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岳史风 || 沙武田:身在长安 心在敦煌
情
缘
身在长安 心在敦煌
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立足长安回望敦煌,既能看出敦煌在历史中的地位,也更能直观感受到大唐文明的交流互鉴。
陕西师范大学的沙武田教授,孜孜不倦研究敦煌25年。1996年,沙武田从西北大学毕业,他沿河西走廊向西而行,一路前往敦煌。
“20世纪80年代,敦煌学作为一门国际显学迅速发展,然而国内流传着一种声音——‘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这引起了国家对敦煌学的重视,随后国内高校学子纷纷投入敦煌学研究。”沙武田回忆,“即使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对我们来说,毕业后去敦煌是为国争光。”
来到敦煌,23岁的沙武田信心满满。然而,当他第一次走进洞窟时,现实却给了他狠狠一击。
“敦煌的东西太专业了!当时都看不懂,好像在学校学的知识,还有来敦煌前做的功课全都用不上。”
“我还能不能干这个?”一时间,沙武田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但很快,他就意识到,既然来了,就一定要想办法把敦煌弄懂。
于是,沙武田踏踏实实留在敦煌,勤勤恳恳进行学术研究。敦煌的沙尘暴、三危山的晨光、宁静的莫高窟成为沙武田青春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9月,沙武田考入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2001年攻读博士学位。2005年7月,沙武田毕业,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敦煌学方向)。
缘
“初到敦煌的那几年,我一边看书查资料,一边在洞窟里研究敦煌壁画。在莫高窟几年时间中看到的、学到的东西为我之后的敦煌学研究打下很好的底子。”沙武田说,“敦煌南区487个洞窟,北区248个洞窟,哪个洞窟里有什么,多多少少我都有印象。”
25年来,沙武田的《敦煌画稿研究》《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敦煌石窟艺术概论》《敦煌文明再现》《敦煌壁画故事与历史传说》《佛光照耀下的三危山》等10部专著出版。其中《敦煌画稿研究》入选“第二批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当初来敦煌,他是出于对敦煌的好奇和对考古事业的追寻;后来离开敦煌,则是为了扩展自己的学术道路。
情
立足长安回望敦煌
沙武田说:“在敦煌看敦煌,容易把人陷进去,应该把敦煌放在整个历史的大时空中去看。立足长安回望敦煌,通过敦煌去重构大唐长安的历史,那才是最有趣味的历史研究,也一定是学术的梦想所在。”
2014年,沙武田选择走出敦煌,来到西安,到陕西师范大学任教。2016年,沙武田成功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敦煌西夏石窟研究”。
西夏石窟一直是敦煌石窟里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沙武田说:“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多元一体的,西夏民族创造的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我想通过研究来解开西夏石窟中的诸多难解之谜。我们做研究,就是要还原历史,给出最真实的答案。”
冬季,大西北的风阻挡了游客,这正是沙武田带着团队进窟研究的好时机。沙武田的博士后魏健鹏告诉记者:“沙老师为了不浪费看窟时间,经常早上窟区一开放就进去,午饭拿干粮充饥,一直到窟区关闭才出来。”
5年多时间里,沙武田带领团队10多次进窟。团队以西夏石窟研究为圆心,辐射敦煌学、西夏学、藏学、考古学、艺术史、回鹘史、河西走廊晚期历史等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首次设立冷门绝学团队项目,全国仅有20个项目入选,内容包括甲骨文、金文、简牍文献、敦煌学等。
念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为推动冷门绝学研究,沙武田所在的研究单位将“敦煌壁画外来图像文明属性研究”作为团队项目提上日程。在首席专家葛承雍教授的带领下,在陕师大、中国文化遗产院、敦煌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团队成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团队项目。该项目目前已举行了开题报告会。
据沙武田介绍,“敦煌壁画外来图像文明属性研究”主要探讨域外和中国本土艺术创作的双向互动关系,要把隐藏在敦煌艺术中的文化密码揭示出来,从厚重文化积淀中解码文化基因,多角度挖掘其中的外来文化价值。项目最终计划形成五卷左右的研究专著,发表系列学术论文,并在中外文化交流史和敦煌石窟考古研究的理论方法创新上有所贡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沙武田说:“敦煌有厚重的文化精神,也有讲不完的丝路故事。敦煌给了我太多的东西,我会更加努力去一点点揭示敦煌的文化密码。”
往期推荐:
文字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尚佳怡
审核/江炜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