削失据,漏洞百出,近于杜撰。如今本中的三辅治所,是根据颜师古《汉书注》引《黄图》的长段文字写成的,且有《汉书》、《水经注》的记载可证,而孙本竟认为是今本妄加,“今并削去”。又如汉代在长安城附近的渭河上架有横桥、便门桥、渭桥,亦即中渭桥、西渭桥、东渭桥,这就是著名的渭河三桥;而孙序硬说是一桥三名,指责今本“妄说横桥、便门桥与渭桥为三”。再如今本云贫阳宫在户县,有《汉书地理志》、东方朔传》、《宣帝纪》及《水经注》可证,而孙本认为“乃唐人所加,今削去”。他又根据唐人欧阳询编的《艺文类聚》把该宫错定在长安。再如,今本云文帝为太子立思贤苑,武帝为太子立博望苑,有《西京杂记》和《汉书》可证多孙本却作“孝武帝为太子立思贤苑”,而认为今本“博望苑武帝为太子据立”,是“后人妄加”。遍查孙氏此说无任何根据,完全是个人的“妄造”。至于孙本删掉重要的,保留次要的;删掉确有的,保留不可考的,更是不胜枚举。


八、张宗祥本:《校正三辅黄图》六卷,古典文学出版社一九五八年出版,铅印,平装。卷首有原序、目录,正文有断句,有原注,间有张氏小注。此本校勘认真,对旧本中的错讹有不少纠正。张宗祥民国初年海宁人,自谓从民国八年主京师图书馆事多年,校勘甚勤。《校正三辅黄图》当为张氏此时所作。


九、陈直本:《三辅黄图校证》六卷,陕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O年五月出版。此本前有陈序、原序、目录,后有后记。陈直先生是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秦汉史专家。所撰该书正文皆用新式标点;校勘以张氏《校正三辅黄图》为底本,并“取证于其他古籍”,改正了旧本中不少错讹脱衍之处,但出版时陈先生已故,不知什么原因又增加了许多误字,陈先生采用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特别是他“至秦二十年,于西京殿阁之遗址,陵墓之留存,屡加访问”而得到的调查材料,对正文加以疏证,大多十分精当。


最近我的老师、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负责组织《古长安丛书》的整理校注工作,他分给我的任务是重新校注《三辅黄图》。我撰《三辅黄图校注》是在前代学者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我力求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广泛搜集有关资料,以便给人们提供较准确、较丰富的研究秦汉都城的资料,使《三辅黄图》在学术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的作法是:


       一、校勘原想采用“底本”,后鉴于各本各有正误,遂改为采用众本合校,以便多中求正,在文校的同时注重理校,对正误不光在不同版本中求证,还博采其它文献、考古和调查材料,从而作出可靠的判断。所以在校后常有大段的考证文字。

       二、对前人的注释尽量加以吸收。陈直先生的注文大部采用,个别过长的注文为便于读者检阅,分条析于正文词目之下。

       三、我所作的注文,尽量追求准确性和资料性。重要条目通常是判断正文的正误和前人注释的正误;征引《史记》、《汉书》《水经注》、有关长安的汉赋等较早的文献及考古、调查资料。如对重要宫殿力求注明何时兴建、建筑规模、位置、功能等。

       四、对于个别我感到难识难解的字词,加有注音或注解。


本书将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如果出版了那就算《三辅黄图》的第十种版本。本文是本书的前言,承蒙《文博》编辑同志的帮助,先抛出来以便对错误早发现早纠正。对于本书,我虽作了相当的努力,但由于自己的学力浅薄,不当之处难免,切望出版后更多地得到专家读者的批评指正。


(原载于《文博》1990年第2期)


往期推荐

周曉薇、王其禕《貞石可憑:新見隋代墓誌銘疏證》出版

【西岳史风】赵世超:深切怀念何清谷先生

西岳史学 || 黄永年:讀陳寅恪先生《狐臭與胡臭》  兼論“狐”與“胡”之關係


文章来源/《文博》1990年第2期

材料整理/金世光

责任编辑/周聆嫣

审核/张钰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