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岳史学 || 王成军:朱本源先生史学思想初探
朱本源先生史学思想初探
王成军
朱本源先生(1916——2006年)是我国著名史学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他于2006年12月4日因病不幸去世。朱本源先生从事史学理论研究六十余年,为我国史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朱本源先生1916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 1942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政治学系。1942至1945年在重庆国立中央大学研究生院文科研究所哲学部学习,师从当时以研究中西文化及哲学而名震全国的方东美教授和享有国际声誉的希腊哲学专家陈康教授,1945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947年初,他到南京国立编译馆任副编审;1947年底, 考取公费赴美留学,在纽约大学学习政治学。1949年夏,新中国即将建立,他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毅然决定中断在美国的学习,返回祖国,投身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事业。1950年初,他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班学习;1951年学习期满,留校任马列主义研究室研究员;1953年春分配到西安师范学院(后改称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今历史文化学院)任教授直到1989年离休 。1991年他被国家人事部确认为“早期回国定居专家” 。
在学术研究领域,朱先生兼通文史哲,融经史子集与当代学术于一体;他借助于精通的英语和俄语,学贯中西,再加之又可参阅德语和法语的独有优势,因之在多个研究领域纵横驰骋,成就大家。从1953年任陕西师大历史系教授以后,朱本源先生即以历史学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对象,因而他的史学成就也最集中地体现在这一学术领域。其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理论和方法论进行了持久而深入的科学探讨,成果卓著。早在青年时代,朱先生就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大学图书馆中的英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今日马克思主义》是他最爱读的杂志之一 。解放后他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 点和方法指导教学和科研工作,即使在被错划为右派的20年间,仍矢志不移。改革开放以后,朱先生老而弥坚,志向高远,着重研究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与历史和现实相关的重大问题,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 、《世界史研究动态》和《史学理论研究》等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论世界历史的统一性》 、《近两个世纪来西方史学发展的两大趋势》 、《西方历史认识论的形成和马克思恩格斯在该学科中的划时代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和基本论题》等一系列重要论文,对在新形势下如何全面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及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史学理论研究,以推进中国史学理论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富有价值的观点,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如朱先生在《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和基本论题》这篇文章的结尾这样说:“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开放的, 发展的, 所以在我们探讨历史理论的基本问题时,把各家各派的马克思主义本身作为参照系(转益多师)最后去伪存真(别裁伪体),皈依于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真谛。” ①朱先生半个世纪以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和历史学理论的经验, 在不断吸收新学科的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历史的、辩证的和逻辑的相统一的方法,将马克思主义史学置于西方历史思维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并从方法论高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怎样对西方旧史学进行“批判性的改造”,及我们对西方史学应持的科学态 度,为我们全面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并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做出了表率,其贡献弥足珍贵。
(二)朱先生坚持将西方史学发展的脉络同中国的史学传统相参证,用中西比较的方法来研究史学理论和方法,在中西史学比较研究领域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 世纪 90 年代在《史学理论研究》上,朱先生连续发表了三篇长文《“‘诗' 亡然后‘春秋' 作” 论》、《孔子史学观念的现代诠释》、《孔子历史哲学发微》,以大量的历史事实和深入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孟子的中国史学起源论和孔子的史学思想,有力地批驳了长期以来西方对中国史学的偏见,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史学精髓。文章一经刊出,学界反响强烈,李洪岩先生指出:“北京史学理论研究季刊是报道外国史学理论研究成果的主要阵地,代表了中国学者的水平。其中何兆武、朱本源等先生的论文运用了中西比较方法,具有明显的历史哲学色彩,为史学领域的理论思考 提供了参照坐标 。” ② 蒋大椿先生说:“近几年来中外史学的专题研究日渐展开……其中兆武对西方史学理论……的介绍和探索,朱本源对孔孟史学观念的开掘,都显示出了相当的深 度和功力。” ③ 张广智先生认为,朱先生这一系列论文的旨趣“既在于开展中西古代史学的 比较研究,也藏深意,即批驳如巴特费尔德之类的西方学者的皮相之见。即他们认为中国古代史学缺乏近代西方科学中的理论思维 。……朱文立论的大气,释论的精微,堪称为当代大陆学者从事中西史学比较研究的典范” 。④
(三)先生倾毕生精力,苦心研究,最终撰写成了以中国学者的观点研究西方史学的《史学理论与方法论》压卷巨著,不久将在中华书局问世,这是朱先生将其对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研究成果同其中西史学比较思想相结合而产生的巨大的学术成果。这一成果缘起于1986 年朱先生承担国家文科博士生教材项目,历时十年而最终完成,它集中体现了朱先生的历史观念。这一专著的突出特色在于:其一,从唯物史观出发,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深入研究历史哲学和历史编纂学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将历史哲学和历史编纂学,即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丰富了历史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其二,从历史理论的最新成果和国际前沿的角度对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阐述,它集中体现了国际史学理论和方法界研究的最新趋势。在专著中,朱先生用历史思维方式这一主线,客观地总结了自希腊罗马史学到 20 世纪末为止的西方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并从中归纳出三种主要的历史思维范式:以兰克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年鉴学派和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思维范式,既指出了这三种范式不同于其它范式的本质内容,又指出三者之间所存在的客观历史关联,更阐明了三者之间所具有的这种在扬弃过程中所表现的历史发展关系,匠心独具,鞭辟入里,集国内学者研究这一领域成果之大成。其三,释论中明显地表现着比较史学(中西史学比较)的观点,并运用诠释学的方法,对中西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认知和深刻诠释。其四,该专著不仅是朱先生对西方自希腊罗马以来西方史学思维范式的全面而深刻的总结,同时也是对自己六十余年的学术成果和学术规范的深刻的总结和反思,极具教育意义。何兆武先生在该书序中评价道:“老友朱本源教授以耄耋之年竟能穷十载之力完成自己晚年的此一压卷大作,而我则有幸成为本书的第一个读者。我于解读了全书之后不禁喟然叹道:这正是多年来我所期待于我国史学界的第一部完整的、 全面的有关史学理论的著作。”“先生早岁即学习马克思主义,于马克思经典历史如数家珍,每每信手拈来均成妙谛,同时又潜心于古今中西之历史哲学与史学理论的研究,及至晚岁乃 荟萃精力于本书,我于拜读之后,深感一个学人为学之不易,乃至于穷毕生之精力才能达到 一种比较成熟的定论,至于本书之体大思精、庞征博引,於中国古代、西方现代以及前苏联的有关著作均有精辟的论断,其体例与阐述之允当是值得每一个读者仔细咀嚼的。”
朱本源先生之所以能够在西方思想文化和史学理论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在于,其一,博古通今。朱先生在其文集序中说:“我生平最大幸事就是在方陈二位老师指导下研究西方近代哲学,而以古代希腊哲学为源头活水。”⑤二位老师古今一体的学术眼光,即在前后相继的历史过程中以探讨历史发展真谛的历时性研究方法,深深地启发并影响了朱本源先生一生的治学理念。其二学贯中西。“取西方近代的历史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趋势与我国固有的史学材料(即由孔孟开其端到司马迁而集大成的中国史学著作)相互参证。”⑥也就是用共时性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西史学理论的不同特点,显示了朱本源先生 宽阔而丰富的历史研究的视域。其三,最根本的原因也就是朱先生在其文集序中所谈到的,他所始终具有明确的治史目的:“学贯中西而归结为本民族史学传统之改造与发扬光大”。⑦朱先生认为这一方法是他治学的座右铭,贯穿在他一生的研究活动中。这一思想不仅高度浓缩了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是朱先生人格魅力最集中的体现,更是后辈史学研究者所应遵循的正确史学思想和方法。朱先生以振兴、光大中华史学为己任,将西方史学的研究同中国优秀的史学传统相结合,古今相通,中西合璧,取精用弘,推陈出新,为我国的历史学做出了突出的成就,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学思想遗产。
注释:
①朱本源:《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基本问题》,《史学理论研究》1987年第4期,第78页。
②李洪岩:《史学理论史研究争议》,《光明日报》1996年6月11日。
③蒋大椿:《史学理论研究现状及其深入点》,《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 3 期。
④张广智:《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375页。
⑤《朱本源史学文集·自序》,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1页。
⑥《朱本源史学文集·自序》,第6页。
⑦《朱本源史学文集·自序》,第5页。
往期推荐:
文章来源/《史学理论研究》(京)2006年第4期
责任编辑/黄宇迪
审核/周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