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回顾 | 第十三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第三分会场上午场会议纪要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史林新苗 Author 史林新苗
第十三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
第三分会场上午场会议纪要
2023年4月15日上午9:40,第十三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第三分会场上午场在西北大学历史学院1-1室举行。本场会议由西北大学江季蓉同学主持。山东大学战麒元、厦门大学江韵琳、南开大学王玮和浙江大学李乐萱等五位同学分别发表了论文。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曹循教授、陈跃副教授分别对四篇文章进行了评议。
第一位汇报人是山东大学的战麒元同学,论文题目是《岭海之间:明代惠州的倭寇问题与海防制度演进》。战同学首先回顾前人的研究成果,指出现有的学术研究中,惠州海防问题较潮州海防问题留存较多空白,而惠州又能为研究海防与陆防之间的联动关系提供一个窗口。接着,战同学介绍了惠州“一府两卫”的形成过程,并分析倭寇入侵对惠州海防体系的影响。最后,战同学就个案考察惠州海防制度的演进,点明文章的研究目标和重点。
在评议环节中,王玮同学对文章中区划设置、概念表述提出了修改意见,建议战同学可以拓展考量明代海盗、疍民等群体与文章主题的关联,延伸关注明代的边疆观与海洋观。曹循教授首先肯定了战同学的文章,随后提出几点修改意见。他指出文章实际上更侧重于军政管辖研究,建议战同学将题目进一步明确;此外,需要关注到民政区划与军政区划之间存在差异;在文章的格式规范、史料解读上,也有可改进之处。
第二位汇报人是厦门大学的江韵琳同学,论文题目是《国家在场、地方社会与民间信仰——以明清时期闽西姑田福主公王信仰为中心》。江同学首先对选题缘由和学术史进行回顾,引入“福主公王”“国家在场”等关键概念及国家权威与民间信仰互动这一核心问题。随后,江同学分析了福主公王从地方保民神到“国家敕封神”的信仰建构过程及意义。接着,江同学介绍她从姑田公王庙中的碑刻中整理出的清咸丰年间碑文,探析纸业社会与公王信仰的联结,并由此引出清咸丰、同治年间国家秩序动荡时,公王庙中的纸业公局对整合姑田的地方社会秩序和塑造“国家认同”信仰的作用。最后,江同学对文章进行总结与反思。
在评议环节中,李乐萱同学肯定了文章结构、史料运用和行文思路,同时对文章第二、三部分体量不平衡以及文章主语缺失等问题提出了修改意见。陈跃副教授首先回顾了华南学派的学术风格,随后,建议江同学思考“国家”与“地方”的具体范畴,文章标题也可以适当凝练。此外,陈老师也建议江同学进一步挖掘田野调查中遇见的细节,点明文章的创新点。
第三位汇报人是南开大学的王玮同学,论文题目是《“水与岸之间”:明清岭南疍民管理制度考索》。王同学首先介绍了疍民这一水上族群及相关学术史,随后对宋元及前代的疍民管理制度、明初的双重管理体制、明中后期卫所、河泊所的衰败与船甲制的推广,以及雍正年间“开豁贱籍”、疍民得以上岸解禁展开了分析,最后延伸对疍民的边缘身份、疍民管理及相关研究的思考。
在评议环节中,战麒元同学肯定了文章的学术史梳理、史料搜集和历史解释,建议王玮同学继续关注地方志中的相关信息,拓展对疍民的身份转变和跃迁的研究。曹循教授对论文标题与结构的规范性提出建议,随后对文章的新意、丰富性进一步提出要求,指出可以在前人的从旁撰述之外,寻找出疍民群体自身的声音。
第四位汇报人是浙江大学的李乐萱同学,论文题目是《合谋与张力:地方宗族个案的历史弹性——李浦王氏家庙碑研究》。李同学从研究视角、史料基础和问题意识三个方面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随后以李浦王氏家庙碑为个案,分析地方宗族的祭祖观如何从重血缘向重品官转移,接着串联起“大历史”与“小历史”,回顾明朝国家礼制的重大转变,点出地方宗族溯寻“功臣”祖先的缘由。李同学还将李浦王氏的地方宗祠实践与温州乃至整个东部地区作比较,提出历史弹性寓于变化之中,要避免自上而下单向解释。
在评议环节中,江韵琳同学认为李同学的文章对读者理解明清时期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具有重要意义,建议李同学区分“地方社会”与“地方家族”概念,进一步探讨朱子家礼与地方家礼的异同,关注儒家伦理在祭祖观中发挥的作用,以使文章更加完善。陈跃老师建议李同学精简标题,思考比较历史上相似的问题,在传承前人的成果之余作出创新,另外需注意区分大族的“始祖”与“始迁之祖”。在注释、图例等方面,陈跃老师也提出了详细的修改意见。
自由讨论后,第三分会场上半场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合影,会议圆满结束。
往期推荐:
征稿 | 第十四届西安史学“新潮”论坛征稿启事(第二号通知)
图文来源/“史林新苗”公众号
责任编辑/刘笑甫
审核/冯立君、胡耀飞、王子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