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岳史著 || 徐赐成《历史教师素养论 ——基于历史教育实践过程的分析》出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首师大历史教育发展中心 Author 编辑部
基本信息
作者:徐赐成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4月
定价:98.0元
作者简介
教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教育发展中心特约研究员,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杂志社历史学科编委,《中学历史教学》杂志社顾问,《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特约研究员。
本节目录
1
第一章 历史教师基本素养锤炼
第一节 遵循史德基本规范
第二节 充分发挥史观价值
第三节 提升史识思维能力
第四节 提高史学理论素养
第五节 丰实历史专业积淀
第六节 培养历史感知悟性
2
第二章 历史教学素养修炼
第一节 理解教师教学基本功
第二节 熟练运用史法技能
第三节 灵活运用历史教学技能
第四节 发挥史才的教学价值
第五节 苦练历史教学基本功
第六节 修炼独特的教学艺术
第七节 把握教育技术发展趋势
3
第三章 历史教学能力基本要求
第一节 理性对待历史教科书
第二节 深入理解历史知识
第三节 积极面对历史考试与检测
4
第四章 历史教育实践研究
第一节 视野:历史教育之源
第二节 情怀:历史教学之要
第三节 思维:历史教师之本
序言:做一名成功的教师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这是一个分量很重的问题。这里提出做“成功教师”,其定位是从“合格教师”到“优秀教师”的关键环节,如果说优秀教师凤毛麟角,但成功教师是大多数历史教师能够做到的,是历史教师的常态表现。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最为困难的阶段是如何从“成功”走向“优秀”。
一、优秀教师是有成功感的教师
美国琳达·达林-哈蒙德和琼·巴拉茨-斯诺顿的《优秀教师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讲了很多提高教师教育水平的技术或技巧。仔细想想,掌握一些工作技巧当然是很重要的,但真正的好教师不仅有技巧,更重要的是有底蕴和思想。只有具备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思想,教师工作的技巧才会真正有价值。如魏书生、顾泠沅、钱梦龙、孙维刚等名师成长历程就给我们展示了成功教师的一些必修课和基本功。
首先要博览群书。在考试压力依然很大的情况下,教师读书问题是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很多人对教师不读书的现象非常不满,但也应该看到一些基本事实:一是教师是喜欢阅读的,至少大部分是喜欢的。二是要客观分析现实中教师不阅读的原因:首先是因为教师没有闲暇,原因是中学教师基本上都是超负荷工作。其次是教师没有阅读的现实动力,原因是中学的教研活动基本上是停留在教法和试题研究的层面。三是教师没有阅读环境,就是没有倡导阅读的校园文化做支撑,这包括硬件和软件条件。但凡是成功教师的经验,无不强调阅读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
其次要用心教书。怎样做才算用心?我觉得有两条:一是精通专业知识,二是精心教学设计。
精通专业知识是做优秀教师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教师上好课的基本保证。如果我们讲课时手里拿着教科书,眼睛盯着备课本,抬头看一眼学生就找不着地儿了,怎么能成为成功教师呢?研究教材首先要烂熟于心,背地里得下这种硬功夫。冰心曾经说过:“人们只看到花的娇艳,却不知道每一朵花的根都泡在苦水里。”人与人之间本来没有什么差别,出生以后,除了后天的教育以外,大多都是一样的,凭什么在一样的单位,一样的部门出现了差别呢?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他说:“人与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就是一个人怎样打发自己的业余时间将决定人与人的差别。只要用了足够的时间来学习和研究自己的专业,就能做到卓尔不群,口吐莲花。
精心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和专业提升的方法和途径。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若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通过不断反思来改进教学设计,是最直接的提升方式。上海教科院经过研究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的教学以后得出结论,认为她成功的地方就在备课上。于漪老师的备课是“一篇课文三次备课二次反思”:拿到一篇课文,先不看任何参考资料,完全基于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进行备课。第二次备课时,于老师会找来所有和这篇课文有关系的资料,仔细对照,并和其他教师的教案进行比较,“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想到,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如果有的话,这些可能会成为我以后的教学特色。”经过修改形成的第二稿教案,是她的第一次反思——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教学行为。按新教案上课后,根据上课情况修改教案,形成第三稿教案,这是她的第二次反思——关注学生获得的行为调整。于漪老师的第一次反思是经验式的、同伴互助式的,第二次反思是基于现实教学情境上的行动反思,就是现在的校本教研所强调的行动改进。这就是于漪老师成名成家的秘诀所在。
第三要永不服输。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张思明工作中的第一节课是在学生的嘲笑声中下课的,整堂课他都在低着头念教案,一位女生在当天交给他的作业本封面上画了一幅漫画,一只老鼠拿着麦克风在课堂上讲话,下面写着:“你是哪个庙里的和尚,会不会念经,敢来教我们?”这样的打击,可能会击垮很多人,没有永不服输的精神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张思明靠着这种永不服输的精神成为一名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大学附中的副校长。著名的德育特级教师张万祥现在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然而在他工作的头15年,一直做着作家梦记者梦,根本就不想当老师,大学毕业时他的愿望是“只要不当老师,干什么都行。”所以这15年他基本是应付差事。转机在1985年,这一年他收到了一位学生赠送给他的一首诗:“恨只恨,你因人而异;恨只恨,你见风使舵;把不住真诚的航船,握不住公平的杠杆。我恨你,愿你在我的心底长眠,愿岁月的车轮将你碾碎……”这是一首学生和班主任势不两立、不共戴天的诗。这首诗深深刺痛了张万祥,他想,我连老师都干不好,还能当作家?从此,他从被动到主动、不情愿到情愿、应付到痴迷、动摇到坚定,在漫长的过程中,张万祥不仅爱上了这一行,而且研究上了这一行。
最后是要心平气舒。教师的工作平凡而具体,教师的成功是对平凡而具体工作坚守的结果。教师工作的直接对象是学生,对待学生要心平气舒。中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句话:你要想当好先生,先要当好学生;你当好学生了,你就当好先生了。这里的“当好学生”就是要研究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需。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对学生心平气和。在这方面,霍懋征老师是教师的表率,霍老师从教60年坚持四个“从没有”:即从没有对学生发过一次火;从没有因为学生犯错把家长请到学校;从没有惩罚过或变相惩罚过一个学生;从没有让一个学生掉过队。教书育人的工作是建立在教师个体劳动基础上的集体劳动,因而,对待同事要心平气舒。魏书生提出保持心平气舒的方法是:“多互助,少互斗。”教师不是圣人,也有名利之心,因此,对待荣誉也需要心平气舒。人人都有名利之心,但能名利双收的永远都是少数人。我们必须承认:只有真正做出成绩的人才可能名至实归,但不一定每一个做出成绩的人都能收获名利。我们必须坚信:教师的最大的荣誉来自学生的真诚认可,并将永存于学生的心中,而不是任何物化的形式。
二、优秀教师是有特色的教师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目标最终要体现为教育实践的变革。从实践层面看,教师是其中的关键因素,没有大批的有特色的教师,课程改革就可能会流于形式,就很难取得教育实践改革的实效。因此,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需要大批的有特色的教师。
所谓特色教师,简单说就是在教育教学上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师。但这种个性特色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要有良好的教育实践效果,二要深受学生欢迎,三要符合教育教学基本规律。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特色是要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是要有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是教师教育教学成功的一种体现。教师的教学特色要符合自身,适合学生,利于教育。
学校的发展需要有特色的教师。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而教师队伍教育力量的高低不取决于其规模和整齐划一程度,而是来自不同教师特色的交相辉映。试想,千人一面、千花一色、千篇一律对于教育而言,是多么的苍白和无力。有位校长说过:“一旦抹去教师的独特,学校就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集体。”学校教育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就必须依靠有特色的教师。比如,杭州市学军小学就注重培养“个性教师”。学军小学的公开课提出的标语是:“说自己的话!”很多学校都以“公开课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自豪,而学军小学校长认为:“课是我上的,但课堂上没有一句话是属于我的。教案是自己写的,可指导老师过目时砍掉了一半,到教研组讨论时又被砍掉了一半,到上课时已经没有自己的话了。”教师的专业个性就在这种常规的集体备课中被扼杀了。所以他们认为必须打开锁链,让年轻教师去走自己的路。集体备课,只能启发教师成长,不能代替个人发展。
一所学校的教育合力是由不同特色教师的能力构成的。家庭中教育孩子,父亲说得不行的,可能母亲说了就好了;针对某个学生,这位老师讲的他听不进去,换一位老师再讲可能就行了;教学中,常用教学手段突破不了的问题,换个有特色的方式可能就变得很简单了。这是什么,这就是教育合力。一所学校的教学水平就决定于学校有多少位有特色的老师。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在集体培训的基础上,有没有优秀的特色教师就显得很重要。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是在自己的身边、在本学科组内有一些很有特色的老师,将大大提高全组教师的成长速度。因为他会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模仿的对象和奋斗的目标。
怎样成为一名有特色的教师呢?我认为成为特色教师有三大因素:
1.决定性因素——成功意识。我们都渴望成功,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这种渴望之中,比如,我们渴望在备课中有所发现、在教学实施中有所创造、在周而复始的教学轮回中有所收获,简单地说教师都想把课上得更好,正是这种对成功的渴望最终会把教师引向成功。
2.必要性因素——名师引领。张文质说:“好教师从来就不是靠培训造就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竞赛造就的,好的制度加上自我期许,才是好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名师的成长需要名师引领。2007年9月5日晚,于丹在贵州卫视高端对话节目《论道》之《师说·师道》,与嘉宾主持龙永图就“师者何为”展开深度对话。在忆及对自己影响颇深的初中语文老师时,一向干练利落、快人快语的于丹数度哽咽、潸然泪下。她说:“老师,就是那些用生命去提携学生前程的人。如果不是老师,可能我以后不会讲《论语》,不会讲《庄子》……”这位老师的特色是专业的特色。
3.现实性因素——学生需求。著名教育学家、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贾馥茗在她的代表作《教育的本质》中写道:“学生在两种人面前最愿意学习,一是感情上亲近的人,一是很有特色能引起他兴趣的人。成功的教师就是具备这两种特点的人。”可见,一个有特色的教师,才能让学生瞩目和向往,才会让学生感怀和幸福。因为有特色的老师更能让学生佩服。现在,学生心中对好老师的要求是:“学识渊博,见解独到,教有特色”。作为教师,我们能给予学生什么?能让学生记住什么?学生从我这里能得到什么?当具体的知识从学生的头脑中渐渐淡去,能长久影响学生的是教师的教育特色。
这不能不是教师成长道路上的问题和动力。
三、优秀教师是幸福的教师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就像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又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根号,一沓沓作业本为他的青春无数次地开平方。其实这些都只说对了一小半,对于一名幸福的教师而言,教师的工作不仅是奉献,而且是享受;教育不是机械重复,而是生动创造;教育不只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值得人珍惜的生活状态。幸福是一种放松、惬意、愉快的心理体验。这样的状态是教师教书育人所必备的条件。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一切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教师在工作中会有各种不如意,如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落差,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的矛盾,内心需要与外在压力的冲突,等等。但教师的工作承载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教育关系到每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教师应该也必须要有较强的幸福感。
首先,我们要抱定课堂幸福。教师的幸福主要是课堂幸福,魏书生老师说他平时少言寡语,但一到课堂上就觉得文思泉涌、妙语连珠,他觉得课堂很幸福。教师的学识、教育信念和价值主要在课堂中体现。因此,课堂值得投入爱和激情去实践,没有教师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而充满了激情和爱的课堂一定是幸福的课堂、创造的课堂,也一定是有效的课堂。
其次,我们要追寻魅力幸福。幸福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物欲满足是一种幸福,精神信仰是一种幸福,有所创造也是一种幸福。物欲满足的幸福是外在产生的,后两种幸福则是内心生成的。教师的幸福只能是一种内生性幸福。教师和学生是一个共同体,教师的幸福学生是最能体验和理解到的,幸福一定是有理由的,也一定是可以被理解的。因此,教师的幸福也是理解性幸福,是能被学生所接受的幸福,教师幸福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的理由就是:教师的幸福源于教师的魅力,而教师的魅力又源自创造。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魅力”就是“吸引人的力量”,有魅力的教师就是对学生有吸引力量的教师。
第三,我们要唱响特长幸福。每个人的成长之路是不同的,但有一点一定是相同的,即长善救失、扬长补短。教师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价值,并善于把自己的特长培育成教学特色。大凡成功的教师都善于把自己的特长转化为教学特色。比如,你善于思考,就让你的课堂有思想的高度;你善于表达,就让学生领会语言的奥妙;你善于组织,就让课堂在活动中进行;你善于启发,就让课堂学习变成问题解决的过程。只要课堂有特色,对于学生就是有意义的。学生通过不同的课堂,感受不同的特色,获得不同的体验。教师在培养自己特长的过程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不自信,觉得自己想做的有很多人都在做,自己没信心做了;二是太自信,觉得自己的特长很了不起,无人能比,咄咄逼人,最终成了一花独秀,结果难免要凋零。
第四,我们要注重简单幸福。魏书生说过,“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这是一条成功的捷径。钱梦龙把近期能做的事看作近期目标,而把一时还不能做的事看作远景目标。所谓近期能做的事就是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只要主观努力就可以实现的事。比方说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学科教师就属于近期能做的事,也是经过主观努力可以做好的事;而去当一名特级教师、去当一个全国劳模就属于一个远景目标,这样的远景目标要靠不断地做好近期能做的事的积累。能把自己手头的每一件事做好,就是一种幸福的积累,感受到的就是不断增加的幸福。
最后,我们要珍惜特有幸福。教师如果能从日常工作中找到幸福感,那就具有了承受重压、忍受磨难的力量。不是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吗,“心情再不好,一上讲台就什么烦恼都忘了”。那么,如果教师本身就有幸福感呢,那精神不就更阳光了吗!这种阳光不就会照到教室以外了吗!学生不就沐浴在阳光下享受学习的幸福了吗!
教师,不可能很轻松,一个很轻松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因为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教师,不可能很富有,一个很富有的教师,不可能是一个高尚的教师,因为教书育人是如蜡烛和春蚕般奉献的事业;如果,教师把轻松和富有作为幸福追求,那么肯定永远都不幸福。
人生的幸福有很多,我们可以去追求,但做教师的幸福是我们所独有!
四、如何成就优秀教师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战略要求,明确了立德树人、教育公平、内涵发展的努力方向,实际上是对教育如何应对世界形势变化和信息时代要求的积极回应。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就成为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需要和教育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要求“专任教师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进一步提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2016年9月9日,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师生时说,“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正如习总书记所言,“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可见,一大批好老师的不断涌现,既是党和国家的期盼,也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这些从教育发展实践中凝结出来的教育智慧和经验,正说明“好老师”是“一师难求”的稀缺资源。那么,好老师从哪里来?如何培养和塑造好老师呢?
我们不用去确定和穷尽有关“好老师”的定义和标准,因为它就是每个人的温暖体验和美好记忆。从对“好老师”的“温暖体验和美好记忆”出发,可以去反思“好老师”的稀缺问题。尽管“好老师”是当前社会的强烈需求,但好老师一直在不同的时代存在,并成为时代发展之光,从孔子到陶行知,从苏格拉底到罗素,他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对“好老师”做出了自己的诠释。每当我们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都不禁为自己曾经遇到的“好老师”“怦然心动”而倍感温暖。从对好老师的感性理解出发,可以思考“好老师”的由来问题。
好老师要有一种恬淡的生活追求。好老师不需要明星般的耀眼,也不一定需要太多的头衔,好教师给人的感觉就是整洁大方的服饰、安详温暖的表情、内敛积极的智慧和外圆内方的处事风格。好老师能在社会大潮中挺立,能在滚滚红尘中坚守。好老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明灯,是社会大众为人处世的参照,是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细胞,是社会发展的轴线和良心。好老师是朴素的、恬淡的,却是温润的和充满力量的。我们弘扬师德精神、砥砺教师品质,就是要赞美和歌颂好老师恬淡的生活追求,真诚地颂扬好老师超越现实的人格力量。
好老师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好老师恬淡的生活追求和坚定的为人处世标准,都来源于好老师所具有的强大的人生自信,而一个人的自信无不来源于并体现在对自己专业的专长之上。对于好老师而言,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他(她)最大的魅力、资本和自信。在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无不把这种好老师作为自己的榜样和偶像,进而成为一种催人向上的力量。因此,与其空谈好老师的标准,不如倾听自己的内心和反省自己的言行,然后将所思所想付诸行动,这是成就好老师的根本之道。
好老师要有一颗强大的责任心。爱和责任是教师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教育作为一门科学,需要用心;教育作为一门艺术,需要用情;教育作为一项服务社会未来的事业,需要责任心。好老师的责任心总是很具体、很琐碎,但很持久。好老师在学生心中就是不变的高山,不干的海洋。好老师的强大责任心就是一种长情的陪伴和永久的守望,就像一棵树,站出一种姿态,站成一种风景,站为一种精神!
无论是恬淡的生活追求、精湛的艺术还是强大责任心,主要不是靠外在的培养培训,而是要靠内在的修炼和修为。因此,好老师该如何成就?是需要每一位老师自己做出回答的问题。
往期推荐:
西岳史风 || “我希望把考据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访李裕民先生
日新论坛 | 唐代礼仪使新探——兼论中晚唐礼官制度的发展变迁
图文来源/首师大历史教育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江炜炜
审核/丁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