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回顾 | 第十三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第二分会场下午场会议纪要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史林新苗 Author 史林新苗
第十三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
第二分会场下午场会议纪要
2023年4月15日下午14:00,第十三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第二分会场下午场在西北大学历史学院111-112室举行。本场会议由复旦大学胡怡波同学主持,陕西师范大学王子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魏兆源、西北大学李宇思、云南大学王志、曲阜师范大学高塬绪等五位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西北大学历史学院裴成国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聂顺新副教授对以上五位同学的论文进行了点评。
第一位汇报人是王子烨同学,他的论文题目是《隋文帝和他的功臣们:基于〈升用功臣子孙诏〉的考察》。第一部分的学术史回顾,介绍学界有关隋文帝及其功臣群体的研究成果,然后由该诏书中所体现的功臣分类现象切入,接着用五个量化点研究功臣的排列次序和原因,进而将诏书中提到的功臣与开皇元年政府任命的官员进行对比,分析隋文帝压服臣子的政治手段。最后,王子烨同学反思了文章的不足之处。
李宇思同学认为该文体现了作者有扎实的史料分析解读能力,写作视角巧妙、行文规范,对学术的阅读积累深厚。她同时也提出,应当在摘要部分强调平定三方之乱的重要性;学界对于隋文帝功臣群体“出将入相”现象讨论较少的提法,略显绝对化;余论中可对文中各部分的观点进行总结、提炼;最后建议进行史料对读,对功臣生平进行更细致的考证。
裴成国老师认为本篇论文运用的分析方法值得肯定。另外裴老师指出该论文题目受到了非虚构写作的影响,学术论文的题目应当和正文内容契合,故而需要进行调整;论文的综述部分语焉不详,应适当修改,且综述应该按照学术成果发表的时间顺序的铺叙;最后,裴老师指出应当关注诏书的背景,余论的部分内容要进行结构上的调整,部分行文需要锤炼。
第二位汇报人是魏兆源同学,他的论文题目是《“最胜诸经王”的译出:义净与武周后期的西明寺译场》。首先,他在介绍中外学界研究义净与武周及《金光明经》的研究成果后,从译场列位的分析切入,讲解《序品》的翻译、《大吉祥天女品》的翻译,最后检讨了《最胜王经疏》的主要内容。
王志同学认为魏同学文献功底深厚扎实、视野开阔,引用了大量国内外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另外,由于本篇论文是其毕业论文的一个章节,故而存在一点与武周关联不大的问题,可对题目做适当修改。
聂顺新老师认为本篇论文对前人的研究交代清晰明确,综述取舍得当,论题引出自然,文章中时时呼应前辈学者研究成果。同时,他也提出可以对译场作更深入的研究等建议。随后,聂老师与魏同学交流了译场人员选择的问题,认为译场中无朝臣,译员可能是由武则天直接征调的僧人。
第三位汇报人李宇思同学的论文题目是《“场域转换”与“分类分等”:唐后期官员服饰演变考察》。首先,她讲解了选题背景,指出选题缘起是《旧唐书·杨国忠传》有关“紫袍主事”等表述,提示唐代官服有视觉化的等级效应。她指出唐代官服研究虽面临史料有限的困境,但仍有较大探索空间;接着从“赏借绯紫”现象的出现、服色泛滥、服色僭滥与官员社交场合的困惑三方面讲解论文主要内容;最后总结了文章的不足。
王子烨同学对本文进行了评议。首先他指出文章的切入点新颖,以小见大,从官服见制度。接着他指出文章存在的问题:题目过大;出处和内容部分的引用有部分错误;专有名词使用欠妥;部分结论的说服性不强,如,游牧传统可能无法用汉族官制去解释。
裴成国老师对文章进行了评议。他首先表扬文章切入点新颖,有一定的创新性。接着他指出,文章的论点和文章实际内容的表述未能铆合,譬如标题中的词语在正文中少有提及、文章论述没有达到将官服和制度相结合的目的;支撑结论的依据不够充分——也许唐朝对服饰颜色普遍的不在意现象只是反映了社会的风气。最后,他建议引用材料时尽量避免极常见和不常见的材料作为论据。
第四位汇报人王志同学的论文题目是《伊慎与贞元、元和之际的地方政局》。王志同学从“元和中兴”背景下“宪宗削藩”的系列事件中,引入前人措意不多的“伊慎”这一历史人物,以小窥大,借其人生际遇与政治立场选择,对削藩这一问题做了形象而鲜活的新阐述,总结了宪宗朝政的成功之处,得到“两个不待”的结论。
高塬绪同学对本文进行了评议。他首先肯定了本文所采用的新视角,认为这篇文章以微知著,从伊慎个人出发分析唐宪宗时期的政治。接着他提出一些问题:文章标题中说“政局”一词涵盖过大;文章中的举例不够详备;行文表述有些模棱两可之处。
裴成国老师对该文进行了评议。他认为论文表达内容清晰,讨论集中,观点成立。接着指出了文章存在的部分问题:标题有些拔高文章内容之嫌;综述部分对于前人的研究没有交代清楚,学术规范要给予一定的重视;尽量避免口语化表述;正文可以附上相关历史地图。最后他提到文章的论述部分比较单薄,可以从伊慎性格变化的角度作进一步探析。
第五位汇报人高塬绪同学的论文题目是《唐代斋郎研究三题——以候补程序为中心》。他针对“斋郎”这一门荫体制下的特殊身份展开研究,从荫补资格与主管官署两个层面,探讨了制度运行诸环节的相应问题,最后得到了斋郎设置系统化、补选条件趋于宽松、斋郎选补管辖权最终归属礼部和太常寺的结论。
魏兆源同学对该文做了评议。他指首先肯定了文章中一些新颖观点。接着他建议可以从部分新出土墓志材料写斋郎起家的情况入手,以扩充论据。接下来他提出自己的一些困惑:斋郎选补实际上是双向选择,斋郎制度变化由宗庙祭祀事务所牵动的推断或许还有待商榷。最后他提到文章的格式问题,如,年份后缺少公元纪年。
聂顺新老师对该文进行了评议。他首先对高同学能在研究成果丰硕的唐代选举制度领域依然能发现新问题予以肯定。其次,他指出文章中的材料不够丰富,限制了探讨的深度,建议扩大史料搜索范围。尽管学界一直对《新唐书》评价不高,认为撰修过程中对删改过度问题,但是其所载唐后期的相关制度流变也有详实可信的部分,需要加以考辨利用。最后,他提醒要搞清楚皇帝制敕的时效,明确制度推行的起迄点。
自由讨论环节后,第二分会场下午场的老师、同学们进行了合影留念,会议圆满结束。
往期推荐:
征稿 | 第十四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征稿启事(第二号通知)
新潮回顾 | 第十三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第一分会场上午场会议纪要
图文来源/“史林新苗”公众号
责任编辑/张梦晨
审核/冯立君、胡耀飞、王子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