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二文言虚词的含义(解析版)
专题02 文言虚词的含义(解析版)
【考点解读】
文言文虚词的含义同文言实词的含义一样,也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初中课标阅读要求“阅读文言文要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文言虚词”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气助词作用的,如“也、乎、夫、焉”等。
1.从考查方式看,中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如:给出四个选项,且这四个选项中含有共同的虚词,选出其中一个与其他用法相同或不同的选项。(2)偶尔有在句子中空出来虚词,让学生补充填空的题型。(3)虚词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翻译时不能丢掉虚词。
2.从考查内容方面看,“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涉及四类:第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虚词;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虚词;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虚词;第四类是起语气助词作用的虚词。
3.文言虚词具体考查:之、而、其、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何、焉、与、所、因、也、乎等。中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技巧点拨】
1.注意积累,归类识记。
平时注意积累,熟记背诵书上的注释,重视那些在所学课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注意归类识记。
2.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如:“行者休于树”一句意思是“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由此可以推断“于”解释为“在”。
3.代入检验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以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最通顺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如:“而”作为连词,有以下几个义项:(1)表并列(2)表转折(3)表修饰(4)表承接(5)表因果。在句子“人不知而不愠”一句中,逐个代入理解而的意思,最后可知是表转折。
4.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如:在“乃不知有汉”一句中,我们知道“乃”解释为“竟然”,那么在句子“乃记之而去”中可以把“竟然”这一义项代入,如果讲不通,再换别的义项。
5.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语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出其词性,那意义和用法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且焉置土石”一句中,“且”是连词,解释为“况且”。“年且九十”一句中“且”是副词,解释为“将近”。如果根据位置,能推断出词性,那么意义和用法也就知道了。
6.位置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助词和指示代词;在句子中间则只能是代词。
【答题步骤】
1.通读全文,理解句意,然后结合整个句子的意思去分析虚词的含义。
2.结合语境反复推敲,确定答案。
3.代入检验,对于选择题、判断题,把各个义项代入原句中,去贯通文意。顺畅而无滞碍的即为准确答案。
【答题注意事项】
1.要熟记书上的注释,答题一定要准确。
2.要紧扣语言环境。首先要理解句意,然后结合整个句子分析虚词的含义。
【备注】:标注★的题目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含义”这一考点。
【例题导航】
【2020·江苏省盐城市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①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②,如蜗鼠缭绕③,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慕,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④,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①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②楯(shǔn):栏杆的横木。③缭绕:迂回,回环。④魔戛:摩擦。
9. 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一 峰 高 绝 有 蹊 介 然 仅 可 步
10.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稍西 ________ (2)相顾而惊 ________
(3)声切切不已 ________ (4)二三子不得寐 ________
★11.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与之语,愕而顾 辍耕之龚上 (《陈涉世家》)
B. 如蜗鼠缭绕,乃得出 见渔人,乃大惊 (《桃花源记》)
C. 山风飒然而至 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D. 因追忆之 未若柳絮因风起 (《咏雪》)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有僧布袍蹑履来迎。(可参考“资料卡”)
资料卡:
蹑:①踩,踏。②穿(鞋袜)。③追随,追踪。④攀登,登上(高位)。
——《古汉语常用宇典》
(2)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13. 本文结尾作者“往往想见其事”和《桃花源记》中刘子骥“欣然规往”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链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答案】9. 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
10. (1) 向西 (2)看 (3)停止 (4)睡觉
11. C
12. (1)有僧人穿着布袍和鞋子前来相迎。
(2)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
13. 本文中作者“往往想见其事”,是在体验过北山美景之后的回味无穷,这种“想见其事”,更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处美景的赞美与怀念之情。
《桃花源记》中刘子骥的“欣然规往”,则更多的是身处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解析】
【9题详解】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停顿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这句话的大意是: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山下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故停顿是: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
【10题详解】这道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大意:稍稍往西。西:向西。
(2)大意:大家惊慌相视。顾:看。
(3)大意: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已:停止。
(4)大意:大家又不能入睡。寐:睡觉。
【11题详解】这道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A.代词,他,指僧人/动词,到、往;B.才/于是、就;C.表示修饰;D.于是/趁、乘;故选C。
【12题详解】这道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1)重难点词语有:蹑,穿。履,鞋子。
(2)重难点词语有: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何境,何处。
【13题详解】这道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根据“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可知,本文中作者“往往想见其事”,是在体验过北山美景之后的回味无穷,于是“因追记之”。这种“想见其事”,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处美景的赞美与怀念之情。根据“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可知,《桃花源记》中刘子骥的“欣然规往”,更多的是身处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参考译文】
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尽是野草树木和泉水岩石,环境越来越幽静。稍稍往西,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山下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走了约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拉着鞋子前来相迎,与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着,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山顶有数十间房屋,曲折回旋而依崖壁而建并筑有栏杆,要像蜗牛一样爬行、老鼠一样攀援迂回着走才得以出来。坐定之后,一阵山风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大家惊慌相视,不知道身在何处。天色将近黄昏了,就都睡在山上。
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窗间有数十竿竹子,被风吹动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大家又不能入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了。
回家几天之后,脑海中还是恍恍惚惚地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往往想起这次游山的事。
【真题演练】
1.【2020·江苏省泰州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容①幼颖悟,稍长,喜读书。其俗素尚武,容亦善骑射,然弗之好也。中统②初,以国师荐,入侍皇太子于东官,命专掌库藏。每退③,即诣国子祭酒④许衡,衡亦与进之。至元七年,世祖驻跸⑤镇海,闻容知吏事,召至,命权中书省掾⑥。事毕复前职,以忠直称。十五年,奉旨使江西,抚慰新附之民。或劝其颇受馈遗,归赂权贵人,可立致荣宠。容曰:“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使还,惟载书籍数车,献之皇太子。
【注释】①容:刘容。②中统:年号名。③退:这里指退朝。④国子祭酒:官名。⑤驻跸(bi):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⑥掾(yuàn):古代官府中属官的通称。
(节选自《元史·刘容传》,有删改)
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容亦善骑射___________
②然弗之好也___________
③奉旨使江西___________
④惟载书籍数车___________
★10.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抚慰新附之民
A.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B. 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C. 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D.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11.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闻 容 知 吏 事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13. 刘容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用你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
9. (1)擅长 (2)不 (3)出使 (4)几(指多)
10. A
11. 闻/容/知吏事
12. (1)剥削人民来追求自己的利益,我心不安。(2)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13. 忠心耿直,宽爱百姓,公正廉明,不巴结权贵,有很强处理事务的能力。
【解析】
【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此类题目,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善:动词,擅长;弗:表否定,不;使:出使;数:数词,表不确定的数目,几。
【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例句中“之”,结构助词,的。
A.之:结构助词,的;B.之:代词,他,指卖油翁;C.之:代词,它,指发现桃花源这件事;D.之:动词,去,往,到;故选A。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句意为:听说刘容熟习吏治。“容”作兼语成分,是“闻”的宾语,“知吏事”的主语,故停顿为:闻/容/知吏事。
【1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剥:剥削;以:来;何:怎么。
②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惟:只;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概括。从“每退,即诣国子祭酒许衡,衡亦与进之”“事毕复前职,以忠直称”可以看出,刘容对国家忠心耿耿,尽职尽责。从“闻容知吏事,召至,命权中书省掾”可以看出刘容有很强处理事务的能力。从“或劝其颇受馈遗,归赂权贵人,可立致荣。宠容曰:‘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可以知道,当有人劝刘容接受别人赠送的一些财礼,以便回去后贿赂当朝权贵时,被他义正言辞地拒绝了。据此可知,他宽爱百姓,清正廉明,不收受贿赂,也不贿赂他人。
【参考译文】
刘容自幼聪敏,稍大就喜读书。(当时)国家平常的风俗是崇尚武风,刘容也善骑射,可是这并不是他的爱好。中统初年,受国师推荐入东宫侍奉太子,专掌管府库。每次退朝,就去拜访国子祭酒许衡,许衡也与他一起进退。至元七年,世祖停留在镇海,因听说刘容熟习吏治,召他至镇海,命他暂为中书省官员。事毕仍复前职。其为人以忠心耿直著称。至元十五年,刘容奉旨到江西去抚慰新附之民。有人劝他受纳馈赠,回去好贿赂权贵,可立刻荣华富贵。刘容说:“剥削人民来追求自己的利益,我心不安。”事毕回京,只带书籍数车献给皇太子。
2.【2020·山东省青岛市中考】文言文阅读
张友正自少学书,常居一小阁上,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有别馆,直三百万,尽鬻①以买纸。其书笔迹高简,有晋宋人风味。故庐在甜水巷,一日忽弃去,赁小屋于水柜街,与染工为邻。众人异之,或问其故。友正答曰:“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与染工约: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②酬二百金。如是日书数端,笔未尝停。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
素与苏子瞻相善。元祐末,子瞻自扬州召还,友正乃具饭遨之。既至,则对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而置肴其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二人每酒一巡,即展纸挥毫。一二小僮磨墨,几不能供。饮酒终,纸亦尽,俱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
友正未尝仕。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选自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有删改)
【注】:①鬻(yù),卖。②端,长度单位。布帛二丈(或六丈)为一端。
1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积三十年不辍 辍:收拾
B. 众人异之 异:认为……奇怪
C. 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 假:借
D 凡有欲染皂者 皂:黑色
★12. 下列句中,加点“于”的含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赁小屋于水柜街
A.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B.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C.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D.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B. 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C. 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D. 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14.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并专心练习。为了购买纸张,他卖掉了价值三百万钱的别馆。
B. 张友正搬离旧居,与染工为邻,是因为染坊里有染过的绢,可以用来练习书法。
C. 苏子瞻应邀到友正家吃饭,看到长案上放置着笔墨纸等,而饭菜放在旁边,大笑起来。
D. 友正、子瞻二人每饮一巡酒,就展开纸张,进行书法创作,酒喝完了,纸也用完了。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答案】11. A 12. D 13. A 14. B
15. 他的性子刚直,担心被名声所连累,很少和人交往,所以知道他书法成就的人少。
【解析】
【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积三十年不辍:坚持三十年不停止。辍:停止。故A错误,选A。
【1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于,在。
A.对于;B.比;C.对,向;D.在;故选D。
【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把握文章翻译,根据分句意思断句。有以纸馈之者(有人把纸赠给他)/不问多寡(不问多少)/入手即书(拿到手就写),故选A。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可知,友正要的绢是白色的绢,是染工打算染成黑色的绢,友正在染工打算染成黑色的白绢上练习书法,故B错误,选B。
【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其,代词,他。性,性格。直,正直。恐,恐怕,担心。为,被。故,所以。
【参考译文】
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常常待在一个小阁楼上,闭门不做其他的事,坚持三十年不停止。有一个别墅,价值三百万,全卖了来买纸。他的书法笔迹高简,有晋宋人的风格味道。原来的房子在甜水巷,一天忽然舍弃离开,租小房子在水柜街,和染工成为邻居。众人对此非常惊异,有人问他原因。友正回答说:“我想要借白色的绢学习书法罢了。”和染工约定:凡事有想要染黑色的,先借给他,布帛二丈酬谢二百金。像这样每天写好几个二丈,笔没有停过。有人把纸赠给他,不问多少,到手就写,到写完才停止。
向来和苏子瞻交好。元祐末年,苏子瞻从扬州被召还,友正就准备饭菜邀请他。已经到了,就相对着摆设了长桌子,上面分别放上好笔、好墨、纸三百列,却把佳肴放在边上。苏子瞻看到,大笑。就坐,二人每喝过一轮酒,就展开纸挥舞着笔。一两个小僮磨墨,几乎不能供应。喝酒结束,纸也写完了,都自己认为平日的书法比不上。
友正不曾出仕做官。他的性子刚直,担心被名声所连累,很少和人交往,所以知道他书法成就的人少。
3.【2020·山东省济宁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过广陵,入洞庭,浩倍荡荡,四无涯涘。晚见红日落于水内,次早见炬火然灼水面,渐望渐高,乃明星也。吾游行天下,山吾皆以为卑,水吾皆以为狭,非果卑果狭也目能穷其所至则小之矣。物何大何小,因其所大而大之,则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莫不小。苏子瞻曰:“覆杯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其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①之间,有方轨②八达之路乎?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犹杯水也;舟犹芥也,人犹蚁也,吾乌③知蚁之附芥,不以为是乘桴④浮海耶?其水涸而去,不以为是海变桑田耶?四海虽广,应亦有涯,目力不至,则望洋而叹。因所大而大之耳。”今在洞庭,吾目力穷焉,即以为洞庭为吾之海可也。
(选自《虞初新志》)
【注】①俯仰:表示时间短暂。②方轨:两车并行。③乌:怎么。④桴:小竹筏。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极潇湘 极:到达 B. 薄暮冥冥 薄:迫近
C. 春和景明 景:景色 D. 沙鸥翔集 集:停息
★17. 下列句子中,加点“乃”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渐望渐高,乃明星也
A.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 乃悟前狼假寐
C. 乃不知有汉 D.蒙乃始就学
8.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选自《岳阳楼记》,其作者是范仲淹,范仲淹字希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B. 两文都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有音乐美。
C. 乙文引用苏轼讲的故事,意在表明虽然洞庭浩瀚,但不能因为认识有限而感叹自身渺小。
D. 两文在写法上都是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甲文重在劝勉言志,乙文重在阐发哲理。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0.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非 果 卑 果 狭 也 目 能 穷 其 所 至 则 小 之 矣。
【答案】6. C 7. A 8. D
9. (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10. 非果卑果狭也/目能穷其所至/则小之矣
【解析】
【6题详解】C.有误,句意为: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景:日光。故选C。
【7题详解】“渐望渐高,乃明星也”中的“乃”是动词,表示判断,可译作“是”。
A.“乃”表判断,是;B.“乃”是副词,才;C.“乃”是副词,竟然;D.“乃”是连词,于是,就;故选A。
【8题详解】A.有误,范仲淹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B.有误,“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不符合乙文的特点;
C.有误,根据“目力不至,则望洋而叹,因所大而大之耳”可知,作者引用苏轼讲的故事意在表明不能因为认识有限而妄下定论;故选D。
【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览,观看,欣赏。得无……乎,大概……吧。句意为:(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并不是这些山真的矮小,也不是这些河真的狭窄,是因为它们一眼就能看到尽头,所以才觉得小罢了”,据此断句为:非果卑果狭也/目能穷其所至/则小之矣。
【参考译文】
甲: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过了广陵,进入洞庭湖,广阔的湖面一望无边。傍晚,一轮红日落到湖水里;早晨,一轮朝阳像火炬一般炙烤着湖面,冉冉升起,是明亮的星星。我游览天下,那些山我觉得有些矮小,那些河我觉得有些狭窄。并不是这些山真的矮小,也不是这些河真的狭窄,是因为它们一眼就能看到尽头,所以才觉得小罢了。事物如何区别大与小?苏子瞻说:“把一杯水倒在地上,一颗芥子浮在水面上,一只蚂蚁浮在芥子上,蚂蚁四顾茫然,不知要到何处去。一会儿,水干了,蚂蚁径直爬走了,遇见其他蚂蚁,大哭说:‘我差一点看不到你了!’哪里知道片刻之间,蚂蚁所到的地方有并行两辆马车、四通八达的路吗?”揣摩一下,四海之内都在天地之间,就和那杯水一样。船就像那颗芥子,人就是那个蚂蚁。我们只知道蚂蚁依附芥子可笑,不知道自己乘着船儿出海也和蚂蚁一样吗?水干而去,不就觉得这是沧海变桑田吗?天地虽然广阔,也有边际。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就会看着这样广阔的景象而慨叹,因为看不到边际就觉得很大,现在,我在洞庭湖,极目四望,不见边际,我觉得洞庭湖就是我的海呀!
4.【2020·四川省广安市中考】文言文阅读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25. 用“/”为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标两处)
一 闭 一 开 水 深 广 不 得 渡。
26.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黄发垂髫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尝采药至衡山 (4)深入忘反
★2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不知有汉 乃相谓曰 B. 忘路之远近 水陆草木之花
C. 一人便以笠自障 先帝不以臣卑鄙 D. 其真无马邪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29. 【乙】文中的“开明朗然”与【甲】文中的_______一词相仿。
30. 【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25. 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26. (1)小孩(2)子和儿女(3)曾经(4)通“返”,返回
27. B
28.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2)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他们两个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29. 豁然开朗
30. 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语言简洁,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2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读。作答此题,先翻译句子,根据句意进行句读。句子意思是: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去。正确的断句为: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
【2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及通假字、古今异义。垂髫,头发下垂,借代的修辞方法,这里指小孩子;妻子,古今异义,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这里取古义;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7题详解】A.竟然/于是,就;B.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C.用/因为;D.表反问语气,难道/代词,他;故选B。
【2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
(1)阡陌,田间小路;交通,古今异义,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这里取古义;相闻,互相听得到。
(2)迹,踪迹;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诧异、奇怪。
【2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乙文“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中“开明朗然”的意思是眼前就开阔明亮起来;甲文“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中“豁然开朗”的意思是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两个词意思相近。
【3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甲文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但这样理想的社会是不存在的,因此作者在文末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目的是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乙文写刘子骥深山采药,遇一道山涧,“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有的人说石门里都是仙家的药方和灵验的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再寻不得,暗示石门及仙家是不存在的。作者这样写,只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参考译文】
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愉快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乙:南阳的刘子骥,喜欢游山玩水,曾经到衡山采药,深入衡山忘了出来。路上看到一道山涧,水的南面有两扇石门,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去。想要返回却已经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人,刘子骥就向他问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罢了。有的人说石门里都是仙家的药方和灵验的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刘子骥想要再次去寻找那个地方,不再能知道它在哪里。
长沙的醴陵县有一条小河,有两个人乘船去砍柴,看到河岸下面的一个土洞当中有水顺着河流的方向流出,其中有新砍的木片随着水漂出来。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这两人感到很奇怪,互相商量道:“可以试着到水里,看看是什么原因有这木片漂出来的”。其中一个砍柴人就用斗笠护着自己进入了河岸边的洞穴,洞穴仅能容一人通过,走了几十步,眼前就明亮起来,里面情景不同于人世间的景象。
5.【2020·甘肃省武威市中考】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目。
【甲】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光绪己卯,楼基坼①裂,及大有倾塌之势,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经费未集而容②以考绩③北上。既而回岳,德化李公来湘中,命以茶厘④为修楼之资,其不敷者,劝四邑(巴陵、平江、临湘、华容)绅富足之。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左仙梅亭,右则三醉楼,皆视旧制有加。前临洞庭,为之驳岸⑤以御水,楼之左右各增施二楹,为登楼者憩息之所,其楼前雉堞⑥亦加坚筑,以固吾圉⑦焉!
(节选自【清】张德容《重修岳阳楼记》)
【注】①坼(chè):分裂,裂开。②容:即张德容(1820-1888)。同治十年(1871)、光绪五年(1879)两度出任岳州知府,政声显著,曾对岳阳楼进行整体修葺。③考绩: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成绩。④茶厘:对茶叶经销所征的一种附加税。⑤驳岸:保护岸或堤使不坍塌的构筑物,多用石块砌成。⑥雉堞(zhì dié):古代城墙上掩护守城人用的矮墙,也泛指城墙。⑦圉(yǔ):边境,边疆。
1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去国怀乡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加筑六丈有奇
(4)皆视旧制有加
★17.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重修岳阳楼/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B.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C. 及大有倾塌之势/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D. 为之驳岸以御水/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1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9. 用“/”标示出下列语句中停顿。(标示2处)
中 丞 邵 公 命 茸 而 修 之 经 费 未 集 而 容 以 考 绩 北 上。
20. 回答问题。
(1)从【乙】段哪句话可以看出,清朝重修后的岳阳楼不在原址上?(用原文回答)
(2)【甲】【乙】均写到了重修岳阳楼一事,但两文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6. (1)离开。(2)如果没有。(3)零数,余数。(4)规模。
17. B
18.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19. 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经费未集/而容以考绩北上。
20. (1)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
(2)【甲】文借重修岳阳楼一事,着重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乙】文侧重写重修岳阳楼的原因、过程及结果。
【解析】
【1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去国怀乡:离开京城,怀念家乡。去,离开。
(2)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微,如果没有。
(3)加筑六丈有奇:增加修建六丈多。奇,零数,余数。
(4)皆视旧制有加:都是借鉴原来的规模有所增加。制,规模。
【1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于是/竟然;
B.在/在;
C.结构助词,的/动词,到…去;
D.来/凭借;
故选B。
【1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越,到了。明年,第二年。政,政事。通,通顺。和,和乐。百,不是确指,形容其多。废,这里指荒废的事业。具,通“俱”,全,皆。兴,复兴。
【1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把握文章整体翻译,根据分句意思断句。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中丞邵公命令修葺它)/经费未集(经费没有募集好)/而容以考绩北上(张德荣因为考绩北上了)。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结合“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的翻译“于是在原来地基的后面,增加修建六丈多,在上面建造正楼”可知,清朝重修后的岳阳楼不在原址上,而是在原址的后面。故可回答原文语句:乃于原基之后,加筑六丈有奇,建正楼其上。(2)甲文。甲文第一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原因,第二段描绘了洞庭湖景色,第三段到结尾,则是作者发表的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乙文。从“光绪己卯”到“中丞邵公命葺而修之”交代了重修的原因。从“经费未集”到“劝四邑(巴陵、平江、临湘、华容)绅富足之”交代了重修的经过,从“乃于原基之后”到结尾,则交代了最终修建的结果。
【参考译文】
(甲)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光绪己卯年,岳阳楼的地基裂开,大有倒塌的态势,中丞邵公命令修葺它,修建的经费没有募集好,张德荣因为考绩北上了。不久回到岳阳,德化李公来到湘中,命令把茶厘作为修葺岳阳楼的资金,其中还不够,就劝说四邑的乡绅富豪补足。于是在原来地基的后面,增加修建六丈多,在上面建造正楼,左边是仙梅亭,右边则是三醉楼,都是借鉴原来的规模有所增加。前面对着洞庭湖,为它建造驳岸来抵御水,楼的左右两边各增加了两个房间,作为登楼的人休息的地方,楼前面雉堞也增加坚固的建筑,来巩固我的边疆!
【考点过关】
1.【2020·湖北省宜昌市中考】鸟喧蛙噪,江上阻风,水漫阡陌,遇此等不顺遂之事,本当烦忧。但换个角度,换种心情,或许心境会有所不同,观此三则短文,当有所悟。
【甲】山鸟每至五更,喧起五次,谓□报更。盖山中真率漏声①也。余忆曩②居小昆山下,时梅雨初霁,座客飞觞,适闻庭蛙,请以节饮③。因题联云:“花枝送客蛙催鼓,竹籁喧林___________。”可谓山史实录。
——陈继儒《岩幽栖事》
【乙】儿子从未远出,初应省试,不能不一往。阻风沙漫洲④,舳胪相接⑤,郡中宋氏叔侄,移船头就柳阴,棋□其下。崇友拉予看荷花,夕阳反照,荷净花明,萧疏四五人,科头⑥握蕉扇,委影池塘,若绘江上阻风图。二景绝佳。
——龚炜《巢林笔谈》
【丙】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雪电文作大雨如注。行至总铺,雨愈甚;遍叩逆旅主人门,皆不应。于昏黑中寻一草棚,暂避其下。雨止则天已明矣,道路皆水,弥漫不辨阡陌。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惜无有□此为念者。仰观云气甚佳:或如人,或如狮,如怪石,倏忽万状。余尝谓看云宜夕阳,宜雨后,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也。
——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漏声:钟声。漏,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②曩(nǎng):从前。③节饮:(按蛙鸣的)节拍饮酒。④沙漫洲:地名。⑤舳舻(zhú lú)相接:船只首尾衔接。⑥科头:不戴冠帽,裸露头髻。
6. 请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因( ) 予( ) 阡陌( ) 或( )
★7. 请将“以”“之”“于”三个文言虚词准确还原到文中的方框内。
A.谓□报更 B.棋□其下 C.惜无有□此为念者
8. 请用“/”为【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行 四 五 里 见 西 北 云 起 少 顷雷 电 交 作 大 雨 如 注
9. 请翻译【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
10. 请在【甲】文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将对联补充完整。
11. 【乙】文中“二景”指的是哪两个场景?请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
12. 闻鸟、蛙之聒噪,因风、雨而受阻,遇此等烦忧之事,当以何种心态来面对?请以三则材料中任意一则为例说说你的看法。
13. 积累链接:请写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身处困境仍心怀天下的句子。
【答案】6. (1)因(于是,就); (2)予(我); (3)阡陌(田间小路); (4)或(有时;有的)
7. A.之 B.于 C.以
8. 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雷电交作/大雨如注
9. 如果有好的官员,也足以治理那(这)个地方。
10. 鸟报更
11. 示例:柳阴弈棋(柳下弈棋、柳下对弈) 池塘观荷(池边赏荷)(点明地点与事件,意近即可)
12. 示例1:当以恬然之心处之。如甲文中,作者面对鸟喧蛙噪,不以为烦,而是将鸟声视为报更的钟声,将蛙鸣当作饮酒的节拍,实在有趣。
示例2:当以淡定、从容之心处之。如乙文中,作者送儿子赶考,被风阻于江上,但他并未心急如焚或焦躁不安,而是在等待之际观人下棋,与友赏荷,并能感受到眼前之景如画一般,实在自然洒脱。
示例3:当以释然、豁达之心处之。如丙文中,路遇大雨,水漫阡陌,但作者并不为自己的困境而烦忧,而是心忧天下,为国计民生、百姓安危而忧,实在可敬可佩。
示例4:当以悠然、闲适之心处之。如丙文中,作者遇雨受阻,在忧己忧民之后,尚能驻足观云,感受大自然之美,实乃雅逸之行径也。
13.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解析】
【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注意:因,古今异义词,于是,就;予,古今异义词,我;阡陌,结合《桃花源记》理解,指田间小路;或,古今异义词,有时。
【7题详解】考查文言虚词的使用。解答此题,首先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根据句子的意思和虚词的意义做出正确的选择。
A.“谓□报更”意思是:称山鸟鸣叫为报时间。应选择“之”,在这里作代词,表示,山鸟鸣叫。
B.“棋□其下”意思是:在柳荫下下棋;应选择“于”,表示介词,在。
C.“惜无有□此为念者”意思是:可惜没有在这上面用心思的人。应选择“以”,“以……为”表示把……作为。
【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雷电交作大雨如注”意思是:走了四五里,看到西北方云气升腾聚集;不久,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故断句: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雷电交作/大雨如注
【9题详解】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苟,如果;良有司,好的官员;亦,也;治,治理。
【10题详解】考查补充对联。对联书写格式要求:①字数相等,断句一致。②平仄相合,音调和谐。③位置相同,词性相对。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④内容相关,上下衔接。根据上联“花枝送客蛙催鼓”中的后三个字“蛙催鼓”,词性分别是名词,动词,名词,构成一个主谓短语,那么下联后三个字的词性和短语结构与之相同。结合文言文内容,“山鸟每至五更,喧起五次,谓之报更”分析,下联应该是“鸟报更”。
【11题详解】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阅读文言文,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根据“郡中宋氏叔侄,移船头就柳阴,棋于其下”理解,这句话是对树阴下下棋场景的描写,按照题干要求用四字词语可概括,即,棋于柳下,或柳下弈棋等。根据“崇友拉予看荷花,夕阳反照,荷净花明,萧疏四五人,科头握蕉扇,委影池塘,若绘江上阻风图”理解,这句话是对池边赏荷花场景的描写。由此可概括为:池边赏荷等。
【12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情感的理解和把握。解答“闻鸟、蛙之聒噪,因风、雨而受阻,遇此等烦忧之事,当以何种心态来面对”的问题,要结合文言文内容和情感来谈看法态度。甲文,“鸟每至五更,喧起五次,谓之报更。盖山中真率漏声也”,“适闻庭蛙,请以节饮”,作者面对鸟喧蛙噪,不以为烦,而将鸟声视为报更的钟声,将蛙鸣当作饮酒的节拍,趣味无穷,由此得出当面对烦扰之事时,要以恬然闲适的心态处之。乙文中,“阻风沙漫洲”,“移船头就柳阴,棋于其下”,“崇友拉予看荷花,夕阳反照,荷净花明,萧疏四五人,科头握蕉扇,委影池塘,若绘江上阻风图”,由以上句子分析,作者在陪儿子省试时路遇大风,没有急躁烦扰,而是柳下弈棋,与友赏荷,发现身边的美好,心态从容,由此我们得出当面对烦扰之事时,要以从容淡定的心态处之。丙文中,作者“行至总铺,雨愈甚”,面对“道路皆水,弥漫不辨阡陌”的处境,作者却忧国忧民,“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并且面对困境还能“仰观云气甚佳:或如人,或如狮,如怪石,倏忽万状”,由此我们得出当面对烦扰之事时,要以释然,豁达,闲适之心处之。
【13题详解】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识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译文】
甲:山鸟每到天将明时,大声鸣叫五次,称山鸟鸣叫为报时间。这大概就是用鸟的叫声当作钟声吧。我回忆起从前在小昆山下居住,正好梅雨过后天气放晴,客人举杯畅饮,正好听到院子里青蛙史鸣叫,请按蛙鸣的节拍饮酒。于是题写对联:“花枝送客蛙催鼓,竹籁喧林鸟报更。” 可以说是山史实录。
——陈继儒《岩幽栖事》
乙:儿子从没有出远门,初次参加省试,不能不一同去。因大风我们被阻在沙漫洲这个地方,船只首尾衔接,郡中宋氏叔侄,移动船头靠进柳阴,在树阴下下棋。崇友拉我看荷花,夕阳反射,荷花明净光鲜,稀疏看见四五个人站在那里,不戴冠帽的那个人握着芭蕉扇,影子投射在池塘,好像在描绘一幅江上被风所阻图。柳阴下棋,池塘观荷真是极好的景致。
——龚炜《巢林笔谈》
丙:走了四五里,看到西北方云气升腾聚集;不久,(乌云)布满空中,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走到总铺,雨越发大了;(我们)敲遍了旅店的门,都不应声。马夫在黑暗中找到一间草棚,大家一起暂时躲避在草棚下面。雨停了,而天已经亮了。道路都被大水横流淹没,分不清田地和小路。我暗自感叹水利工程没能修筑好,天下没法安定啊。如果能得到一位好官,也足够治理好一个邑了。可惜没有在这上面用心思考的人。抬头看到云气非常好看:有的像人,有的像狮子,像怪石,瞬息万变。我曾说过看云最好在落日时分,最好在雨过天晴时,却不知在日出时分看云也很美。
——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2.【2020·河北石家庄市·九年级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史事护高祖。高祖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
汉五年,既定天下,论功行封,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鄂侯,所食邑多。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而不恨矣。”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号的词语。
(1)既定天下(_______)(2)及何病(_______)(3)对曰(_______)
2.请用“/”为下面句子划分停顿,划一处。
何 置 田 宅 必 居 穷 处 为 家 不 治 垣 屋
★3.下列加着重号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陈涉世家》)
B.汉王以信为大将军 以中有足乐者(《逃东阳马生序》)
C.臣死而不恨矣 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毋为势家所夺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数以吏事护高祖。
5.从选文看,萧何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1.(1)已经 (2)等到 (3)回答
2.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
3.A
4.萧何多次利用自己县吏的职权保护他(汉高祖刘邦)。
5.萧何推荐贤才,外不避仇。萧何忠心耿耿,不重私产。(意近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判断词义。
(1)句意: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既:已经。
(2)句意:到萧何病重时。及:等到,到。
(3)句意:萧何回答说。曰:回答。
2.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停顿的能力。
句意:萧何购置土地房屋一定选择贫穷僻远的地方,营造宅第也从来不修建围墙。所以停顿应该是: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
3.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A.代词,代指某人某人某物,这里指金帛财物/代词,代指某人某物,这里指公子扶苏;
B.动词,任用/连词,因为;
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D.介词,被/名词,行为;
故选A。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何:指萧何;数(shuò):多次;吏事:县吏的职权;护:保护;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从“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和“帝得之矣,臣死而不恨矣”可见,萧何推举贤才,是不会受个人私怨影响的。他虽然与曹参不和,仍旧会推举自己认为可以担此大任的人物。从“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可看出,萧何并不看重房屋财产,具有不慕荣华富贵、淡泊名利的品性。据此整理答案即可。
【参考译文】
相国萧何是沛县丰邑人。高祖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屡次利用自己县吏的职权保护他。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萧何又向汉王进言,推荐韩信,汉王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汉王五年,已经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
萧何向来与曹参不和,到萧何病重时,孝惠帝亲自去探望相国的病情,顺便问他:“您百岁之后,谁可以继代您的职位?”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孝惠帝接着问:“曹参这个人怎么样?”萧何叩头说:“皇上您找到合适的人了!我死而无憾了!”萧何购置土地房屋一定选择贫穷僻远的地方,营造宅第也从来不修建围墙。他说道:“后代子孙如果贤德,可以从中学我的俭朴;如果不贤无能,(这种房屋)也不会被有势力的人家所侵夺。”前193年(孝惠帝二年),相国萧何去世,谥为文终侯。
3.【2020·山东潍坊市·九年级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威王八年,楚人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①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②满篝,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③黄金千溢④,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侍酒于前,时赐馀沥,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三。日暮酒阑,合尊促坐,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释】:禳(ráng)田:古代祈求农事顺利、无灾无害的祭祀活动。②瓯窭(lóu):狭小的高地。③赍(jī):以物赠人。④溢:通“镒”,古以二十两为一溢。
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先生少之乎 少:
(2)夜引兵而去 引:
(3)卒然相睹 卒:
★7.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笑岂有说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
B.髡恐惧俯伏而饮 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C.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
D.乃罢长夜之饮。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
(2)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9.文中淳于髡的哪些言行值得肯定?请简要概括。
【答案】
6.(1)认为……少。(2)率领,带领。(3)通“猝”,突然
7.B
8.(1)我看见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东西很多,所以笑他。(2)所以说酒喝得过多就容易出乱子,欢乐到极点就会生出伤悲,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
9.①淳于髡以隐语说齐威王,让威王增加带往赵国的礼物,从而顺利地借到了精兵。
②淳于髡巧借自己喝酒的种种情形委婉劝谏齐威王,最终让齐威王停罢长夜之饮。
【解析】
6.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句意:先生是认为礼物太少吗。少:认为……少。
(2)句意:夜里率兵离开了。引:率领,带领。
(3)句意:突然相见。卒:通“猝”,突然。
7.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A.乎:皆为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用在句末,表示反问;
B.而:都是连词,表修饰;
C.之:动词,到,往/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乃: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
故选B。
8.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正确。
(1)狭:少。奢:豪奢,指多。故:所以。笑:笑话。
(2)故:所以。曰:说。极:到顶点。尽然:全都是这样。
9.本题考查人物言行分析。
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没有直接点明礼物太少,而是用禳田者“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的隐喻来劝谏,让威王增加带往赵国的礼物,委婉艺术;
淳于髡用“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引出“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的道理,讽谏齐威王,停罢长夜之饮,含蓄巧妙。
【参考译文】
齐威王八年,楚国派遣大军侵犯齐境。齐王派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让他携带礼品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淳于髡仰天大笑。威王说:“先生是嫌礼物太少吗?”淳于髡说:“怎么敢嫌少呢?”齐王说:“那你的笑,难道有什么说辞吗?”淳于髡说:“今天我从东边来时,看见路旁有个祈祷田神的人,拿着一只猪蹄,一杯酒,祷告说:‘高地上收获的谷物盛满篝笼,低田里收获的庄稼装满车辆,五谷茂盛丰熟,米粮堆积粮仓。’我看见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东西很多,所以笑他。”于是齐威王就把礼品增加到黄金千镒,白璧十双,驷马车百辆。淳于髡辞别动身,到了赵国。赵王拨给他十万精兵,一千辆裹有皮革的战车。楚国听到这个消息,连夜撤兵而去。
齐威王召见淳于髡,赐他喝酒。问他说:“先生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说:“我喝一斗酒也能醉,喝一石酒也能醉。”威王说:“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能把这个道理讲给我听听吗?”淳于髡说:“大王当面赐酒给我,御史站在背后,我心惊胆战,低头伏地地喝,喝不了一斗就醉了。如果父母有尊贵的客人来家,我奉酒敬客,客人不时赏我残酒,屡次敬酒,喝不到二斗也就醉了。如果朋友间交游,好久没见面了,突然相见,欢欢喜喜说起往事,大概喝五六斗就醉了。如果是乡里之间的聚会,男女坐在一起,彼此敬酒,没有时间的限制,又作六博、投壶一类的游戏,在这种时候,我最开心,可以喝上八斗酒,也不过两三分醉意。天黑了,酒也快完了,把残余的酒并到一起,杯盘杂乱不堪,厅堂上的蜡烛已经熄灭,主人单留住我,而把别的客人送走,这时我心里最为高兴,能喝下一石酒。所以说‘酒喝得过多就容易出乱子,欢乐到极点就会发生悲痛之事。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说无论什么事情不可走向极端,到了极端就会衰败,淳于髡以此来委婉地劝说齐威王。齐威王说:“好。”于是停止了彻夜欢饮之事。
4.【2020·江苏苏州市·九年级其他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潘生者,富阳人,幼丧父,独与两弟奉母居。大德间,江南大饥。道殣①者相望。自度无所得食,曰:“吾终无以给母,则母子俱死。等死,何若用吾强壮,少延母旦夕活乎?”即以母属两弟,自佣回鹘人,乃告母曰:“儿当佣钱塘②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既而,回鹘人转卖潘生于辽东。不数年,使还乡土。生道遇一女子,丫鬟③尾行。问之,则曰:“淮人也,昔因饥,父母弃我,转徙数家。今主家使我归,君南人,得挟我同归乎?”生许之,于是日操瓢道乞。
渡淮,女上堂见父母,皆涕泣,起相抱持。引生相见,即具酒炙乐。饮酒半,执盏跪曰:“吾女幸完骨肉,归见乡里,免罹④霜露盗贼,君力也。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吾家尚薄有园田;吾女,实君箕帚妾⑤也。君必无归。”生则毅然谢曰:“吾何敢以若女为利哉?吾虽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况吾母固衰耄⑥,度尚可活。万一母死,两弟倘或有一存,今遂不归,是吾遽死吾母也,吾又何忍即安此土乎?”遂告归。
(选自朱国桢《涌幢小品》,有删改)
【注】①殣(jìn):饿死。②钱塘:地名,今杭州。③丫鬟:此处意为像丫鬟那样。④罹(lí):遭受。⑤箕帚妾:持簸箕扫帚的奴婢,此处作为妻的谦称。⑥衰耄(mào):年老体衰。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自度无所得食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B.即以母属两弟 神情与苏、黄不属
C.即具酒炙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D.生则毅然谢曰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11.下列句中加点字与“生许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一老河兵闻之
1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B.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C.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D.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儿当佣钱塘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②于是日操瓢道乞。
14.潘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其言行分析。
【答案】10.A
11.D
12.B
13.(1)我会到钱塘去做几个月的傭工,赚饯买米使家人活下去,请母亲不要担忧。
(2)从此他和女子每天拿着瓢沿路乞讨。
14.潘生是一个有担当、深明大义而又孝顺的人,可从以下几方面看出:潘生在家人因食物缺乏而面临死亡威胁时,主动外出赚钱养活家人;穷困倒的潘生帮助女子与远在西方的家人团聚,又不图回报;潘生毅然放弃做家境较好的人的女婿的机会,执意回家,侍奉母亲,照顾弟弟。
【解析】
10.A.度:都是“估计”;B.属:嘱咐/类;C.具:准备/详细;D.谢:拒绝/道歉。故选A。
11.“生许之”中“之”:代词,代指前面出现过的人物。
A.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C.不能称前时之闻:结构助词,的。
D.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指讲学家说的话。
故选D。
1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本句意思是:况且您离开家这么久了,母亲不知道是否还在世,家里的房舍一定也荒芜了,即使有兄弟,恐怕也不能活着了。因此断句为: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故选B。
1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1)数,几;活,使……活。(2)于是,从此;日,每天。
1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以下方面解答:典型事件,对人物的正面描写,作者评价和侧面烘托等。答题时,抓住描写潘生的关键句子分析即可。“吾终无以给母,则母子俱死。等死,何若用吾强壮,少延母旦夕活乎”“吾何敢以若女为利哉?吾虽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况吾母固衰耄,度尚可活。万一母死,两弟倘或有一存,今遂不归,是吾遽死吾母也,吾又何忍即安此土乎”,可看出潘生是一个有担当、深明大义而又孝顺的人。
【参考译文】
潘生者是富阳人,幼年丧父,只与两个弟弟奉母居住。大德年间,江南闹大饥荒。道上饿死的人都出都是。因为自己没办法得到食物,对母亲说:“我什么都无法给母亲,那么母亲和儿子们都会饿死。与其等死,何不用我强壮的身体,稍稍延长母亲的性命呢?”就把母亲托付给两个弟弟,自卖给回鹘人当佣人,所以告诉母亲说:“儿子到钱塘当佣人几个月,得到钱米让家人活下去,母亲不用担心。”
不久,回鹘人把潘生转卖到辽东。不几年,让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潘生路遇一个女子,还有一个像丫鬟那样的人随行。问他们,说:“是淮人,以前因为饥饿,被父母抛弃,转了好几家。现在主人家让我回去,您是南方人,能带着我一起回去吗?”潘生答应了他们,于是每天拿着瓢在路上乞讨。
渡过淮水,女子上堂见父母,都痛哭流涕,抱在一起。引潘生互相见面,备好酒饭欢乐。酒饮到一半,拿着酒杯跪在地上说:“我的女儿幸运的完好回来,见到自己的父母乡亲,免遭受霜露盗贼,是您的功劳。况且您离开家这么久了,母亲不知道是否还在世,家里的房舍一定也荒芜了,即使有兄弟,恐怕也不能活着了。吾家还有一些园田;我的女儿可以作为您的妻子。您就不能回去了。”潘生则毅然拒绝说:“我怎么敢以那您的女儿为利呢?我虽然身份低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况且母亲年老体衰。估计还活着.万一母亲死了,两个弟弟倘若有一个还活着,如果现在我不回去,就是我害死我的母亲啊,我又怎么能安心在此地呢?”于是告辞回家了。
5.【2020·山东济南市·九年级二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1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痛心、遗憾
B.此皆良实 良实:忠良诚实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秋:时候
D.悉以咨之 咨:询问
★1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皆以美于徐公
B.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其境过清
C.可计日而待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D.先帝称之曰能 已而之细柳营
17.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出师表》的作者是诸葛亮,“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B.选文第①段通过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C.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三条建议: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其核心是赏罚分明。
D.选文寓情于议,谈论形势、提出建议中,饱含对先帝的“感激”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答案】15.B
16.C
17.C
【解析】
15.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义。B项句意: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良实: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故选B。
16.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意义。
A.在 / 比;B.以致 / 因为;C.都是表修饰的连词;D.代词 / 动词,到;故选C。
17.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C项“其核心是赏罚分明”理解有误,核心应该是“亲贤远佞”。故选C。
【参考译文】
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困弊,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忠心的将士在外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在您的身上进行报答。您应该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激发志士的勇气,不应当妄自菲薄。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宫禁中的侍卫、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不应该有所偏爱,使宫内宫外执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去咨询他们,然后施行,必能弥补缺失,有更多更大的好处。
将军向宠,心性品德善良平和,又通晓军事。过去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去咨问于他,必能使军队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良的忠臣,远离奸佞的小人,这是汉朝前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汉朝后期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没有一次不叹息并且感觉到痛心和遗憾。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整理】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用作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3)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4)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以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四)于
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 表示处所,译为“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六)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
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2.助词。
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八)也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九)焉
1. 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 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十)因
1. 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 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 副词,可译为“因此”。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而因以及乎其迹。(《墨池记》)
(十一)且
1. 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十二)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 “才” “就”。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
2.判断词,可译为“是” “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 “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三)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啊)(《岳阳楼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
(十四)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2)表反问,可译为“吗”。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表推测,可译为“吧”。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4)表感叹,可译为“啊”。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十五)所
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
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例: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可译为“被……吞掉”) (《童趣》)
4. 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十六)哉
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十七)夫
1. 指示代词,译为“那”。例: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2. fú,句首发语词。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 丈夫。例:夫齁声起。(《口技》)
4. 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例: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十八) 虽
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 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 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十九)然
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 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二十)故
1. 旧的,原来的。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2. 特意。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 原因,缘故。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 所以,因此。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十一)或
1. 无指不定代词,可译为“有的人”“有人”。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 副词
(1)有时。例:或王命急宣 。(《三峡》)
(2)或许。例: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猜你喜欢:
部编六册古诗词学案+鉴赏+选择+默写+实训(全) |
七八九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汇总(36套) |
部编语文电子课本,课后读读写写大全 |
中考部编常考文言实词汇总(全) |
中考文言虚词用法总结大全 |
统编初中教材编者答疑汇总 |
优秀作文集合集,总有你喜欢的类型 |
2020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题汇编(附2019年汇编) |
部编文言文知识清单汇总(全) |
部编版推荐名著阅读系列(全)导读微课中考题 |